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弄清楚莱氏野村菌田间自然发生流行规律,本研究于2012-2014年对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花椰菜上莱氏野村菌的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莱氏野村菌能感染银纹夜蛾Argyrogramma agnata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幼虫,二者的田间被感染症状相似。在昆明市晋宁区花椰菜田间,莱氏野村菌于每年7-10月份在银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种群中发生流行,其中9月份为发生流行高峰期,而银纹夜蛾幼虫的田间自然感染率高于甜菜夜蛾。2012-2014年7月、8月、9月、10月银纹夜蛾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34. 38%、62. 53%、78. 49%和33. 67%,甜菜夜蛾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8. 39%、8. 65%、24. 49%和3. 47%。该菌对同种害虫不同龄期幼虫的感染率不同,其中银纹夜蛾1-3龄幼虫的感染率高于4-5龄;而甜菜夜蛾4-5龄幼虫的感染率高于1-3龄。该研究将为莱氏野村菌开发利用及银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生物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为了寻找防治农业害虫的新途径,探索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际效果,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于1972-1973年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大豆造桥虫等几种主要害虫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两年来我们在汶上、鱼台、兖州等地共计放蜂面积达850亩,其中防治玉米螟650亩,防治稻纵卷叶螟150亩,防治棉铃虫20亩,防治大豆造桥虫30亩。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效果较好,一般均在70—90%。此法简单易行,经济有效,每亩成本费仅0.13元,深受贫下中农欢迎。但我地区在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大豆造桥虫效果很差,不能压低虫口密度,一般放蜂区卵寄生率仅有20-30%,最高不超过40%。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背景]夜蛾科害虫易对化学杀虫剂产生高抗性,但一些化学农药可以对部分虫生真菌的毒力作用效果起增幅作用,目前缺乏对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的该方面研究.[目的]探究对常用有机磷杀虫剂敌敌畏具有较强耐药性的紫外线诱变莱氏野村菌突变菌株的生理特性,包括菌丝生长、产孢情况和产几丁质酶活性.[方法]在紫外线诱...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荧光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及组织切片技术进行了莱氏野村菌对棉铃虫幼虫的致病过程及机理的研究。两个莱氏野村菌菌株EFD44及EFD38不同浓度及配方的分生孢子 ,在棉铃虫幼虫体皮上 2h后开始发芽。两个菌株的分生孢子发芽方式不尽相同。真菌在侵入昆虫表皮体内前 ,菌株EFD44及EFD38的芽管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化。EFD38芽管有几种分化形式 ,包括形成驸胞器结构、主芽管从孢子多处萌发、主芽管有或多或少的分枝、主芽管或分枝芽管形成楔型状等。处理后约 6h ,真菌菌丝或芽管开始侵入昆虫外体皮 ,但真正成功地侵入外体皮并…  相似文献   

5.
不同条件下几种虫生真菌对棉铃虫的侵染致病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 5种真菌共 10个菌株 ,分别对不同虫龄和生理状态的棉铃虫幼虫 ,采用不同的孢子剂量 ,设置不同的温度进行了毒力测定 ,结果表明 :(1)球孢白僵菌和莱氏野村菌两个菌种对棉铃虫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且前者优于后者 ;在白僵菌中 5 S0 3菌株毒力最高 ,对棉铃虫 1- 2龄幼虫的致死中时 (L T50 )为 6 .70 - 7.0 2 d,校正死亡率为 86 .96 % - 91.30 % ,僵虫率为 2 0 .0 0 % - 36 .6 7%。 (2 )同一菌株对不同生理状态的棉铃虫毒力差异显著 ,刚脱皮幼虫极易受感染 ,僵虫率高达 85 .71% ,;同一菌株 (5 S0 3)对棉铃虫 1- 2龄与 3- 4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相差 35 %以上 ,L T50 相差 4 d多 ,低龄幼虫较为敏感。 (3) 5 S0 3防治棉铃虫的最适浓度为 7.8× 10 7孢子 / m l,最适温度为 2 0 - 2 5℃。  相似文献   

6.
几种植物油对莱氏野村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从银纹夜蛾(鳞翅目:夜蛾科)[Argyrogramma agnata Staudinger(Lepidoptera:Noctuidae)]幼虫上分离得到的莱氏野村菌菌株Nr0815分生孢子,于不同温度下在8种植物油中萌发率和萌发速率的差异。【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Nr0815分生孢子在8种植物油中的吸光度,并用载玻片萌发法测定了72 h内不同温度下分生孢子在不同植物油中的萌发率以及不同观察时间段的萌发速率。【结果】莱氏野村菌分生孢子在供试植物油中分散良好。在10–30°C内,莱氏野村菌分生孢子在各植物油中均能正常萌发,其中在大豆油中累积萌发率均最高。从孢子萌发速率来看,23°C时除大豆油和菜籽油外,其他植物油中孢子的萌发速率在72 h内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在48–72 h时的萌发速率最大。10°C时的萌发速率最小,48 h后才开始萌发。从孢子萌发后芽管生长来看,23°C下孢子萌发后72 h时大豆油中的芽管长度最大,为(24.89±1.04)μm,葵花籽油中芽管最短,仅为(9.10±1.00)μm。【结论】明确了温度和植物油对莱氏野村菌孢子萌发的影响,也为该菌油剂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对细脚拟青霉、蝉拟青霉、玫烟色拟青霉、金龟子绿僵菌和莱氏野村菌在疏水表面产生附着胞的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明确五种虫生真菌均可产生附着胞,细脚拟青霉和金龟子绿僵菌产生单附着胞和复合附着胞两种形态,均呈椭圆至长椭圆形,如遇到不适合浸染的部位,则重新产生芽管向前延伸直至找到适合入侵的部位。蝉拟青霉分生孢子多在顶端发芽成人字形,末端形成椭圆形附着胞,该拟青霉再生附着胞能力强。金龟子绿僵菌和莱氏野村菌附着胞表面有较厚的粘液层,而三种拟青霉附着胞表面均未见有粘液层。  相似文献   

8.
菜青虫(Pieris rapae Linne)是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福州春季菜株平均被害率达85%,严重者达100%。笔者曾进行白僵菌防治试验,初步结果报导如下。 一、方法 喷菌前先进行田间虫情调查,选择菜青虫为害较严重的甘蓝菜作为试验地。然后采用培养一个半月的病菌,稀释戍1:50倍的菌液(每毫升含有854万个孢子),以手提式喷雾器喷射,至有液滴开始出现为止。以后每隔2天检查一次,并将死虫,死蛹拾回来,鉴定其死亡原因。凡是因白僵菌寄生致死,都有明显罹病症状,而在保湿条件下,培养2—3天即可长出白色菌丝和孢子。病菌致死率(%)=喷菌后罹病死虫总数/(活虫总数+各种死虫总数)×100对照区不作任何处理。 二、试验效果 在福建农学院及附近生产队进行了多次田间小面积防治试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应用白僵菌防治菜青虫其效果  相似文献   

9.
莱氏绿僵菌对斜纹夜蛾的致病力及生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 Nr5772菌株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及蛹的致病能力,研究莱氏绿僵菌侵染后在寄主体内的发育及对寄主的生理效应,探讨莱氏绿僵菌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莱氏绿僵菌孢子对斜纹夜蛾3-6龄幼虫及蛹的致死中浓度(LC_(50))和致死中时(LT_(50))。采用微量注射法接种莱氏绿僵菌虫菌体,在不同时间后采集斜纹夜蛾幼虫血淋巴,在显微镜下检查虫菌体的数量、形态及寄主血细胞数量,并用酶标仪测定寄主血淋巴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的活性。【结果】M.rileyi孢子对3龄斜纹夜蛾幼虫毒力最强,10 d后LC_(50)=3.12×10~6个孢子/mL,龄期越大,致病力越低;孢子浓度为5×10~9个/mL时,对3龄幼虫的致死速度最快,LT_(50)=4.55 d,致死速度随龄期的增大和浓度的降低逐渐减缓;M.rileyi孢子对蛹的致病力远低于对幼虫的致病力。注射接种虫菌体后,64 h内,虫菌体数量在寄主血腔中以幂函数的形式增长,寄主的血细胞数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在侵染初期(接种后44 h内),血淋巴PO活性正常;在侵染后期,虫菌体数量不再增加(55-64 h后),逐渐转化为菌丝体,并快速杀死寄主,PO活性受到抑制。【结论】莱氏绿僵菌Nr5772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应在害虫低龄期应用;莱氏绿僵菌在侵染初期对寄主血细胞和血淋巴PO无影响,后期则完全抑制PO活性。  相似文献   

10.
用布氏白僵菌、球孢白僵菌、玫烟色拟青霉、绿僵菌和莱氏野村菌5种真菌的固体培养物,对斜纹夜蛾2、3龄幼虫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布氏白僵菌和莱氏野村菌两种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有明显的致病效果,对2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2.95 d和4.10 d,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5.2%;对3龄幼虫的致病力低于2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19.67 d和19.63 d,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6.6%和52.2%.玫烟色拟青霉、球孢白僵菌两菌株也有一定的致病力,对2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89 d 和6.34 d,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7%和71.4%.  相似文献   

11.
<正> 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 Wesmeal(即日本黄茧蜂M.japonicus Ashmead)孤雌产雌的研究,过去文献未见报道。1979年我们在棉田采集的3—5龄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f(?)bner)和棉小造桥虫Anomis flava(Fabriclus)进行室内饲育寄生蜂时,育出的斑痣悬茧蜂共102头,其中仅有2头雄蜂,1980年9月又采集棉小造桥虫幼虫饲育,获得斑痣悬茧蜂共104头,均为雌蜂。根据这一现象,引起我们对该蜂生殖习性的注意。于是我们在1979—1980年将饲养羽化出的这种雌蜂不与雄蜂交配,多次或连续接种于3—4龄棉铃虫幼虫进行观察,试验结果证明,被寄生的棉铃虫幼虫寄生蜂子  相似文献   

12.
日短期高温对棉铃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蒋明星  李永飞 《昆虫知识》1998,35(3):139-141
棉铃虫协icoveFpaarmlgeraHfibner是我国黄河流域棉区的主要害虫。关于温度对棉铃虫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国内早有报道I‘,’]但这些研究仅分析了恒温对该虫的作用,而在自然条件下,棉铃虫木同世代、不同虫期所处的温度是不断变化的,且不同虫期所需适温范围也有所差别t‘],故仅仅采用恒温或均温来说明该环境因于与棉铃虫种群数量动态的关系是不够全面的。在我国棉铃虫主要发生为害季节即6~9月份,温度条件一般均比较适宜,但在个别年份,夏季日最高温度可达35~40℃。这样的高温对棉铃虫种群的影响程度有多大,目前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3.
莱氏野村菌Cq菌株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揭示昆虫病原真菌分泌的几丁质酶对宿主感染致病时的作用,对莱氏野村菌Cq菌株几丁质酶基因进行了克隆与表达,并检测了表达产物的活性。【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菌体DNA,设计特异性引物,多次PCR扩增克隆莱氏野村菌Cq菌株几丁质酶基因全序列,并克隆基因的ORF片段chit1,与载体pPIC9K相连接,构建表达载体pPIC9K-Chit1,转入毕赤酵母感受态细胞中,然后通过1.5mg/L浓度的G418筛选及PCR验证,将阳性转化子进行诱导培养,对发酵液分别进行酶活性测定试验、几丁质酶透明圈验证试验和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莱氏野村菌Cq菌株几丁质酶基因全长序列为2756bp(NCBI登录号:EU795711),PCR扩增得到开放阅读框ORF片段chit1为1827bp,其中包含3个内含子,5′端非编码区长76bp,3′端非编码区240bp,编码424个氨基酸的几丁质酶前体,理论信号肽剪切位点在Gly(20)与Leu(21)之间;毕赤酵母重组细胞发酵液中几丁质酶活性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72h达到最大值482.5U/100μL,透明圈活性验证试验显示,在含1%的几丁质平板上可出现明显的透明圈,表达产物SDS-PAGE电泳检测其分子量为41.0kDa。【结论】本研究克隆到莱氏野村菌Cq菌株几丁质酶基因,其ORF成功重组到毕赤酵母中并表达出有活性的几丁质酶。基因表达产物的利用对进一步研究病原真菌染病昆虫的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站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的教导,进行了青虫菌对大豆造桥虫和豆天蛾的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方法 喷菌剂前选择生长好、虫口密度大的早播夏大豆作试验地。用石家庄微生物农药厂1972—73年的青虫菌粉(芽孢100亿/克)、稀释1,000—1,500倍液以手提压缩喷雾器喷雾,每亩喷菌液110斤。喷后每隔24小时查一次效果,凡因菌寄生致死的症状,大豆造桥虫全身发黑,表皮触破,流出淡黑色体液,无臭味,死虫以尾足钩倒悬于豆枝上,或落地;豆天蛾幼虫中毒,全身皮肤黑色皱缩落于地面(农药中毒虫体均呈淡黄绿色)。 对照区喷以同量清水。 (二)效果 通过在邵庆公社北袁庄大队第二生产  相似文献   

15.
细菌杀虫剂     
我国 BH 的研究应用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全国使用面积达1,500万亩左右,用于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稻苞虫、玉米螟、松毛虫、棉小造桥虫等十多种鳞翅目害虫,防效在80%以上。随着国外科技交流的扩大,BH 的生理、生化、血清型鉴定等研究工作不断深入,新品种正在发掘,我国发现的  相似文献   

16.
1.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是大豆食心虫幼虫的寄生性真菌。自然寄生率5—10%,有时可达30%以上,是造成大豆食心虫幼虫自然死亡的有力因素之一。 2.白僵菌的发育及孢子发芽温度是18—28℃,其中以25—28℃最为适宜。适宜的发芽湿度要在99%以上。在土壤中如果温度适宜(25—28℃)土壤含水量10%以上就可以引起幼虫显著寄生。 3.幼虫体沾着一定数量的病菌孢子可以引起大量死亡,如果幼虫体上沾着孢子数4944个以上则可致100%寄生,不足此数的,寄生率成比例地降低。菌粉在太阳光照射下6天后寄生力受到影啊,30天以后寄生作用已极小。病菌对于带菌的幼虫虽可同样寄生,但寄生能力要比直接使幼虫接触孢子要小得多。 在室温下的菌粉中,病菌的生活力(致病力)可以保持一年左右。 4.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效果是:室内不论菌粉浓度及用量多少,寄生率均达100%。小区试验可致幼虫寄生70.19—100%,田间防治可以提高幼虫寄生30.15—36.11%,降低成虫羽化49.83—69.8%。 5.作者认为: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是有希望的。今后是对于大量繁殖病菌的方法,施用药剂时期及与农药混用以提高效果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蜡蚧轮枝菌V-816菌株致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对菜青虫、小菜蛾、甘蓝蚜、棉叶螨有较强的致病力.随浓度增加,杀虫效果明显提高,且对幼龄幼虫的致病力较对老龄幼虫的强.温度对该菌的致病力有明显的影响,其致病适温为25~30℃.同时试验表明该菌不侵染七星瓢虫的幼虫.  相似文献   

18.
2001年在江苏选择南京、盐城两地,试验观察转Bt基因抗虫棉GK22的种植,对棉田害虫及杂草种群变动的影响,结果是:咀嚼式口器害虫的棉铃虫(Helicover pa armigera),红铃虫(Pectinophora goosypiella),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金刚钻(Earias cupreoviridis),棉不造桥虫(Anomis flava),棉大卷叶虫(Adoxophyes orana)等虫口数量,蕾铃被害均表现出较好的控制效果,处理区咀嚼式口器害虫的幼虫总 量,比对照区分别减少92.51%,78.4%,其中:棉铃虫幼虫数量分别减少88.3%,72.9%,蕾铃被害虫减少87.5%,90.7%,74.11%,55.85%,红铃虫虫花减少74.4%,51.64%,铃内活虫减少90%,100%,玉米螟虫口减少72.7%,100%,金钢钻,造桥虫,卷叶虫虫口减少93%以上,对刺吸式口器盲蝽象(Adelphocoris suturalis),棉蚜(Aphis gossyppii),棉红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uns)等害虫,试验区和对照区种群消长动态趋势基本一致,差异不显,两试对杂草种类及数量调查,抗虫棉区和对照区差异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几种虫生真菌附着胞的荧光显微及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樊美珍  黄勃 《菌物系统》1999,18(3):249-253
本研究通过对细脚拟青霉、蝉拟青霉、玫烟色拟青霉、金龟子绿僵菌和莱氏野村菌在疏水表面产生附着胞的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电镜观察,明确五种虫生真菌均可产生附着胞,细脚拟青霉和金龟子绿僵菌产生单附着胞和复合附着胞两种形态,均呈椭圆至长椭圆形,如遇到不合适侵染的部位,则重新产生芽管向前延伸直至找到适合入侵的部位,蝉拟青霉分生孢子多在顶端恨芽成人字形,末端椭圆形附着胞,该拟青霉再生附着胞能力强。金龟子绿僵菌  相似文献   

20.
莱氏野村菌产几丁质酶条件及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菌株CQ031021产几丁质酶条件及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产酶碳源为2.0%(W/V)葡萄糖,氮源为1.2%(W/V)复合氮源(蛋白胨、牛肉膏按1∶1的比例),接种量为孢悬液2mL(1×107个/mL),培养温度28℃,培养液初始pH6.0,培养时间6d;一定浓度的吐温-80对几丁质酶活性有促进作用,而SDS有抑制作用;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50℃,最适pH6.0,在40℃以下及pH5.5~6.5范围内酶活力较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