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重新  雷刚  李淑珺  毕慧 《蛇志》2001,13(2):50-51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ITP)由于血小板减少而引起出血症状 ,轻则皮下出血 ,重则因脑等重要器官出血而死亡。目前临床治疗多采取成份输血 ,激素等长期治疗 ,效果差 ,病人负担重且副作用大。我们用蛇血、蛇毒、蛇骨、蛇胆等结合中草药治疗ITP的疗效明显 ,为了进一步观察临床效果 ,对该配方进行了新剂型改制为“重新血康”口服液 ,治疗同样有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999年 6月至 2 0 0 1年 3月共收治由各地医院经血常规及骨髓等检查确诊为各种原因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性紫癜治疗不好的患者共 1 2 8例 ,其中男 62例 ,女 …  相似文献   

2.
犬的血小板正常值为200~500×109/L。当血小板减少到30~60×109/L时,就会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笔者曾以药物疗法治愈多例血小板减少病犬,2004年遇见一例京巴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血小板极低甚至为零,属罕见病例,先采用药物治疗12天恢复正常,停药7天后复发,经脾脏切除术后病犬很快康复。报道如下。1患犬临床症状京巴犬,♂,白色,9·5岁,体重6 kg,发病第5天来诊。主人述患犬绝食4天,尿血、大便带血两天,全身无力,倒卧不愿行走,呼吸急促,呻吟,全身皮肤、粘膜广泛性出血,多处散在性出血性紫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术对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手术的患者50例为研究组,患者34例行肝癌切除及脾切断流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患者术前、术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3.1±0.9)×109/L、(58.6±12.7)×109/L、(3.4±0.4)×109/L,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分别为(5.9±1.5)×109/L、(140.3±50.1)×109/L、(3.6±0.7)×109/L;对照组为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2.8±1.2)×109/L、(45.8±20.5)×109/L、(3.4±0.4)×109/L,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6.2±0.7)×109/L、(172.5±32.7)×109/L、(3.6±0.3)×109/L。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周血小板计数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与术后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17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16.0%;对照组有20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38.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使用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可以有效治疗肝癌和脾功能亢进,促进肝功能恢复,对延长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治疗胃癌患者术后化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时效和安全性。方法:术后辅助化疗出现血小板计数低于75×109/L的进展期胃癌患者68例,将其分为TPO组与IL-11组,分别为35例和33例。分别皮下注射rhTPO 15000U,每日1次;rhIL-11 1.5 mg,每日1次,当血小板计数125×109/L或比用药前上升50×109/L,即停止给药,疗程最长为14天。每3天抽取外周静脉血2 m L,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密切观察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记录。比较两组患者不同临床病理资料、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升至75×109/L和125×109/L的时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化疗方案、血小板最低值出现的化疗周期及临床病理分期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TPO组与IL-11组血小板动态值的比较,第9天出现显著差异(P=0.032)。TPO组与IL-11组血小板计数恢复至75×109/L和125×109/L所需的时间,有显著差异(P=0.041,P=0.013)。TPO组中,有3例(8.6%)患者发生不良反应,IL-11组中,有13例(39.4%)患者发生不良反应,TPO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少且较轻微(P=0.006)。结论:rhTPO治疗胃癌患者术后化疗血小板减少症时效快,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实验组:48例确诊断为ITP患儿,对照组:44例同期呼吸道感染患儿,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两组小儿外周血进行巨细胞病毒IgM抗体(HCMV-IgM)、EB病毒感染IgM抗体(EB-IgM)检测。结果:48例ITP患儿中HCMV-IgM抗体阳性者20例,阳性率为41.67%,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EBV-IgM抗体阳性者14例,阳性率为29.1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要原因之一,且通过临床观察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ITP患儿病情重,病程长,治疗时间长,转为慢性ITP的可能性大;2、EB病毒感染可能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原因之一,并且EB病毒感染引起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情也偏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输注治疗儿童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s 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UC-MSC治疗儿童s ITP 3例。发病年龄为3个月至4岁,初治时血小板计数为(1-7)×10^9/L,3例均为s ITP,均出现严重出血,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无效或依赖。后给予2-3次(1次/周)静脉输注非血缘UC-MSC,输注细胞量为(1-2)×10^6/kg。输注后密切监测血象及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随访时间15-45个月,3例在输注细胞后渐显效:第1例在输注细胞后20 d血小板达到65×10^9/L,随访4个月,血小板均维持在1×10^11/L以上;第2例在输注细胞后41 d血小板达105×10^9/L,之后血小板一直维持正常;第3例在输注第2次细胞后血小板渐上升至2×10^11/L以上。输注过程中1例出现面色发红,1例出现血压升高,随访至今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UC-MSC对儿童重型ITP有一定的疗效,能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有必要扩大病例数,进一步研究UC-MSC治疗儿童ITP的疗效及机制。  相似文献   

7.
陆月合 《蛇志》2004,16(2):10-12
目的评价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单独大剂量地塞米松及单独大剂量丙种球蛋白3种方法治疗重度ITP的疗效.方法对人院时PLT≤25×109/L,出血倾向明显的45例患儿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15例.联合组:静滴丙种球蛋白1.0g·kg-1·d-1,连用2天,同时静滴地塞米松1.5mg·kg-1·d-1,连用7天,第7天起口服强的松2mg·kg-1·d-1;地塞米松组:静滴地塞米松1.5mg·kg-1·d-1,连用7天,第7天起口服强的松2mg·kg-1·d-1;丙种球蛋白组:静滴丙种球蛋白1.0g·kg-1·d-1,连用2天.连续监测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丙种球蛋白组、地塞米松组使PLT≥50×109/L时间分别为(2.0±1.1)天,(2.8士1.2)天,(3.9士1.3)天;≥100×109/L时间分别为(4.0±1.4)天,(5.2土1.5)天,(6.9±1.7)天;PLT的峰值(×109/L)分别为(368±131),(317±121),(213±76). 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静滴治疗重度ITP比单纯用其中任一种药物升高血小板的作用更为显著,迅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标准剂量美罗华与小剂量美罗华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自2010年-2015年常规治疗无效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共18例,分为两个实验组,分别给予应用标准剂量美罗华(375 mg/m~2,每周1次,共4次),患者8例,小剂量美罗华(每次100mg,每周1次,共4次),患者10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血小板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小剂量美罗华治疗4周后有效率较标准剂量无明显差别(P0.05);小剂量美罗华治疗ITP不良反应率相对标准剂量要显著降低低(P0.05)。结论:小剂量美罗华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与标准剂量美罗华相当,但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及术后使用阿加曲班进行抗凝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报道并回顾性分析阿加曲班用于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CI术一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55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天后血小板由140×109/L下降为17×109/L,患者出现牙龈出血、左前臂出现瘀斑,诊断为HIT。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中及术后使用阿加曲班抗凝,未出现出血及血栓事件。结论: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行PCI术,术中及术后采用阿加曲班进行抗凝治疗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孙晓晗  吕莹  姜伟  张秀秀  陈霞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6):7080-7082,71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和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在2009至2011年,对360例健康儿童和360例慢性ITP患儿进行H.pylori感染检验,比较其H.pylori感染阳性率。将80例H.pylori感染阳性的慢性ITP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人。对照组采用激素治疗,实验组采用抗幽门螺杆菌和激素联合治疗。结果:健康儿童H.pylori感染阳性40例,阳性率11.11%,慢性ITP患儿感染81例,阳性率22.5%。ITP患儿H.pylori感染阳性率高于健康儿童,2组H.pylori感染阳性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后1、2、3个月的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6个月内和6个月后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总复发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要显著高于正常儿童,对慢性ITP患儿进行抗H.pylori感染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减少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实验组:48例确诊断为ITP患儿,对照组:44例同期呼吸道感染患儿,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两组小儿外周血进行巨细胞病毒IgM抗体(HCMV-IgM)、EB病毒感染IgM抗体(EB-IgM)检测。结果:48例ITP患儿中HCMV-IgM抗体阳性者20例,阳性率为41.67%,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EBV-IgM抗体阳性者14例,阳性率为29.1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要原因之一,且通过临床观察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ITP患儿病情重,病程长,治疗时间长,转为慢性ITP的可能性大;2、EB病毒感染可能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原因之一,并且EB病毒感染引起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情也偏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α-干扰素(IFN-α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脾功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例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亢进患者采用IFN-α利巴韦林治疗.IFN-α1MU,隔日一次,皮下注射,两周后对耐受良好的患者,将IFN-α量增加至2MU,以后如能够耐受,则每4周增加1MU,直至5MU,如不能耐受增加剂量,则按原剂量治疗,疗程一年.利巴韦林开始剂量600mg/d,如能耐受逐渐增加至900~1200mg/d,不能耐受按原剂量治疗,疗程一年.观察基因型、血常规、肝功能、HCV-RNA及不良.结果:14例患者,8例为基因1b型;6例为基因2a型.12例患者完成一年疗程.8例出现病毒学应答,应答率66.7%,HCV-RNA平均下降3.6±1.7log10,SVR33.3%,肝功能复常率75%,白细胞、血小板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不良事件发生.1例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恢复正常,PAIg-G明显下降.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可选择小剂量IFN-α合利巴韦林逐渐加量治疗方案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3年4月我科收治的16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有脾功亢进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在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同时进行PSE,PSE栓塞面积在30%~60%之间,观察治疗后3天、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白细胞(WBC)计数和血小板(PLT)计数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达到4.0~13×109/L、血小板达计数到50×109/L为治疗有效,160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外周血白细胞治疗有效为151例(94.38%),血小板治疗有效为155例(96.88%),术后6个月时白细胞治疗有效136例(85%),血小板治疗有效125例(78.13%)。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PSE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有脾功亢进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临床上常以口服小剂量阿斯匹林来预防“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发生。现将1例因预防性服用阿斯匹林而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病例 患者,男,42岁,因自感胸闷,做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经医生指导,服用阿斯匹林,剂量为25mg,每天2次。服药1年后,于1998年5月10日,因乏力,鼻衄,皮肤紫癜及黑便,来我院就诊。查体:营养良好,体温37℃,血压20/13kPa,四肢皮肤可见散在性出血点及大小不等的紫癜。全身表浅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计数360×1012,血小板计数36…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及CD41+淋巴样小巨核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诊断价值,以及对ITP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研究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样本取自两组患者.一组为ITP患者,另一组为MDS患者.在CD41患者检测中,ITP患者组与MDS患者组进行了比较.ELISA方法用来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的表达,包括PAIgA、PAIgM和PAIgG.CD41阳性淋巴样小巨核的检测采用生物素酶连亲和-碱性磷酸酶标法.抗CD41抗体是单克隆抗体.数据统计分析使用卡方检验.结果: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中,ITP组49例患者的PAIg检出阳性率为81.6%,MDS组9例患者PAIg阳性率为33.3%,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酶联免疫细胞化学检测ITP组和MDS组淋巴样小巨核CD41阳性表达显示,ITP组阳性率为5%(1/20),而MDS组阳性率为58.3%(21/36).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及CD41+淋巴样小巨核的表达可作为一项有价值的指标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ITP患者;同时对判断ITP患者的效果及预后,以及提高ITP的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CD41+淋巴样小巨核可作为ITP与MDS的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不同剂量白介素-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46例因化疗引起血小板Ⅱ度以上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给予rhIL-11治疗.A组22例,rhIL-11用量为1.5mg/d,B组24例,3mg/d,皮下注射,血小板升高至正常时停止给药.结果:rhIL-11治疗后,血小板严重减少(20× 109/L)的持续天数,B组少于A组(p=0.031);血小板恢复至正常的时间,A、B组的中位数分别为11天和8天,有统计学意义.B组血小板最低值高于A组,PLT<50 × 109/L持续天数,出血并发症以及减少血小板榆注的例数,B组亦少于A组,但两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不良反应:四肢、腰背肌肉酸痛伴骨骼及关节疼痛、乏力、发热、头痛及头晕,均为Ⅰ-Ⅱ度,两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后或口服"百服宁"均恢复.结论:rhIL-11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药物,可以在临床常规应用.对比1.5mg,每天皮下注射3.0mg的剂量疗效可能更好些,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难治性ITP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作两组,即观察组50例,采用rh TPO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达那唑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优于对照组72%,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rh TPO之后,有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乏力、头晕以及注射处疼痛等,症状较轻且自行缓解。结论:在难治性ITP的临床治疗中,rh TPO具有诸多优势,不仅安全,而且有效,临床疗效优于达那唑,能够实现对出血症状的理想控制,表现出了比较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前景。  相似文献   

18.
入住我院2006年8月至2009年1月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10例患者,均伴有血小板(PLT)明显减少,维持在(20~50)×109/L至少3月以上。给予泼尼松0.5 mg/(kg.d)及环孢素A150 mg/d治疗,3个月后100 mg/d疗程半年,观察患者临床表现,每个月检测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ds-DNA、尿蛋白、补体C3、红细胞沉降率(血沉)、C-反应蛋白(CRP)、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半年后患者血小板明显升高(P0.05),抗ds-DNA转阴、补体C3上升,红细胞沉降率(血沉)、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提示泼尼松联合环孢素A治疗SLE合并顽固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明显,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100~300×109个/L,直径为2~3μm。人体血液中的血小板具有其自身特定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生化组成,其在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止血,血栓形成,器官移植排斥等。血小板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血小板低于100×109/L时即可称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0×109/L时可有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1年4月产科分娩的13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79例(58.0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21例(15.4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8例(13.24%)、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ICP)16例(11.76%);阴道分娩52例,剖宫产84例;产后出血16例,产褥感染1例。结论: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妊娠妇女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类型。治疗采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输血小板等综合治疗。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及有无产科指征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