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白粉病以其多发性、普遍性成为世界各地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研究抗病品种对白粉病菌侵染的抗病机理中,采用等电聚焦凝胶电泳技术对抗、感白粉病小麦品种的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进行的比较发现:两者的pI6.1酶带(位于等电聚焦凝胶电泳酶谱pI6.1)从拔节期至田间发病期之间的表现水平有很大差别。可以将其视为区别抗、感白粉病品种的特征性酶带。实验采用功能叶片(Fig.1),对50个小麦品种品系、抗、感病品种间4个组合的正反交F1代、119株F2代、65株抗病品种/感病品种//感病品种的回交一代(BC1)材料,在pH5~8范围内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等电聚焦凝胶电泳分离。胶片于联苯胺染色液中显色。抗病品种中,pI6.1酶带在小麦全生育期均有较强的活性,染色后着色深,多属一级酶带;感病品种中,pI6.1酶带在拔节之后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消失踪迹,多为三级、零级酶带;然而、感染白粉病之后酶活性重新表现,并再次回升为一、二级酶带(Tab.1)。此结果在五个年份中均能很好地重复(Tab.2)。抗、感病品种间正反交F1代的pI6.1酶带均正常(Fig.2),证明:pI6.1酶带的活性是核基因的表达行为。进而在拔节期至发病  相似文献   

2.
蒋选利  李振岐等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3):516-520,T005
采用细胞化学方法对小麦与条锈菌互作过程中过氧化物酶的分布及其活性大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主要分布于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在未行接种的小麦叶片中,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比较低;条锈菌侵染后,诱导抗、感病品种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且抗病品种升高的幅度明显大于感病品种;感病品种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侵染位点附近细胞壁上表现升高,而抗病品种中该酶的活性在侵染点细胞以及远离侵染点的叶肉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均显著升高。高活性的过氧化物酶是小麦抗条锈性的生化标记和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小麦白粉病菌对小麦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小麦白粉病菌对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白粉病强致病力生理小种E09感染高抗小麦白粉病品种青春38、高感小麦白粉病品种龙麦33幼苗,研究接菌后0 d、1 d、2 d、4 d、6 d、8 d、10 d小麦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Pn)、叶片可溶性蛋白、叶片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研究数据表明,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后,两小麦品种青春38和龙麦33的体内相对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感病品种龙麦33降低幅度较抗病品种青春38高。接菌后,两个品种的相对SOD、POD及CAT活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对SOD活性表现为感病品种龙麦33的峰值高于抗病品种青春38的峰值;相对POD活性则是抗病品种青春38的增加幅度极显著高于感病品种龙麦33的增加幅度;相对CAT活性则表现为两品种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但峰值幅度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棉花感染枯萎病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了棉花不同品种接种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接种后,感病品种(4个)比抗病品种(8个)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活性强,酶带数增多1—2条。这种变化与植株外部表现的症状相一致,即病情越重,酶带数越多。因此,感病植株的同工酶变化可以看作植株内部的“生化症状”。海岛棉、陆地棉和中棉之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高度感染枯萎病的海岛棉同工酶最多(8条),其次为陆地棉的感病品种(7条),再次为陆地棉的抗病品种(6条),不感染枯萎病的中棉同工酶最少(4条)。由于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对枯萎菌侵染所作出的反应不同,因此,可以利用接种后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产生新的酶带较多的特点,作为筛选棉花抗枯萎病品种的一种技术。  相似文献   

5.
抗病品种猕猴桃的枝条和叶片中蔗糖酶活性始终低于感病品种.自然发病后,感、抗病品种枝条与叶片中蔗糖酶活性都呈上升趋势,但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酶活性上升得更快,增幅较大,抗病品种蔗糖酶活性增幅不明显.α-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基本上与蔗糖酶一致.抗感病品种均有3条α-淀粉酶同工酶谱带.自然感病后,抗病品种枝条及叶片的酶带增加不明显,仅多1条极弱的酶带;感病品种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小麦抗白粉病种质"91(260)3-3-8"的抗性鉴定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对91(260)3-3-8对白粉病的抗性再次进行鉴定,进一步确定该材料对白粉病完全免疫。为了研究其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用感病材料陕225、小偃6、邯6172、豫麦49与该材料杂交得到F1、F2后代群体,发现F1抗白粉病;陕225/91(260)3-3-8F2、小偃6/91(260)3-3-8 F2、邯6172/91(260)3-3—8 F2群体抗感比例为3:1,表明“91(260)3—3—8”与感病材料陕225、小偃6、邯6172相比有1对抗白粉病基因的差异;豫麦49/91(260)3-3—8 F2群体抗感比例不完全符合3;1,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明。  相似文献   

7.
白粉病和黄矮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近几年来这两种病害经常在我国一些小麦产区同时发生。为解决该问题,本研究通过杂交、回交方法将抗黄矮病的Bdv2基因(源自于YW642)和抗白粉病的Pm21基因(源自于CB037)聚合在一起,育成了兼抗黄矮病和白粉病的小麦新材料。通过田间抗病性鉴定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得到聚合了Bdv2基因和Pm21基因的BC1代小麦22株,F2代小麦51株。农艺性状调查显示,这些含Pm21和Bdv2基因的双抗白粉病和黄矮病小麦新材料的农艺性状优于感病植株和原先的亲本,可以在小麦白粉病和黄矮病兼性抗病育种中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玉米感染禾谷镰刀菌后PAL、POD活性和同工酶谱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明确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和过氧化物酶活与玉米对镰刀菌茎腐病的抗性关系,探讨玉米对镰刀菌茎腐病的抗病机制及其在玉米抗病性鉴定中的利用,用禾谷镰刀菌孢子悬浮液对抗病品种陕单931和感病品种西农11号在抽雄初期进行接种,并于接种后测定茎秆髓部组织内的PAL,POD活性变化以及POD同工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植株受镰刀菌侵染后,抗病品种的PAL酶活上升快,活性强,且形成两个活性高峰,高活性时间持续长;感病品种PAL酶活上升慢,活性相对较弱,且只形成一个峰,高活性持续时间短。抗病品种POD酶活峰值高,感病品种峰值低;抗病品种高酶活持续的时间长,感病品种高酶活持续的短。POD同工酶谱研究表明,抗、感品种POD同工酶带都有增多。抗病品种增5条,感病品种新增2条。PAL活性变化、POD活性变化及同工酶谱酶活变化与其对茎腐病的抗性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抗病育种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基因的转移及其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粉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小麦稳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寻找并使用新的白粉病抗源成为当今抗白粉病育种的关键。报道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向普通小麦转移,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用普通小麦作轮回亲本,随着回交代数增加,抗性单株选择难度加大,从正,反单交F6中均获得了稳定抗病株系,同时,研究利用RAPD方法对小麦-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病和感白粉病9个衍生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5个随机引物(OPH-07,OPQ-08,OPQ-16,OPQ-19,OPZ-16)能在抗,感9个衍生系中分别扩增出普通小麦所没有的野生二粒小麦特异带型;其中OPH-07340bp和OPQ-19900bp为抗病系的特征带。  相似文献   

10.
将已在察氏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d的强毒性(V44)或弱毒性(V64)大丽轮枝菌接种到新鲜的相同培养基中,加入棉花黄萎病感病品种(S)或抗病品种(R)的悬浮培养细胞(或其细胞匀浆)。培养4d后收获真菌孢子,用于致萎力测定,收获菌丝体细胞壁用于制备真菌寡糖素(H,来自V44或L,来自V64),然后用该寡糖素诱导悬浮培养的棉花细胞(S或R),棉花细胞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结果表明;(1)所有寡糖素均诱导棉花细胞产生新的过氧化物酶;(2)感病品种豫棉6号的活组培细胞S(或其细胞匀浆)显著影响真菌,用生长过程中接触该活细胞(或其细胞匀浆)的真菌所制备的寡糖素再诱导该活细胞(即S→L(H)→S)时,棉花细胞在36h的POD同工酶谱与其对照,即L(H)→S比较,酶带增减变化显著,致萎力测定结果表明感病品种的活细胞提高了病原毒性和致病力;(3)耐病(豫棉8号)或抗病品种(中棉12号)的活组培细胞R(或其细胞匀浆)对真菌的影响不同于感病品种,R→L(H)→R在36h的POD同工酶谱与L(H)→R比。酶带没有增减变化。但是在H→R或H→S中于9h和24h出现的酶带在R→H→R或R→H→S中分别提前到6h和9h,致萎力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细胞对病原毒性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1.
结合差速离心法、饱和酚/氯仿/异戊醇抽提等技术.提取并纯化了雌核发育草鱼近交F.代的线粒体DNA(mtDNA).用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mtDNA酶切分析.结果表明:雌核发育草鱼近交Fl代mtDNA分子大小为16、77kb,除无sail酶切位点外,其余7种酶EcoRI、BalI、。YbaI、BarnHI、PstI、XhoI各产生4、4、3、3、3、2、2个切点。与已报道的普通草鱼一致.雌核发育草鱼近交F1代与普通草鱼间未检测出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差异、这表明,雌核发育草鱼F。代与普通草鱼mtDNA遗传结构具有同一性、  相似文献   

12.
3个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对鉴别寄主的毒性谱,选用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2E16单孢菌系为接种病菌,鉴定了小麦务锈病菌鉴别寄主Chinese166、HeinesⅦ和Vilmorin23的抗性基因构成及其遗传特征。通过对3个鉴别寄主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分别在苗期鉴定了亲代、F1、F2、BC1及正反交后代对小种2E16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供试品种Chinese166对生理小种2E16的抗性由二对显性基因,即显性基因Yr1和另一对显性基因独立或重叠控制;HeinesⅦ对生理小种2E16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Yr2和一对隐性基因控制;Vilmorin23对生理小种2E16的抗性则由显性基因Yr3和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研究作物抗病与同工酶活性的关系已日益广泛。本文是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别对小麦抗感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的4个品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材料与方法(一)取样及酶液的提取供试品种共4个,它们是高感品种“蚰包”(蚰子麦×包打三百炮);中感品种“百泉565”[(辉县红×阿夫)×欧柔];高抗品种“肯贵阿1号”[(肯尼亚×贵农1号 F_4)×Atlas 66];中抗品种“洛夫林13号”(Skoraspelka 3B×Hei E)。种子在我院农场播种。在  相似文献   

14.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同工酶分析技术分别研究了猕猴桃植株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酯酶(EST)同工酶谱带的变化,结果表明:自然感染溃疡病前后,此6种同工酶谱带特征在不同抗感品种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未感染溃疡病菌前,抗(感)品系枝条、叶片POD同工酶均有2条酶带,PPO同工酶有3条酶带,但感病品种酶带颜色深且粗,而抗病品种酶带颜色浅且细,叶片酶带颜色深于枝条;SOD、CAT同工酶谱带均为1条,Rf值分别为0.38、0.28,感性品种较抗耐品种谱带亮度高活性强;自然发病后,抗(感)品系POD、PPO同工酶谱带数都增加,分别为4、3条和5、4条,且抗病品种新酶带出现较感病品种早且酶带粗颜色深活性强,感病品系虽也有新酶带出现,但酶带少活性弱,抗病品系枝条、叶片POD、PPO同工酶新谱带的Rf值分别为0.63、0.67和0.85、0.87;抗感病品种SOD、CAT同工酶都被诱导产生了1条新的同工酶谱带,Rf分别为0.32和0.27,新酶带现色时间迟,且酶带颜色浅活性弱,但抗耐品种较感性品种谱带亮且活性强;EST同工酶于自然发病前后变化不大,与抗病性关系不很明显.  相似文献   

15.
采用RAPD技术,用524个随机引物对3个抗病品种和4个感病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发现3个引物能在抗、感品种间检测到稳定的多态性。这3个引物及它们产生的多态片段是S347 1220bp、S372 872bp和S375 1360bp,其中S347 1220bp和S372 875bp在感病品种上呈显性扩增,在抗病品种上无扩增,相反S375 1360bp在感病品种上无扩增,在抗病品种上呈显性扩增。初步判断这3个特异带与小麦赤霉病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选用4个具有不同显性春化基因型的小麦品种与冬性小麦品种‘京841’进行杂交实验,通过显性春化基因特异性PCR分析技术鉴定杂交F1代植株,并分析4个杂交组合的正反交F1代植株表型特性。结果显示,各显性春化基因已经导入到各杂交F1代植株中,且其苗穗期受显性春化基因的控制而有效缩短;3个杂交组合的F1代穗粒数在正反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推测穗粒数受细胞质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其中以‘新春2号’和‘豫麦18’分别为母本和父本与‘京841’杂交后F1代的穗粒数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4个杂交组合的F1代千粒重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7.
小麦对赤霉病抗性不同品种的SOD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对9个赤霉病抗性不同小麦品种采用赤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以单花针注法进行了田间和温室抗病性鉴定;测定了各品种的胚性愈伤组织和盛花期麦穗分别经赤霉病菌毒素和分生孢子接种前后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品种SOD活性与其对赤霉病抗性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接种后寄主的SOD活性均有提高,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提高幅度大,且有新的同工酶带出现。抗病品种望水白比感病品种Alondra“S”多出两条SOD同工酶谱带。SOD在小麦抗赤霉病上可能起积极作用,其活性有可能作为鉴定小麦抗赤霉病的一种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猕猴桃品种展叶孕蕾期自然感染溃疡病菌前后一年生枝条、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感染溃疡病菌前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枝条及成叶中防御酶系活性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品种未受溃疡病菌感染时,一年生枝条、叶片中的POD、PPO、SOD、CAT酶活性抗病品种的酶活性均低于感病品种.品种自然感染溃疡病菌后,一年生枝条、叶片POD、PPO、SOD、CAT、PAL酶活性均升高,且酶活性的增加幅度是抗病品种中酶活提高倍数高于感病品种.而且这种增量在不同保护酶类以及不同组织部位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9.
应用比较生理学方法,以抗丛根病(rhizomania)性不同的4个甜菜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丛根病地和无丛根病地上抗、感病品种的几丁质酶(chitinase)和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活性与甜菜抗丛根病的关系.抗病品种在病地和无病地上皆比感病品种具有较高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表明这两种酶与甜菜抗丛根病性有关;另外,病地上两种酶的活性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无病地上,是病原物侵染诱导抗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小麦面粉的烘烤品质与其高分子量谷蛋白5亚基(HMW-GSIDx5)基因的表达有关。本文从该基因的组织、器官特异性和特定发育阶段的表达特性等方面,对其在小麦发育过程中表达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从分子水平为小麦的栽培和育种提供依据。显微切割普通小麦钢82-122的ID染色体长臂为模板,扩增该基因400bp的片段为探针(Fig.1),并经重组后测序(Fig.2)确认扩增无误。小麦苗期、生长期、开花期及成熟期分别取样、分离总RNA、做斑点(Fig.3,4&5)或Northern杂交(Fig.6)、并扫描足量(Fig.7)。结果表明:该基因只在籽粒中表达(Fig.3,4&5),从开花15天起(Fig.4),逐渐增加,至腊熟期达最高,以后渐次降低(Fig.6&7),有趣的是:在干种子和萌发种子亦有少量表达(Fig.1)。Cressey和陈和等方曾报告在开花15天可检测到HMW-GS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