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大丰石炭纪及早二叠世栖霞期䗴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研究的材料是地质矿产部华东石油地质局在江苏大丰地区一个钻井的岩芯中采集的。(竹蜓)化石样品有15个,经鉴定有11属38种,含(竹蜓)层位分别归于下石炭统和州组、上石炭统黄龙组及船山组、下二叠统栖霞组。栖霞组之上覆地层为浦口组,二者呈不整合接触,和州组之下为高骊山组,再下为金陵组。苏北平原在地层分区的归属上,属于华南地层区(张遴  相似文献   

2.
江苏句容五通群擂鼓台组上部大孢子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的材料系采自江苏南部句容县城南约15公里的包家村1号钻孔(以下简称包1井)。终孔深度1660.61米,井深至1587米钻穿下石炭统金陵组,进入上泥盆统五通群擂鼓台组(揭露擂鼓台组厚约73.61米,见插图1)。该井所钻遇的地层在层序、岩性和厚度变化等方面都可以与南京附近龙潭等地的露头剖面进行对比,各组上下界线清楚,高骊山组和擂鼓台组之间的金陵灰岩可作良好的标志层。钻孔位置距五通群擂鼓台组标准地点约41公里。我们选择了擂鼓台组岩芯样品10块(下部  相似文献   

3.
南京钟山中三叠统黄马青组的轮藻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言本文研究的材料,系笔者采自南京钟山中三叠统,剖面是黄马青组的标准地点。自1928年谢家荣创名“黄马青页岩”以来,曾先后使用过“黄马青系”、“黄马青群”、“黄马青组”等名称,但其含义各不相同。本文所称黄马青组,是指吴其切等(1980)《南京附近黄马青群的进一步划分和地质时代的研究》一文中图6剖面的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本文所描述的竹节石标本产于西藏的两个地区。其一是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剖面和层位分别为聂拉木县亚来(原称亚里)西山的凉泉组中上部(79Na45,79Na46)、甲村东山坡的凉泉组顶部(79Na8,9,10)和定结县萨尔区普鲁村东山的凉泉组上部(79S-9),系1979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西藏科学考察队陈挺恩所采集。另一地区是西藏北部申扎县达尔东剖面的日阿觉组(ADG73—ADG79),由我所与西藏地质局地质研究所共同组成藏北地层考察队在该地所采集。这些材  相似文献   

5.
下扬子区金陵组腕足类化石的新资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前言在扬子江下游,苏、浙、皖三省交界地区,近来,都把“金陵灰岩”认为是唯一代表图内期的海相沉积。解放后,在南京龙潭等地,于五通群与“金陵灰岩”或高骊山组之间的一层砂岩中,多次发现了腕足类化石,从而对五通群、金陵组及高骊山组的时代和沉积相的阐明,又获得了一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河北蓟县剖面位于燕山山脉中段,发育完整,出露齐全,分层明显,厚达万米,系我国震旦系标准剖面之一,早受到国内外地质科学工作者的重视。我国地质科学工作者长期以来进行过大量的蓟县剖面岩石地层学、叠层石、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多方面的工作。在地质古生物研究工作方面,近20年来,随着加拿大岗弗林特铁矿层(19亿年)、贝尔彻群(19—25亿年)、美国东加利福利亚帕朗群(12—14亿年)以及澳大利亚苦泉层(9亿年)等微体化石点的发现,我国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对我国震旦纪微  相似文献   

7.
吉林磐石吉昌地区早石炭世植物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前言吉昌地区早石炭世植物产于吉林省磐石县西北——吉昌地区官帽屯、冰窖山、腰沟屯及鹿圈屯等地的下石炭统鹿圈屯组,一套受轻微变质的深灰一灰黑色粉砂岩中。产地的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5°31′,北纬43°14′(插图1)。1976—1977年,吉林省地质局区调大队四分队在开展《辽源市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了此批植物化石,并在吉昌官帽屯一胜利屯一带测制了地层剖面,采集了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图2)。根据该队地质报告的记述,此区鹿圈屯组的地层层序为:上覆地层:中石炭统磨盘山组  相似文献   

8.
古油节虫(Palaeolenus)在安徽凤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描述的古油节虫(Palaeolenus)的标本,系196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安徽省地质局地质研究所组成的皖中地层队在安徽凤阳发现的。化石产于下寒武统猴家山组的顶部,含化石地层出露情况如下:凤阳林场至蚂蚁山剖面:上复地层:下寒武统馒头组——整合——猴家山组:9.灰色、暗灰色块状灰岩,含矽质及少量燧石结核,产:Palaeolenus fengyangensis Chu(新种)Redlichia sp.1.97米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介形类采自鄂西地区长阳、宜都及松滋等地。根据这些地区下石炭统的岩性和化石组合,可分为三个组(自下而上):金陵组,高骊山组及和州组。介形类仅见于金陵组及和州组,共有15属23种,其中21新种。这些介形类的发现,对于研究早石炭世生物群的组合面貌、地层划分和古地理环境的分析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简史吉林浑江地区下奥陶统发育良好,剖面连续,化石丰富,研究历史也早.1958-1960年,长春地质学院吉南区测大队于浑江地区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测制奥陶系剖面,并采集了笔石等大量化石.1979年,吉林省地质局根据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对笔石的研究,在靖宇县(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报道了 Adelograptus-Clonograptus 带在本区的存在.陈均远等(1983),周志毅等(1984)均指出本区冶里组底部有 Dictyonema flabelliforme-Staurograptus dichotomus 带.1983年,林尧坤将华北区下奥陶统冶里组分为5个笔石带,并指出吉林辉南、浑江等地的冶里组亦有这些笔石带的带  相似文献   

11.
广西南丹罗富上泥盆统底部珠胚类竹节石群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前言广西南丹罗富的泥盆系,是我国海相南丹型泥盆纪地层的典型剖面。1978年前,笔者等曾多次赴该地进行野外观察和采集化石,并就所产竹节石进行了系统描述,在此基础上,对下、中泥盆统竹节石带的序列,作了修订和补充(见正在印刷中的笔者另一文《广西南丹罗富泥盆纪竹节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集刊第18号)。当时,由于上泥盆统响水洞组底部,未见任何标准属种,仅据罗富组上部的泥岩,渐变为响水洞组的硅质岩,而暂以Viria-  相似文献   

12.
一、藻类化石的分布和保存 本文所记述的蓝藻类化石由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广西地质科学研究所煤田专题研究组在广西河池白土、宜山六桥、凭祥、柳州三门江和贵县右榄上二叠统合山组采集的。现以宜山六桥剖面为代表,简介如下: 上覆地层 上二叠统长兴组,灰黑色含燧石条带泥晶生物屑灰岩,富含(竹蜓)类Palaeofusulina fusiformis Sheng  相似文献   

13.
李琪  李国彪 《古生物学报》2019,58(3):353-362
白垩纪是大洋缺氧及生物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频发的一个时期,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时期。因此,白垩纪研究对于探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的系统演化,尤其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藏定日贡扎剖面保存着上白垩统较为完整的地层序列,文中对上白垩统岗巴村口组和宗山组剖面岩石样品中获得的有孔虫化石进行研究,鉴定出有孔虫化石8属22种,识别出Dicarinella asymetrica、Globotruncanita elevata、Globotruncana ventricosa、Radotruncana calcarata等4个有孔虫化石带。根据有孔虫化石确定贡扎剖面的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桑顿期(Santonian)至坎潘期(Campanian),桑顿阶/坎潘阶界线位于Dicarinella asymetrica带与Globotruncanita elevata带之间。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保亭县毛感乡南兵至南好公路边南好组以往被确认为下石炭统岩关阶 ,并认为与其下的上志留统足赛岭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著者最近在该剖面南好组中发现兰多维列世特里奇期晚期 (LateTelychian)Xi nanospirifer腕足动物群和三叶虫Latiproetuscf.latilimbatus,证明久归于下石炭统岩关阶南好组的地质时代应改归于早志留世 (Llandoverian) ;海南岛地区在早志留世明显属于扬子地台区的范畴 ;从地质时间上还暗示南好组与其下伏的足赛岭组不可能存在角度不整合接触 ;  相似文献   

15.
云南沾益龙华山泥盆纪大孢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龙华山剖面上部地层(“海口组”)发现的大孢子化石,共计5属、10种,其中3新属、8新种,未定种1个,大孢子类型1个。根据孢子组合特征和相关的证据,认为该段地层的地质时代属于中泥盆世晚期(Givetian)。  相似文献   

16.
山西西南部的上新统和第四系,发育良好,剖面比较完全,曾经过不少地质工作者调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王竹泉(1926),德日进、杨钟健(1930,1933),裴文中(1958)和刘东生(1962,1964,a、b)等的工作。他们在晉西南的午城(隰县)、丁村(襄汾)、霍县等地区记述的一些上新统和更新统剖面,与哺乳类化石层位,成了在我国黃土高原划分和对比晚新生代地层和化石层位的标准剖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新疆玛纳斯河红沟剖面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孢粉化石,共计51属108种。根据孢粉属种组成及其含量的变化,自下而上分为2套组合:1.Cyathidites-Neoraistrisckia-Disacciatrileti(CND)组合,2.Cyathidites-Disacciatrileti-Classopollis(CDC)组合。依据组合中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讨论及其与相关组合的对比,将“CND”组合的地质时代归为中侏罗世早期,“CDC”组合归为中侏罗世晚期。在综合分析和对比新疆一些地区中侏罗世孢粉组合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建立了2个孢粉组合带,即:Cyathidites-Neoraistrisckia-Quadraeculina-Cycadopites(CNQC)组合带,Cyathidites-Quadraeculina-Classopollis(CQC)组合带。  相似文献   

18.
四川下二叠统腹足类一新属——异瘤螺属(Heteronodosu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煤田地质公司普查队一分队的同志,于1979年夏天测制四川珙县洛表地区二叠系剖面时,在下二叠统茅口组顶部,距顶界2米处发现一块大型平旋的化石,确定是腹足类全脐螺亚科(Euomphalinae)的一个新属。川煤普查队一分队的边全武等提供标本,转述野外地质情况;普查队杜明礼摄制照片;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余汶审阅文稿。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9.
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寒武纪地层,早在1928—1932年间,诺林(E.Norin)曾作过不少工作,并将本区寒武系命名为“突尔沙克塔格建造”(E.Norin,1937),标准剖面地点在库鲁克塔格西部的突尔沙克塔格及却尔却克山一带。所采化石经丘迪生(G.T.Troedsson,1937)研究,判定动物群的时代为晚寒武世,其中以三叶虫为主。张日东、俞昌民等(1959)根据莫合尔山北坡所测的寒武系剖面,划分为三个统:即突尔沙克塔格统(上统)、莫合尔山统(中统)及西大山统(下统)。近年来,新疆地质局等单位组成的新疆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组,及章森桂、高振家(1981)根据莫合尔山北坡及西大山的下寒武统剖面,将原来的西大山组一分为二。下寒武统上部仍沿用“西大山组”一名,仅限于代表下寒武统上部的一套碳酸盐岩;而下寒武统下  相似文献   

20.
蓟县前寒武系大红峪组微体植物化石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一年秋,笔者在天津市蓟县大红峪沟观察前寒武系剖面,采集了南口时期(见王鸿祯,1982)大红峪组(同位素年龄:1678百万年;参见陈晋镳等,1980)的岩样,样品经通常的浸渍法处理后,从一块近本岩组底部夹于石英岩状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中的粉砂质页岩样品中(见图1),获得以往很少报道或未曾报道的一些微体植物化石。这些材料为丰富我国北方蓟县前寒武系典型剖面的微体植物化石资料,对探讨这一古老地质时期的微体植物组合面貌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