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平脐蠕孢属的分类研究I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晖  张天宇 《菌物系统》2002,21(3):327-333
来自山东泰安和安徽合肥匍柄霉属的两个新种分别命名为棉匍柄霉Stemphylium gossypii和莴苣匍柄霉Stemphylium lactucae。模式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标本室(HSAUP)。本文报道了平脐蠕孢属的一个新种,早熟禾平脐蠕孢Bipolaris poae-pratensis,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野牛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buchloes和弯曲平脐蠕孢Bipolaris papendorfii,对其他4个平脐蠕孢属的种的有关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澄清了一些种名的混乱。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标本室(HSAUP)和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1例银屑病患者出现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方法报告病例,对甲标本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该病例经临床、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鉴定,确诊为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导致的甲真菌病。病原菌通过菌落和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结合rR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证实。结论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证实为真菌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  相似文献   

3.
枝孢样枝孢霉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暗色丝孢霉病的枝孢霉属,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暗色孢科。该属50余种。枝孢样枝孢霉为腐生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某些动物的粪便、蔬菜、腐木、鸟巢、腐烂水果中。人因皮肤外伤接触后有被感染的机会。它也是真菌过敏症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目前对枝孢样枝孢霉的系统报道较少,现就其生理生化代谢、生态学、病理学及临床和抗真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采自陕西安康的一个簇孢霉属 Sporothrix 新种:安康簇孢霉 Sporothrixankangensis M.Z.Fan,C.Guo et T.Y.Zhang。该种与本属绝大多数已知种的区别在于其初生分生孢子可产生次生分生孢子。与其相似种菌生簇孢霉 S.fungorum de Hoog et Vries的区别,在于其分生孢子呈短棒状或长椭圆形,而不为近球形、短圆柱状或椭圆形。而与链生簇孢霉 S.catenata de Hoog et Constantinescu 的主要不同点为本种的分生孢子链很短,一般二孢,极少数三孢。主模式标本及干制培养物存放于西北林学院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枝孢霉丝孢真菌生物学特性,根据枝孢霉属当前分类系统,选取6株代表菌株,通过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温度、生长pH和培养基中葡萄糖、蛋白胨浓度对该类菌种生长的影响,并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 5种常用表面活性剂对该类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表明,6株枝孢霉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pH为5.0~6.5,葡...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中国大陆地区赛多孢霉感染流行情况及诊治现状,该文通过对1978年来中国大陆地区报道的赛多孢霉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我国临床赛多孢霉感染的致病菌种以尖端赛多孢霉为主。感染常见部位依次为眼、肺、颅内、鼻窦、皮肤、关节、脊柱。感染类型以创伤后局部感染为主,其他类型为溺水后感染、免疫功能明显受损后感染及呼吸道内定植感染等。目前我国病原学诊断主要依赖真菌培养,分子生物学方法应用较少。治疗以单独抗真菌药物治疗为主,体外药敏实验及既往诊治经验表明赛多孢霉对伏立康唑敏感度高。我国多数赛多孢霉感染预后良好,而多育赛多孢霉所致播散感染预后差。目前赛多孢霉感染早期诊断困难,应该提高对该病特点的认识、形态学诊断水平,并积极开展分子鉴定,以达到早期准确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7.
刘晴  王芬  徐方旭  徐岩岩  董彩虹 《菌物学报》2021,40(11):2962-2980
蛹虫草规模化栽培过程中,真菌病害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本研究对人工栽培蛹虫草中真菌病害进行调研,对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及致病性检验,并分析病害发生的特点。结果发现引起蛹虫草病害的病原真菌主要有虫草生齿梗孢、产扁虫菌素单端孢、镰刀菌、裂褶菌、哈茨木霉、淡紫拟青霉、稻绿核菌、粉红枝穗霉、卵孢单端孢、扩展青霉、黄曲霉和黑曲霉。其中虫草生齿梗孢为引起蛹虫草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病原真菌。虫草生齿梗孢、产扁虫菌素单端孢、镰刀菌、裂褶菌和哈茨木霉主要为害蛹虫草子实体;淡紫拟青霉、稻绿核菌、粉红枝穗霉、卵孢单端孢、扩展青霉、黄曲霉和黑曲霉主要为害栽培料与蛹虫草菌丝体。镰刀菌、裂褶菌、哈茨木霉、淡紫拟青霉、稻绿核菌和粉红枝穗霉为引起蛹虫草病害的首次报道。本研究为蛹虫草病害防控奠定基础,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烟草内生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报道了从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内生菌根真菌的孢子,用单孢接种烟苗并在温室内水培条件下培养。选出能在烟草上形成菌根的菌株,经过再次单孢接种确认后,进行种的鉴定。从分离的8个菌株中已鉴定出球囊霉属(Glomus)的3个新记录种:漏斗孢球囊霉[G.mosseae(Nic.& Gerd.)GeM.& Trappe]、根内孢球囊霉(G.intraradics Schenck & Smith)和联结球囊霉(G.constrictum Trappe)。  相似文献   

9.
三七根腐病原菌毁坏柱孢霉分子定量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三七根腐病病原真菌毁坏柱孢霉(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的分子定量检测方法,探讨毁坏柱孢霉与植株生长和AM真菌侵染之间的数量效应关系。【方法】根据GenBank登录的毁坏柱孢霉rDNA基因IGS序列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对CDU2和CDL2b,利用含有SYBR Green I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建立毁坏柱孢霉定量检测方法,检测三七根际土壤毁坏柱孢霉rDNA基因IGS片段拷贝数,并分析其与植株生物量和AM真菌侵染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病植株根际土壤毁坏柱孢霉rDNA基因IGS片段拷贝数显著高于健康植株。三七根际土壤中毁坏柱孢霉数量与植株地上部生物量以及菌根侵染强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根系生物量以及根内丛枝丰度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基于实时定量PCR技术建立的毁坏柱孢霉的分子定量方法能够有效反映三七根际土壤中毁坏柱孢霉的数量及其与植株生长和AM真菌侵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法军 《菌物学报》1992,11(Z1):23-64
被孢霉属(Mortierella Coemans)是接合菌纲(Zygomycetes)、毛霉目(Mucorales)、被孢霉科(Mortierellaceae)中的一个大属,目前已知约有90种;主要存在于土壤、植物残体、动物粪便等基物中。我国过去对被孢霉的研究不多,在《中国真菌总汇》(1979)中记录了8个种。本研究从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采集的2000多号样品中,分离到约220个被孢霉菌株。本研究主要采用Gams (1970, 1977)的分类系统进行分类鉴定,并对该系统进行了修改。在属下分3个亚属(Micromucor, MortierellaGamsiella), 8个组(Actinomortierella, Alpina,Hygrophila, Mortierella, Schmuckii, Simplex, SpinosaStylospora),单囊霉(Haplosporangium)被承认为独立的一个属。本研究鉴定出22个种和3个变种,包括一个新种(武夷山被孢霉Mortierella wuyishanensis sp. nov.)和一个新变种(极细无色被孢霉Mortierella hyalina(Harz) W. Gams var. subtilissima var. nov.), 14个中国新纪录。这14个新纪录为:产芽胞被孢霉(Mortierella. gemmifera M. Ellis)、园圃被孢霉(M. horticola Linnem.)、矮小被孢霉(M. humilis Linnem.)、无色被孢霉(M. hyalina(Harz) W. Gams)、印度被孢霉(M. indica B.S. Mehrotra)、英杜被孢霉(M. indohii C.Y. Chien),詹金氏被孢霉(M. jenkinii (A.L. Sm.) Naumov)、可疑极小被孢霉(M. minutissima Tiegh. var. dubia Linnem.)、易变被孢霉(M. mutabilis Linnem.)、微孢被孢霉(M. parvispora Linnem.)、角胞拉曼被孢霉(M. ramanniana(Moller) Linnem. var. angulispora (Naumov) Linnem.)、网孢被孢霉(M. reticulata Tiegh.& G. Le Monn.)、多疣被孢霉(M. verrucosa Linnem.)、轮枝被孢霉(M. verticillata Linnem.)。文中讨论和评价了一些分类性状,还列出分亚属、分组、分种和变种的检索表.每个分类单元都有描述和讨论以及线条图、并列出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地区可培养毛霉门真菌多样性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大兴安岭地区可培养毛霉门真菌的资源、多样性及其分布, 本研究选取9个代表市县, 采集了279份枯枝落叶、腐殖质、土壤和粪便样品, 采用稀释平板挑取法、稀释平板切块法和样品直接培养挑取法进行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初步观察鉴定, 共得到毛霉门真菌1,153株。选取代表性的菌株706株, 基于真菌分子条形码ITS rDNA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 明确了毛霉门真菌总计3目8科10属38种。优势属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伞形霉属(Umbelopsis)和毛霉属(Mucor), 优势种为类变形被孢霉(Mortierella amoeboidea)、冻土毛霉(Mucor hiemalis)和深黄伞形霉(Umbelopsis isabellina)。本文同时汇总了全国已报道毛霉亚门和被孢霉亚门共计26属的分布, 分析了大兴安岭优势属和优势种在全国的分布。按三大主要生态区(东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生态区和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对所有属进行区域分析, 结果表明: 有9个属在3个大区都有分布; 对特有属而言, 东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区发现9个, 西北干旱、半干旱生态区仅有1个, 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未发现。  相似文献   

12.
马建  徐昭焕  张凯  张修国  邱玲 《菌物学报》2020,39(10):1846-1853
对江西省植物凋落物上的暗色丝孢真菌进行了调查研究,自植物枯枝上发现爱氏霉属3个新种——江西爱氏霉、井冈山爱氏霉和庐山爱氏霉,根据采集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显微拍照。爱氏霉属迄今已报道69个种。该属广布全球,多数种腐生于植物凋落物或沉水腐木上,未见作为植物病原菌引起植物病害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不同生态环境中采集土壤样品53份,采用土壤平板法和稀释法,从中分离出78个暗色丝孢菌分离物,经鉴定分属20属,33种。其中,弯孢耳孢霉Codinaea curvispora、广西腐质霉Humicola guangxiensis为新种。模式及其他研究过的标本(干制培养物)及活菌种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存放在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14.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慢性难治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菌为暗色真菌属,最常见的是裴氏着色霉、卡氏枝孢霉及疣状瓶霉,常以孢子形态寄生于腐生植物或土壤中,人多通过外伤接触植入感染。其诊断依据病原学检查,治疗为以抗真菌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现报告2例我科诊断的由卡氏枝孢霉感染的着色芽生菌病。  相似文献   

15.
采用6种不同的培养基,分别于25℃、32℃、42℃以及50℃培养分离从而对某一中国白酒酒曲中的丝状真菌菌群进行研究.从酒曲中共分离得到886株丝状真菌,分属于接合菌,子囊菌和无性型真菌的20属,45种.其中最为丰富的是无性型真菌(28种),其次是接合菌(10种)和子囊菌(7种).对发酵起主要作用的为那些嗜热和耐热的种属,包括:宛氏拟青霉,伞枝梨头霉,梳棉状嗜热丝孢菌,微小根毛霉,金孢霉属一种和红曲属的几个种.文中还对一些在发酵中起重要作用的丝状真菌的特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吴文平 《菌物学报》2004,23(3):313-323
本文描述了中国鞘孢属Chalara真菌八种,包扩四个新种:间型鞘孢C.intermedia,微小鞘孢Chalara minima,中国鞘孢Chalara sinensis和云南鞘孢Chalara yunnanensis。其余四个种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还提供了所有中国已报道种的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诺维信中国研发中心标本室.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金孢霉属两个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我国山西和新疆的土样中分离到两个金孢霉(Chrysosporium)菌株。经培养鉴定,是国内未见报道的两个新记录种,即印度金孢霉(C.indicum)和裂叶金孢霉(C.lobatum)。作者对它们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作了详细描述和图解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刘会梅  张天宇 《菌物系统》2007,26(4):484-489
报道从中国东部暖温带地区诸省(市)土壤中分离到的皮司霉属Pithomyces真菌的两个新种:长棒孢皮司霉Pithomyces longiclavisporus和淡色皮司霉Pithomyces pallidus,及两个中国新记录种:卡罗皮司霉Pithomyces karoo和帕夫皮司霉Pithomyces pavgii;对另外三个已知种亦作了分离地点和生境的引证。研究过的标本(干制培养物)与活菌种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9.
黄栌根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拮抗真菌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常规分离法从不同地区健康黄栌根系中共分离得到33株内生真菌,其优势类群主要包括无孢菌群、腐质霉属、青霉属等,而且不同地区黄栌的根系内生真菌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内生真菌对黄栌枯萎病病原——大丽轮枝孢的拮抗试验结果表明:团炭角菌、黑乌霉属、假丝酵母属的菌株抑制作用较强,其它内生真菌菌株对大丽轮枝孢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葡孢霉属的模式种已无从查找,连一张好的绘图也不曾留下。因而,由模式种所代表的属的含意无法考察清楚。但是多年来已形成了一个关于此属的明确概念,且已被真菌学家们所广泛接受。在这种概念下已描述了四个种。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承认现状。赞成以绚丽葡孢霉(Botryosporium pulchrum Corda)为本属的补选模式种。考虑到其中两个种在文献中常被混淆,本文首次将关于全部已确认的四个种的描绘放在一起。四个种的简明检索表如下:1)分生孢子梗作双叉式分枝……………………绚丽葡孢霉(Botryosporium pulchrum)1)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或偶有分枝,但绝不作双又状……………………22)侧分枝下垂,产孢膨大体简单…………………马德葡孢霉(B. madrasense) 2)侧分枝不作下垂状,每一产孢膨大体裂作数瓣………………………33) 每侧枝端部泡囊生4—6个产孢膨大体,泡囊呈双锥状…………………………长枝葡孢霉(B.Longibrachiatum)3)每侧枝端部通常生2个(极少3个)产孢膨大体,泡囊球状……………………休斯葡孢霉(B.Hughesl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