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石刁柏(Asparagusofficinalis)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非胚性细胞内液泡大,大量的自体吞噬泡出现,胚性细胞内细胞核大,核移中,核仁结构明显,线粒体、质体、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增多,淀粉、脂滴积累,有较活跃的自体吞噬现象,梨形细胞内质体向叶绿体转变。  相似文献   

2.
西瓜种子发育和萌发过程中子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玲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1):T001-T002
西瓜种子子叶内贮存物质开始积累时,细胞质内有大量核糖体、质体、线粒体,内质网片段和囊泡,种子脱水期至成熟期,细胞器的数量减少,成熟种子子叶细胞的细胞壁不连续,几乎观察不到细胞器的存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内质网,线粒体,质体的数目逐渐增多,叶肉细胞的质体发育成叶绿体,种子形成过程中,在子叶细胞大液泡分隔的同时,膨胀的内质网囊泡内积累蛋白质(直径0.1-0.4μm),这些小的蛋白质球体最终进入液泡形成大的蛋白体(直径1-3μm);萌发种子贮存蛋白质被水解的同时,一些脂体进入液泡并被分解,同时液泡融合;脂类物质开始积累的时间早于蛋白质,积累的量较蛋白质多,但在萌发种子中被彻底水解的时间晚于蛋白质,淀粉粒的数量在种子形成时减少,种子萌发时在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内都重新合成。  相似文献   

3.
西瓜柱头乳突细胞分泌活动期间ATP酶活性超微结构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西瓜柱头乳突细胞ATP酶活性的超微结构定位。分泌活动旺盛的细胞中,质膜、内质网、质体的内部片层、胞间连丝以及多数大液泡的膜上面都有大量ATP酶活性反应产物,线粒体和小泡上只有少量酶活性反应产物。分泌活动停止后处于解体状态的细胞内,反应产物主要定位于液泡膜上。分泌旺盛的乳突细胞质膜具有高的ATP酶活性表明分泌物运出需要大量能量,内质网ATP酶活性强可能意味着该细胞参与分泌物合成。  相似文献   

4.
核磁共振对水稻胚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导了水稻种子经核磁共振处理后,其胚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种子经核磁共振处理后,其胚细胞中的线粒体、线粒体内嵴的数量、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体的数量均有增加,淀粉粒的体积变小。因此,核磁共振处理能促进水稻种子胚细胞内的能量代谢、物质转化与物质运输。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西瓜柱头乳突细胞ATP酶活性的超微结构定位。分泌活动旺盛的细胞中,质膜、内质网、质体的内部片层、胞间连丝以及多数大液泡的膜上面都有大量ATP 酶活性反应产物,线粒体和小泡上只有少量酶活性反应产物。分泌活动停止后处于解体状态的细胞内,反应产物主要定位于液泡膜上。分泌旺盛的乳突细胞质膜具有高的ATP酶活性表明分泌物运出需要大量能量,内质网 ATP 酶活性强可能意味着该细胞器参与分泌物合成。  相似文献   

6.
华北落叶松一年生茎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源 《西北植物学报》1996,16(4):415-420
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华北落叶松一年生枝条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皮层及韧皮部由大量薄壁细胞及少量筛胞组成。薄壁细胞中的前质体有分裂行为,叶绿体中含有体积大的淀粉粒及明显的基粒片层结构;有“V”形线粒体琢链条状粗糙内质网,液泡多以次生溶酶体状态存在。  相似文献   

7.
杂交鹅掌楸体胚发生过程中ATP酶活性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透射式电镜,通过胚性细胞的超微切片观察,对杂交鹅掌楸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发育过程中ATP酶活性进行了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非胚性细胞的质膜、液泡膜等膜系统当中存在ATP酶活性,质体、核膜、细胞壁以及细胞间隙上有少许沉积;早期胚性细胞ATP酶反应产物主要沉积于质膜、液泡膜上、淀粉粒、细胞壁加厚处;胚性细胞后期ATP酶活性从质膜逐渐转移入细胞内,细胞质、壁旁体、胞间连丝、细胞膜与细胞间隙、细胞核等处均有ATP酶活性反应.随着胚性细胞的发育及分裂,包裹细胞的厚壁、细胞核、核仁与染色质等处也出现ATP酶活性反应沉淀物.说明杂交鹅掌楸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发育过程中存在丰富的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8.
牡丹苗端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过程中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镜观察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发育埋藏的牡丹(Paenia suffruticosa.)苗端。结果如下:(1)营养生长期,原套和原体的细胞壁厚薄不均,多有胞间连丝分布。两者细胞核内均在较多异染色质。细胞质内含许多质体、嗜锇细胞主少量的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质体无片层结构,部分质体有淀粉粒和脂滴。原体细胞的液泡化过程比原套细胞略高。原体下方扁平细胞的大部分空间被大量的淀粉质体和液泡占据,淀粉粒  相似文献   

9.
五唇兰珠被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透射电镜对五唇兰(Doritis pulcherrima)珠被细胞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授粉38d后,五唇兰外珠被细胞尚保持完好,而内珠被细胞开始退化;线粒体内嵴减少或消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数量减少,液泡增加,在新形成的液泡内含有膜状结构和模糊的细胞器,但核膜完整,与细胞程序死亡的部分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0.
经10℃低温胁迫后,绿豆下胚轴MDA含量以及sOD、POD和CAT活性均极显著(P<0.01)升高,而豌豆下胚轴细胞中sOD活性极显著(P<0.01)上升;绿豆下胚轴细胞内的质体过量积累淀粉粒,豌豆下胚轴内的质体却无此现象,呈现各种形态,其中以哑铃形最为常见;在绿豆和豌豆中均观察到中央大液泡被分割成小液泡,线粒体数量增加、出现聚集现象,且线粒体向质体和内质网靠拢.从上述结果看,10℃低温对绿豆下胚轴细胞产生可逆的损伤,而对豌豆没有显著伤害,还能提高它的耐寒水平.  相似文献   

11.
小麦体细胞胚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幼胚培养中体细胞胚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原体细胞中大液泡消失,存在大量小液泡,细胞质的电子密度加强,核大,核仁明显,出现多核仁;(2)细胞器数量和种类,如质体、核糖体和线粒体增加;(3)细胞壁加厚,胞间连丝逐渐消失,细胞器数量丰富,胚性细胞中积累淀粉;(4)细胞壁加厚的胚性细胞中存在核仁液泡、自体吞噬泡和分泌泡;(5)多细胞原胚、球形胚和梨形胚被一层外壁包围,但胚体内细胞间广泛存在胞间连丝;(6)成熟胚生长点部位的细胞内质体中出现膜系结构,已向叶绿体转变,类囊体已形成  相似文献   

12.
竹节参雌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A.Mey)雌配子体(胚囊)的发育过程。竹节参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线形排列的大孢子四分体。胚囊发育属蓼型,由合点端大孢子发育而成。游离核胚囊时期,胚囊珠孔端的细胞器种类和数量都较胚囊合点端多;胚囊合点端相邻的珠被细胞中有含淀粉粒的小质体,与胚囊珠孔端相邻的退化中的非功能大孢子中则有含淀粉粒的大质体和大类脂体。成熟胚囊中,反足细胞较早退化;极核融合成次生核;卵细胞高度液泡化,细胞器数量较少;助细胞则有丰富的细胞器和发达的丝状器。PAS反应表明,受精前的成熟胚囊中积累淀粉粒。次生核受精后,很快分裂产生胚乳游离核,到几十至数百个核时形成胚乳细胞。卵细胞受精后则要经过较长的休眠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并结合国内外近几年有关研究报道,对植物体细胞胚发生中的超微结构和ATP酶活性时空分布动态及内源激素的变化和作用进行专题评述。⑴ 超微结构的变化:当植物体细胞一旦转化为胚性细胞后,各种细胞器相继增加,不仅丰富而且活跃,特别是线粒体内嵴发达,有的正处于分裂状态;核糖体聚集成多聚核糖体;质体中含大量淀粉粒,接着出现高尔基体等。早期胚性细胞与周围细胞还存在胞间连丝,随着胚性细胞壁的加厚,胞间连丝也随之消失。⑵ ATP酶时空分布动态:早期的胚性细胞中ATP酶反应产物主要沉积于质膜和液泡膜上,后期ATP酶活性转入细胞内,液泡和细胞核中,而且在胚性细胞壁加厚处有活跃的ATP酶活性反应,并证明ATP酶活性是在胚性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成的。⑶ 内源激素的变化与作用:在体细胞胚诱导过程中内源激素起着关键性作用,内源生长素含量的提高为胚性细胞的诱导奠定了基础,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增加可促进胚性细胞的分裂和增殖,ABA不仅提高了体细胞胚的诱导频率,而且促进了体细胞胚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超微结构研究中的铀-铅-铜技术。铀-铅-铜方法能选择性地染色细胞内的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细胞的其他部分一般不染色,从而使这些细胞器在细胞内的分布非常突出。利用这一特点,可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半薄切片,研究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三维结构以及细胞器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电镜下观察油松 (PinustabulaeformisCarr.)传粉后的胚珠临近受精时的花粉管和卵细胞的细胞质、受精时雄配子体细胞质的传递、游离核和细胞原胚发育时期质体和线粒体的传递。在成熟卵细胞中含许多线粒体 ,缺少正常结构的质体 ,它们转变为大内含体。此外 ,卵细胞还有丰富的小内含体和其他一些细胞器。花粉管在卵细胞的珠孔端释放其内含物。精核与卵核融合时 ,核周围未见来自精细胞的质体和线粒体。不参与融合的精核停留在接受液泡旁 ,在其周围有大量的雄性细胞质 ,其中混合有精细胞、管细胞和卵细胞的细胞器。在游离核原胚时期 ,核周区的细胞质中可见雄性与雌性亲本的细胞器相混合 ;其中许多线粒体与原来卵细胞中的线粒体有相同的形态 ,也有一些线粒体看来是来自精细胞和管细胞 ;质体是由雄配子体传递 ,形态与精细胞的或花粉管中的质体相似。卵细胞中变异的质体 (即大内含体 )在原胚发育时期变为液泡状 ,而雄性质体参加到新细胞质中。在原胚细胞中 ,线粒体大多数为母本来源 ,质体则表现为精细胞或管细胞的质体形态。该研究确定了油松具父系质体和双亲线粒体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对裸子植物线粒体和质体遗传的机理从细胞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小麦成熟胚囊卵细胞中存在较多围核分布的淀粉粒和少量散布的脂类颗粒;两个助细胞中积累很多脂类,未见有淀粉粒存在;中央细胞中存在中等量均匀分布的淀粉粒和脂类颗粒。受精时期,胚囊内各细胞中淀粉粒变化不大。精卵核融合时,卵细胞和中央细胞中的脂类分别存在一个积累高峰。合子与相应时期游离核胚乳中的脂类颗粒均较少。原胚初期,每个原胚细胞及胚乳原生质中均积累较多脂类。珠孔附近的内珠被细胞中脂类颗粒较多,并存在一个有规律的变化。在观察的所有发育时期的胚珠中,均未发现贮存蛋白质。胚珠中脂类的一系列变化可能与雌性细胞的营养、胚胎发育初期的养料及花粉管的定向生长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经10℃低温处理2d的绿豆下胚轴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结果表明,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中大部分细胞的损伤是可逆的而非致死性的,如内质网膜模糊和呈颗粒状;线粒体呈现不同程度的膨胀,其数量增加,且聚集分布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附近,核糖体聚集成为多聚核糖体等。也有小部分细胞受到的伤害是致死性的,如细胞质电子密度显著升高,质体中淀粉粒过度积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膨胀和解体,小液泡频繁吞噬细胞质和细胞器,细胞自溶死亡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并结合国内外近几年有关研究报道,对植物体细胞胚发生中的超策结构和ATP酶活性时空分布动脉及内源激素的变化和作用进行专题评述。(1)超微结构的变化:当植物体细胞一量转化为胚性细胞后,各种细胞器相继增加,不仅丰富而且活跃,特别是线粒体内发达,有的正处于分裂状态;核糖体聚集成多聚核糖体;质体中含大量淀粉粒,接着出现高尔基体等。早期胚性细胞与周围细胞还存在胞间连丝,随着胚性细胞壁的加厚,胞间连丝也随之消失。(2)ATP酶时空分布动态:早期的胚性细胞中ATP酶反应产物主要沉积于质和液泡上,后期ATP酶活性转入细胞内,液泡和细胞核中,而且在胚性细胞壁加厚处有活跃的A5P酶活性反应,并证明ATP酶活性是在胚性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成的。(3)内源激素的变化与作用:在体细胞胚诱导过程中内源激素起着关键性作用,内源生长素含量的提高为胚性细胞的诱导奠定了基础,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增加可促进胚性细胞的分裂和增殖,ABA不仅提高了体细胞胚的诱导频率,而且促进了体细胞胚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9.
槐(SophorajaponicaL.)种子发育过程中,子叶细胞大量合成和积累储藏物质,光镜和电镜下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到开花后30d,叶肉细胞高度液泡化,其中分布着大量的质体、粗面内质网、一些线粒体和小脂体。淀粉粒开始积累。开花后60d,淀粉粒和脂体不断长大,数量明显增多,液泡中蛋白体开始形成。从花后90d开始,液泡中有大量蛋白体形成且不断长大,有些蛋白体变得不规则形。至种子成熟期,叶肉细胞几乎完全被蛋白体及脂体所填充。淀粉粒及大多数细胞器消失。基于上述观察,还对种子发育过程中子叶细胞过氧化物酶活力及同工酶港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榧树(Torreya grandis)成熟植株在季节生长中营养苗端的超微结构变化。各区域细胞的主要区别特征为:顶端原始细胞与亚顶端细胞相接的细胞壁较厚,液泡多分布于细胞游离面,质体中淀粉粒较小;亚顶端细胞壁较厚,液泡较大,质体中淀粉粒较大而多;周缘区细胞质体多不具淀粉粒,液泡也较小,胞间连丝丰富;肋状区细胞被大量的含淀粉质体及液泡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胞间连丝丰富。在季节变化的四个时期中,各区域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特征亦不相同。休眠期各区细胞淀粉质体较发达,细胞壁较厚,液泡大;叶扩展期淀粉质体减少或消失;芽鳞形成期出现大量小液泡;新的顶芽形成期液泡增加,核糖体含量较高。讨论了各区域细胞核形态与其细胞活跃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