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道了采自福建省建瓯市和华安县的拟钉螺属Tricula2新种,分别命名为建瓯拟钉螺T.jianouensis sp.nov.和华安拟钉螺T.huaanensis sp.nov.,并与近似种福建拟钉螺比较。上述两种螺类,均为斯氏并殖吸虫第1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2.
1985年10月,我们在三峡血吸虫病调查中发现觿螺科(Hydrobiidae)拟钉螺属(Tricula)一新种,描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吸虫病研究室。  相似文献   

3.
斯氏狸殖吸虫螺类宿主新记录:洪山拟钉螺新种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斯氏狸殖吸虫新的螺类宿主——洪山拟钉螺Tricula hongshanensis sp. nov.的特点:螺壳较宽而短,体螺层较高大,壳口上缘成锐角,触角伸展时较长,收缩吋有环状皱褶,雄性阴茎较粗短,末端钝圆,齿舌公式不同于其它拟钉螺。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几种拟钉螺(Tricula)的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采自云南省曾被混淆为钉螺(Oncomelania)的三种拟钉螺(Tricula): (1)泥泞拟钉螺Tricula humida[Heude]Annandale,1924。标本采自路南团山。在云南省尚属初见,现已在8个县市找到,其中有一个市也找到钉螺。 (2)仅在腾冲县找到的标本为格氏拟钉螺Tricula gregoriana Annandale,1924。亦属初次发现。 (3)系新见的一种Tricula sp.,暂不定名。标本采自宜良县。已找到同样标本的计有9个县市;其中两个县市也找到钉螺,一个县找到泥泞拟钉螺,以及另一个市同时发现钉螺和泥泞拟钉螺。 2.三种拟钉螺的形态特征,区别最显著的是鳃的结构和雄螺阴茎的形状,均为以往文献所未纪载。拟钉螺异于钉螺的是眼不凸出,颈下无狭仄纵襞,阴茎细小和脐成沟裂状或闭合。而眼后黄色颗粒形成的“假眉”,乃是两者共有的特征,不足为识别的根据。 3.检索表包括钉螺和拟钉螺以及易与两者混淆的其他吸虫的螺类中间宿主。提供识别的参考。 4.三种拟钉螺均有双叉尾蚴寄生,经吴光氏鉴定和当地卫生机构调查研究,证明都不是日本血吸虫尾蚴。因此,拟钉螺不必列入灭螺措施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5.
中国拟钉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拟钉螺属Tricula Benson 1843隶于觿螺科Hydrobiidae拟钉螺亚科Triculinae Annan-dale 1924。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中国、日本及菲律宾,为东洋界种类,呈弧形分布,与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Gredler)(多型种)的分布大致相似。迄今已报道了21种,其中分布印度2种(Benson,1843; Prashad 1921),缅甸5种(Annandale,1925;Rao,  相似文献   

6.
中国钉螺螺壳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中国9省34个现场点的钉螺16项壳形指标进行了数值分类研究。主要成分分析结果壳体大小、壳形和壳厚为描述钉螺壳的主要特征。光壳螺组内,壳形特征较壳体大小和壳厚特征更重要,而肋壳螺组内三者的重要性基本相同。其中,壳顶角度为壳形的主要指标,第三螺层宽、壳高和壳缘胼胝长度为壳体大小的主要指标,唇嵴厚度为壳厚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拟钉螺属两新种,命名为厄德拟钉螺Tricula heudei sp. nov. 和格来德拟钉螺Tricula gredleri sp. nov., 两者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栖息环境,均作了详细的描述。文中还讨论了新种与近似种的主要区别。检查416只格来德拟钉螺,发现2只感染了斯氏貍殖吸虫Pagumogonimtts skrjabini(Chen,1959)Chen,1963尾蚴,感染率为0.48%,从而证实格来德拟钉螺为当地斯氏并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这在肺吸虫病的防治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山区的灭螺对策,于1982年6月至1983年5月在新华公社进行了钉螺生态观察。新华公社位于邛崃山脉与二郎山交汇处,钉螺分布在海拔700至1000米之间。在该社选择海拔800米处环山灌溉埝一条,长100米,宽、高各1米,泥质,杂草每平方市尺约10棵,土表钉螺每平方市尺50只以上,作为观察现场。每月中旬定时在现场随机分设10框捕捉土表钉螺,并分层(土内一层1—3公分,二层4—6公分)土淘取钉螺和螺卵。观测记录螺旋数,死亡数,雌雄数和感染螺数,选择泥皮完整的螺卵进行孵化,计算孵出数。每月解剖土表雌、雄成螺各10只,测量卵巢、睾丸大小。结果如下:一…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代后期在湄公河流域发现可感染人的湄公血吸虫病,其病原湄公血吸虫 Schistosma mekongi的中间宿主被证明为开放拟钉螺 Tricula aperta (Temcharoen,1971)。湄公河的上游是流贯云南省的澜沧江,我们从1981年开始进行调查,在西双版纳发现有血吸虫和肺吸虫寄生的拟钉螺,经鉴定隶属拟钉螺属 Tricula一新种。  相似文献   

10.
拟小豆螺属一新种记述(中腹足目,盖螺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采自福建三明的拟小豆螺属1新种,唐氏拟小豆螺Pseudobythinella tangi sp.nov.,并与近似种建欧拟小豆螺比较.该种螺为罕见医学贝类物种,为斯氏并殖吸虫第1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11.
利用某些植物有效成分对钉螺的毒杀作用进行灭螺 ,可有效地减轻化学药物灭螺方法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畜的毒害。现有利用植物灭螺的方法 ,一般是采用提取植物有效成分或利用植物浸出液杀灭钉螺[1、3] 。本文研制了一种目前尚未见报导的利用夹竹桃 (Neriumindicum)粉碎物和淀粉、明胶等配合制成的植物颗粒灭螺剂 ,用于灭螺实验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为利用植物灭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材料 夹竹桃叶 ,淀粉 ,明胶 ,钉螺。1 2 材料的处理( 1 )材料的处理和配合 将夹竹桃叶烘干磨粉并用 60目纱网…  相似文献   

12.
淤沙对消灭草滩钉螺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监利县中洲与芦苇相连的草滩,1973年水涨前调查,都有钉螺分布,活螺框和活螺密度较其它几种类型都高。通过1973年洪水期淹水130—150天以后调查,钉螺面积和密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析其原因,发现主要是淤沙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观察淤沙对草滩钉螺的灭螺作用,于1974年水涨前,从江边直开一条大沟通实验地——大坦(内湖),在大坦边的草滩投放染色螺作实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植物颗粒剂对钉螺毒杀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3种药用植物材料分别粉碎后与淀粉、明胶配合制成直径2~3mm的植物颗粒剂用于灭钉螺试验,结果表明,钉螺取食3种颗粒剂后,24h死亡率分别达到92.5%~100%.其毒杀效果明显优于相同植物的其它灭螺方法,对钉螺的致死时间比氯硝柳胺化学灭螺剂(1×10-3g·L-1)提前12~24h.用3种植物颗粒灭螺剂进行野外灭螺实验,钉螺死亡率最高可达61.5%.  相似文献   

14.
钉螺的基础组分及溴乙酰胺对它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安徽省贵池地区钉螺软体的生化组成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杀螺药溴乙酰胺对钉螺的怍用。溴乙酰胺浸泡钉螺不同时间后,钉螺组织内糖原含量随作用时间不同而异。杀螺药氯乙酰胺与氯硝柳胺同样拉可减少钉螺体内的糖原含量。  相似文献   

15.
钉螺和螺卵静水沉降及运动方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水力学、生物学相结合理论,采用常规空气排水法,比重试验法分别测定钉螺、螺卵的重率;运用物体自由沉降及竹节置螺方法,对钉螺静水沉速及运动方式进行实测;观测。试验结果,获得钉螺、螺卵基本力学性质的几个物理指标值,即:活钉螺,螺卵的平均重率分别为1.80g/cm^3,2.29g/cm^3,钉螺,螺卵静水沉速的平均值范围在2.22-13.89cm/s之间;并建立计算钉螺,螺卵静水沉速的4个实用公式  相似文献   

16.
钉螺蛳     
一、概述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是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的唯一中间宿主。产于中国、日本和菲律滨。是温带和亚热带的一种雌雄異体、卵生、水陆两棲的淡水螺。  相似文献   

17.
倒虹吸管过水钉螺能否扩散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倒虹吸管过水能否防止钉螺扩散,在倒虹吸管的上游渠中,采用投放染色螺依附载体,在倒虹吸管出口处设拦鱼网回收的方法,观察其随水漂流过闸情况。结果,在倒虹吸管出口处的拦鱼网中,载体和染色螺的回收率分别为17.5%(21/120个载体)和2.2%(201/9095只染色螺)。 实验证实倒虹吸管过水可导致钉螺扩散,而无完全防止钉螺扩散的作用。为防止灌溉导致钉螺扩散,还需继续寻找新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土壤是自然界钉螺孳生繁殖的重要场所,钉螺的分布与土壤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对山丘区9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环境对钉螺分布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荒草地、河滩地及灌溉沟渠存在钉螺分布,活螺框出现率的高低顺序为耕地>河滩地>灌溉沟渠>荒草地,活螺密度的大小顺序为河滩地>灌溉沟渠>耕地>荒草地;有螺土壤环境与无螺土壤环境的方差分析结果不显著,土壤全K含量与0.02~0.002mm的土壤颗粒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环境因子对钉螺分布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0.02~0.002mm的土壤颗粒、土壤全P含量和土壤水分是影响钉螺的最重要的3个因子,且土壤环境因子对钉螺活螺框出现率及活螺密度影响的大小规律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土壤全K含量对活螺密度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山丘区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及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山丘区土壤环境因子对钉螺 (Oncomelania Snail)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自然界钉螺孳生繁殖的重要场所,钉螺的分布与土壤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对山丘区9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环境对钉螺分布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荒草地、河滩地及灌溉沟渠存在钉螺分布,活螺框出现率的高低顺序为耕地〉河滩地〉灌溉沟渠〉荒草地,活螺密度的大小顺序为河滩地〉灌溉沟渠〉耕地〉荒草地;有螺土壤环境与无螺土壤环境的方差分析结果不显著,土壤全K含量与0.02-0.002mm的土壤颗粒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环境因子对钉螺分布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0.02-0.002mm的土壤颗粒、土壤全P含量和土壤水分是影响钉螺的最重要的3个因子,且土壤环境因子对钉螺活螺框出现率及活螺密度影响的大小规律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土壤全K含量对活螺密度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山丘区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及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湘江长沙段洲滩钉螺防治后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以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的查螺方法,对湘江长沙段洲滩进行连续6年的螺情调查.2003-2008年跟踪调查了湘江长沙段24个洲滩,其中20个洲滩有钉螺分布,占洲滩总数的83.3%,4个洲滩从未查见钉螺.活螺洲滩数分别占当年调查洲滩的62.50%、66.67%、66.67%、70.83%、33.33%、37.50%;2008年与2003年相比,活螺洲滩数下降了40.00%,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活螺率分别下降了99.10%、99.74%、51.09%.经统计学处理,各洲滩有螺框出现率(Z=91.56,P<0.01)、活螺率(Z=65.13,P<0.01)不相同,但年度下降趋势明显.在20个有螺洲滩中,有感染性钉螺分布的洲滩5个,占有螺洲滩总数的25.00%;有感染性钉螺分布的洲滩逐年减少,平均密度和感染率逐年降低,2007-2008年所有洲滩均无感染性钉螺分布.湘江长沙段有螺洲滩采取的各种防治措施中,药物与环改灭螺相结合的效果远好于单纯的药物灭螺.各种环改灭螺措施中,又以抬洲降滩、翻耕垦种的灭螺效果更持久,更彻底.2007、2008年有螺洲滩数、钉螺总数急剧减少,有螺框出现率、活螺率大幅度下降还町能与水位和气候有关.湘江长沙段洲滩的螺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