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微量免疫酶染色(Micro-IP)检测斑疹伤寒IgM、IgG抗体的方法,Micro-IP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78.9%。IgM抗体早于第四病日阳性,第一周阳性率达76.2%,适于早期诊断。检测IgG抗体适于流行病学调查。Micro-IP检测免疫兔及患者血清抗体为群特异性(对普氏及莫氏立克次体均反应)。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豚鼠胰腺组织石蜡切片的PAP免疫酶双重标记染色中,分别使用葡萄糖氧化酶-二氨基联苯胺-硫酸镍铵(Glucose oxidase-DAB-Nickel,GDN)和单纯DAB显示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OM)及5-羟色胺(5-hpdroxytryptamin,5-HT)免疫反应细胞,获得良好的染色结果。该方法步骤简单,结果明确,背景清楚,是取得理想的免疫酶双重染色结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特异性试验、重复性试验、稳定性试验,建立了斑点酶免疫试验(DEIA)检测狂犬病毒抗体的方法,其结果与间接免疫荧光(IFA)法进行了比较,符合率100%,实验结果表明本法不但简便、稳定而且敏感特异,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及昂贵的荧光显微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检测狂犬病毒抗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斑点酶免疫试验(DEIA),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血清42份,其结果与间接免疫荧光(IFA)进行了比较,符合率100%,其DEIA几何干均滴度为1:880,IFA为1:580,同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清[RF(+)]无交叉反应,证明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还对不同方法处理组织内源酶的效果和不同阻断剂的阻断效果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本法不但敏感、特异,而且简单、快速、安全、经济、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5.
用半干式印迹法的免疫酶染色检测膜糖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DNA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图象定量分析方法的发展 ,病理学已经开始应用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来定量研究有关病变形态结构特点 ,探讨其在诊断、分型、分类、预后判断中的应用等问题。我们采用Feulgen Rossenbeck改良DNA染色法[1] 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结合的双重染色方法 ,在石蜡切片中同时显示乳腺癌细胞DNA和癌基因CerbB 2的蛋白表达产物 ,该法对应用病理学图象分析技术研究肿瘤细胞DNA及癌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两者关系提供了一种简便、准确的方法。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取自本科室乳腺癌标本 ,标本经10 %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一种新技术──微波加强抗体洗脱法。在酸洗脱液中微波辐射(最低能量档)3分钟.完全除去经PAP法染色后的垂体前叶切片上的抗体复合物;双重染色显示两种形态和颜色不同的细胞。切片在Tris缓冲盐液中微波辐射3分钟,或分别浸入室温和约50℃的酸洗脱液中2小时和3分钟,抗体复合物不能被洗脱,或洗脱不完全;双重染色时出现假性双标记细胞。结果表明微波具有加强抗体洗脱的作用,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除去免疫酶双重染色中抗体复合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进一步检查了三种常用的洗脱方法从切片上除去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后的抗体的效果。结果表明,PAP法染色后,氧化法的抗体洗脱完全,效果可靠;酸洗法和酸洗/二甲基甲酰胺法的效果视不同抗体而不同,二甲基甲酰胺单用或用于酸洗后似无效。所用方法均不能从ABC法染色的垂体组织切片上完全除去抗体复合物。因之,将ABC法用于第一抗体来源于同一动物种的双重染色中,来显示第一种抗原时,要特别注意排除假性双标记。  相似文献   

9.
酶组织化学用来显示酶在组织或细胞内的活性及定位,酶组织化学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材料的制备,固定液能很好的保存组织的形态结构,使酶的活动保持在生活时的位置,定位准确。但实验室常用固定液可导致酶部分或完全失活。故酶组织化学染色几乎全使用冰冻切片。但冰冻切片存在三方面不足:①损伤结构的完整性,使酶不能很好定位,②可溶性酶可因弥散而失活,③不能做回归性研究。且作经多年研究发现:因各种酶有其特定的生物学特性,对化学试剂的敏感性不同,一种实验方案不能适用于所有的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微量蛋白电泳及超敏感染技术。该技术对Bio-Rad公司的制胶模具进行了改进,使普通样品槽变成了样品孔(Fig.1);借助体视显微镜进行取样和上样;改进普通的胺银染色方法为铬银染色方法,简化了操作程序,提高了灵敏度。利用微等电聚集对单个南瓜(Cucurbita moschata)花粉(φ≥10μm)中的可溶性蛋白进行了电泳分析,显示的蛋白带达13条(Fig.2);结合冰冻操作和显微操作方法,可以将单个未受精的蝗虫卵和蟾蜍卵从前部(卵孔处)到后部切割成许多等份,经超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的结果表明,在长翅黑背蝗(Euprepocnemis shirakii)的卵细胞中(2.7mm长,切成10等份),有6种蛋白沿轴向显示出了梯度变化和区域分布情况(Fig.4),在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的卵细胞中(4.0mm长,切成30等份)也显示出蛋白质的区域化分布信息(Fig.5),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卵(3.0mm长,切成24等份)进行的电泳分析表明,至少有一种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在卵细胞的两极之间表现出梯度分布情况(Fig.3),本文最后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一种检测猪肉中猪瘟病毒的新方法。即用氟里昂113去除肉样中杂蛋白,用聚乙二醇(Mw6000)浓缩样品以增加单位病毒量,用微量细胞培养增殖病毒以扩大病毒绝对量,用灵敏度高的酶免疫技术检测,本法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简便快速,检测样品容量大。  相似文献   

12.
13.
双单克隆抗体ELISA间接夹心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的双单克隆抗体(McAb)ELISA同接夹心法,用本法和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T)相比较,IFAT检出感染细胞内病毒抗原的高峰在感染后第8天,而ELISA检测感染上清中病毒抗原的高峰在第14天,两方法检测179份人工感染EHF病毒的乳鼠脑和肺组织标本,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2.1%和68.2%,实验结果表明,本法特异,敏感,简便,不仅可用于EHF病原学研究,也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检测大量鼠肺标本。  相似文献   

14.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10例不同病程、病期及病型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尿中及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尿中IgM型抗体阳性率为62.7%。尿中IgG型抗体阳性率91.8%与血清IgG型者90.9%相似,而总阳性率(IgG或IgM有一项以上阳性者的总检出率)99.1%则高于血清IgG者。20例其它疾病及10例正常人尿抗体均为阴性。结果表明尿抗体检查法是特异且可靠的,它比血清学方法简便、灵敏、为临床诊断可早期快速得出结果,不用采血有利于病人。IgM型抗体阳性率受病程、病期、病型及尿蛋白量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运用放射免疫沉淀法(RIP)、Western-blot及ELSA夹心法,对一组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L99株、C4株的单克隆抗体(McAb)进行特性鉴定,其中4株McAb针对糖蛋白G2,29株针对核壳蛋白(NP),1株针对糖蛋白G1和NP。微量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HI)试验分析表明,虽绝大多数抗NP McAb既无中和活性亦无HI活性,但有1株例外。具有明显的中和活性和HI活性,提示EHFV核壳蛋白上可能存在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决定簇。2株抗G2 McAb具有较高的HI活性,1株抗G2 McAb有较低的中和活性和较高的HI活性,另一株抗G2 McAb仅具有中和活性,表明EHFV糖蛋白G2上存在独立的中和与血凝抗原决定簇,也可能存在具有中和、血凝双重功能的决定簇。竞争ELISA分析显示。G2蛋白上某些中和位点和血凝位点虽然独立分布,但在某一区域可能相当靠近或有部分重叠。  相似文献   

17.
应用本实验建立的三组套式PCR(PCR1、2、3)和一组以前报道的套式PCR(PCR4),对59份外周血淋巴细胞(PBL)DNA样品进行了恶性卡他热病毒(Malignantcatarrhalfevervirus,MCFV)核酸序列的检测。这些样品来自51只羊,以及与羊接触而发病的6头牛和2只鹿。除PCR4外,其它三组PCR都能扩增现有4个角马型MCFV分离株。有6只羊在4组PCR中都呈阴性,其余53份样品经PCR4检测均呈阳性。PCR1只能从45只羊体检出MCFVDNA,未能从牛和鹿体检出病毒DNA。PCR2检测的所有样品均呈阴性。在PCR3扩增中,除2头牛外,其它51份样品均呈阳性。通过Southern杂交和限制性酶切分析,对PCR1-4产物的特异性进行了鉴定。此外,敏感性实验表明,四组PCR的差异也不明显。因此,本实验结果说明MCFV基因组在不同种动物之间发生了变异,羊体内的变异株可能是导致其它反刍动物发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tudy, we demonstrated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Salmonella enteritidis, by coupling 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 (IMS) with quantum dots (QDs) labeling. QDs having different emission wavelengths were conjugated with anti- E. coli and anti- Salmonella antibodies. QD–antibody conjugates were used to label immunomagnetically separated bacteria and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were measured for enumerations of both speci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primary antibodies used in IMS, the ratio of QDs to antibodies during the conjugat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QD–antibody conjugates used in labeling were optimized to enhanc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assay. After labeling bacteria with QDs, the quenching observed between bead–bacteria complex and QDs was eliminated by separating QDs from the complex using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olution.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due to the capturing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acteria were measured and the working ranges were found to be 5 × 102 to 5 × 105 cfu/mL for E. coli and 4  ×  102 to 4  ×  105 cfu/mL for S. enteritidis .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this study, antibody-conjugated multicolor quantum dots (QDs) were used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Salmonella enteritidis .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QD labels can be used in multiplex, rapid and selective detection of bacteria with detection limits comparable with those of many novel methods in cases where the assay conditions are optimized. Furthermore, the assay can be modified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more than two species through using QD labels having different emission wavelength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