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兰州地区腹泻患者中艰难梭菌的流行特点,揭示国内艰难梭菌感染的现况。方法通过细胞毒检测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06份临床粪便样品进行毒素检测。结果 206份粪便滤液经细胞毒检测有26份样品使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圆缩化,确认含有艰难梭菌毒素;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有28份为阳性,其中23份与细胞毒检测结果一致,与细胞毒试验的符合率为88.5%。结论兰州地区住院腹泻患者中艰难梭菌感染率约为12.62%。  相似文献   

2.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是产芽胞革兰阳性厌氧菌,产毒素艰难梭菌可导致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产毒素艰难梭菌已被公认是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也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导致住院患者腹泻感染的原因之一。高毒力菌株导致全世界范围内CD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如何快速而准确地检测CD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多推荐两步法和三步法进行检测。艰难梭菌治疗的一线用药是甲硝唑、万古霉素以及非达霉素,应用粪便微生物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也可作为治疗轻度或严重复发CDI(recurrence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rCDI)的可选方法。艰难梭菌的芽胞能抵抗不良环境,但抗菌药物的使用,医院环境的复杂性和医务工作者的手等因素会导致艰难梭菌易于传播,因此医疗机构应加强艰难梭菌的预防。本文主要对艰难梭菌的流行病学、致病机制、检测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住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及其毒素A/B的检出情况,为临床诊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崇州市人民医院疑似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住院患者的粪便标本163份,用艰难梭菌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艰难梭菌特异性抗原谷氨酸脱氢酶(GDH);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GDH阳性标本中艰难梭菌毒素A/B的产生情况。结果 163份粪便标本中GDH阳性为34份,阳性率为20.86%。34份GDH阳性标本中艰难梭菌毒素A/B阳性率为41.18%(14/34),可疑阳性率为17.65%(6/34),阴性率为41.18%(14/34)。结论疑似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住院患者艰难梭菌GDH检出率较高,毒素A/B阳性率也比较高,提示临床应重视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艰难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肠道病原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多种动物体内.ST11型艰难梭菌是国际上流行最广泛、危害最大的亚型之一.我国作为养猪业大国,猪源艰难梭菌的检测方法欠缺,给猪场艰难梭菌的防控留下隐患.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的双抗体夹心ELISA,为猪源ST11型艰难梭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血清学检测方法.首先采用...  相似文献   

5.
<正>现已充分证明,假膜性结肠炎几乎都是由艰难梭菌引起的,而且,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约占25%)也与之有关。其实验诊断主要是取病人的粪便分离培养艰难梭菌,然后再行鉴定。然而现行的鉴定方法不是费时、需要贵重的仪器设备,就是重复性差或需要作补充鉴定试验。本文报道的是一种快速(30分钟内)、准确、重复性良好的确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艰难梭菌感染与大肠癌及大肠腺瘤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及治疗肠道肿瘤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34例大肠癌患者、52例大肠腺瘤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的粪便标本及临床资料,对粪便标本进行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分析大肠癌及大肠腺瘤与艰难梭菌感染的相关性。同时分析艰难梭菌感染与大肠癌临床特征及部分样本免疫组化(Her-2、P53、CDX2、CD56及Ki-67)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1)结直肠癌组检出13例艰难梭菌感染者(9.70%),大肠腺瘤组检出2例艰难梭菌感染者(3.85%),对照组未检出艰难梭菌感染者。结直肠癌组艰难梭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组及对照组(χ~2=11.0953,P0.05)。(2)艰难梭菌感染与结直肠癌病理分期具有相关性,其中Ⅰ、Ⅱ期共检出1例感染者(1.9%),Ⅲ、Ⅳ期共检出12例感染者(14.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63,P0.05)。艰难梭菌感染与结直肠癌大体位置、大体形态、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P0.05)。(3)CDX2的表达与艰难梭菌感染具有相关性,CDX2阴性结直肠癌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明显高于CDX2阳性患者(20.8%vs 2.8%,χ~2=8.5224,P0.05);艰难梭菌感染与Her-2、P53、CD56及Ki-67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艰难梭菌感染与大肠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特别是与大肠癌病理分期及CDX2表达存在相关性。艰难梭菌感染与大肠腺瘤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我室先前研究的基础上,以3株艰难梭菌的荚膜多糖提取物、全菌悬液以及全菌免疫血清分别在小鼠中进行半数致死量和保护试验等动物实验,以探讨艰难梭菌荚膜的致病作用。结果测得其中一株艰难梭菌的荚膜多糖对小鼠有致死毒性,其LD50为2.83mg,特异性抗血清保护试验证实艰难梭菌免疫血清对动物有保护作用。实验结果可能为进一步研究艰难梭菌荚膜的致病作用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对3种检测粪便样本中艰难梭菌的方法进行临床应用评估,为艰难梭菌的实验室检测提供参考。采用艰难梭菌毒素A/B(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s A and B,CDAB)酶联免疫荧光检测法、环丝氨酸-头孢西丁-果糖琼脂(cycloserin-cefoxitin-fructose agar,CCFA)常规培养法和显色培养法(chromID~(TM))同步检测粪便样本中的艰难梭菌,并对培养所得菌株进行tcdB基因扩增以验证其产毒性。以艰难梭菌培养联合tcdB基因扩增为参考方法,分别计算上述3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参数,分析其与参考方法的一致性。研究共收集临床粪便样本164份,参考方法检测结果为58份阳性,106份阴性。经统计分析,艰难梭菌毒素A/B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1.7%、95.3%、85.7%和78.3%,CCFA常规培养法分别为72.4%、98.1%、95.5%和86.7%,而艰难梭菌显色培养法分别为94.8%、92.5%、87.3%和97.0%。3种方法中,艰难梭菌显色培养法与参考方法的一致性最高(Kappa=0.856)。采用该方法检测粪便样本中的艰难梭菌操作简便,成本经济,结果判断直观、准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酪酸梭菌对艰难梭菌感染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对艰难梭菌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用艰难梭菌产毒株人工感染BALB/C小鼠,感染前后分别用酪酸梭菌进行预防与治疗,并检测盲肠内容物细胞毒性和进行肠黏膜病理观察.结果:酪酸梭菌不能预防艰难梭菌的感染,但在艰难梭菌感染后则能明显降低艰难梭菌的产毒力和盲肠黏膜的病理损伤.结论:酪酸梭菌对小鼠艰难梭菌感染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ICU患者艰难梭菌的定植和感染情况,为预防艰难梭菌的流行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中139例住院时间7d的患者的粪便样本,对其进行选择性厌氧培养和质谱鉴定。对艰难梭菌培养阳性标本进行毒素基因(tcdA、tcdB、cdt A、cdtB)的PCR检测以及毒素A、B表型检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艰难梭菌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艰难梭菌检出率为17.27%(24/139)。其中,14株艰难梭菌的tcdA和tcdB基因检测阳性,占58.3%(14/24);10株为tcdA和tcdB基因检测阴性,占41.7%(10/24)。所有菌株二元毒素基因(ctdA/ctdB)均未检出。单因素分析提示,高龄、长时间住院、高淋巴细胞数、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艰难梭菌定植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艰难梭菌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81,P=0.039)。结论我院ICU可能存在艰难梭菌感染和传播的风险,对具有高龄、长期住院以及使用抗生素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进行艰难梭菌的监测,以防艰难梭菌的传播、感染和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住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带菌情况,为抗生素相关腹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住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163份,用艰难梭菌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艰难梭菌。结果艰难梭菌检出总阳性率为20.86%(34/163),其中春季16.67%、夏季15.79%、秋季17.86%、冬季27.87%,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43,P0.05);成人粪便标本阳性率为22.52%(25/111),儿童粪便标本阳性率为17.31%(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3,P0.05);男性粪便标本阳性率为21.69%(18/83),女性粪便标本阳性率为20.0%(16/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2,P0.05);艰难梭菌阳性患者抗菌药物平均使用天数为12.74d,阴性患者为8.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1,P0.01)。结论住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阳性率高低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2.
艰难梭菌Clostridioesdifficile是一种革兰氏阳性、产芽孢、专性厌氧细菌,是医院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近年来,随着强毒株的出现(如核糖体027型),其流行性与致死率逐年上升,因此对艰难梭菌生理、生化特征及致病机制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艰难梭菌生理、生化特征及致病机制研究又以建立其稳定、高效的基因编辑方法为必要前提。借助基因编辑工具,研究者可以扰动艰难梭菌核心生物学过程,在分子水平研究其分子致病机制。如Clos Tron技术在艰难梭菌毒素A (Toxin A)和毒素B (Toxin B)与其致病力关系的研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文中以时间为主线综述了艰难梭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并对艰难梭菌基因编辑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上海部分地区儿童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监测儿童腹泻中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的发病情况,并对其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7年2月~9月111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艰难梭菌毒素A检测及粪便厌氧菌培养,对所有患儿进行回顾性病史采集及分析,并对粪便培养所得的4株艰难梭菌菌株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111例患者中,艰难梭菌毒素A检测及艰难梭菌培养均为阳性者无,艰难梭菌毒素A阳性而艰难梭菌培养阴性者16例,艰难梭菌毒素A阴性而艰难梭菌培养阳性者4例,艰难梭菌毒素A及艰难梭菌培养均阴性者91例。比较院内、院外组3种不同病程腹泻CDAD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MLVA分析发现粪便培养得到的4株艰难梭菌菌株有部分同源性。结果提示,目前上海部分地区儿童CDAD发病情况为散发,但彼此之间有部分同源性;院内、外获得性腹泻的CDAD发病率无显著差异;艰难梭菌毒素A阳性或艰难梭菌培养阳性的病例在临床表现上与艰难梭菌毒素A阴性且艰难梭菌培养阴性的腹泻病例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艰难梭菌感染可引起相关腹泻,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根据腹泻的程度不同,艰难梭菌相关腹泻可分为轻、中、重和暴发型4型,临床诊断除了血常规外,毒素鉴定与内镜诊断也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目前在临床治疗中仍以甲硝唑或万古霉素等抗生素进行药物治疗,可通过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实现艰难梭菌相关腹泻的预防.  相似文献   

15.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是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引起的一种机体严重疾病。随着艰难梭菌感染率的增加及高毒力株027/NAP1/BI的出现,导致该病在全球特别是北美、及欧洲等地区爆发性流行,对于该病的控制引起全球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就其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该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是院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血便、腹泻、中毒性巨结肠、伪膜性肠炎等。近年来,CDI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和治疗费用均明显增加,但其各种治疗方法均有局限性,尤其是抗生素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已面临许多棘手问题。目前证实肠道菌群失调和CDI感染关系密切,肠道菌群紊乱后导致艰难梭菌过度繁殖并释放毒素,可导致艰难梭菌感染。粪菌移植作为重建肠道菌群的重要方式,已成为复发性、难治性艰难梭菌感染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不良反应极少。本文就国内外粪菌移植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尹业师  王欣 《生物磁学》2013,(26):5154-5158,5040
艰难梭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其感染占抗菌素相关腹泻的10.25%,占抗菌素相关肠炎的50.75%,占抗菌素相关伪膜炎的90.100%。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艰难梭菌的感染与其它疾病,如活性关节炎、婴儿突发性死亡、溶血性尿毒症、坏死性肠炎、希施斯普龙病等有关。更糟糕的是艰难梭菌存在着复发性感染,15—20%的病人在成功治愈后会复发。近年来,随着强毒株的出现,艰难梭菌的感染率和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情也越来越严重,由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死亡率也成倍增加。到目前为止,艰难梭菌发病率升高的原因及其致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艰难梭菌是一种孢子产生菌,对大部分抗菌素都有抗性,目前用于艰难梭菌防治的主要抗菌素甲硝唑和万古霉素的治疗效果也在不断下降,所以正确认识艰难梭菌的感染与流行,进一步了解其致病机制,寻找新的替代疗法已是迫在眉睫。本文对艰难梭菌感染和流行的病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其致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并探讨了艰难梭菌防治的最新策略和方法,将有利于更好的认识和研究艰难梭菌,为艰难梭菌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泻患儿粪便中艰难梭菌毒素基因特征,并分析产毒艰难梭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集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儿科收治的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共123份,其中社区获得性腹泻患儿60例,医院获得性腹泻患儿63例。标本进行厌氧培养,采用实时荧光PCR鉴定艰难梭菌tpi基因,并检测tcd A、tcd B毒素基因。收集患儿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产毒艰难梭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23例粪便标本共检出艰难梭菌tpi基因阳性35例(28.46%),毒素基因中tcd A+ B+为19例(15.45%),tcd A+B-为3例(2.44%),tcd A-B+为2例(1.63%),tcd A-B-为11例(8.94%)。社区获得性腹泻患儿中tcd A/B产毒艰难梭菌感染率为28.33%,高于医院获得性腹泻患儿的11.11%(P<0.05)。产毒艰难梭菌感染腹泻患儿与非产毒艰难梭菌感染腹泻患...  相似文献   

19.
正常成年仓鼠肠道菌群可拮抗艰难梭菌在该动物肠道中定居。将该菌群转移到无菌小鼠并经过抗生素和热(70℃,10min)简化处理后,获得一组由严格厌氧菌组成的菌群,仍有拮抗艰难梭菌的能力,由此建立了一研究拮抗艰难梭菌在肠道中定居的实验动物模型。作者研究了屏障菌群与艰难梭菌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并对与艰难梭菌有关的伪膜性结肠炎的病原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粪便标本中艰难梭菌三种培养方法的差异性,寻找适合临床实验室使用的艰难梭菌培养方法。方法将健康儿童的300份粪便标本分别用快速芽孢孵育法、乙醇直接处理法、富集芽孢培养法进行培养,并对三种培养方法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300份粪便标本快速芽孢孵育法培养出艰难梭菌51例,检出率为17.0%;乙醇直接处理法培养出48例,检出率为16.0%;富集芽孢培养法培养出44例,检出率为14.7%。三种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2,P0.05)。结论乙醇直接处理法、快速芽孢孵育法简单快速,适合临床实验室进行艰难梭菌的快速培养;富集芽孢培养法杂菌少,适合大量艰难梭菌培养便于结果的观察及进一步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