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汪洪杰 《植物学报》1996,13(2):25-28
利用透射电镜,对缺铁黄瓜幼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及植株的某些形态学进行了观测,发现缺铁后的幼叶细胞内首先受到影响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其次是线粒体,细胞核、内质网结构完好。幼苗缺铁20天后, 大部分叶绿体的基粒片层和间质片层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少量线粒体出现空泡化倾向,植株在形态学上表现为幼苗长势衰弱,叶色发黄、叶绿素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缺铁对黄瓜叶内细胞超微结构及某些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透射电镜,对缺铁黄瓜幼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及植株的某些形态学进行了观测,发现缺铁后的幼叶细胞内首先受到影响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其次是线粒体,细胞核,内质网结构完好,幼苗长势衰弱,叶色发黄,叶绿素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短期夜间低温后番茄光合作用在常温下的恢复效应,研究了番茄幼苗经夜间15 ℃(对照)、12 ℃、9 ℃和6 ℃处理7 d后植株光合作用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短期夜间低温处理有利于恢复期番茄叶片的光合作用;12 ℃和9 ℃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均可恢复至对照水平,6 ℃处理叶绿素含量则不可恢复;夜间低温处理并未严重抑制叶片气孔的形成,相反刺激了恢复期叶片气孔的形成与发育;6 ℃处理后叶绿体基粒片层排列较松散,片层数减少.恢复7 d时,夜间处理温度越低,叶绿体中淀粉粒越小、数量越少,基粒片层排列越整齐致密.另外,短期夜间低温处理促进了番茄植株叶片在恢复期的光合产物运输.  相似文献   

4.
王亚琴  夏快飞   《广西植物》2006,26(5):570-572,540
研究了转PSAG12-ipt基因水稻和对照植株发育过程中叶片中的叶绿体结构的变化。发现水稻发育到乳熟期,转基因植株叶片中的叶绿体与对照植株开始出现明显的差别。对照叶绿体中嗜锇体体积增大,数目增多,大部分基粒的类囊体膜膨胀、裂解,片层结构解体。而转基因植株叶片中的叶绿体结构变化不大,嗜锇体相对有所增加,但体积较小,大部分基粒类囊体片层结构仍然排列整齐,少数类囊体垛叠化丧失。  相似文献   

5.
小麦黄化突变体叶绿体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透射电镜对小麦自然黄化突变体及其突变亲本(西农1718)叶片细胞叶绿体的数目、形态及超微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3种不同黄化程度突变体的叶绿体分布、数目、形状及大小与突变亲本无明显差异;(2)突变体叶绿素含量为野生型58%的黄绿植株与其突变亲本叶绿体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基质类囊体与基粒类囊体高度分化,基粒数目以及基粒片层数目较多;(3)突变体金黄和绿黄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为野生型的17%、24%,其叶绿体超微结构与突变亲本明显不同,突变体的叶绿体发育存在明显缺陷,其中突变体金黄植株的叶绿体内无基粒、基质片层清晰可见,有淀粉粒,嗜锇颗粒较多,而突变体绿黄植株的叶绿体内有基粒,但明显少于突变亲本,且基粒片层较少,基质类囊体较发达。结果表明该黄化突变体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改变,是由于叶绿素含量降低造成,推测,该黄化突变是由于叶绿素合成受阻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Xiao JX  Qi XX  Zhang SL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8):1974-1980
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缺锌(0μmol·L-1 Zn2+)、缺铁(0μmol.L-1 Fe-EDTA)条件下柑橘砧木枳的生理胁迫反应.结果表明:1)锌、铁缺乏使枳生物量与根系活力均显著下降,叶片与根系中的SOD活性明显上升;叶片与根系中的POD活性在缺锌下显著增高,但在缺铁胁迫下显著降低;缺锌处理的根系CAT活性显著上升,但缺铁处理下的CAT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2)缺铁处理的根部K、Mg、P含量及缺锌处理的地上部K含量均显著降低;缺铁处理的根部和地上部Zn、Cu含量以及缺锌处理的根部Fe、Mn及地上部Mn含量均显著增高.3)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显著,缺铁胁迫下细胞器受损程度较重,如叶绿体、线粒体空泡化严重,叶绿体膜及类囊体片层模糊,质体小球明显增多,无淀粉粒;而缺锌处理时叶绿体基粒片层排列松散、数目明显减少,质体小球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7.
观察了甜菊(Steviarebaudiana Bertani)质,本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黄化幼芽质体的原片层体,为小管组成的网状“晶格体”,“质体中心”逐渐弥散,形成放射状排列的片层结构。质体的被膜出现突起的芽体,可能是质体增殖的一种方式。至幼叶转绿后,“质体中心”弥散消失,类囊体基本形成,原片层体转化为片层结构。随着叶片的成长变绿,基粒片层和基质片层的明显分化,基粒垛叠层增多,光合膜系十分发达。在幼叶和正在伸展的叶片细胞内,可以观察到叶绿体的分裂成为哑铃形,这是叶绿体增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南方生态建设与造林用材的主要树种,为了揭示马尾松抗虫机理尤其是诱导抗虫性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以马尾松幼苗为材料,通过外源喷施茉利酸甲酯(Me JA),分析了处理与对照间植株针叶显微结构、萜类合成酶活性及其细胞化学定位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2 mmol·L~(-1)Me JA处理下马尾松植株松针中萜类物质,尤其是单萜、二萜的相对含量增加,马尾松毛虫拒食性明显,诱导抗性增强。显微观测中,针叶叶肉细胞内树脂道分泌物增加,叶绿体数目减少,但叶绿体体积增大,叶绿体片层结构增加。Me JA处理4周后,针叶中萜类合成酶活性增加,通过电镜酶细胞化学观察,膜系统尤其是叶绿体膜上萜类合成酶活性定位明显增强。这说明Me JA诱导的马尾松诱导抗性可能与改变的叶绿体结构及绿色质体萜类合成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幼苗叶片显微结构、叶片光合能力及幼苗中非结构糖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SA处理增加了丹参幼苗叶片气孔密度;叶肉细胞排列紧密、体积减小,叶肉细胞内叶绿体数目减少,但叶绿体体积增大,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的数目增加;叶片中叶绿素a、b含量、叶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以及净光合速率均增加;同时,幼苗根中和叶片中酸性转化酶活性降低,幼苗地上部分蔗糖含量及可溶性糖总量显著高于对照.MeJA处理减少了叶片气孔密度,气孔发育畸形;叶肉细胞间隙增大,栅栏细胞层数减少,叶肉细胞内叶绿体数目减少,叶绿体体积减小,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被破坏;叶片中叶绿素a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低于对照,叶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增强;同时,幼苗根中及叶中酸性转化酶活性增加,幼苗根中蔗糖含量及可溶性糖总量显著低于对照.可见,SA处理能促进植物叶片显微结构发育,增强叶片光合能力,抑制蔗糖降解并促进蔗糖积累;而MeJA处理则破坏了植物叶片显微结构,降低了叶片光合能力,促进了蔗糖降解并减少蔗糖积累.  相似文献   

10.
铁是植物代谢中一种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缺铁会表现出失绿等症状.ZmFDR3(Zea maize Fe-deficiency-related)是从缺铁诱导的玉米根cDNA文库中筛选到的铁转运相关基因.玉米根中,缺铁胁迫下ZmFDR3加强表达.异源互补实验表明,ZmFDR3与铁转运有关.序列分析表明,ZmFDR3蛋白与细菌Ⅲ型分泌系统的FliN有同源结构域,并预测定位在叶绿体类囊体中.通过转基因烟草的荧光免疫细胞定位,ZmFDR3主要存在于根、茎、叶的质体,尤其是保卫细胞的叶绿体中;转基因烟草的光合指标高于野生型;转基因烟草类囊体的基质片层垛叠较野生型的紧密;测定叶片、种子铁锌含量发现转基因烟草的铁含量高于野生型.因此,推测ZmFDR3定位在叶绿体中,参与叶绿体的铁转运。  相似文献   

11.
黄腹角雉的种群数量及其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3—1986年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应用标图法和线路统计法,对野生黄腹角雉种群、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种群约50只。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繁殖后期数量增加,秋末冬初开始明显下降。黄腹角雉繁殖力低,卵的损失率高,使种群数量上升十分缓慢。成体性比接近1:1,在各样区之间略有差异。在性比偏离1:1较大的样区,亚成体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2.
以硝酸盐利用缺陷型突变(nit突变)和抗杀菌剂突变两种遗传标记,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异核体后代的形态和致病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核型菌株与菌丝型菌株经菌丝融合形成异核体后,菌丝型菌株能恢复形成微菌核,其后代单孢菌落形成微菌核的数量明显低于菌核型亲本,且遗传性状不稳定;随着转代次数的增多,微菌核形成能力的丧失较菌核型亲本菌株快。异核体后代对棉苗的致病力变化较大,一般均低于致病力强的亲本菌株,或介于两个亲本致病力之间,或与亲本致病力相近。  相似文献   

13.
以硝酸盐利用缺陷型突变(nit突变)和抗杀菌剂突变两种遗传标记,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异核体后代的形态和致病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核型菌株与菌丝型菌株经菌丝融合形成异核体后,菌丝型菌株能恢复形成微菌核,其后代单孢菌落形成微菌核的数量明显低于菌核型亲本,且遗传性状不稳定;随着转代次数的增多,微菌核形成能力的丧失较菌核型亲本菌株快。异核体后代对棉苗的致病力变化较大,一般均低于致病力强的亲本菌株,或介于两个亲本致病力之间,或与亲本致病力相近。  相似文献   

14.
锦鸡儿属植物幼茎及叶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对采自我国的5种锦鸡儿属植物的幼茎及8种锦鸡儿属植物的叶片进行了解剖学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这5种锦鸡儿的幼茎具有相同结构,其特征是具皮层纤维束(5-7束),周皮层发达。叶片的解剖结构与生态环境有关,森林和草原种的旱生结构不如高原荒漠种发达,差异主要在于有无下皮层、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分化程度及单宁含量等方面。以川西锦鸡儿为代表的高寒荒漠种在解剖结构上的特化,表明长期对高寒生境的适应,促使其更为强烈地分化出旱生结构,因而具有明显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徽镜对蜜环菌索的发育及其结构分化进行了较系统研究。菌索的顶端有保持细胞不断分裂的分生组织区。由此衍生的菌丝细胞组成菌索的初生结构,包括分化不明显的表皮、皮层及初生髓;初生髓细胞体积大,核同步分裂产生多核体细胞,以一个或几个核为单位在爵体细胞中分化出细长的菌丝后,可以出芽方式自母体细胞中伸出,并且一开始就有薄壁与厚壁之分,同一母体细胞中可同时产生这两类菌丝。发育后期母体细胞破裂形成菌索的髓,两类疏松菌丝分布在其中。观察了成熟菌索的结构和侧枝的形成过程。菌索侧枝起源于皮层细胞,该细胞横向分裂首先形成分枝原基,之后突破菌索壳而分化出新的菌索顶端。讨论了蜜环菌索在不同寄主中的侵染方式。  相似文献   

16.
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朴树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邦权  张光富 《广西植物》2005,25(5):406-412
采用每木调查法、时空互代法和相邻格子样方法对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朴树种群的结构和动态进行研究。(1)大小级结构分析表明:朴树种群以Ⅱ级(幼树)数量最多,Ⅰ级(幼苗)、Ⅲ级(小树)、Ⅳ级(中树)和V级(大树)数量很少或缺失,个别样地内甚至存在2个大小级缺失的情况。朴树种群处于活跃演替阶段的群落中,为不稳定的间歇型种群。(2)对于不同的生境,Ⅰ级数量缺乏甚至缺失基于不同的原因:山坡生境条件下,Ⅰ级缺乏或缺失是由于草本层盖度大,加上朴树幼苗生长缓慢,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Ⅰ级死亡率高,因而数量较少或缺失;沟谷生境条件下,岩石裸露,土层瘠薄,在雨期受流水冲洗更为严重,影响朴树种子的停留和生根,不合适朴树幼苗生长,导致Ⅰ级缺乏或缺失。(3)生存曲线分析表明:自Ⅱ级向Ⅲ级、Ⅳ级与Ⅴ级的发育过程中,死亡率逐渐降低。(4)朴树的分布格局多为集群分布,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分布格局不同,朴树种群基本呈现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7.
十字花科几种植物的胚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沿友  蒋九余  帅世文  廖海民   《广西植物》1996,16(4):367-369+398
利用幼胚成功地培养出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诸葛菜的再生植株。通过研究表明:不同的植物在培养基中的反应不同。同一个材料,在不同时期,培养的效果也不同。白菜型油菜难形成愈伤组织,且愈伤组织也难以分化,但生根较易。其它几种芸苔属植物则易形成愈伤组织和分化。诸葛菜能够形成胚状体,胚状体极易萌发。除了白菜型油菜外,所有材料都表现出极强的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8.
萱草幼嫩花粉原生质体培养启动细胞分裂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幼嫩花粉,即后期小孢子原生质体在培养8天时进入有丝分裂或已形成二个细胞。此外,还观察到游离核分裂、无丝分裂、微核形成等现象。这显示了花粉原生质体分裂方式的多样性。在启动分裂时发生一系列变化:如细胞核移位、大液泡消失、细胞质电子密度增加、细胞器增多、质体不含淀粉等。再生的细胞壁含许多小泡,很少纤丝,表现出现有培养条件下壁的形成能力薄弱。这是今后改进培养技术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几种植物原生质体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若天  吴丹红  李景植   《广西植物》1990,10(1):39-44+101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分离自马铃薯、萱草。甘蔗、木薯和落花生等不同植物和组织的原生质体表面呈现不同程度的凹凸不平。马铃薯叶肉原生质体表面较粗糙,其余四种植物叶肉、幼茎或子叶原生质体稍光滑。有的原生质体显现不同程度的凹陷现象。有的原生质体表面尚残留有未完全水解的胞壁碎片。在木薯幼茎原生质体制备物中见有呈“裂片”状的球形结构。原生质体表面扫描图象的差异似与不同种植物有关,与组织源不同更有密切关系。 原生质体镀膜前,涂布于已镀膜的盖玻片支持物上的原生质体很少或无凹陷现象,涂布于已镀膜的双面胶支持物上的原生质体凹陷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