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随着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近年来草原虫害发生日趋复杂,突发性、暴发性虫灾增多,对草原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而目前有关宁夏草原主要害虫的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尚属空白,制约了草原害虫监测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方法】以宁夏典型草原上严重发生的白纹雏蝗Chorthippus albonemus Cheng et Tu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相结合,采用笼罩供食法,系统开展其生活史、食性及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观察和试验研究。【结果】在宁夏典型草原上,白纹雏蝗越冬虫卵每年有两次孵化期,首批越冬虫卵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5月中下旬达到第1次孵化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逐步羽化为成虫后随即交配产卵,此时间段的白纹雏蝗称为"夏蝗";第2批越冬虫卵7月中下旬开始孵化,8月中下旬达到第2次孵化高峰期,9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交配产卵,此时间段的白纹雏蝗称为"秋蝗";白纹雏蝗嗜食长茅草,喜食赖草,少食星毛委陵菜、阿尔泰狗哇花、达乌里胡枝子和稗草,偶食冷蒿和猪毛蒿;日食量和近似消化力均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且雌成虫的日食量和近似消化力比雄成虫大;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白纹雏蝗生长发育,若虫在13℃温度下不能蜕皮发育,成虫在18℃温度下不能交配产卵。在18~33℃的温度范围内,各龄期的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温度相差15℃的情况下,18℃白纹雏蝗各龄若虫的发育历期是33℃下的3.09~4.93倍。【结论】掌握了白纹雏蝗的生活史和食性特点,明确了其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等生态学特性,进一步分析了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害虫的发生规律,有效开展其监测预报及防控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藏飞蝗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庆  封传红  张敏  蒋凡  杨刚  罗林明 《昆虫知识》2007,44(2):210-213
西藏飞蝗Locusta.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在四川甘孜州1年发生1代,某些地方(乡城县)1年发生不完整的2代,即以卵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孵化出土,4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1~3龄始盛期为4月中旬~5月中旬,高峰期为5月下旬,7月上旬初始羽化,7月下旬~8月上旬为羽化盛期,8月上旬始见产卵,8月下旬~9月上旬为产卵盛期,第1代成虫较早产下的卵块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于当年9月上旬孵化出土,但孵化出的蝗蝻不能越冬。该虫卵、全蝻期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2,16.1,14.6℃,有效积温为179.1日.度、360.0日.度、787.8日.度。在18,21,24,27和30℃等5种恒温条件下其平均世代历期214.4,133.3,79.2,66.3和50.7d。  相似文献   

3.
高山草原狭翅雏蝗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空间分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刘长仲  王刚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1729-1731
在甘肃省夏河县甘加高山草原,对狭翅雏蝗的发生期、食量、空间格局及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虫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孵化出土,6月中旬至下旬为孵化出土盛期,蝗蝻多数为4龄,少数(约23%)为5龄,整个蝗蝻期为70.45±15.76d,成虫寿命42.36±13.46d;取食量随龄期增大而增大,蝗蝻期平均食量为368.3mg,成虫期平均食量为743.8mg,狭翅雏蝗在前期低龄蝗蝻阶段为聚集分布,高龄蝗蝻及成虫阶段以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栎黄枯叶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是近年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林中大面积暴发的一种食叶害虫,以幼虫取食叶片,导致沙棘长势衰弱甚至死亡。本研究旨在明确温度对栎黄枯叶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以便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及采取防治措施。【方法】分别在5个恒温(19,22,25,28和31℃)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栎黄枯叶蛾各虫态发育历期、取食量、交配率、产卵、寿命等的影响。【结果】在19~31℃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各虫态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24±0.45,10.85±0.87,14.56±0.85,9.65±0.54和10.48±0.52℃,有效积温分别为341.22±9.54,1 285.64±17.65,445.35±8.65,13.34±1.25和2 085.35±25.84日·度。幼虫总取食量和交配率与温度变化关系不大,而成虫的产卵量在22,25和28℃下明显高于其他温度,成虫寿命与温度呈负相关。【结论】22~28℃之间是栎黄枯叶蛾较为理想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温度。研究结果为生产上合理防治该害虫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双委夜蛾种群生态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双委夜蛾Athetis dissimilis(Hampson)是新发现的一种农业害虫,为探索温度对双委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室内l6,21,26,30,34(±1)℃,RH为70%±5%、光周期为14L︰10D条件下,测定了双委夜蛾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成虫产卵量,组建了双委夜蛾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结果表明,双委夜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世代发育起点温度(C)为9.88℃,有效积温(K)为906.53日·度;卵的孵化率在不同的温度下无显著差异;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则以21~30℃为最高;成虫的产卵量以21~26℃为最高,而在16℃和30℃时显著降低,在34℃下成虫不能交配,30℃成虫交配率仅为46%;生命表分析表明,26℃双委夜蛾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内禀增长率取得最大值,分别为98.5和0.1。【结论】21~26℃是最适宜双委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6.
蚕豆象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武昌,蚕豆象Bruchus rufimanus Boheman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越冬。成虫必须取食蚕豆花后才能正常交配和产卵。4月为交配盛期。4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最喜欢把卵产到生长已有1l—20天的嫩蚕豆荚上,但不在豌豆荚上产卵。产卵历期约为9天。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共四龄,在豆粒内的死亡率随着单个豆粒上侵入孔的增多而增高。8月为化蛹盛期,8月中旬到9月上旬为羽化盛期。羽化出的成虫绝大部分藏在豆粒内越冬。从卵发育到成虫羽化约需120天。成虫寿命一般为212天,最长达295天,但不能度过两个冬季。  相似文献   

7.
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翅食蚧蚜小蜂是橡副珠蜡蚧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之一。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发育、寄生及繁殖等方面的生态学特性。研究表明: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种群增长影响明显。在32℃下不能完成世代发育,在温度为18-27℃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发育加快,18℃发育历期最长(54.0d),27℃最短(22.8d);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76℃和307.62日度。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斑翅食蚧蚜小蜂寄生,21℃时寄生率最高为(36.0%),30℃时寄生率最低(4.5%)。结合发育历期、体长、产卵、抱卵、寄生率等参数,该蜂发育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1-27℃度范围内,30℃以上不利于小蜂的发育及存活。斑翅食蚧蚜小蜂对长光的刺激比较敏感,随光照时间增长,发育加快、产卵量明显增加,长日照条件(LD16∶8h)的发育历期最短(24.8d),短日照条件(LD10∶14h)的最长(27.8d),产卵量在长日照条件(LD16∶8h)时最多(119.6粒),短日照条件(LD10∶14h)时最少(86.2粒)。结合发育、产卵、寄生等参数,长日照条件(LD14∶10-LD16∶8h)有利于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8.
通过高温处理及交配产卵实验,探讨了高温对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发育与生殖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高温条件对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产卵量、产卵前期、寿命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34℃以上高温导致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延长。高温处理4龄若虫使羽化后的雌成虫产卵量减少。高温处理不同日龄雌成虫也致使其产卵量减少,其中以1日龄短翅型、3日龄长翅型的产卵量影响最大。高温处理后褐飞虱寿命缩短。高温恒温处理,对短翅型雌成虫的产卵前期影响不大,但能延长长翅型雌成虫的产卵前期;而高温变温处理致使短、长翅型雌成虫的产卵前期均延长。高温变温对褐飞虱生殖的影响程度大于高温恒温。高温处理组雌、雄成虫与对照组相应的成虫交配试验表明,高温对雌性的影响大于雄性。实验初步确定34℃为对褐飞虱发育与生殖产生影响的临界温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不同温度对沙巴拟刀角瓢虫Serangiellasababensi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烟粉虱天敌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17、20、25、30和32℃的恒温条件下,测定沙巴拟刀角瓢虫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计算出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生命表参数。【结果】成虫前期存活率和产卵量在25℃时最高,分别为80.78%±6.42%和(284.00±59.71)粒。从卵发育至成虫的发育历期在17℃时最长(57.06±1.28)d,30℃时最短(13.85±0.12)d。成虫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29±1.86)℃和(271.40±34.44)日·度。在25℃时,沙巴拟刀角瓢虫种群的净增殖力R0最高,内禀增长率rm在30℃最高。【结论】沙巴拟刀角瓢虫的最适温区为25-30℃,与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的最适温区相近,可以在烟粉虱暴发的时期大量应用。  相似文献   

10.
Amlan DAS 《昆虫学报》2014,57(8):869-878
【目的】害虫的取食潜力反映了其生态学和经济学特性,这些知识有助于扩展其控制措施。能否将害虫物种按亲缘关系的远近进行分组,对它们在发育或成熟期的取食量进行定量排序?了解不同害虫种类的取食模式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答。 【方法】对印度4种蝗科农业害虫--等岐蔗蝗Hieroglyphus banian (Fab.), 暗翅剑角蝗Acrida exaltata (Walk.), 中华板胸蝗Spathosternum prasiniferum prasiniferum (Walk.) 和 Oxya fuscovittata (Mars.)的取食量进行了定量测定,估测了4种害虫雌雄各若虫龄期及整个成虫期的每日取食量和总取食量。【结果】基于其多食性特征和存在多种食物来源的情况,所有测试中均只提供最为偏好的寄主植物。在研究的4种害虫中,观察到相同的取食率模式,取食率随着若虫龄期的增加而逐步增加。4种害虫的雌虫取食量均显著高于雄虫,且成虫期害虫的取食量显著高于幼期。各龄若虫和成虫的取食量与对应的若虫或成虫历期明显相关。就整个生活期的取食量和平均存活率而言,暗翅剑角蝗A. exaltata 和中华板胸蝗S. pr. prasiniferum 的亲缘关系比其他两种昆虫略近。就整个生活期的取食量和平均存活率而言,单化性害虫(等岐蔗蝗H. banian)和二化性害虫(暗翅剑角蝗A. exaltata) 比另外两种近缘的多化性害虫(中华板胸蝗S. pr. prasiniferum 和 O. fuscovittata)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结论】寿命长的物种(每年可完成1~2个世代)在取食潜力方面比寿命短的物种(每年完成2代以上的世代)更具有可比性。通过对多个不同化性的害虫物种的研究,使我们在这方面能达到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