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福寿螺为世界性恶性入侵水生动物,也是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外来人侵物种之一。福寿螺大量啃食为害水稻、茭白、白莲等重要农作物,对我国南方各省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预防和控制福寿螺灾害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利用福寿螺能有效控制福寿螺的数量和危害,是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部分。福寿螺卵中含丰富的类胡萝卜素,充分利用螺卵中的类胡萝卜素能拓展福寿螺的利用途径和方法。【方法】为探寻福寿螺卵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方法,本研究采用甲醇、无水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石油醚等6种常用萃取剂提取福寿螺卵中类胡萝卜素,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含量。【结果】结果显示,不同萃取剂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量不同,醇类为较适合的提取液(甲醇〉无水乙醇〉丙酮)。【结论与意义】本研究对福寿螺卵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找出了合适的提取液,为拓展福寿螺的利用途径,以及福寿螺的综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背景】福寿螺是首批被列入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黑名单的生物。近年来,有关福寿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性、农业危害及防控等方面。其中,关于饥饿胁迫对福寿螺的影响亦有报道,但饥饿胁迫造成其器官组织损伤后的表观结构变化尚未见报道。【方法】本文研究了饥饿胁迫下福寿螺的存活和产卵情况,并通过扫描电镜对福寿螺头部和肝脏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结果】福寿螺在饥饿25 d后存活率达90%以上;饥饿组在25 d内平均每缸产卵量为4.00块,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33块,且福寿螺在饥饿12 d后停止产卵。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头部皱缩并有侵蚀絮状物堆叠,肝脏螺旋结构松散,并伴有深浅不一的裂痕和侵蚀状损伤。【结论与意义】短期饥饿(25 d)对福寿螺存活影响不大,但其产卵量受到明显影响,且头部和肝脏存在明显的外表破损。该结果为研究福寿螺入侵机制及防控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背景】福寿螺是危害极其严重的入侵我国的水生生物,目前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福寿螺形态性状变异的研究较少。【方法】随机采集7个地区的福寿螺(雌雄比例差别很大),测量其壳高、壳宽、口宽、层高4个形态性状和体质量,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方法计算福寿螺的各形态指标变异系数、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剔除对体质量影响不显著的指标,确定每个地区与体质量最相关的指标。【结果】除惠州之外,其余地区福寿螺的壳高和壳宽与体质量的相关性较高,且口宽与壳高共同作用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很大。【结论与意义】此结果为研究不同生境、不同温度下福寿螺的形态性状变异程度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福寿螺形态鉴定、分类及其灾害预测预报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福寿螺因其食性杂、抗逆性和繁殖力强以及自然天敌少等不断扩散,侵害农作物,被列为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对其的防治与监控。自然界中福寿螺存在2种壳色——黄色和黑色,壳色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广东省福寿螺多以黑色为主,福寿螺倾向于与不同壳色的螺交配。壳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交配的选择性,但2种壳色的福寿螺繁殖力指标差异不显著。而关于这2种壳色的螺在形态学上的差异鲜有报道。【方法】利用生物统计软件和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计算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研究2种壳色福寿螺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结果】2种壳色福寿螺的体质量、层高的变异系数较大,且黄色比黑色变异系数大。对黄色福寿螺体质量影响较大的依次为壳高、口宽;对黑色福寿螺体质量影响较大的依次为口宽、层高。【结论与意义】2种壳色福寿螺在形态性状方面差异显著,可以将壳色作为特征标记,为福寿螺的监测与灾害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背景】当前微生物学研究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产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但当前的大多文献计量分析以Web of Science、知网等收录的期刊论文为主,忽略了研究生论文数据库的重要作用。【目的】通过分析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选题,为探究我国微生物学相关方向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热点及变化趋势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9-2018年收录于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237 562篇以微生物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999-2018年我国微生物学相关的研究生论文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学位论文发文量排名前三的科研机构是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通过关键词网络分析发现,近10年我国微生物学相关研究生论文的研究领域呈现多样化,关键词网络更加密集,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人类医学和动物医学等领域,与国际热点领域基本一致,但基础微生物研究相对不足。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些新兴领域如宏基因组、蛋白质组、工程与药物等在研究生论文选题中仍需加强。【结论】文献分析结果为研究生及其导师选题、推动我国微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文献了解我国昆虫资源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ofScience两个在线数据库,检索有关昆虫资源研究的文献。利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 3.2、Ucinet 6.671、NetDraw 2.166等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从文献计量的角度揭示我国昆虫资源学的发展现状。【结果】检出文献的主体发表单位都是大学。研究热点集中于食用昆虫和药用昆虫的开发利用,蝗虫、家蝇、黄粉虫、紫胶虫、蚂蚁等种类提到较多,研究内容侧重于分类、活性物质如蛋白质和壳聚糖等的开发。【结论】昆虫资源是宝贵的生物资源,我国许多学者正在从事昆虫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但研究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研究投入也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吉丁甲类昆虫是我国重要的农林害虫,但多年来国内文献资料包括一些高校教科书中存在诸多学名问题,如国际上已修订的学名国内长期未更新、错误鉴定、同物异名、种名误记等。本文对我国5种重要吉丁虫进行学名修订。【方法】本研究基于多年来积累的吉丁虫标本,通过比对文献以及与国内外同行讨论、标本检视、解剖生殖器、生物学危害特征观察等方法,对我国5种重要吉丁虫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重新描述了5种重要吉丁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并记述了其分布范围、寄主植物、危害习性等,明确了金缘吉丁、杨十斑吉丁、杨五星吉丁、核桃缘吉丁和柳窄吉丁的正确学名分别为Lamprodila limbata(Gebler),Trachypteris picta picta(Pallas),Capnodis miliaris metallica Ballion,Meliboeus ohbayashii primoriensis(Alexeev)和Agrilus pekinensis pekinensis Obenberger。【结论】本研究厘订了我国吉丁甲文献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学名错误,对解决我国部分吉丁甲类昆虫在研究和防治应用中的学名混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背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临床引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对多种抗菌药物均有耐药性,临床治疗难度大,对该病原菌耐药性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目的】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功能,探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2014–2021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Web of Science (WoS)共8 996篇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中英文文献为分析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发文量、作者合作网络、国家和机构合作网络、文献共被引及期刊分析、关键词聚类、突现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究该研究主题的研究热点及趋势。【结果】英文文献发文量增长速度高于中文文献;我国文献发文量仅次于美国、印度,在该领域科研成果贡献度较高,国际学术影响力较大;中英文文献中均对院内感染疾病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持高关注度。然而,中文文献较关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临床防治问题,英文文献则较关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基础研究。【结论】国内外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对院内感染疾病及新型耐药菌的产生与防治关注度最高,暗示以上研究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相似文献   

9.
【背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冻土融化加速了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降解,产生的温室气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形成正反馈作用。【目的】本文针对国内外冻土微生物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比较,旨在归纳、总结并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检索,运用BIBExcel软件生成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使用UCINET和NetDraw软件完成高频词的网络可视化图谱,并通过SPSS软件实现高频词的聚类分析。【结果】共检索到与冻土微生物相关的国内外文献839篇,其中国外文献713篇、中文文献126篇,国外的发文量和增长率显著高于国内。从高频关键词和共现网络视图上看,国外偏重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及微生物群落变化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而国内更偏向于冻土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聚类分析表明,国外研究主要以微生物对有机碳的降解作用及对冻土区乃至全球的影响为主,此外还涉及以冻土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火星生命的探究。国内研究主要以冻土微生物多样性、甲烷排放和微生物对污染的降解作用为重点。【结论】国内外对于冻土微生物的研究态势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10.
【背景】广东省是我国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许多外来水生动物在广东省的河流均有分布,但有关其具体分布和数量缺乏系统研究。【方法】通过野外调查的方式对广东省鉴江、韩江、潭江、西江、北江、东江等水系的外来水生动物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调查到的外来水生动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入侵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共调查到13种外来水生动物,包括巴西龟、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下口鲶、革胡子鲶、食蚊鱼、麦瑞加拉鲮、露斯塔野鲮、斑点叉尾鮰、大口黑鲈等11种脊椎动物和福寿螺、克氏原螯虾2种无脊椎动物;其中以福寿螺、巴西龟和3种罗非鱼的分布最为广泛。【结论与意义】几种外来水生生物主要通过水产养殖、观赏渔业和生物防治引种入侵;典型的"R"策略者、对环境具有较强耐受力的生物、杂食性鱼类更容易成功入侵。  相似文献   

11.
中国淡水渔业碳汇强度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背景】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消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我国最先提出碳汇渔业概念。【方法】捕捞鱼类的碳均来自天然饵料,故以其平均碳含量估算碳移出量。而养殖鱼类中,一般假定不考虑施肥养鱼的碳输入;鲢和鳙是滤食性鱼类,主要摄食浮游生物,鳜属鱼类以其他种鱼类为食物,而这些鱼类主要摄食天然饵料,故可以认为其碳均来自天然饵料。此外,假设草鱼、鲫和鲤等产量的20%来自天然饵料,而河蟹产量的50%来自天然饵料。基于渔业统计年鉴(2011—2015年),估算了我国近5年来淡水渔业碳汇强度。【结果】2010—2014年,全国淡水养殖碳移出量逐年稳步增长,分别为136.2万、140.5万、146.0万、153.0万和164.5万t,平均每年的碳移出量为148.0万t。2010—2014年全国淡水捕捞碳移出量分别为29.3万、28.7万、29.6万、29.7万和29.6万t,平均每年的碳移出量为29.4万t。【结论与意义】在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淡水养殖渔业碳汇的发展必然会成为淡水渔业经济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肠道菌群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目的】全面分析近20年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WoSCC检索2000-2020年的文献,并使用VOSviewer 1.6.17、CiteSpace 5.8.R1和在线文献计量分析平台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3 146篇出版物。每年的出版物数量和被引用的频率均呈上升趋势。美国在出版物产出、H指数和国际合作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分别是美国的哈佛大学和Xavier RJ。期刊共被引分析显示,胃肠道领域的高分专业期刊Gastroenterology位居第一。关键词共现中的“expression”“probiotics”及“Escherichia coli”成为研究的热点。关键词突发检测发现“dysbiosis”“microbiome”和“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是最新的研究前沿。【结论】本研究从最新的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了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其结果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员选择合适的期刊和合作者,促进对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明确湖南省平江县水稻根结线虫病发生危害情况、病原线虫种类及影响水稻发病的因素。【方法】2020年4—6月,采用5点取样法对湖南省平江县24个乡镇400块田块的水稻根结线虫病发生危害情况进行再调查及病原种类鉴定,并对水稻根结线虫病的病情指数与水稻的栽培方式、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平江县水稻根结线虫病的发生较为普遍,发现病害的乡镇已由2018年的5个增加到2020年的15个,其中15个乡镇的病田率为10%~100%,病株率为2%~55%,根结指数为0.4~15.4。分离获得的病原线虫种类均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调查还发现,发病水稻在砂壤、中壤、重壤稻田的根结指数明显高于在黏土和轻壤稻田的根结指数,直播、抛秧栽培方式下发病水稻的根结指数明显高于移栽方式下的根结指数。【结论】平江县水稻根结线虫病呈蔓延趋势。本研究为有效防控平江县水稻根结线虫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背景】江苏省扬州市某乌鳢养殖场发生疾病,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的】确定病因并筛选出敏感药物,为乌鳢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乌鳢体内分离致病菌,并从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及特异性PCR检测等方面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分析其致病性,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从患病乌鳢体内分离获得优势菌株SHL,经形态特征、理化特性、16SrRNA和gyrB基因序列及特异性PCR检测鉴定为杀鱼爱德华菌。进一步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对乌鳢有较强的致病性,LD50为1.6×105 CFU/g,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28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红霉素中度敏感,对苯唑西啉、克拉霉素、万古霉素等6种药物耐药。【结论】引起江苏省扬州市某养殖场的乌鳢体表溃烂及死亡的病原菌为杀鱼爱德华菌,这是我国首次从淡水鱼类中检出致病性杀鱼爱德华菌,表明该菌的感染谱在扩大,需引起水产养殖领域的重视,在养殖过程中可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用合适的国标渔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有效控制福寿螺产生的危害,为实现中草药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草、陈皮为植物源灭螺剂,进行不同浓度梯度(0、0.5、1.5、3.0、4.5、6.0 g·L-1)提取液浸泡下的灭螺活性探究。【结果】甘草组、陈皮组处理下福寿螺死亡率随时间的增长在不同浓度下毒杀效果明显。对48 h时福寿螺死亡率数据进行概率单位法回归分析,发现甘草组(LC25、LC50、LC75)<陈皮组(LC25、LC50、LC75),说明福寿螺对甘草更敏感。为进一步探究福寿螺死亡原因,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甘草、陈皮提取液对福寿螺的肝脏的影响,在亚致死浓度甘草0.511 g·L-1(LC25)、0.940 g·L-1(LC50)、1.727 g·L-1(LC75)和陈皮3.892 g·L-1...  相似文献   

16.
任睿  高雯芳  李敏  潘丽娜 《微生物学通报》2023,50(11):5219-5234
【背景】近年来,昆虫肠道微生物领域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相应发表了大量的科研论文和著作。然而目前尚缺乏对昆虫肠道微生物全面、系统的文献计量分析。【目的】了解国内外昆虫肠道微生物领域的历史、研究热点和新兴趋势。【方法】以昆虫肠道微生物为搜索主题对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 (WOS)数据库进行检索,利用文献计量工具VOSviewer和Cite Space对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1991-2022年间该领域全球研究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国内外对昆虫肠道微生物领域的关注点和研究方向逐渐扩大。关键词聚类锚定了3个新兴研究领域:昆虫饮食(insect meal)、次生代谢物(secondary metabolites)和生物降解(biodegradation)。【结论】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发现提供了昆虫肠道微生物领域的现状和趋势,可能有助于确定该领域的热点话题和探索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刘雨芳 《昆虫知识》2016,(3):648-659
【目的】分析转Bt基因抗虫水稻研究国际科研SCI文献,客观地呈现转Bt基因抗虫水稻的国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3—2015年转Bt基因抗虫水稻研究文献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结果】在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中共检索到2003—2015年转Bt基因抗虫水稻文献291篇,被引频次3 475次,291篇文献来源于1 057位作者,分属41个国家的270个机构,来源出版物137个。涵盖了农学、昆虫学、植物科学等36个研究方向。【结论】转Bt基因抗虫水稻研究呈现增强趋势,在转Bt基因抗虫水稻研究领域,中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福寿螺入侵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全球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中唯一的一种淡水螺,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农业与生态危害。福寿螺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繁殖率高、遗传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使其在新栖息地(尤其是脆弱生境)能够获得对土著种的竞争优势,并迅速建立扩大种群;福寿螺对天敌、寄生虫和病菌的防御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保障;福寿螺的入侵降低了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并且形成恶性循环。本文从福寿螺的生态耐受性、种群遗传变异与繁殖增长、对入侵地其他生物的防御与竞争以及入侵地的生态脆弱性等4个方面对福寿螺的入侵机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了未来在福寿螺入侵机制方面应着重研究的方向,旨在为福寿螺的预防控制提供基础资料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红球菌上,很少有研究人员对现有文献进行全面回顾。【目的】为了探究国内外红球菌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和未来发展趋势,以便为后续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直观的参考。【方法】对近10年发表在Web of Science的红球菌领域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和文献计量分析。通过VOSviewer文献可视化软件绘制作者标签视图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图。【结果】全球有关红球菌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发表期刊多为微生物学领域的专科期刊,中国和美国的文章发表数和引用数远超其他国家,红球菌的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生物催化、生物降解和非核糖体肽合成酶等方面。【结论】红球菌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国家和研究机构应继续加强合作,推动红球菌领域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1981-2015年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武  王亚萍 《生态学报》2016,36(23):7886-7896
在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已走过35周年,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已经正式成立20周年。以“景观生态学”为主题词,检索得到1981-2015年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学者发表的相关文献,对文献数量、文献期刊分布、文献所属研究机构、文献内容和文献国际影响力5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关于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几点认识。(1)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按发表文献数量状况可划分为3个阶段:1981-1989年,景观生态相关研究较少,学科处于引进、吸收的初始阶段;1990-2006年,文献数量迅猛增长,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学科发展成熟并壮大;2007年至今,景观生态学研究平稳发展,在思索中寻求创新。(2)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文献发表刊物以生态、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测绘和园林领域刊物为主,刊物影响因子差别明显,景观生态学专业期刊在我国大陆地区有所欠缺。(3)景观生态学研究机构主要为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和以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各研究机构发挥所处地理环境优势和自身学科特色,对不同类型景观展开深入研究。(4)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理论与技术方法、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尺度的相互作用机制、景观生态学的部门应用等,其研究主题包括城市、农业、湿地、园林、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景观可持续等众多方面,其研究范式正经历着从“格局-过程-尺度”向“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性”的变化过程。(5)就英文文献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而言,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是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国际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