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小鼠肠道优势菌群失衡肠黏膜上皮结构的变化以探讨肠道优势菌群失衡对黏膜机械屏障的影响。方法利用光镜及电镜技术观察轻度、重度菌群失衡小鼠肠道黏膜绒毛形态变化及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菌群失衡小鼠肠黏膜绒毛出现肿胀、断裂,绒毛顶端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重度菌群失衡与轻度菌群失衡小鼠比较绒毛结构受损加重。超微结构观察发现上皮细胞间隙增宽,胞浆内出现空泡结构,黏膜及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浸润。结论抗生素干扰肠道优势菌群,可导致肠道机械屏障黏膜绒毛及超微结构受损且重度优势菌群失衡的损害大于轻度优势菌群失衡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聚果糖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黏膜屏障的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小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NC)组、模型(MD)组和低聚果糖(FOS)组,采用葡聚糖硫酸钠制作UC小鼠模型。造模7 d同时给予干预治疗,停用造模药物并后续治疗7 d。采用细菌定量测定法检测肠道菌群,放射免疫法检测肠黏膜sIgA,ELISA法检测小鼠肠黏膜IL-10、TNF-α和IL-6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存在肠道菌群失调(t=2.088,2.036,2.203,2.109,P<0.05),其TNF-α、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t=1.734,1.801,P<0.05),肠黏膜sIgA、IL-10低于正常对照组(t=1.820,1.806,P<0.05);低聚果糖组肠道菌群失调状况较模型组有所改善,其TNF-α、IL-6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t=1.980,1.816,1.936,1.920,1.969,1.893,P<0.05),肠黏膜sIgA、IL-10高于正常对照组(t=1.801,1.796,P<0.05)。结论 低聚果糖可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屏障功能,可以提高肠黏膜sIgA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并降低致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水平,通过调节肠道过度的免疫反应,使免疫屏障功能得到一定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急进高原大鼠小肠黏膜形态结构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W 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组)、3848米未干预组(B组)、3848米谷氨酰胺干预组(C组)、4767米未干预组(D组)和4767米谷氨酰胺干预组(E组),每组10只,急进海拔3848米和4767米造成大鼠急性缺氧模型,检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结构、肠道菌群失衡及细菌易位的变化。结果高海拔缺氧组大鼠小肠黏膜变薄、肠黏膜水肿、绒毛短缩,肠道菌群失衡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海拔升高,菌群失衡更明显。不同海拔高度细菌易位率也有差异。经谷氨酰胺干预后,肠道的菌群失衡及细菌易位率与高海拔缺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进高原缺氧环境可导致小肠黏膜损伤、肠道菌群失衡及细菌易位,肠黏膜屏障破坏,且随着海拔升高而上述改变更明显。谷氨酰胺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及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sIgA及病理表现的影响。方法应用硫酸葡聚糖钠(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两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自然恢复组、马齿苋多糖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给药7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菌群、肠黏膜sIgA及结肠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DSS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sIgA含量下降、结肠组织有病理改变。马齿苋多糖治疗7d后治疗组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上升,肠黏膜sIgA含量上升、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减轻。结论马齿苋多糖可以提高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提高肠黏膜sIgA含量,改善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了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类肠道中微生物群与肠道环境相互作用以维持机体健康。肠黏膜屏障主要由黏液层、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系统和肠上皮细胞本身的完整性等构成。肠道作为直接与大量菌群接触的器官,其屏障功能在肠道健康中的作用尤为显著。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互作用,保持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对稳定,肠道菌群参与肠道免疫反应的建立,共同建立机体天然防御系统,在保持肠道免疫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可诱发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及免疫相关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本文主要阐述肠黏膜屏障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的肠道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红花多糖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的调节作用,探讨红花多糖改善微生态失调与肠黏膜免疫、血浆内毒素及肠道菌群的关系。 方法 应用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建立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然后用红花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n=5)、自然恢复组(n=5)和丽珠肠乐组(n=5)。于给药7 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黏膜sIgA、血浆内毒素的检测,以及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进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结果 给药治疗后,小鼠肠黏膜sIgA水平升高(F=3.990 0,P=0.009 0),血浆内毒素水平降低(F=3.866 0,P=0.010 0);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红花多糖组和丽珠肠乐组菌群丰度与多样性均有提升,并能显著增加小鼠肠道菌群中毛螺菌属(t=2.602 8,P=0.009 2)、粪球菌属(t=4.551 0,P结论 红花多糖可能通过提高小鼠肠黏膜sIgA含量,抑制血浆内毒素含量并通过增加肠道有益菌、降低致病菌、部分恢复和改善肠道菌群而发挥对微生态失调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7.
益生菌对烧伤大鼠肠道膜菌群和sIgA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索益生菌对严重烧伤大鼠早期肠道菌群的调理作用,为防治肠源性感染寻找新途径.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100只,体重180~220 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益生菌治疗组(BR),烧伤对照组(BC)和正常对照组(NC),建立30% Ⅲ°烫伤肠源性感染的动物模型,按时分批活杀取材,检测盲肠膜菌群和肠黏膜sIgA的含量.结果 BC组盲肠中双歧杆菌数量与NC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而BR组与N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C组肠道中酵母菌和大肠埃希菌与NC比较明显增加,BR组差异无显著性;肠粘液sIgA水平与上述指标有类似变化.结论 30%Ⅲ°烫伤大鼠肠道内容物中,双歧杆菌明显下降,大肠埃希菌、酵母菌迅速过生长,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应用BR治疗后,促进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的恢复,调理肠道微生态平衡,对肠黏膜起占位性保护作用,提高了肠道局部和全身益生菌免疫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异麦芽低聚糖(Isomalto oligosaccharide,IMO)对衰老模型小鼠肠黏膜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昆明纯系小鼠随机分为Young组、Aging组、IMO组和IMOLCM组。采用D-半乳糖造成衰老模型后,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采用细菌定量测定法检测肠道菌群、放射免疫法检测肠黏膜sIgA、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IgA^+浆细胞的表达。结果与Young组相比,Aging组小鼠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sIgA含量降低、IgA^+浆细胞表达减少(P〈0.05);与Aging组相比,IMO组肠道菌群失调状况有所改善,肠黏膜sIgA含量增加、IgA^+浆细胞的表达增加(P〈0.05);与IMO组相比,IMOLCM组肠道菌群失调再次出现,肠黏膜sIgA降低、IgA^+浆细胞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异麦芽低聚糖可改善衰老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状态和提高肠黏膜免疫功能;异麦芽低聚糖提高肠黏膜免疫功能可能主要由增加益生菌数量间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富氢水(hydrogen-rich water)对高氧环境下小鼠肠道屏障和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SPF级C57BL/6雄性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对照组(C组)、对照+富氢水组(CH组)、高氧组(H组)和高氧+富氢水组(HH组)。C组、CH组小鼠饲养于常氧环境,H组、HH组小鼠饲养于85%高氧环境。CH组和HH组小鼠每天给予富氢水0.1 mL/10 g灌胃2次,持续7 d; C组和H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第7天采集小鼠粪便,心脏采血,处死动物并切取末端回肠组织5 cm。HE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行肠黏膜损伤评分;透射电镜观察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测定肠组织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水平;提取粪便DNA行肠道菌群检测和分类。结果 与C组、CH组小鼠相比,H组肠黏膜损伤评分升高,肠道SOD、CAT活力下降,sIgA、MDA水平升高,血清DAO水平升高(均P<0.05);与H组小鼠相比,HH组肠黏膜损伤评分下降,MDA水平下降,肠道SOD、CAT...  相似文献   

10.

微生态失衡会影响宿主肠道黏液屏障功能,从而导致炎症性疾病和结直肠癌的发生。结肠上皮细胞通过分泌黏蛋白形成双层黏液层来保护自己免受恶劣环境和各种病原菌的侵袭。肠道菌群的组成能够影响黏蛋白的表达和肠道黏液屏障的功能,而饮食模式的变化又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通过菌群疗法(包括粪菌移植)调节肠道菌群已成为改善微生态失调相关病理学表现的重要手段。因此,合理的饮食模式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细菌代谢物(后生元)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维持肠道黏液的组成和黏蛋白的合成,从而增强肠道黏液屏障的功能,降低肠道炎症性疾病和结直肠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黑龙江株旋毛虫感染小鼠肠道分泌物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分别于小鼠感染黑龙江株旋毛虫后7、14、21、28和35d,观察模型组及对照组小鼠肠道分泌物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的菌群变化。sIgA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结果模型组sIgA分泌水平在感染后14d达高峰,随后缓慢下降但始终保持高水平(P〈0.01)。模型组肠道双歧杆菌的数量在感染后7d略低于对照组(P〈0.05),第14天降至最低水平,随后逐渐升高,至感染后35d恢复正常水平。乳酸杆菌的数量在感染后7d略低于对照组,第14天降至最低水平,随后逐渐增加(P〈0.05)。肠杆菌的数量在感染后7d略高于对照组,感染后14d明显高于对照组,随后始终保持下降趋势(P〈0.05)。肠球菌在感染后7d略高于对照组(P〈0.05),在14d明显高于对照组,随后缓慢下降,至感染后35d恢复正常水平。结论旋毛虫感染小鼠sIga的分泌在肠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与旋毛虫感染小鼠免疫系统中sIgA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七味白术散对抗生素所致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黏膜的影响,为七味白术散治疗腹泻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头孢拉定和硫酸庆大霉素混合抗生素灌胃制备菌群失调腹泻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灌胃七味白术散传统汤药全量和七味白术散超微50%剂量汤药,治疗3 d后采集各组小鼠空肠、回肠和结肠肠段各约2 cm,并测定各肠段黏膜淋巴细胞数和肠黏膜厚度。结果 与模型组小鼠相比,七味白术散超微50%剂量汤药治疗组和传统汤药治疗组回肠黏膜厚度及各肠段黏膜淋巴细胞数均降低,且回肠黏膜淋巴细胞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10,P=0.0480;t=0.9130,P=0.0430);超微50%剂量汤药治疗组小鼠回肠和空肠黏膜的淋巴细胞数显著低于模型组(t=1.0210,P=0.0480;t=1.0031,P=0.0493),更接近正常组。结论 七味白术散对抗生素所致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部分肠段黏膜厚度和各肠段黏膜淋巴细胞数有恢复作用,七味白术散超微50%剂量的修复作用优于传统汤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参麦注射液对30% Ⅲ°烫伤早期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为参麦注射液防治肠源性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5 mg/kg组、参麦注射液5、10、15 mg/kg组,每组10只,使用烫伤仪建立30% Ⅲ°烫伤动物模型,立即腹腔注射相应的药物,每天1次。烫伤72 h后,检测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量、血浆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肠粘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量,血浆内毒素、DAO、TNF-α及 IL-6和肠黏膜sIg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和参麦注射液5、10、15 mg/kg组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量,血浆内毒素、DAO、TNF-α及 IL-6和肠黏膜sIgA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可减轻严重烫伤引起的肠粘膜损伤,效果与地塞米松相当,高剂量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肠道菌群变化对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Myd88蛋白水平及其下游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10只健康大鼠,实验室适应性喂养5 d后继续常规喂养7 d并处死,取结肠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得到原代肠黏膜上皮细胞,将所得细胞分为5组,分别用正常细胞培养液(A组)、正常大鼠肠腔菌溶液(B组)、正常大鼠黏膜菌溶液(C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腔菌溶液(D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黏膜菌溶液(E组)培养,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yd88蛋白含量,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和IL-6含量。结果 D组、E组与A组比较,细胞中Myd88蛋白及TNF-α、IL-6水平显著增高(Ps<0.01),D、E组与B、C组比较Myd88蛋白及TNF-α、IL-6水平亦显著增高(Ps<0.01),而B组、C组相较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0.05)。进一步比较D组与E组、B组与C组间Myd88蛋白及TNF-α、IL-6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s>0.0.5)。结论 (1)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可引起肠黏膜细胞Myd88通路的激活及炎症因子的释放。(2)肠道中细菌种类、数量、分布位置等因素的综合变化与肠黏膜炎症反应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变化对实验小鼠肠黏膜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变化对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影响。方法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法研究了三种不同级别实验小鼠即清洁级小鼠、SPF小鼠和普通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并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研究了此三种不同级别的实验小鼠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sIgA阳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普通小鼠肠道细菌种类最多,其sIgA阳性细胞分布最多,肠道不同部位之间sIgA分布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小肠和大肠之间的阳性细胞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其次是清洁级小鼠,其肠道不同部位之间菌种组成差异无显著性,小肠和大肠之间的阳性细胞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SPF小鼠肠道细菌种类最少,故其sIgA阳性细胞分布最少,且其肠道不同部位之间菌种组成差异无显著性,小肠和大肠之间的阳性细胞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动物微生物控制级别的增高,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递减;sIgA阳性细胞与肠道细菌种类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PCR-DGGE技术评价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利用PCR-DGGE技术结合活菌计数评价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方法 SPF级BALB/c雌性小鼠连续4 d灌胃头孢曲松溶液125 mg/ml,0.4 ml/d,运用基于细菌16S DNA的PCR-DGGE技术结合活菌计数分析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活菌计数结果与PCR-DGGE图谱显示,头孢曲松处理3 d后小鼠肠道菌群出现严重失调.结论 PCR-DGGE技术可直观而灵敏地显示抗生素处理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适用于评价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