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大熊猫保护区发展历史、现状及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熊猫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古时被列为贡品,在近代被视为国宝。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乱捕滥猎等因素,该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解放以后,我国政府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并于20 世纪60 年建立了卧龙等5 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并将大熊猫列为禁猎动物。20 世纪70 年代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大熊猫资源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新建了佛坪、唐家河、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使有关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13 个。1985 -1988 年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较第一次减少了54 ﹪。进入90 年代,全国大熊猫保护区增至36 个,迄今共建立了63 个与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已由80 年代衰落期时22 220 km2 增加至34 000 km2 ,其中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栖息地面积达29 000 km2 ,有效地保护了约85% 的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以及约50% 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估计约2 000只,因密度稀疏,发展空间大。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已出台了各种就地与迁地保护措施,只需各方通力合作,野生大熊猫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2.
近50年陕西凤县林麝分布区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5年夏季和2006年春季,采用问卷调查结合野外实地验证,对陕西风县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现时及历史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将所得分布信息叠加至数字化地图,绘制成林麝近50年的分布区变迁图.结果表明:历史上,凤县是秦巴山区林麝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县林麝数量大幅下降,至今分布区已严重萎缩并破碎化,总分布面积减少至50年前的1/3;目前林麝分布区主要在相对偏远、人为干扰较少的乡与乡的交界和县的边缘地区,分布区被人类聚居地及主要公路所隔离.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杀、森林减少及道路建设.  相似文献   

3.
二十年内大熊猫在甘肃省的地理分布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古老的孑遗动物,曾广布于我国大陆,组成更新世中、晚期具有代表性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随着历史的变迁,大熊猫分布区开始大面积退缩。这种退缩虽发生在近一、两千年,而急剧退缩则是一、二百年来的事。甘肃至今没有发现大熊猫化石,因此在过去的地质年代是否有分布很难确定。近代关于甘肃大熊猫的记载见于1935年李概士写的《中国西部动物志》中提到“1892-1894年Berezovski在甘肃、四川边境见到这种野兽”但详细、系统的调查解放前并未有人做过。  相似文献   

4.
四川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相岭山系是现存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少的山系之一。根据全国第3次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调查结果,小相岭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分布在石棉、冕宁和九龙三县,栖息地总面积802.04 km2,大熊猫种群数量有32只。大熊猫在3个位于小相岭山系的自然保护区内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分别为: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9只,栖息地面积168.01 km2;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14只,栖息地面积306.38 km2;四川贡嘎山自然保护区1只,栖息地面积15.19 km2。在3个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为489.58 km2,占各山系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61.05%;有大熊猫24只,占大熊猫种群数量的75.0%。小相岭山系大熊猫meta种群栖息地片段化比较严重,它由2个种群和2个孤立分布点组成。南北方向从成都至昆明的108国道以东的种群A有大熊猫13只,栖息地面积263.54 km2, 完整性较好,大熊猫分布比较集中。108国道以西的种群B有大熊猫19只,栖息地面积为538.50 km2,栖息地破碎。该山系大熊猫数量少,栖息地片段化严重,需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5.
旗舰物种的象征意义体现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增强地区文化认同。探讨旗舰物种文化服务的供需空间关系对特殊生态系统保护、文化景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熊猫为对象,选取大熊猫的网络关注度和企业使用量(命名或作为标识)作为测度其文化服务潜在需求和已实现需求的代用指标,识别并分析了大熊猫文化服务的供给区和需求区及其分布特征;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探究了文化服务流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大熊猫文化服务供给区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集中仅占全国面积的0.3%,四川为主要供给区,受种群数量和交通可达性限制,供给区的供给能力较低;大熊猫文化服务需求区及服务流路径均具空间异质性,分布在四川以东地区,潜在服务流路径比已实现服务流路径多,公众对大熊猫的网络关注多于使用标识;大熊猫文化服务供需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匹配,主要受人口分布与迁移、经济发展和政策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树麻雀地理分布的变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曾是广布于四川各地的优势鸟类。但在20多年以前,人们太发现它在四川盆地、盆周及川西南山地的农耕区和城镇消失了,并持续至今,根据1995年7月-2000年10月在四川省各地搜集的野外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文献资料,说明树麻雀在四川各地的消失现象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在整个80年代,消失现象从盆地扩展到周边山地和川西南山地,至90年代,在四川已形成盆地罕见区,盆周山地、川西南山地局部分布区,川西高原广布区的分布格局,分析讨论了引起其地理分布变迁的可能有原因,认为这是由于近20年来四川农耕区普遍存在的滥用有机磷等农药所带来的恶果之一。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喜鹊地理分布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喜鹊(Pica pica)曾是四川各地最常见的鸟类,但20世纪后期喜鹊却在四川的农耕区和城镇消失了,并持续至今。根据对1995年7月~2002年4月在四川各地搜集的野外数据分析,结合文献资料,说明喜鹊种群数量在四川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已呈下降趋势,70年代开始出现局部消失现象,80年代是其局部灭绝的高峰期,并且消失现象从盆地扩展到周边山地和川西高原山地。进入90年代在四川已形成盆地罕见区,盆周山地、川西南山地局部分布区、川西高原广布区的分布格局。分析讨论了引起其地理分布变迁的原因,认为这是大量砍伐林木、滥用农药、人为毁巢和猎杀所造成的,而滥用剧毒农药、鼠药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生理生化及细胞遗传学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熊猫生理生化及细胞遗传学研究与进展彭建军石红艳(四川师范学院珍稀动植物研究所南充637002)关键词大熊猫生理生化细胞遗传自1869年大熊猫(Ailuroplodamelanoleuca)得以订名以来,由于它的古老、珍稀、奇特和狭窄分布,一直吸引...  相似文献   

9.
大熊猫是世界珍稀动物之一,由于大自然环境的变迁,这种动物分布十分狭小,而数量则越来越少,在抢救和保护这种濒危动物中,目前有关学者对大熊猫病理生理及临床救治的研究文献不少,但对大熊猫免疫功能测定的研究至今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为了探讨熊猫免疫功能与疾病之间变化的相互关系,我们根据免疫学原理,经过探索建立了大熊猫细胞免疫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David)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闻名世界。1976年在大熊猫的一些产区由于遭到灾难性的死亡,致使数量急剧下降,有濒临绝灭的危险,现已引起国内多方面的注意。 1976年在甘肃和四川相毗连的岷山山系一支--摩天岭主脉的南北,发生大熊猫灾难性死亡,这主要是由于大熊猫的食物--华桔竹(Fargesia spathacea)大面积开花死亡导致大熊猫食物缺乏而饥饿致死。但是,为什么华桔竹在这个时期内,在大熊猫分布的地方(四川青川、平武、南坪和松潘县、甘肃文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开花现象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是举世珍兽,它们的生命安危,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弦。保护和拯救大熊猫工作还兼负有国际的重托,因此,当务之急是把握好抢救的关键时机,保护大熊猫安全度灾。一、大熊猫化石与竹子分布的关系早在更新世早期(距今约三百万年),在广西柳城巨猿洞发现了小型大熊猫Ail-uropoda microta化石。到更新世中期,大熊猫化石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在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沿岸被广泛发现,但冲积平原目前尚未发现有化石亚种。大熊猫现代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仅分布于北起陕西秦岭南麓,南至金沙江一线,西北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青川县大熊猫冬季对栖息地选择和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栖息地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表明该地大熊猫冬春季对地形的选择主要为向阳的陡坡和斜坡或较干燥的阴坡,郁闭度0.6以下,主要活动在海拔2200-2800m区域;随着年代的递增,栖息地的面积日趋缩小,种群数量也逐步减少,分别为114只、60只和47只;探讨了影响分布和数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动物园大熊猫繁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数量稀少,分布地区狭窄,为我国特有珍稀动物。为挽救这种濒危动物,除了加强对产区的保护外,对动物园大熊猫的繁殖进行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我园1头雌性大熊猫产于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1974年进园,1976年春初次发情(5岁),因缺配偶多年未进行繁殖。1981—1982年,该熊猫在四川成都动物园与1头雄性大熊猫完成交配,分娩于庐山。1981年生1胎,产2仔,仔未得初乳第三天死亡。1982年生1  相似文献   

14.
省、市、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名称所在县(市)面积(公顷)主要保护对象年建份立四川王朗卧龙唐家河马边大风顶美姑大风顶九寨沟蜂桶寨小寨子沟白河铁布喇叭河金佛山缙云山攀枝花苏铁黄龙寺平武汶川青川马边美姑南坪宝兴北川南坪若尔盖天全南川重庆市郊渡口市会和区松潘27,700200,00040,00030,00013,00060,00040,0006,70020,00028,00012,5009001,400310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森林生态系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森林生态系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森林生态系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森林生态系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森林生态系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森林生…  相似文献   

15.
动物世界告急:居住在四川山林中的大熊猫仅有1000余只,只10余年时间因箭竹死亡,饿死的大熊猫达140只。 70年代生存在亚洲的老虎有6000余只,近三分之一生活在印度。现仅存1000余只。20年中减少了80%。原来称为“老虎的乐园”的印尼爪哇岛只剩下5只老虎。 亚洲大型类人猿唯一的代表——大猩猩如今只剩下2500只。非洲的黑犀牛70年代有2万多头,仅20年时间以惊人的速度减少了90%。 18世纪北非的野牛约7500万头,如今只剩下  相似文献   

16.
四川青川县大熊猫种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青川县大熊猫冬春季对栖息地选择和 2 0世纪 70年代、80年代和 90年代栖息地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表明该地大熊猫冬春季对地形的选择主要为向阳的陡坡和斜坡或较干燥的阴坡 ,郁闭度 0 6以下 ,主要活动在海拔 2 2 0 0~ 2 80 0m区域 ;随着年代的递增 ,栖息地的面积日趋缩小 ,种群数量也逐步减少 ,分别为 114只、6 0只和47只 ;探讨了影响分布和数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野生大熊猫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展望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严旬 《兽类学报》2005,25(4):402-406
截至2003年底,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596只,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3省的45个县境内,总栖息地面积达2304991hm^2。与第2次大熊猫调查相比,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分布范围扩大、栖息地面积增加、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本文在第3次大熊猫调查的基础上,就野生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保护大熊猫所面临的3个方面的挑战,即来自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的挑战、栖息地破碎化及隔离小种群未来命运的挑战以及大熊猫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需求相冲突的挑战。作者还就我国大熊猫保护前景进行了展望,即自然保护区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栖息地状况将进一步改善;种群数量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将逐步增长,但局部小种群灭绝风险将加剧;圈养种群将形成能自我维持的种群,圈养个体通过培训将逐步放归到隔离野生小种群中以改变其命运。  相似文献   

18.
王仁飞  熊泽杨 《四川动物》1994,13(1):181-181
1993年8月14日,在华蓥市洞穴科学考察中,于华蓥山中段西缘的天池镇刘家洞中发现一具较完整的兽类骨胳,经鉴定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四川东部平行岭谷的华蓥山发现大熊猫完整骨胳化石尚属首次,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76、1987和2001年3次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调查资料及2006~2007年大熊猫监测数据,利用ArcView GIS软件系统地比较了1976~2007年之间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由20世纪70年代的217 100 hm2退缩到90年代前的167 000 hm2,大熊猫栖息地缩减和片断化较为严重;90年代后有所好转,面积增加到347 499 hm2,并在格局上整体存在向北向西扩散的趋势。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变化的原因主要与森林采伐及1998年实施的天然林禁伐有关,而栖息地斑块化主要与公路建设、人为活动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0月和2008年4月,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和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的活动痕迹进行了样线调查,研究了该区内大熊猫种群及其同域主要伴生动物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影响大熊猫活动分布格局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观音山和佛坪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及同域主要伴生野生动物的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大熊猫在观音山自然保护区的活动痕迹密度、范围均小于佛坪自然保护区;研究区内2个大熊猫高密度等级的活动中心均分布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大部分地区无大熊猫活动;羚牛、斑羚、野猪等大熊猫主要伴生动物在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活动痕迹数量高于佛坪保护区;人类干扰可能对大熊猫种群活动的分布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