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复口吸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军 《生态科学》2005,24(2):168-172
复口吸虫是淡水鱼类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在欧洲、亚洲和北美等地区均有复口吸虫的分布。复口吸虫的生活史是一个复杂过程,分别经过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后囊蚴和成虫阶段,其中间寄主分别为第一中间寄主螺、第二中间寄主鱼和终末寄主鸟。在自然水体里,特别是在人工养殖水体中,复口吸虫具有明显的致病性,能使第二中间寄主鱼产生一系列的病症,严重的能引起寄主鱼的大量死亡。科学家对其的研究比较深入和广泛,而本文仅对复口吸虫的分类学、生活史、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
东方次睾吸虫尾蚴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福州地区检获自然感染东方次睾吸虫尾蚴的阳性纹沼螺的时间是4—10月份。尾蚴从阳性螺的肛孔逸出,具趋光性。尾蚴逸出呈明显的日周期变化,以8—14时显著高于其它时间,高峰在12时左右。经试验证实,光照、温度等因子对东方次睾吸虫尾蚴的逸出有较大影响,夜间施加光照、加温以及在低温环境中提高水温均可使尾蚴逸出数量显著增加。尾蚴存活力与水温呈曲线相关,较适宜的水温在22—27℃之间。尾蚴钻入第二中间宿主麦穗鱼体内约需5分钟。  相似文献   

4.
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假尾复口吸虫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自额尔齐斯河(中国段)的白斑狗鱼(Esox lucius Linnaeus)晶状体内寄生的复口吸虫(Diplostomum)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显示其种类为假尾复口吸虫(D.paracaudum),为中国新记录种。通过PCR扩增待鉴定种的部分18S-ITS1-5.8S序列,测序后与GenBank中假尾复口吸虫的序列进行比对,发现其相似度达到99.6%。将该序列与7种复口吸虫的ITS1序列进行比对后构建系统进化树,进化树以单殖吸虫Gyrodactylus parvae为外类群,结果显示:待鉴定种与假尾复口吸虫(D.paracaudum)聚为一支,其支持率达到了50%以上,支持它们为同一虫种。  相似文献   

5.
棘口属吸虫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记述采自寄生在我国陕西省洋县山区的濒危危鸟朱HuanNipponia nippon体内的棘口吸虫一新种,洋县棘口吸虫Echinostoma yangxianensissp.nor。,对新种的形态特征作详细的描述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台湾棘带吸虫尾蚴的实验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4年8-10月作者研究了台湾棘带吸虫尾蚴的实验生态,结果表明:光照对尾蚴的逸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尾蚴具有强烈的趋光性;水温26-28℃时,其LD50的时间为40h左右,LD90的时间为52h左右,全部死亡时间为56-60h,死亡的尾蚴数随时间的关系符合逻辑斯谛方程;尾蚴不断地活动于水体的各个深度,但大部分时间仍停留于水体的底层;尾蚴的逸出数在适温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多,且尾蚴的活动强度随之增强;处于半数死亡时间的尾蚴仍然具有感染力,90%死亡时间的尾蚴失去活动,也失去了感染力,尾蚴经口被动感染淡水鱼类.    相似文献   

7.
倪氏复口吸虫是我国淡水鱼类的一种常见的危害严重的寄生虫。利用稀有鮈鲫作为寄主,研究了倪氏复口吸虫在其体内的移行途径,并观察了复口吸虫的感染是否在寄主耳石上留下标记轮。倪氏复口吸虫尾蚴从稀有鮈鲫体表的各个部位侵入,但主要集中在头部,侵入体内的尾蚴通过肌肉和结缔组织直接进入眼球。感染倪氏复口吸虫的稀有鮈鲫耳石表面微结构发生变化,部分鱼耳石上出现明显的标记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报道采自云南澜沧江水系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鲿科Bagridae)东肌吸虫属Orientocreadium Tubangui,1931复殖吸虫3种,包括黄颡东肌吸虫新种O.fulvidraconis sp.nov.以及O.pseudobagri Yamaguti,1934(中国新记录种)和印度东肌吸虫O.indicum Pande,1934。黄颡东肌吸虫新种区别于本属其他物种的形态特征包括:体表无棘,口吸盘略小于腹吸盘,虫体末端较圆钝,卵黄腺从卵巢前缘水平分布至后睾丸之后,子宫末段内壁具棘等。基于28S r DNA部分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支持东肌吸虫科Orientocreadiidae为单系类群,与Leptophallidae构成姊妹群。黄颡东肌吸虫新种与印度东肌吸虫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9.
肝片吸虫 (FasciolahepaticaLinnaeus,1 758)是寄生于牛、羊等哺乳动物胆道 ,损害肝脏 ,甚至引起死亡的大型吸虫 ,对畜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为了了解其生物学特性 ,有利于开展防治研究 ,我们曾实验观察了肝片吸虫尾蚴自中间宿主小土蜗 (Galbapervia)逸出及其囊蚴形成的过程 ,简报如下。实验在夏季进行。将实验感染肝片吸虫毛蚴后3 0天以上的小土蜗采集回室内 ,分养在 1 0 0ml的小烧杯内。每个烧杯加水 70ml、放小土蜗 3 -5个 ,并定时观察。文献记载 ,肝片吸虫毛蚴自中间宿主逸出和囊蚴形成都是在夜…  相似文献   

10.
陈美 《动物学报》1994,40(4):377-382
本文报道长尾蚴吸虫幼虫在菲律宾蛤仔的寄生部位及其组织化学的研究,长尾蚴吸虫幼虫主要寄生于哈仔的生殖腺组织中,仅少部分进入生殖腺附近的消化腺,鳃等。受感染严重的蛤仔,其生殖腺的滤泡等组织被虫体占满并被耗尽,长尾蚴吸虫子胞蚴的胞壁及尾蚴的皮导主要含碱性蛋白质和粘蛋白,子胞蚴的胚球,尾蚴的吸盘,生殖原基,单细胞腺体主要DNA阳性物质,排泄囊含丰富的碱性蛋白质;尾蚴体的中部含有呈颗粒团的粘蛋白和抗淀粉酶的  相似文献   

11.
雅安地区棘口科吸虫及其中间宿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89年3—9月在雅安通过解剖检查13种贝类12628只并将其体内的棘口科吸虫囊蚴人工感染实验动物(家鸭、小白鼠)共检获12种棘口科吸虫,棘口科吸虫尾蚴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的季节性消长亦经观察。并对棘口科吸虫囊蚴与贝类以及贝类与鸟禽类和嚯乳类动物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陆雅君  潘雅玲 《动物学研究》1993,14(4):318-318,326
国外对复殖吸虫的精子超微结构的研究十分广泛,主要有大平并殖吸虫Paragonimus ohirai、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囊双吸虫Didymozoon、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牛血吸虫S.bovis、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等。国内已报道的仅有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ientalis、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长菲策吸虫Fishoederius elongatus为牛羊瘤胃中常见寄生虫,鸡后口吸虫Postharmostomum gallinum寄生于鸡小肠,巨囊坚盘吸虫Pycnoporus magnoporus为寄生于翼手目肠道的小型吸虫。以上3种吸虫均列入中国家畜寄生虫电镜的系列研究中,现将它们成熟精子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采自寄生在我国陕西省洋县山区的濒危鸟朱Nipponianipponn(鹳形目Ciconiitormes)体内的棘口吸虫一新种,洋县棘口吸虫Echinostomayangxianensissp.nov.,对新种的形态特征作详细的描述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比较研究了倪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niedashui pan&Wang)和湖北复口吸虫(Diplostomum hupehensis pan&Wang)早期生活史的实验生态,包括温度、光照度对它们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及某些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华支睾吸虫的宿主及感染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明安  屈振麒 《四川动物》1994,13(1):171-172,170
华支睾吸虫的发育过程中,需经尾蚴→囊蚴→成虫三个阶段.它们分别借助淡水螺、鱼和哺乳(啮齿)动物来完成生活史。现就我省从1961-1990年以来对其宿主及感染调查资料整理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6.
后口属吸虫一新种记述(复殖目:短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从四川省雅安市大足鼠肠道内采获的短咽科吸虫一新种─—中华后口吸虫Postharmostomum(P.)chin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四川省雅安地区卫生防疫站。  相似文献   

17.
18.
对科威特湾微茎科滨鹬马蹄吸虫幼虫期的中间宿主双带盾桑椹螺(Clypeomorus bifasciata)及小相手蟹(Nanosesarma minutum)的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调查期超过一年,在检查的1 600只螺和415只蟹中, 11.8 %的螺感染了8种马蹄属线虫中的一种,且以滨鹬马蹄吸虫的感染占优势(9.9 %螺感染) ; 80 %的蟹感染滨鹬马蹄吸虫囊蚴。虽然一年四季两种宿主都会感染,但吸虫的流行和尾蚴(指成熟期感染)在夏季呈现高蜂。从螺体排出的尾蚴具有明显季节性,在此海湾必须要超过最低温度20℃。总的感染率在较大(较老)的螺里有所下降,显示吸虫影响宿主生存并随之影响宿主群体结构。囊蚴的感染丰度与蟹的个体大小有明显相关性;较大的蟹感染较多的囊蚴,显示宿主能耐受更多的吸虫。调查显示,囊蚴的感染率与蟹的大小或性别无相关性。囊蚴体外脱囊以及产卵吸虫的释放证明,成熟虫体终年存在于所有大小和性别不同的蟹里,显示从蟹到鸟的持续感染是可能的。总的来说,滨鹬马蹄吸虫在海湾的传播动态是由这两种无脊椎动物宿主来协调,并似乎是被一系列依赖于温度的活动控制,这些活动影响易感宿主种群及感染性幼虫期尾蚴和囊蚴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湖南鸭鹅寄生吸虫的记述(吸虫纲:复殖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0.
关于牛首科(即腹口类)吸虫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着意见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牛首科所代表的腹口类与前口类应作为两个分别独立而并列的分类单元,另一种观点认为腹口类在分类上应归于前口类中的某一分类单元。本文通过对牛首科吸虫的特征分析以及与前口类吸虫的比较,发现牛首科吸虫在成虫,毛蚴,胞蚴,尾蚴,宿主类型,染色体等方面都与前口类有显著差别,因而支持前一种分类观点,不应将牛首科放入前口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