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长 6 0~ 80 cm,体重 2~ 3kg。全身除嘴和脚为粉红色 ,初级飞羽为黑色外 ,通体雪白。分布在北美的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的东北部 ,越冬区在北美、西伯利亚、日本及中国的东部沿海。在我国为偶见冬候鸟 ,曾在河北、天津和长江口记录到 ,数量稀少。共有指名亚种 (又称小雪雁 )和大西洋亚种 (又称大雪雁 )两个亚种。除体型大小不同之外 ,大雪雁通体洁白 ,而小雪雁则有白色和暗蓝色两种色型。本照片为小雪雁的白色型。雪雁主要取食各种植物的嫩叶、根、块茎、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冬季也常到农田中觅食稻谷及农作物的幼苗。雪雁一般 2~ 3…  相似文献   

2.
调查资料表明,黄鹀(Emberiza citronella erythrogenys)在中国境内新疆北部越冬,并非是偶见冬候鸟或迷鸟。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答     
问夏候鸟、冬候鸟的概念应如何理解? 答随季节不同,沿着一定路线迁徙,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移居的鸟类称为候鸟。在候鸟之中,对一个地区来说,在秋季南迁到我国越冬,春季又复北返繁殖的鸟类称为冬候鸟,如雁、鸭等;春季从南方迁来繁殖,秋季又飞到南方越冬的鸟类称为夏候鸟,如家燕、杜鹃等。如我国的豆雁在西伯利  相似文献   

4.
长耳(Asiootusotus)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已列入国际濒危鸟类红皮书。1993-1996年我们在山东省德州市商业储运公司仓库对其越冬及食性进行了观察。现将资料整理如下。1越冬习性根据观察,长耳在山东德州地区为冬候鸟。多在9月底、10月初从...  相似文献   

5.
2012—2015年在福建闽江河口湿地采用直接计数法开展了48次水禽调查,共记录水禽175 325只次,隶属7目14科91种。群落主要组成物种包括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三趾滨鹬Calidris alba、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和铁嘴沙鸻Charadrius leschenaultii等11种,常见种15种,偶见种31种。研究区域11月至翌年2月为越冬期,水禽数量最多,3—6月为春季迁徙期,水禽数量下降,4—9月为夏候鸟栖息期和繁殖期,7—9月部分候鸟和旅鸟开始迁徙过境,数量先升后降,10—11月冬候鸟快速增加,7—11月为秋季迁徙期。  相似文献   

6.
白头鹞迁徙和越冬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3-1995年每年的9月至翌年的4月,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场坝一带进行猛禽迁徙和越冬习性的定位观察时,获得4号白头鹞Circusaeruginosus标本,为贵州省冬候鸟新纪录。同时,还对白头鹞的迁徙作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于1993-1995年每年的9月至翌年的4月,在贵州省水盘水市钟山区场坝一带进行猛禽迁徒和越冬习性的定位观察时,获得4只白头鹞Circusaeruginosus标本,为贵州省冬候鸟新纪录。同时,还对白头鹞的迁徙作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赵红梅  陈晓玲  徐冰  冯炼 《生态学报》2017,37(8):2828-2837
环鄱阳湖湿地是东亚重要的冬候鸟栖息地,由于湿地内部分区接纳水源的不同,人为活动及地表类型的差异,使得该区冬候鸟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相对复杂。综合利用遥感数据、冬候鸟航空调查数据及气象观测数据,借助分区相关性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尺度环鄱阳湖湿地年内水热要素对冬候鸟数量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通过水文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格局研究,探索水热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揭示鄱阳湖区年内水热条件变化对冬候鸟数量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2月份气温是影响鄱阳湖湿地冬候鸟数量时空分布特征的驱动因素;受分区农业及生态特征的影响,水文条件的年内变异成为影响鄱阳湖冬候鸟数量时空分布特征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为环鄱阳湖湿地冬候鸟栖息地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云雀(Alauda arvcnsis intermedia)为江苏冬候鸟,江苏称举天子(苏北),告天、麦鸡(太仓、上海),告天子(沙洲,常熟)。1968—1982年曾先后在苏南的沙洲、望亭、太仓及苏北邗江对云雀的越冬生态进行观察研究,现报道如下。数量江苏常见,1968年冬在沙洲农村作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越冬水鸟种群变化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越冬地,开展鄱阳湖越冬水鸟种群变化动态研究,对指导鄱阳湖湿地生境管理,尤其是水位管控具有重要意义。2005~2007年的越冬季节,我们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3个重要湖泊(大湖池、沙湖和梅西湖)的越冬水鸟种群变化动态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间为每年10月至次年4月。3年共记录到水鸟53种,隶属于7目13科。3个越冬季节中单个调查日种类的最低值为9种,最高为31种。鄱阳湖越冬水鸟从10月上旬开始出现,在11月份鸟类数量急剧增加,在12月上旬和中旬达到数量峰值,然后开始缓慢减少,至4月初仅有少于1%的鸟类还停留在监测区域。在鄱阳湖要继续深入开展越冬候鸟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的研究,分析水文节律变化对越冬鸟类生境的潜在影响,并深入研究气候因子与鄱阳湖越冬水鸟迁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沙丘鹤(Grus canadensis)在中国的分布状况传统上被认为是迷鸟。2013年3月29日在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獾子洞湿地进行水鸟调查时,发现一只大型涉禽,经野外观察和查阅文献后确认为沙丘鹤,是辽宁省鸟类新纪录。目前我国已有沙丘鹤分布记录的地区还包括上海、江苏、江西、山东、北京、河北、吉林和黑龙江。结合文献及近年来沙丘鹤在我国稳定的越冬记录,我们认为该种在中国的分布状况应为罕见冬候鸟。  相似文献   

12.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是世界稀有珍禽。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和苏联。在我国主要栖息繁殖地在东北扎龙、向海自然保护区。越冬栖息地主要在江苏盐城市沿海五县(响水、滨海、射阳、大丰、东台)的沼泽滩涂地带,被称为丹顶鹤的第二故乡。此外在江西、安徽为冬候鸟,台湾为罕见冬候鸟。为了保护这一面临濒危的物种,1980、1981年冬季,在射阳、大丰对鹤群进行实地观察,1982年11月下旬至1983年1月下旬在盐城沿海滩涂分别对鹤群分布、数量进行同步实地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生境及数量分布盐城市沿海五县地处北纬32°41′~34°30′。主要…  相似文献   

13.
2012年7月29日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西坡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考察时,记录到1只松雀(Pinicola enucleator)。经查阅文献和检视标本,发现该种在中国实际已有若干春夏季的分布记录。该种已知在某些年份具有爆发式迁徙的习性,繁殖期和越冬期分布范围的年际变化很大。根据上述记录,推测松雀在国内的分布状况除以往所认知的冬候鸟而外,还应是罕见的夏候鸟。而在四川金城山地区的松雀记录实际应为红眉松雀(P.subhimachala)。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牡丹峰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牡丹峰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2005年7月至2008年2月对牡丹峰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4目30科93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7.86%,其中留鸟18种,夏候鸟56种,冬候鸟4种,旅鸟12种,偶见种3种,分别占总数19.4%、60.2%、4.3%、12.9%和3.23%.  相似文献   

15.
汉江中上游河道冬季水鸟共30种,隶属7目7科。其中,冬候鸟15种,留鸟8种,占73.3%,旅鸟7种。调查分析表明:独特的动物地理区系和优越的湿地环境使汉水中上游流域成为重要的鸟类越冬地及迁徙中转地,由此形成了该地特殊的冬季鸟类结构。  相似文献   

16.
苏州地区夜鹭越冬生态调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夜鹭是苏州地区的冬候鸟,自1982年起,每年于9月末陆续飞至著名园林虎丘山的竹林中越冬,11—12月汇成大群,在1500平方米面积内所聚集的夜鹭有1400—1500只,其中幼鹭的数量在种群内约占三分之一。夜鹭白天停歇于枝头竹梢,静伏而眠,入夜由首鹭率领飞至太湖沿岸,觅食鲤、鲫、鲌、蟹条、青鱼和棒花鱼等,日出前仍循原路返回栖息地。越冬后的夜鹭于3月开始分批北迁,至5月上旬全部飞离虎丘山。近年来不仅有延迟飞迁日期的趋势,且有少数个体留居越冬地进行繁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2012年7月29日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西坡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考察时,记录到1只松雀(Pinicola enucleator)。经查阅文献和检视标本,发现该种在中国实际已有若干春夏季的分布记录。该种已知在某些年份具有爆发式迁徙的习性,繁殖期和越冬期分布范围的年际变化很大。根据上述记录,推测松雀在国内的分布状况除以往所认知的冬候鸟而外,还应是罕见的夏候鸟。而在四川金城山地区的松雀记录实际应为红眉松雀(P. subhimachala)。  相似文献   

18.
凤头麦鸡     
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在江苏为冬候鸟,地方名称为扯旗,皂隶。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凤头麦鸡来此越冬,留居4个月。1975—1979年在太仓观察,最早见到日期为11月24日,最迟见到日期为3月21日。见于江边,水域,田野及滩地。一般呈三、五小群或二、三十只的群游荡觅食。大群少见,1977年1月1日在嘉定偶曾见到约70只的群。 性机警,不易接近。警戒及兴奋时冠羽竖  相似文献   

19.
正长尾鸭(Clangula hyemalis)是鸭科(Anatidae)鸟类,繁殖在北极地区,越冬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日本、朝鲜、欧洲西部沿海、波罗的海、里海、纽芬兰岛等地。长尾鸭在我国比较少见,属冬候鸟或旅鸟,在中国东北(刘伯文1992,韩晓东1994)、华北(刘阳等2005,张月侠等2014)和华东(鲁长虎等2010)、四川(朱磊等2012)、新疆(马鸣等2007)等地有记录。  相似文献   

20.
2015年和2016年的5—7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期间发现一处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巢址,并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北红尾鸲在本地为冬候鸟,但首次发现该种鸟类夏季在此繁殖;北红尾鸲的繁殖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5月下旬开始营巢,持续10 d左右,巢穴外径7.5 cm×5.8 cm、巢深3.2 cm,巢材由苔藓、体羽、禾本科杂草茎等组成;6月中旬产卵,窝卵数为4~5枚(2015年产卵4枚、2016年产卵5枚),孵化期11~12 d,巢内育雏14 d。推测冬候鸟北红尾鸲在此繁殖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