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CCK-8增殖实验和测量神经球直径的方法探讨不同浓度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对体外培养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同时通过使用c-Jun氨基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高选择性抑制剂SP600125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和10 ng/mL HMGB1分别培养48 h和72 h后,神经干细胞的CCK-8吸光度值和神经球直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增加(P0.05),而其余浓度HMGB1培养基(0.01、0.1、100 ng/mL)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当HMGB1浓度为10 ng/mL时,在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同时p-JNK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10μmol/L SP600125明显抑制HMGB1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降低p-JNK水平(P0.01)。结果表明,低浓度(1~10 ng/mL)HMGB1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JNK的磷酸化发挥促增殖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对海马神经干细胞(neural progenitor/stem cells, NPCs)的存活、增殖及分化的影响.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分离、纯化、扩增胎鼠海马NPCs.通过细胞形态观察、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及血清促分化检测NPCs的干细胞特性; 采用神经球计数及神经球直径测定观察BDNF对NPCs的促增殖作用, 筛选出在适当细胞密度下, 促进NPCs增殖的有效浓度; 采用Tunel染色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 LDH)的含量探讨BDNF对海马NPCs存活的影响; 采用抗-b-微管蛋白(tubulin) III (Tuj-1)染色检测NPCs分化成神经元的百分率, 同时测定分化神经元突起的长度.分离的海马NPCs表现为nestin 免疫染色阳性, 具有自我增殖能力、且能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当细胞密度为5×105个/ ml 时, 10~200 ng/ml BDNF能显著促进NPCs的增殖, 其中40 ng/ml BDNF促增殖作用最强, 40 ng/ml BDNF能显著增大神经球直径; 40 ng/ml BDNF 显著减少NPCs的凋亡率(Tunel /DAPI ), 抑制LDH漏出; 40 ng/ml BDNF能显著促进NPCs分化为Tuj-1免疫染色阳性神经元, 且分化后神经元的突起长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上述结果提示: BDNF促进海马NPCs的存活、增殖及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3.
GDNF对体外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正常胎鼠脊髓运动神经元(SMN)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DRG)生长活性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胚胎SMN和DRG单细胞培养体系,观察1 μg/L、10 μg/L、50 μg/L和100 μg/L GDNF对SMN和DRG存活及突起生长的影响.结果: GDNF组培养的SMN和DRG存活数目明显增加,神经元突起长度比对照组明显增长,且具有剂量依赖趋势.结论: GDNF对正常大鼠胚胎发育期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具有神经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索离体实验中的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有无促进耳蜗听觉传入神经元——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SGCs)存活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取成年大鼠嗅球和新生大鼠蜗轴组织块进行OECs与SGCs的培养,采用差速贴壁法纯化培养OECs。实验分OECs与SGCs共培养组和SGCs单独培养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OECs和SGCs生长状态,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OECs,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βIII-tubulin标记SGCs。为了研究OECs与SGCs共培养体系中,前者促进后者存活的可能机制,共培养组中分别加入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500pg/mL)和BDNF抗体(IgY型,50μg/mL),对照组为未加任何处理的共培养组,然后检查各培养组中SGCs存活数量和存活时间。结果显示,OECs贴壁培养7d后形成一细胞单层,在OECs与SGCs共培养体系中,SGCs在OECs形成的细胞单层的表面生长,并伸出长突起,呈现典型的双极神经元形态;在培养的前6天内,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两组中的SGCs都较接种前减少,但共培养组中SGCs存活数量明显高于SGCs单独培养组(P0.01);单独培养组的SGCs数量在培养的第6天出现大幅度减少,在培养的第9天几乎没有生长;共培养组的SGCs数量未见明显变化(P0.05);共培养中加入BDNF对OECs促进SGCs存活无明显影响,而加入BDNF抗体(IgY)后存活的SGCs减少(P0.01)。本研究结果提示,OECs与SGCs共培养能够促进新生大鼠SGCs存活和突起生长,延长存活时间,OECs分泌BDNF可能是促进SGCs存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激活素促进鸡胚神经节神经突起生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激活素(activin)促进鸡胚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突起生长、维持神经节细胞生存作用及其与一氧化氮(NO)释放的关系,实验采用8 d的鸡胚分离背根神经节,原代培养法,观察鸡胚背根神经节的体外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激活素A培养的背根神经节有明显的神经突起生长,形成密集的网络,背根神经节可存活8~10 d;而阴性对照组几乎无神经突起生长,背根神经节可存活3~4 d。添加激活素A的背根神经节单层培养神经节细胞也可长期存活;而阴性对照组在培养第5 d几乎无神经节细胞生存。NO检测结果显示,添加激活素A培养的背根神经节上清NO分泌水平明显降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激活素A与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具有协同抑制背根神经节NO分泌作用。激活素结合蛋白(follistatin)明显抑制激活素A诱导的背根神经节神经突起生长。研究结果提示,激活素可维持鸡胚神经节细胞存活并刺激神经突起生长,其作用与抑制神经损伤因子NO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流式细胞术、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了喜树碱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过程中蛋白激酶Cδ(protein kinase Cδ,PKCδ)与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tal kinase,JNK)的作用。结果发现,50 nmol/L喜树碱诱导处理U937细胞24、36或48 h后,细胞发生明显凋亡,并且PKCδ和JNK均被激活。用化学抑制剂rottlerin抑制PKCδ的活化可以降低喜树碱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JNK的磷酸化,进而抑制细胞凋亡;而用化学抑制剂SP600125抑制JNK的磷酸化也会降低PKCδ的剪切活化,进而一定程度地阻断细胞凋亡;同时,JNK抑制剂SP600125也可以阻断过表达PKCδ活性片段诱导的细胞凋亡。这些结果提示,PKCδ和JNK介导的信号通路可以相互调控,共同促进细胞凋亡。该研究对理解细胞凋亡的精细调控机制以及肿瘤的治疗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JNK 信号转导通路与神经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一明  杨涛  许执恒 《遗传学报》2007,34(11):957-965
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s,JNK)是一类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边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调节蛋白。此前研究表明,当神经细胞遭遇外界凋亡刺激时,JNK被激活并介导细胞死亡过程,然而,最近几年来的研究显示,JNK信号转导通路在神经迁移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综述主要对JNK信号转导通路与神经迁移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NMDA诱导兴奋毒造成的神经损伤,包括细胞的凋亡和坏死。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元凋亡在NMDA兴奋毒所致大鼠皮层神经元死亡中的所占比例,并分析了NMDA致神经元凋亡的信号通路机制。通过使用Caspase抑制剂和测定乳酸脱氢酶活性,研究NMDA(100μmol/L,2h)兴奋毒所致的神经元凋亡;并使用MAPKs选择性抑制剂,分别采用Caspase-3活性检测,TUNEL和Annexin V染色方法,进一步观察MAPKs通路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c-Jun N-末端激酶(JNK)和p38 MAPK三条不同途径在NMDA所致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Caspase依赖的凋亡占NMDA所致细胞死亡总数的22.49%;(2)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10μmol/L)使NMDA诱导的caspase-3活性降低30.43%(P0.05);而ERK抑制剂PD98059(20μmol/L)和JNK抑制剂SP600125(20 μmol/L)不影响caspase-3的活性;(3)SB203580(10μmol/L)使NMDA所致的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33.10%(P0.05);而PD98059(20μmol/L)或SP600125(20μmol/L)都没有作用;(4)Annexin V染色结果显示,SB203580(10μmol/L)使NMDA所致的早期凋亡细胞减少55.56%(P0.05);SP600125(20μmol/L)使NMDA所致的晚期凋亡/死亡细胞减少67.59%(P0.05);PD98059(20μmol/L)对细胞凋亡/死亡没有明显作用。以上结果表明,NMDA介导的大鼠皮层神经元死亡除坏死外,还包含有一小部分神经元凋亡;p38 MAPK途径,而非JNK和ERK途径,介导了NMDA诱导的神经元凋亡,抑制与此相关的凋亡信号通路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JNK途径可能介导了NMDA所致的神经元坏死而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七氟醚通过调节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对幼鼠空间探索能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48只7 d日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七氟醚组和七氟醚+SP600125组。七氟醚组和七氟醚+SP600125组吸入七氟醚,七氟醚+SP600125组使用JNK抑制剂SP600125灌胃。在最后一次吸入七氟醚3 h后每组随机处死8只幼鼠,通过TUNEL染色检测海马体神经元凋亡。在大鼠性成熟后通过水迷宫实验和跳台实验检测神经功能和学习能力。在吸入七氟醚后3 h和性成熟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JNK和Caspase-3蛋白,并比较各组AchE和CHAT的活性。结果:在建模后3 h,七氟醚组的JNK、Caspase-3蛋白水平、AchE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CHA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七氟醚+SP600125组的JNK、Caspase-3、AchE活性水平显著低于七氟醚组,CHAT活性显著高于七氟醚组(P0.05)。七氟醚组幼鼠的海马体神经元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七氟醚+SP600125组的凋亡率显著低于七氟醚组(P0.05)。在大鼠性成熟后与对照组比较,七氟醚组的逃避潜伏期升高而穿越平台次数降低,错误次数显著升高而潜伏期显著降低(P0.05),并且七氟醚+SP600125组的逃避潜伏期低于七氟醚组而穿越平台次数高于七氟醚组,错误次数显著低于七氟醚组而潜伏期显著高于七氟醚组(P0.05)。各组大鼠性成熟后海马体中JNK和Caspase-3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成熟后各组大鼠海马体中AchE活性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七氟醚组的CHA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七氟醚+SP600125组的CHAT水平显著高于七氟醚组(P0.05)。结论:七氟醚可能通过激活JNK通路促进海马体神经元细胞凋亡,并使AChE活性升高而ChAT活力降低,导致大鼠神经功能、学习和记忆力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鼠神经瘤母细胞(Neuro-2a)细胞株用于A型肉毒毒素重链(Bo NT/A HC)体外细胞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对体外培养1~5 h的Neuro-2a细胞和经A型肉毒毒素(Bo NT/A)重链作用的Neuro-2a细胞(细胞接种于96孔培养板后随机分为对照组、0.01 nmol/L组、0.1 nmol/L组、1 nmol/L组和10 nmol/L组),进行Bo NT/A HC相关受体的检测,观察Bo NT/A HC作用不同时间(24、48及72 h)后Bo NT/A HC对细胞突起生长状况的影响,包括有突起细胞的百分比、细胞突起的长度以及突起总数。数据经Graph Pad Prism 5.0 One-way ANOVA分析。结果体外培养后Neuro-2a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突触囊泡蛋白2(SV2)和低亲和力的三涎酸神经节苷脂亚型1b(GT1b)受体。与对照组相比,Bo NT/A HC能明显促进Neuro-2a细胞突起再生及突起长度增加,其中0.1nmol/L Bo NT/A HC作用24 h后突起的Neuro-2a细胞百分比为(20.61±4.87)﹪高于对照组[(15.27±3.56)﹪,F=37.7,P0.001]、神经突起的总数量为(2.18±1.24)个高于对照组(1.68±0.99)个,(F=9.54,P0.001)、平均突起的长度为(38.76±38.11)μm,与对照组(23.38±27.13)μ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Bo NT/A HC的浓度增加为1、10 nmol/L时,有突起的Neuro-2a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5.08±5.27)﹪和(12.65±5.65)﹪,神经突起的总数量分别为(1.65±0.85)个和(1.64±0.85)个、平均突起的长度分别为(33.75±39.11)μm和(18.95±21.71)μm,与对照组相比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作用时间的延长(48 h和72 h)0.1 nmol/L组有突起细胞的百分比、细胞突起的长度以及突起总数与对照组相比均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1,10 nmol/L组中细胞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euro-2a细胞可用于Bo NT/A HC体外研究的细胞模型,Bo NT/A HC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0.1 nmol/L)的促进作用而高浓度(10 nmol/L)时呈现抑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移植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对家猫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参照标准化家猫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建立右眼视神经夹伤家猫模型,然后将其分为以下四组:(1)A组:右眼BMSCs注射移植组,玻璃体腔内接受注射移植BMSCs浓度为1×10~5细胞/μL的单细胞悬液0.1 m L;(2)B组:右眼PBS注射组,玻璃体腔内注射PBS缓冲液0.1 mL;(3)C组:假损伤控制组,BMSCs左眼组,仅暴露视神经而不损伤,不接受治疗;(4)D组:正常对照组,PBS左眼组,正常眼,不做任何处理。分别在移植后的3、7、14及28天,用免疫荧光染色双十八烷基四甲基吲哚羰基花青高氯酸盐染色标记法观察分离视网膜的RGCs存活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分离视网膜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含量。结果:术后3、7、14及28天,在周边区及中央区视网膜上RGCs密度均显著减少(周边区:P3d=0.0446, P7d=0.0011, P14d 0.001, P28d0.001;中央区:P3d=0.0437, P7d=0.0067, P14d0.001, P28d0.001)。7天、14天、28天后,A组RGCs密度及BDNF含量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BMSCs移植可以减缓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家猫RGCs凋亡,可能与其增加B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骨形成蛋白-2(BMP-2)诱导的小鼠成肌C2C12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并探讨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以TNF-α(5 ng/mL)和BMP-2(100 ng/mL)单独或联合处理小鼠成肌C2C12细胞,检测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采用BMP-2 100 ng/mL联合不同浓度TNF-α(0、2、5、8、10 ng/mL)或TNF-α5 ng/mL联合不同浓度BMP-2(0、100、200、300 ng/mL)处理细胞,检测细胞中AKP的活性。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Smad1和NF-κB磷酸化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MP-2(100 ng/mL)能显著增加C2C12细胞中AKP活性(P0.05),但TNF-α(5 ng/mL)可显著抑制C2C12细胞中AKP活性(P0.05)。C2C12细胞中AKP活性随着TNF-α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但随着BMP-2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TNF-α能显著降低C2C12细胞中磷酸化Smad1的水平,且显著升高炎症相关因子NF-κB磷酸化水平,但加入BMP-2对NF-κB无显著影响。结论:TNF-α能抑制BMP-2诱导的C2C12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炎症相关因子NF-κB活性干预BMP2-Smad1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P600125-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特异性抑制剂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复制在体大鼠原位单肺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3组(n=10):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与缺血再灌注+SP600125干预组(SP600125组)。实验结束时取肺组织测湿/干重比(W/D)、肺泡损伤率(IAR);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肺组织磷酸化JNK(p-JNK)、JNK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Bcl-2、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AI);电镜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SP600125组肺组织p-JNK、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显著低于I/R组(均P<0.01),Bcl-2的蛋白表达及Bcl-2/Bax的比值显著高于I/R组(均P<0.01),AI、W/D及IAR显著低于I/R组(均P<0.01),肺组织超微结构损伤不同程度减轻。结论:SP600125可能通过抑制JNK信号通路,上调Bcl-2/Bax的比值减少caspase-3依赖性的肺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标记物;分别以10、100、1000 ng/mL的TNF-α完全培养液预处理P3代BMSCs,并设置仅含培养基的空白对照组,24 h后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IL-10的表达水平;胰酶消化细胞,用Presto Blue法检测10、100、1000 ng/mL TNF-α完全培养液预处理BMSCs后细胞增殖活性。结果: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TNF-α干预组IL-6、IL-10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000 ng/mL TNF-α干预组IL-10表达水平最高,其浓度为170.2±11.9 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 ng/mL TNF-α干预组IL-6表达水平最高,其浓度为144.0±18.6 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esto Blue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100、1000 ng/mL TNF-α干预组荧光值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荧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1000 ng/mL TNF-α可促进BMSCs的增殖,且随着TNF-α浓度的升高,BMSCs分泌促炎因子IL-6的能力降低,分泌抑炎因子IL-10的能力升高。  相似文献   

15.
探讨JNK通路抑制剂SP600125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凋亡、迁移和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以胃癌细胞SGC7901为研究对象,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及药物处理组,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SP600125对SGC7901增殖活性的影响,筛选出最佳作用时间与浓度用于后续实验。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SP600125对SGC7901凋亡和周期的影响。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其对SGC7901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SP600125作用后各组细胞GM130、JNK、p-JNK、c-jun、cleaved caspase-3、bcl-2、MMP-7蛋白水平的变化。研究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μmol/L、20μmol/L、30μmol/L、40μmol/L、50μmol/L浓度均能使SGC7901增殖活性降低,且在40μmol/L水平作用24 h其增殖抑制率最高(p0.05)。在此水平可使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药物处理组细胞处于G2/M期的比例显著增加(p0.01),处于G0/G1期比例减少(p0.01),S期无明显变化,细胞迁移能力也明显下降(p0.01)。Western blotting显示药物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蛋白GM130(p0.01)、JNK(p0.01)、P-JNK(p0.01)、c-jun(p0.01)、BCL-2(p0.01)、MMP-7(p0.05)的表达明显下降,cleaved caspase-3表达升高(p0.01)。以上研究表明JNK通路抑制剂SP600125可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活性,促进其凋亡,使其周期阻滞于G2/M期,抑制胃癌细胞迁移能力,这可能与其抑制GM130、c-jun、MMP-7等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喉罩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27例采用小儿短小手术治疗的患儿按丙泊酚给药目标浓度分为A组(2 ng/mL)、B组(3 ng/mL)和C组(4 ng/mL),分别与瑞芬太尼2 ng/mL联合应用靶控输注,行喉罩置入,失败则逐次增加瑞芬太尼剂量0.5 ng/mL直至成功置入。将各组成功率最高时浓度下的患儿分为A1、B1和C1,比较三个亚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各时段HR、BIS值和MAP。结果:A组、B组和C组患儿中分别在3 ng/mL、2.5 ng/mL和2 ng/mL时置入成功率最高,满意/可接受比也最高,与其它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满意/可接受比值高于A1组和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89,x2=7.031,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1组最高,其次是C1组,与B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行方差分析发现,A1组和C1组有较大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1组总体平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 ng/mL瑞芬太尼与3 ng/mL丙泊酚靶控输注时喉罩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最好,各临床指标较为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0(IL-10)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26例HFMD患儿及3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清PCT水平;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126例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血清CRP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4例HFMD患儿及24例正常对照儿童的血清IL-6、IL-10水平.结果 普通病例组的PCT浓度为0.054(0.035~0.080) ng/mL,重症病例组的PCT浓度为0.067(0.043~0.119) ng/mL,正常对照组为0.037 (0.026~0.044) ng/mL,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6.678,P=0.000);普通病例组的CRP浓度为1.950(1.100~3.575) ng/mL,重症病例组的CRP浓度为2.450(1.100 ~ 12.075) ng/mL,正常对照组为1.600(1.075 ~ 2.550) ng/mL,重症病例组高于正常对照组(Z=-2.081,P=0.037);PCT、CRP、IL-6和IL-10重症病例组与普通病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65,P=0.062;Z=-1.707,P=0.088;Z=-1.396,P=0.163;Z=-0.951,P=0.342);126例HFMD患儿中,PCT阳性率为60.32%,CRP阳性率为15.08%,PCT和CRP在HFMD患儿中阳性率均升高(P≤0.05),PCT阳性率明显高于CRP(P <0.001).结论 血清PCT可作为HFMD患儿炎症性参考指标,反映HFMD免疫性炎症改变.  相似文献   

18.
在确定培养条件和发酵参数后 ,工程菌 E.coli BL2 1 ( DE3) /PVBN6在 5 L发酵罐中稳定表达。获得的菌体经超声破碎 ,离心收集包含体。 6mol/L盐酸胍缓冲液溶解包含体 ,用透析法将盐酸胍替换成脲后 ,经过 CM Sepharose F.F.阳离子交换色谱和 C8反相色谱 ,可得到纯度达 95 %以上的rh BDNF。Western- blot表明 ,rh BDNF与抗 - h BDNF多克隆抗体有结合特异性。用 9日龄鸡胚背根神经节测定生物活性 ,rh BDNF活性为 5 0 ng/ml。N-末端氨基酸序列测定表明 rh BDNF N-末端为Met,其后 1 6个氨基酸残基与天然 h BDNF N-末端氨基酸残基序列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葡萄糖腹膜透析液(peritoneal dialysis solution,PDS)对人腹膜间皮细胞(peritoneal mesothelium cells,PMCs)凋亡的影响,探讨神经酰胺在高糖PDS诱导的PMCs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PMCs分别在正常对照、1.5%PDS、4.25%PDS条件下培养,以4.25%甘露醇作为高渗对照。高压液相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细胞内神经酰胺的变化,TUNEL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p-JNK、p-c-Jun、Bax、Bcl-2蛋白水平。结果 PDS呈浓度、时间依赖性上调PMCs细胞内神经酰胺,正常对照组、高渗对照组细胞内神经酰胺无明显变化;相比1.5%PDS组,4.25%PDS可诱导PMCs细胞凋亡,促进JNK及其下游c-Jun磷酸化,而酸性鞘磷脂酶抑制剂地昔帕明可显著抑制高糖PDS的此类作用;JNK阻断剂SP600125可明显抑制高糖PDS诱导的JNK和c-Jun活化、进而抑制Bax的上调和Bcl-2的下调。结论细胞内神经酰胺增加可能经JNK/SAPK通路参与高糖PDS诱导的PMCs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UC患者资料,根据Mayo评分系统将UC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50)和缓解期组(n=48)。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肠道菌群,血清MCP-1、HMGB1水平,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活动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5.34±0.87)、(5.81±0.83)CFU/g]显著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8.07±0.86)、(8.35±0.88)CFU/g;(8.13±0.91)、(8.46±0.95)CFU/g](F=12.035,P0.001;F=10.472,P0.001),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含量[(11.75±1.24)、(7.91±0.92)、(5.26±0.62)CFU/g]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7.92±1.09)、(4.94±0.61)、(3.30±0.52)CFU/g;(7.64±1.02)、(4.83±0.56)、(3.14±0.47)CFU/g](F=10.815,P0.001;F=9.796,P0.001;F=9.713,P0.001),缓解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各肠道菌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患者血清MCP-1、HMGB1水平[(267.42±23.51)、(21.35±2.26)ng/mL;(188.15±20.73)、(6.28±1.38)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06.38±15.92)、(2.13±0.41)ng/mL](F=84.163,P0.001;F=25.386,P0.001);活动期组患者血清MCP-1、HMGB1水平[(267.42±23.51)、(21.35±2.26)ng/mL]显著高于缓解期组[(188.15±20.73)、(6.28±1.38)ng/mL](t=17.676、39.641,均P0.05)。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MCP-1、HMGB1与UC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呈负相关(r=-0.715、-0.659,r=-0.703、-0.614,均P0.001),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含量呈正相关(r=0.783、0.702,r=0.762、0.735,r=0.653、0.612,均P0.001)。结论 MCP-1、HMGB1作为促炎因子可介导肠黏膜炎性反应,引起UC患者肠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