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卵的发育、种群增长和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1983年,在不同的培养温度下,观察了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eiflorus)卵的发育时间、种群的增长并用3种不同方法测算生产量。在5—30℃的培养温度下,轮虫卵的发育时间(D)随温度(T)升高而缩短,其曲线迴归方程为:LnD;=2.0539 0.1097LnT-0.3046(LnT)^2在10,15,20,25℃的培养温度下,从休眠卵孵化出来的孤雌生殖雌体,其繁殖的种群增长曲线都呈“S”形,或称逻辑斯蒂曲线(Logistic curvc)。不同的温度,种群达到高峰所需的时间有所不同,温度高者短,低者长;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却随温度增加而有所增加。用线性和指数方法计算轮虫种群的生产量所得的结果相似;而与世代时间方法计算所获得的结果相比,差距很大。这种差距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加。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和文献中报道的数据,获得了在0.6—35.2℃温度范围内,卵的发育时间(D)与温度(-I)之间的迴归方程:LnD=2.1869—0.1919LnT-0.2218(LnT)^2  相似文献   

2.
透明溞(Daphnia hyalina)和隆线溞一亚种(D. carinata ssp.)的发育、生长与温度的关系极为密切。胚胎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低温培养的个体普遍大于高温。龄期、寿命也随温度升高而变短。在15—30℃温度范围内,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力(rm)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透明溞的产卵率以20℃为最高,达1.4936;而隆线溞一亚种则在15℃为最高,达1.490。不同种类在各种温度下,卵一胚胎,幼体,成体3个发育阶段所需时间的百分比变化甚小。卵一胚胎占总发育时间(从卵进入孵育囊起至成体死亡止)的(5.08±0.42)%,幼体为(10.76±1.53)%,成体为(84.16+1.72)%。根据不同温度下总胚胎发育时间,并参考了文献中记载的资料,获得了溞属温度与总胚胎发育时间的曲线迥归方程: Ln D=3.5748+0.0769 LnT-0.3122(Ln T)2对隆线溞一亚种的形态、生态进行了描述,对它的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遗传育种和其它生物科学的实验工作中,通过各种实验方法,测得了许多性状的观测值。 在生物统计上,用一个方程式去表达两个(或多个)性状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迴归法。迴归可分为直线迴归、曲线迴归和偏迴归等,与此相应用直线方程、曲线方程或平面方程式来表达。 在生物领域中,性状之间成直线迴归的现象是比较少的,多数是曲线迴归;但在性状发育的某一阶段可以是呈直线迴归,所以直线迴归在生物实验中仍然应用很普遍。  相似文献   

4.
武汉东湖针簇多肢轮虫的种群变动和生产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是武汉东湖的优势轮虫,1983,5—1984,4在Ⅰ,Ⅱ站分别测定了这种轮虫卵和种群密度。Ⅰ站卵的密度在0—245个/升之间,平均为27个/升,种群密度为0—6600个/升,平均为362个/升;Ⅱ站卵的密度为0—321个/升,平均为22个/升,种群密度为0—2770个/升,平均为159个/升。在5—30℃的培养温度下,卵的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它们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回归方程表示: lnD=0.4627 1.2929lnT-0.4995(lnT)~2 用直接称重法测定该种轮虫平均干重为0.07微克。计算了针簇多肢轮虫的瞬时出生率,增长率和死亡率。用二种不同的方法测定了这种轮虫的生产量。Ⅰ站的平均日生产量,用世代时间法测得10.19微克/升,用卵比率法测得5.98微克;Ⅱ站分别为3.59和3.01微克/升。  相似文献   

5.
短尾秀体溞的发育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是东湖6—9月的优势种群。作者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观察了它的发育与生长。这种溢的卵与胚胎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卵与胚胎发育时间(D)与温度(T)间的迥归方程为: logD=2.0195-1.3784logT 短尾秀体溞的生长速度随龄数而变化,一般可分为3个时期:幼龄为高速生长期,成龄前期为中速生长期,后期则为缓慢生长期。在25℃时有4个幼龄,10个成龄;而在30、35℃时有3个幼龄,12或11个成龄。幼龄的脱皮频率远大于成龄。每个成龄期的平均龄期约为幼龄期的2倍以上,而同卵与胚胎发育的时间基本相等。龄期、寿命与温度呈反比。在25,30,35℃温度下,累计产卵数分别为65.63,69.09,51.77个。产卵率以25℃为最高(1.3421),30℃为其次(1.2856),35℃为最低(1.1488)。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温度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参数和自然内禀增长率的影响。实验在 5种温度即 15,2 0 ,2 5,30和 35℃ ,相对湿度为 80 % ,光照 12∶12 (L∶D)条件下进行 ,并用菜豆Phaseolusvulgaris作为它的寄主植物。实验结果表明 ,美洲斑潜蝇非成熟期的发育时间从 15℃的 38d减少到 35℃的 11d。描述卵 ,幼虫和蛹的发育率 (y)随温度 (t)变化的方程分别是 y =1 786 2t - 13 84 1,y =1 16 2t - 4 94 6和 y =0 6 34t - 5 146。雌成虫的寿命在 15℃条件下是 2 0d ,到 35℃时则下降到 9d。最适宜的繁殖温度是 2 0℃- 30℃ ,在此温度范围内每雌产卵量为 158粒到 2 82粒。非成熟期在 2 5℃条件下的死亡率最低 ,为9% ,而最高出现在 35℃ ,为 4 9%。在 2 5℃到 30℃这个温度范围内 ,获得较高的自然内禀增长率(rm)和净繁殖力 (R0 ) ,分别为 0 2 7和 116 8,此结果表明此温度范围最有利于该种群的增长 ,种群的世代增长倍数约为 117倍。实验结果还表明 ,该虫种群的平均世代历期 (T)和种群倍增时间 (t)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而种群有限增长率 (λ)与温度的关系则是正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董丽丽  王池文 《生物学杂志》2012,29(3):17-19,16
应用群体培养法对采自新安江水域(屯溪段)的萼花臂尾轮虫在4种不同温度(15℃、20℃、25℃和30℃)下的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轮虫的种群增长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轮虫的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大;休眠卵产量在15℃时最小,其余温度下无显著差异。轮虫的总雌体密度在25℃最大,15℃最小;4温度下,雄体和产雄卵的混交雌体的生产量15℃下最小,25℃下最大;而产休眠卵的混交雌体的生产量在15℃下最小,20℃下最大。温度对轮虫的平均混交雌体百分率和平均混交雌体受精率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温度和培养体积对大型溞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5个培养体积(50、100、200、400、1000 mL)和2个温度(20℃、25℃)下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相同培养体积下,随温度升高,大型溞首次抱卵时间缩短、首次产幼涵时间提前.在相同温度下,大型涵首次抱卵体长随培养体积的增大而增大.20℃和25℃下,1000 mL组大型溞首次抱卵体长分别是(2.54±0.02)mm和(2.71±0.01)mm.(2)在一定时间内,大型溞种群数量快速增加.但在较小培养体积下大型溞种群增长明显受到抑制.20℃和25℃下1000 mL培养体积组最大种群数量是2152 ind./1000 mL和3085 ind./1000 mL,分别约为50 mL组的4倍和13倍.培养体积与大型溞最大种群数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n=15).(3)所有种群实验组均产生雄体,且雄体数量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相应增加.20℃下1000 mL组产生的雄体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培养体积组,最大比例可达36%,且第一次产幼溞即出现雄性.雄体数量与大型溞最大种群数量之间呈显著的相关性(20℃:P<0.01,n=15;25℃:P<0.05,n=15).(4)20℃和25℃下,1000 mL组大型涵累计产生卵鞍分别为814和359个,且均由母溞后代形成.而其他体积组仅产生少量卵鞍或不产卵鞍,且所产卵鞍均由培养时的母溞形成.20℃和25℃下1000 mL组所产卵鞍的空卵鞍率分别达61.18%和99.16%.实验期间,20℃、1000 mL组所产生的卵鞍中,含休眠卵的比例均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9.
粘虫在不同温度下的生命表及其发育的热量需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秀珍  龚佩瑜 《昆虫学报》1992,35(4):415-421
用人工饲料在不同温度下饲养的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cr),组建了种群生命表.未成熟期的存活率在24℃下最高(90%),28℃次之,32℃下最低(27.1%)o在20—28℃,成虫的繁殖力都比较强,24℃时产卵最多,32℃时产卵量急剧下降.根据试验结果估测,粘虫卵孵化、幼虫存活和成虫繁殖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6℃、23.2℃和22.5℃.种群增长指数可用下述方程表示:y=-2530.2850+282.1893X-6.2407X2在最适温度(22.6℃),繁殖一代,种群数量约增加660倍.粘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以卵期最低(8.4℃),蛹期最高(10.1℃),完成世代发育需要7.8℃以上的有效积温约925日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自然变温环境对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深入研究其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方法】在13~25℃(日平均19℃),16~28℃(日平均22℃),19~31℃(日平均25℃),22~34℃(日平均28℃)和25~37℃(日平均31℃) 5个梯度变温条件下,以大豆Glycine max植株叶片为寄主材料饲养甘蓝夜蛾卵,测定其各虫态发育历期、发育速率、成虫繁殖力及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变温范围为13~25℃时甘蓝夜蛾发育历期最长,世代发育历期为65.93 d,显著长于其他变温处理。且随温度升高,其发育历期缩短,变温范围为22~34℃时,该虫发育历期最短,世代发育历期为38.46 d,显著短于其他变温处理。在变温范围为25~37℃时,该虫不能正常完成个体发育。在日平均温度(T) 19~28℃范围内(最大温差12℃),甘蓝夜蛾卵、幼虫及蛹期的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且各个虫态发育速率(V)拟合方程均符合线性方程模型:V卵期=0.125+0.048T,V幼虫期=0.023+0.012T,V蛹期=0.027+0.013T,V成虫=0.073...  相似文献   

11.
王敏  席贻龙  周彬  张烨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6):1017-1123
运用种群增长实验方法, 在4个温度(20℃、24℃、28℃和32℃)和3个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 (Turpin) Kuetzing密度(1.0106、2.0106和4.0106 cells/mL)共12个条件组合下研究了镜湖夏季出现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 Pallas)的种群增长率、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等生殖参数。结果表明, 在各食物密度下, 轮虫种群增长率均在28℃和32℃下最高。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等与温度间的关系因食物密度的不同而异。温度对种群增长率、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 0.01), 食物密度对种群增长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 0.01), 温度和食物密度的交互作用对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 0.01)。在1.0106、2.0106和4.0106 cells/mL的斜生栅藻密度以及28℃和32℃下, 轮虫具有较高的种群增长率(1.501.95/d)表明该种群能够适应较高的水温, 水温不是导致其在夏季水体中具有极低的种群密度(远低于1个/L)的直接因素。在种群存在于镜湖水体期间(7月初至12月初), 特别是当水温降至20℃左右时, 其较高的休眠卵产量为该种群在次年的同一时段在水体中重新出现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2.
Alois Herzig 《Hydrobiologia》1983,104(1):237-246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times of four planktonic rotifers from Neusiedlersee (Austria) (Rhinoglena fertöensis, Brachionus calyciflorus, Keratella quadrata and Polyarthra dolichoptera) were determined at constant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0.6 °C to 10.5 °C. Development tim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The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development time was described by Bělehrádek's equation. Data on embryonic development times of rotifers are summarized and regression equations for the temperature-duration of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are presented. Adaptation to temperature is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thermal history of the various species an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3.
文章开展了25℃下两个品系铜绿微囊藻(有毒与无毒)不同浓度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的影响研究, 及在5个温度下不同浓度有毒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毒性、浓度及二者交互作用对轮虫生活史参数净生殖率(R0; F=31.83, P<0.01; F=30.36, P<0.01; F=13.51, P<0.01)、内禀增长率(rm; F=34.67, P<0.01; F=18.73, P<0.01; F=12.99, P<0.01)均有显著影响; 温度、铜绿微囊藻浓度及二者交互作用对轮虫生活史参数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也均有显著影响。无毒铜绿微藻在低浓度(1×104 cells/mL)下对轮虫种群有促进作用, 可作为轮虫食物来源, 但缺乏脂肪酸等营养物质, 食物质量比蛋白核小球藻低; 在高浓度(1×105和5×105 cells/mL)下轮虫摄食无毒铜绿微囊藻机率变大, 整体食物品质下降, 对轮虫有抑制作用。有毒铜绿微囊藻对轮虫种群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微囊藻浓度升高, 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显著下降。研究结果还表明30℃和35℃高温下轮虫生长繁殖变快, 世代时间缩短。在高温(30℃和35℃)环境下, 铜绿微囊藻浓度升高对轮虫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五种淡水轮虫种群增长参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32℃培养条件下,实验研究了5种淡水常见浮游轮虫的种群增长参数。通过编制生命表计算其内禀增长率rm(h-1)、净生殖力(R0)和世代时间T(h)分别为:萼花臂尾轮虫-0.091、14.1和34.1;壶状臂尾轮虫-0.055、6.9和38.4;角突臂尾轮虫-0.035、4.9和50.9;臂尾水轮虫-0.038、4.3和46.1以及裂足臂尾轮虫-0.017、2.1和43.7。其中,萼花臂尾轮虫内禀增长率大,繁殖率高,可作为批量培养的首选种类。    相似文献   

15.
以浓度分别为1.0×106、2.0×106、4.0×106和8.0×106cells·mL-1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轮虫食物,在25℃下,应用群体累积培养和单个体培养法研究了食物浓度对采自新安江水域(屯溪段)的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动态影响。结果表明:食物浓度对轮虫的种群增长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均表现为低食物浓度下(≤4.0×106cells·mL-1)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率和休眠卵产量较小且无差异,高食物浓度下(8.0×106cells·mL-1)轮虫的种群增长率和休眠卵产量较大;食物浓度对轮虫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和受精率无显著影响;在食物浓度为4.0×106cells·mL-1时萼花臂尾轮虫的净生殖率最大,世代时间最长,而其内禀增长率在食物浓度为1.0×106cells·mL-1时最小;在食物浓度为8.0×106cells·mL-1时平均寿命和生命期望最长。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及中华薄壳介(Dolerocypris sinensis)3种甲壳纲动物种群与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的相互关系,作者分别将其以不同接种密度与萼花臂尾轮虫(接种密度为350 ind/L)进行混合培养。轮虫种群密度增长率自混合培养后的第3或4天开始下降,且随着甲壳纲动物接种密度的增加轮虫种群受到的抑制作用增大。当轮虫接种密度为350 ind/L时,3种甲壳纲动物的种群变化有所不同:(1)当隆线溞起始密度低于150 ind/L时,其种群生长受到轮虫的明显抑制;而当隆线溞起始密度达到350 ind/L时,其在混合培养与单独培养下的种群变化基本一致,这表明轮虫对隆线溞种群生长无抑制作用。(2)与隆线溞不同,锯缘真剑水蚤和中华薄壳介在混合培养下的种群数量持续增长。但与锯缘真剑水蚤相比,中华薄壳介在混合培养下的种群增长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17.
15℃时,稀土元素对轮虫种群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稀土元素含量的增加,轮虫种群密度随之上升,后代混交百分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稀土浓度为0.005mgL-1时,种群平均携卵率量高于其它浓度组,混交率居中。25℃和30℃时,稀土适宜浓度为0.001mgL-1,在该浓度下种群密度最大、混交率较低,平均携卵量居中。30℃时,0.010mgL-1对种群增长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生命表统计学等方法,比较了15、20、25和30℃4个温度下镜湖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内13个不同基因型克隆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和后代混交雌体百分率等生活史特征.结果表明:轮虫的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出生时的生命期望值、内禀增长率、净生殖率和后代混交雌体百分率对升高温度的反应均因克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温度、克隆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其也都具有极显著影响.表明水环境在温度等方面所具有的时间异质性可能是镜湖萼花臂尾轮虫种群丰富的遗传变异得以维持的原因之一;自然选择出现在共存的克隆中,但其强度较低或作用时间较短是克隆共存的重要原因;遗传漂变可能在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变化中起重要作用.不同基因型轮虫克隆的存在对其种群在水环境中的持续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