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爬行动物的起源说在初中动物学教科书中讲到爬行动物的起源时说“由古代的两栖动物进化成为古代的爬行动物”,究竟是哪一类古代的两栖动物进化到古代的爬行动物呢?目前众说纷纭。过去相当一个时期,人们把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二叠纪早期(距今约两亿七千万年)地层中发现的一种四足动物蜥螈(Seymouria)当作爬行动物的祖先,因为它的头骨上还保留着两栖动物的上颞骨和间颞骨,还具有耳缺;镫骨的位置也是两栖动物型的;而且在上颚、下颚的边缘也还有迷齿  相似文献   

2.
动物学认为鸟类和哺乳类是脊椎动物中的两个不同的高等类群,分别称之为鸟纲和哺乳纲。它们虽然都起源于古代爬行动物,但二者是在不同时间、从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类别中,为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沿着不同的进化方向演化而成的。通常鸟类被看作是披着羽毛的爬行动物,这是因为鸟类在解剖构造方面与现生的爬行动物较接近,与古代爬行类的区别也较少,故它们被认为是古代爬行类的相对变化不大的  相似文献   

3.
刘国梁 《化石》2002,(4):39-40
恐龙自发现以来 ,在动物分类学上 ,它一直被视为爬行动物纲下的一大类响当当的成员。这种情况至今未变。但现在看来 ,把“爬行动物”这顶帽子戴在恐龙头上是越来越不合适了。换句话说 ,恐龙实在不像爬行动物 ,说恐龙是爬行动物实在是小看了人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 ,美国古生物学家巴克就曾向传统理论叫板 ,提出了他的著名的“热血恐龙”理论 ,认为恐龙应当是一类代谢能力高 ,行动敏捷的恒温的热血(或叫内温)动物 ,起码有一部分恐龙如此。而传统观点却认为 ,恐龙是一类行动迟缓 ,呆头呆脑 ,代谢能力不高的变温的冷血爬行动物。恐龙的身上…  相似文献   

4.
《昆虫知识》2010,(1):206-206
远古时代的爬行动物吃昆虫吗?新一期英国《生物学通讯》杂志报告说,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口中还残存有昆虫痕迹的古爬行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5.
四川安县两栖爬行动物的生态及区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报道了安县的两栖爬行动物53种,并对物种组成、分布、区系和生态作了分析,认为安县的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与其它盆地西缘山地省同属一自然单元。  相似文献   

6.
行为热调节是外温动物体温调节的主要方式。传统观点认为行为热调节仅存在于胚后阶段,然而近年来研究表明爬行动物胚胎具备行为热调节能力。本文回顾了爬行动物胚胎行为热调节的发现和研究进展,探讨了胚胎行为热调节的生态适应意义,分析了胚胎如何感知温度以完成行为热调节,指出了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史上的里程碑─—读《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文献》王培潮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上海2000621994年在世界两栖爬行动物科学发展史上的头等大事,是继1989年在英国坎得伯雷大学举行首届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后的第二次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自1991年成立以来,首届专家组成员会议于1999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30余位专家共聚一堂,就我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交流。与会者认为,这次会议为同行之间,特别是工作在高校的青年学者提供了一次相互学习的机会。会议交流的论文,如:香港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台湾无尾类的多样性兼论其保护问题、台湾地区海龟生态研究及保护现况、云南边境爬行动物贸易、澜沧江漫湾地区两栖动物考察研究、海南龟类的研究及保护现状、两栖爬行…  相似文献   

9.
木子实 《化石》2004,(3):6-7
龟是人们熟悉的爬行动物,生活在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中,身体包囊在厚重的甲壳中是龟类最显的特征,这种结构在现代的爬行动物中是独树一帜的,但是.在龟类出现之前,地球上还生活着一支与它们外观非常相似的动物.这就是楯齿龙类。  相似文献   

10.
“水龙兽”是一类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它的名称已经说明了它的一些特性。“水龙”,指的是水中生活的爬行动物。按理说,“兽”一般应是指哺乳动物,既然这是一类爬行动物,那为什么又加一个“兽”字呢?这就是因为这类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有着一定的关系。它在分类上被归于“似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这一大类。这一类爬行动物可以说是哺乳动物的前身,在  相似文献   

11.
贵州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刚  徐宁  张国防  谭杨梅 《四川动物》2007,26(2):347-350
对贵州道真县大沙河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3次调查研究。共采获两栖动物2目8科15属27种(亚种),占贵州省两栖动物总种数62种(亚种)的43.5%;爬行动物3目10科(亚科)28属34种(亚种),占贵州省爬行动物总种数104种的32.7%。从物种组成和区系分析,本保护区的两栖动物以无尾目的蛙科为主,共12种,占保护区内总种数27种的44.4%;主要区系成分为东洋界的华中区种,共11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40.74%;其物种的组成与中国及贵州的两栖动物区系特点一致。爬行动物以游蛇科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共有17种,占该保护区爬行动物种数的50.0%;这一特征与我国以及贵州爬行动物的组成特征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大沙河地区爬行动物组成中,蝮亚科有2属5种,居第2位,与我国以及贵州的爬行动物组成特点不同,故蝮亚科为构成该区爬行动物区系的主要特征成分之一。本文还运用G-F指数对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科属间的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爬行动物的科内和科间的多样性较高,属内和属间的多样性较低,G-F指数为正值;两栖动物的科内和科间的多样性较低,属内和属间的多样性较高,G—F指数为负值。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气候温暖潮湿,是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最佳栖息环境。蛙和蛇是这里两个很重要的类群。有关海南脊椎动物鸟和兽的资料还能找到一些,而有关两栖爬行动物的却非常少。为此,我专门请教了上海复旦大学动物学教授黄正一先生。黄先生告诉我,海南已经记录到39种两栖类和104种爬行动物。其中海南疣螈、细刺蛙、脆皮蛙、海南湍蛙、小湍蛙,海南溪树蛙、鳞皮厚蹼蟾、眼斑小树蛙、海南拟髭蟾等9种两栖类和海南蛇蜥、海南脊蛇、粉链蛇和费氏花龟等4种爬行动物为海南岛独有。海南蛇的种类极多,蟒蛇、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水蛇、滑鼠蛇等大量栖息在海南岛中西部山区的热带丛林中。近年海南岛的两栖爬行动物新种和新  相似文献   

13.
郑光美 《生物学通报》2010,45(11):17-18
近年国外一些动物学教材取消了"鸟纲",将鸟类归入"爬行纲",这是一种学术观点的反映,并不是新的提法。由于鸟类与爬行动物的亲缘关系非常密切,在躯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特征有很多方面与爬行类动物极为相似,以至在100多年前就有人认为鸟类是"具有羽毛的爬行动物",并将鸟类与爬行类一起归入"蜥形类(Sauropsida)"。  相似文献   

14.
爬行动物的卵壳结构杜卫国(浙江师范大学生物学系金华321004)爬行动物是脊椎动物最先登陆的类群,其结构、机能也向着适应陆地生活进化。陆地繁殖是动物不依赖水环境的必要条件之一。爬行动物产带硬壳膜的卵,以抵御陆地环境压力和防止水分散失,完成陆地繁殖。因...  相似文献   

15.
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青自然保护区共有两栖爬行动物 2 7种 ,其中两栖动物 2目 4科 8种 ,爬行动物 3目 7科 19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1种 ,即大鲵。并发现陕西省爬行动物 1新记录—水赤链游蛇。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物种丰富度和种域宽度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海拔Rapoport法则认为,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变低,种域宽度逐渐变宽。本文基于白水江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的海拔分布数据,分析了白水江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丰富度及其种域宽度的海拔梯度格局;采用常用的4种验证方法,验证了不同类群、不同区系物种丰富度和不同阶元丰富度与其分布中点间的关系,并检验了Rapoport法则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白水江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呈逐渐下降趋势,大体符合单调递减模式,水分可能是决定两栖动物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而决定爬行动物物种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这可能由这两种类群动物不同的生理需求所致。(2)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特别是狭域种)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因此保护两栖爬行动物应该把重点放在低海拔段。(3)Stevens方法、Pagel法和逐中法验证结果支持海拔Rapoport法则,中点法由于受中域效应的影响,物种种域与海拔梯度呈先升后降的单峰分布模型。因此,验证方法对Rapoport法则的验证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Rapoport法则验证的研究方法亟待改进,物种丰富度和种域的海拔梯度格局及其形成机理需要更多的案例比较研究,以形成普遍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两栖爬行动物是良好的环境指示类群,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目前正经历着全球范围的种群快速下降和物种灭绝。最新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发现, 37.05%的两栖动物和30.5%的爬行动物受到威胁。开展国家级科学监测,研究和分析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变迁及其驱动因素是保护的前提。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栖爬行动物监测与研究专项网通过对11个典型样区中两栖爬行动物的组成、种群动态和结构进行长期监测和研究,将野外数据与生态模型相结合,探讨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群现状、群落结构及其动态,以及针对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应对未来环境变化提出及时有效的保护管理对策。在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极危两栖动物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和濒危两栖动物大凉螈(Liangshantriton taliangensis)的保护、环境DNA (eDNA)技术和无线电追踪技术开拓与应用、荒漠化生境对爬行动物的生态影响、外来入侵种的扩展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明显提升了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监测能力和研究水平。未来尚需持续加大监测网络建设,普及先进监测技术,从法律法规层面强调两栖爬行动物...  相似文献   

18.
爬行动物针对颗粒性和可溶性抗原,能够快速、有效的产生抗体。爬行动物血清中的抗体主要包括高分子量的免疫球蛋白(HMWIg)和不止一种的低分子量免疫球蛋白(LMWIg),爬行动物中还有在亲代和子代间传递的免疫球蛋白Ig Y。目前爬行动物免疫球蛋白的纯化方法主要有:硫酸铵沉淀法、联合凝胶过滤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法、Protein A亲和层析法。研究爬行动物体液免疫对研究动物免疫的进化及对病原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迄今爬行动物胚胎化石中被详细描述过的还只有唯一的一个例子,即鱼龙的胚胎。最近,瑞士苏黎世大学古生物学家发现了幻龙的胚胎化石,地点在瑞士南部和意大利北部,地质年代属于2.3亿年前的三叠纪。幻龙是一种小型的肿肋龙,成体总长只有230至370毫米,外形象蜥蜴,栖息于温暖的沿海浅水中。幻龙是该地区最多的化石爬行动物。目前大约有800号标本保存在苏黎世大学古生物学研究所和博物馆内。在97具制备好的标本中,24具属于幼年标本,它们从小到大,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长序列。其中大的标本已经达到性成熟。这些标本中最小的一个,体长只有51毫米,只有成体平均体长的22%,可能为已知的最小的爬行动物化石。现在这样大小的爬行动物在达到成体体长30%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8个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贵州省8个自然保护区86种(亚种)爬行动物的分布状况。对贵州省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种数和区系成分与保护区面积、森林面积、年均温、年均降水量、经度、纬度、海拔低点、海拔高点、相对高差等环境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及t-检验。发现在贵州省爬行动物种数除与保护区面积和森林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外,还与经度显著正相关;华中华南区种数与经度显著正相关;华南区种数与纬度显著负相关,与年均降水量显著正相关。本文还探讨了爬行动物的分布特点,包括经度和纬度地理替代。发现由西向东,西南区种的比例逐渐减少,华中区种和华中及华南区种的比例逐渐增加,呈现经度地带性变化。由北向南古北界东洋界广布种的比例逐渐减少、华中及华南区种和华南区种的比例逐渐增加,呈纬度地带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