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淡明江  吕军  胡卫列  张长征  童亮 《生物磁学》2011,(21):4081-4083
目的: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分析并总结3例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J盏床病理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1例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术前细针穿刺病理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呈团、条索或弥漫分布,体积较大,呈多角形胞质丰富嗜酸性,边界清楚。2例患者行单侧睾丸切除,1例行睾丸肿瘤剜除术,术后分别随访24、15、1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睾丸间质细胞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细针穿刺病理可明确诊断并有助于手术的选择及手术范围的确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分析并总结3例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1例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术前细针穿刺病理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呈团、条索或弥漫分布,体积较大,呈多角形胞质丰富嗜酸性,边界清楚。2例患者行单侧睾丸切除,1例行睾丸肿瘤剜除术,术后分别随访24、15、1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睾丸间质细胞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细针穿刺病理可明确诊断并有助于手术的选择及手术范围的确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儿童胸腔内巨大肿瘤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儿童胸腔内巨大肿瘤患儿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外科处理过程,并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结果:4例前纵隔肿瘤中2例为梭形细胞瘤,另2例来源于胸腺,分别为良性畸胎瘤和恶性神经鞘瘤,肿瘤均被完整切除;5例后纵隔肿瘤均作肿块切除,最终病理结果4例为神经母细胞瘤,1例为神经节细胞瘤;2例术前诊断为肺肿瘤的患者中,1例作了右全肺切除,1例作右肺中下叶切除,病理报告均为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术前诊断为胸腔内巨大肿块患儿行肿块切除后病理报告为间叶性软骨肉瘤。结论:手术指征、手术径路的把握及术后管理决定了胸腔内巨大肿瘤患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4月至2006年3月近6年收治的1I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治疗方式及病理结果.结果: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症状无特异性,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胃镜及CT检查,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肿瘤楔形切除,5例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诊断良性5例(45.5%)交界性1例(9%),恶性5例(45.5%).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死亡1例,死于腹腔广泛转移.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胃镜和CT可发现病变,诊断以病理诊断为准,其中免疫组化结果为重要诊断依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间具完整临床资料的8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病例资料。结果:85例GIST病例中,发生于胃部46例(54.1%),发生于小肠24例(28.2%),发生于结直肠7例(8.24%),发生于其他部位8例(9.41%)。CD117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6.5%。8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7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率83.5%,随访时间为2-60个月,平均24.5个月。85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复发转移5例,死亡2例。结论:GIST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为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胃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组织发生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特征、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方法 对65例GST标本,结合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进行观察。结果 GST由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构成,大多数病例vimentin、CD117`CD34标记阳性。结论 与卡哈尔间质细胞有关。CD117、CD34是GST的诊断性标记物。对此类肿瘤,手术治疗为好,对恶性或复发再次手术切除者,辅以治疗,可望延长病人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行组织病理学大切片,参照术前CT和MIR影像学资料,比较鉴别诊断胃肠间质瘤,为术后化疗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0例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CD117、CD34、SMA和S-100染色确诊为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离体手术大体标本制作组织病理学大切片,常规HE染色,对比CT和MIR影像结果,观察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情况。所有离体组织的断端距离肿物至少2cm,沿肿物最大直径切开,留取1cm厚组织,保持肿物的完整。结果胃肠间质瘤组织病理学大切片制片效果良好,可以清楚观察肿瘤的全貌和大小、每10HPF核分裂象个数、肿瘤的浸润程度、肿瘤的坏死以及肿瘤的包裹情况,参考术前的CT和MIR影像学资料,进一步全面了解胃肠道间质瘤,为临床治疗服务。结论胃肠间质瘤组织病理学大切片比常规病理切片更全面、更具体地反映肿瘤的情况,能明确肿瘤大小,最大程度反映肿瘤的的全貌、浸润程度、坏死情况和每10HPF核分裂象个数,对胃肠间质瘤患者的预后评估及后续化疗制定有效的方案,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复杂胸壁肿瘤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行复杂胸壁肿瘤切除重建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患者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共入组25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9例。对25例患者均行完整肿瘤切除、胸壁重建术。4例上腔静脉或头臂静脉受侵者行人工血管置换术,2例胸骨受侵者行部分或完全胸骨切除术,1例因上腔静脉内癌栓形成行体外循环辅助胸壁肿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恶性19例,良性6例;骨肉瘤6例(其中1例体外循环下行肿瘤切除),胸腺癌3例(均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浆细胞瘤2例,孤立性胸膜纤维瘤2例,横纹肌肉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神经纤维瘤2例,梭形细胞癌2例,纵膈恶性间皮瘤1例(血管置换),纵膈脉管瘤1例,纵膈慢性炎性病变1例(侵犯胸骨),胸骨去分化软骨肉瘤1例(侵犯胸骨)。结论:完整切除肿瘤、一期胸壁重建是复杂胸壁肿瘤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对大血管侵犯患者行新辅助放化疗后行血管置管术,对癌栓形成者行体外循环辅助取栓,对巨大胸壁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后钛板胸壁重建,必要时辅以手术前后放化疗,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鼓室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鼓室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复习临床病历资料,采用HE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鼓室副神经节瘤的病理特征。结果:肿瘤实质由上皮样主细胞和短梭形支持细胞组成。主细胞中CgA、NSE和Syn呈阳性表达,支持细胞中S-100蛋白阳性表达。病理诊断为鼓室副神经节瘤,随访2年未见复发征象。结论:鼓室副神经节瘤十分罕见,临床和病理诊断困难,常需借助免疫组化协助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膜后非嗜铬副神经节瘤(副节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诊断为肾上腺癌并腰椎转移的患者,女,38岁;手术采用经胸腹联合切口,切除第9肋,打开膈肌,由于肾脏和肿瘤粘连紧密,行腹膜后肿瘤及左肾联合切除术.结果:肿瘤完整切除,肿瘤10cm× 9cm× 7cm.病理诊断为倾向来源于肾上腺的副神经节瘤.腰椎手术后,病检证实是副神经节瘤转移.结论:恶性副神经节瘤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9年收治的46例有完整病历资料的GIST病例,以探讨GIST的主要发生部位、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GIST主要发生在胃(60.87%)和小肠(26.09%);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71.74%),腹痛不适(19.57%),腹部包块(15.22%)等;诊断首选B超(阳性率45.65%)、CT(阳性率100%)和内窥镜检查(阳性率81.09%)。本组手术45例,根治性切除40例,姑息性切除3例,术中活检1例,局部切除1例,1例放弃治疗。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随访42例,复发死亡11例,带瘤生存8例,无瘤生存21例,3例术后口服格列卫(甲磺伊马替尼,ST1571)的病人已生存8月、14月、18月。结论:目前GIST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分子靶向制剂的应用显示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王颐  蒲永东  杨波 《生物磁学》2011,(2):314-316
目的:总结并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P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并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6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良性肿瘤17例,完整切除15例,部分切除2例,复发4例,均再次手术;恶性肿瘤29例,完整切除10例,部分切除15例,活检2例,复发6例,再次手术4例。随访时间0.5至5年,良性肿瘤死于其他疾病3例,死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例;恶性肿瘤死亡22例,其中1年内死亡8例,3年内死亡12例,5年内死亡2例。结论: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B超、CT及MRI检查是目前诊断PRPT方便、有效的诊断手段,手术治疗是治疗PRPT的首选治疗方式,完整切除肿瘤是影响PRPT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于复发病例应选择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一例膀胱平滑肌瘤合并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患者诊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回顾分析一例膀胱平滑肌瘤合并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膀胱平滑肌瘤行局部切除,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后随访5年,未见肿瘤复发、恶变、侵袭转移及盆腔其他并发症。结论膀胱平滑肌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术前诊断主要依赖彩超、CT等影像学检查。手术探查能明确肿瘤部位,确诊依赖病理。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2009年间收治11例肾嗜酸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复习讨论。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年龄为26—75岁,男性7例,女性4例。合并透明细胞癌者1例,术前误诊为肾上腺肿瘤者1例。7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者,4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11个月-7年未见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肾嗜酸细胞瘤倾向于良性肾实质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相结合。治疗首选保肾手术,但应注意并发恶性肿瘤的可能,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SALL4、OCT3/4、CD117和glypican-3在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alignant germ cell tumors,MGCTs)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17例MGCTs中SALL4、OCT3/4、CD117和Glypican-3的表达情况,包括25例精原细胞瘤、12例无性细胞瘤、20例生殖细胞瘤、18例胚胎性癌、42例卵黄囊瘤,另选取24例非生殖细胞恶性肿瘤作为对照,包括8例卵巢透明细胞癌,6例卵巢浆液性癌,5例胸腺癌,5例淋巴瘤。结果SALL4在全部MGCTs中均呈细胞核弥漫强阳性表达;OCT3/4在精原细胞瘤(24/25)、无性细胞瘤(11/12)、生殖细胞瘤(19/20)以及全部胚胎性癌(18/18)中呈细胞核阳性表达,在卵黄囊瘤均阴性;CD117在精原细胞瘤(23/25)、无性细胞瘤(11/12)、生殖细胞瘤(18/20)以及部分卵黄囊瘤(26/42)中呈不同程度的细胞膜阳性表达,仅在少数(2/18)胚胎性癌呈灶性表达;glypican-3在卵黄囊瘤(37/42)中瘤细胞的细胞质表达,另在(3/18)例胚胎性癌、(1/12)例无性细胞瘤呈灶性表达。24例对照中,SALL4、OCT3/4均为阴性,CD117在1例卵巢浆液性癌和1例胸腺癌中呈灶性表达,glypican-3在1例卵巢透明细胞癌中呈灶性表达,其余肿瘤CD117、glypican-3均阴性。结论 SALL4可作为MGCTs病理诊断的通用免疫标记物,OCT3/4和CD117有助于精原细胞瘤、无性细胞瘤、生殖细胞瘤以及胚胎性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glypican-3和CD117阳性有助于卵黄囊瘤的诊断。联合检测这4个抗体在MGCTs的病理诊断和分型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一线抗体组合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嫌色性肾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和嗜酸细胞瘤(oncocyt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二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手术切除的5例CRCC和2例Oncocytoma进行肉眼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差异。结果 CRCC以实体结构为主、胞质半透明或嗜酸性颗粒状、核皱缩且核周有空晕;Oncocytoma以巢状结构为主,胞质嗜酸颗粒状、核圆形、核仁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两者均呈E-cadherin、EMA、CK20、vimentin阳性;CRCC瘤细胞CD10和CK7强阳性而S-100蛋白阴性,5名患者随访8~32个月,其中1例手术12个月后由于转移死亡;Oncocytoma瘤细胞S-100蛋白强阳性、CD10和CK7阴性,2名患者随访41个月,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 CRCC和oncocytoma二者形态学各有特征,免疫表型相似,二者鉴别诊断主要在于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征。综上所述:CRCC为惰性肿瘤,Oncocytoma为良性肿瘤,预后较好,手术切除后极少发生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伴有临床症状的鞍区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ur,GCT)的病理组织学起源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具有临床症状的GCT患者的治疗状况和病理结果,并结合近20年来关于GCT病理和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探讨GCT肿瘤病理组织起源和治疗要点。结果:该患者影像学报告怀疑鞍区炎性肉芽肿,给予抗生素治疗后复查MRI显示鞍区占位较前次无改变,增强MRI可见占位明显强化,诊断良性肿瘤,并采取翼点入路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术后患者头痛缓解,尿量、尿比重、垂体内分泌激素等相关指标相继恢复至正常值。结论:GCT很可能起源于神经组织,伴有临床症状的GCT的治疗首选开颅手术,肿瘤残存的患者,术后不必放射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有临床症状的鞍区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ur,GCT)的病理组织学起源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我院收治的1 例具有临床症状的GCT 患者的治疗状况和病理结果,并结合近20 年来关于GCT 病理和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探 讨GCT 肿瘤病理组织起源和治疗要点。结果:该患者影像学报告怀疑鞍区炎性肉芽肿,给予抗生素治疗后复查MRI 显示鞍区占 位较前次无改变,增强MRI可见占位明显强化,诊断良性肿瘤,并采取翼点入路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 术后患者头痛缓解,尿量、尿比重、垂体内分泌激素等相关指标相继恢复至正常值。结论:GCT 很可能起源于神经组织,伴有临床 症状的GCT 的治疗首选开颅手术,肿瘤残存的患者,术后不必放射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相似文献   

19.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其标志性地表达KIT蛋白(CD117),目前研究认为KIT或PDGFR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alpha)基因突变导致了GISTs的发生。直肠间质瘤发病率非常低且多为偶然发现,但其多数属于高危组、易复发和转移。外科手术是治疗间质瘤的最主要方式,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的出现,使无法切除或者转移性GISTs的治疗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GISTs的诊治需要包括外科、肿瘤科、病理科以及放射科等多学科协助共同完成,首先对疾病进行初期评估,术前术后的管理,而后对预后进行随访。通过术前的靶向治疗进行减瘤,优化手术的时机,术后TKIs规范化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其生存时间。本文对直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学及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常见消化道黏膜下肿物(submucosal tumors,SMTs)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在哈医大一院经内镜切除的并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的消化道粘膜下肿物的患者共49例。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随诊复查胃镜。统计每种肿物的患者临床症状,各种黏膜下肿物的性别分布、大小,及在消化道的分布。计算超声内镜的诊断率,总结病理结果。结果:49例患者中,间质瘤25例,类癌9例,平滑肌瘤8例,异位胰腺4例,脂肪瘤2例,颗粒细胞瘤1例。间质瘤分布以胃底、胃体多见。类癌以直肠最多见,胃内也可见。平滑肌瘤多分布于食管,也可见于胃。异位胰腺多分布于胃窦。通过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切除42例,粘膜下隧道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切除4例,还有3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迟发性出血、严重感染及死亡病例发生。随访3-2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黏膜下肿物在内镜及超声内镜各有特点。超声内镜对黏膜下肿物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双镜联合使SMTs的内镜下各种治疗方式(EMR、ESE、STER)更有安全保障,使患者受益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