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波斑鸨炫耀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2000年4-7月,通过野餐直接观察采样的方法,对准噶尔盆地东部波斑鸨炫耀栖息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条块状高灌丛随机散布在视野开阔、地势平坦的小半灌木群落中是波斑鸨炫耀栖息地的景观特征;影响波斑鸨炫耀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植物种数、植被盖度、密度和蹁高灌丛距离;炫耀地内的植物种数、植被盖度、植被密度和草本植物种数显著低于对照样方内的相应成分;绝大多数炫耀地位于低矮稀疏的半灌木群落中,同时又总是靠近条块状高灌丛。这种灌嵌景观的炫耀地植物群落结构为波斑鸨的生存、炫耀提供了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2.
新疆北塔山雪豹对秋季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峰  马鸣  殷守敬 《动物学研究》2006,27(2):221-224
2004年9~10月,对新疆北塔山地区雪豹(Unicaunica)栖息地选择进行了调查。在选定的15条样带上测定了59个利用样方及30个任意样方的6种生境特征(海拔、地形、植被类型、生境平坦度、放牧状况和坡向),其结果如下: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表明:雪豹对海拔、地形、植被类型、生境平坦度和坡向存在选择性:(1)雪豹偏好利用海拔2000~2200m,而避开2600~3000m区域;(2)倾向于悬崖底部和山嵴,避开山坡和山谷;(3)偏好于灌丛,避开森林;(4)避开平坦的开阔地;(5)倾向于选择非放牧区域活动;(6)倾向于选择北坡,避开南坡。对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海拔、地形和植被类型)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5·76%,可以反映雪豹的栖息地特征,同时表明:影响雪豹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放牧状况、植被类型、地形和生境平坦度。  相似文献   

3.
苍鹭(Ardea cinerea)是松嫩平原湿地的常见鸟种,松嫩平原也是苍鹭重要的栖息地。为了了解苍鹭潜在栖息地的适宜性分布,利用GPS/GSM卫星跟踪技术,结合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Maxent模型对松嫩平原苍鹭秋季潜在的栖息地进行了评价,并对其适宜性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水源距离和绿度指数是影响松嫩平原苍鹭秋季栖息地适宜性的重要环境变量;松嫩平原内苍鹭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761.06 km2(占研究区域的1.24%),主要分布在大庆(756.86 km2,占适宜栖息地面积的27.41%)、白城(537.14 km2,占适宜栖息地面积的19.45%)、齐齐哈尔(439.43 km2,占适宜栖息地面积的15.92%)等地市行政区,以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429.90 km2,占适宜栖息地面积的15.57%)、白城市镇赉县(334.92 km2,占适宜栖息地面积的12.13%)、大庆市肇源县(185.54 km2,占适宜栖息地面积的6.72%)等县级行政区为主;其中,15.79%的适宜栖息地依次受到莫莫格保护区(10.34%)、扎龙保护区(3.47%)、向海保护区(0.67%)、查干湖保护区(0.54%)、大布苏保护区(0.41%)、乌裕尔河保护区(0.36%)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议对未受到保护的零星小面积栖息地给与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4.
栖息地选择的理论与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栖息地选择理论和模型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理想自由分布模型和空间直观的栖息地选择模型。随着对理论模型假设的放宽,近年来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模型。通过对栖息地选择过程的分析,提出了栖息地选择的几个关键环节:栖息地偏好、信息获取、行为决策及选择行为。在建立栖息地选择模型的各个关键环节上均存在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栖息地偏好的研究主要为相关分析,栖息地信息获取的过程仍然是一黑箱;对动物在栖息地选择过程中的行为决策以及对其生理状态的影响尚不了解,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生态学、生态学及认知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结果支持,也有待新的理论及方法加以充实,甚至还需要其他学科的介入。  相似文献   

5.
2011年4月~2012年5月,对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进行了4次鸟类调查,共发现鸟类10目25科40属54种.其中留鸟21种、夏候鸟23种、旅鸟6种、冬候鸟4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3种,为波斑鸨、白肩雕和金雕,国家Ⅱ级保护动物8种,为鹗、黑鸢、高山兀鹫、秃鹫、雀鹰、猎隼、红隼和蓑羽鹤.该地以角百灵和蒙古沙雀等荒漠鸟类为优势种,猛禽如棕尾鵟等也较常见.  相似文献   

6.
新疆木垒波斑鸨卵的孵化温度及雌鸟孵化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 5月 2 2日到 6月 11日 ,在新疆木垒波斑鸨分布区利用装有温度记录仪的假卵成功地监测了2只雌性波斑鸨 (Chlamydotisundulatamacqueenii)的繁殖行为。研究表明 :在孵化期 ,雌鸟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出双峰模式 ,即晨昏活动。雌鸟平均每天离巢 3~ 9次 ,每次 8~ 2 6min。孵化过程中 ,雌鸟每天花费 (94±2 ) %的时间孵卵。当雌鸟孵卵时 ,卵的日均孵化温度为 31 9~ 36 5℃。当雌鸟离开巢时 ,卵的温度平均下降到(2 4 9± 3 2 )℃。随着孵化的进行 ,卵的日均温从 31 9℃上升到 36 2℃ ,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2004年9~10月,对新疆北塔山地区雪豹(Unica unica)栖息地选择进行了调查。在选定的15条样带上测定了59个利用样方及30个任意样方的6种生境特征(海拔、地形、植被类型、生境平坦度、放牧状况和坡向),其结果如下: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表明:雪豹对海拔、地形、植被类型、生境平坦度和坡向存在选择性:(1)雪豹偏好利用海拔2 000~2 200 m,而避开2 600~3 000 m区域;(2)倾向于悬崖底部和山嵴,避开山坡和山谷;(3)偏好于灌丛,避开森林;(4)避开平坦的开阔地;(5)倾向于选择非放牧区域活动;(6)倾向于选择北坡,避开南坡。对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海拔、地形和植被类型)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5.76%,可以反映雪豹的栖息地特征,同时表明:影响雪豹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放牧状况、植被类型、地形和生境平坦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十年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蒋爱伍  周放  覃玥  刘迺发 《生态学报》2012,32(18):5918-5923
栖息地选择研究一直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10年期间中国大陆鸟类学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的论文进行分析,对我国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提出展望。10年间,我国鸟类学家共发表有关鸟类栖息地选择或利用的论文170篇,共涉及到鸟类10目31科73种。在这10年里,中国大陆有关鸟类栖息地选择或利用的文章持续增长。然而,我国鸟类栖息地选择的研究也存在着如下问题:(1)存在栖息地选择和栖息地利用误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10年内并无明显改善;(2)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很少考虑个体的可获得性、种群密度及抽样尺度对栖息地选择的影响;(3)大多数的栖息地选择的论文没有对鸟类的栖息地选择行为进行研究,也缺乏对其选择的适合度背景去进行研究。根据这些问题,对我国未来的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拉萨藏雪鸡春季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5年3—4月,在拉萨曲水县雄色寺周围山上的灌丛地,对藏雪鸡栖息地选择,通过调查和测量与其有关的14个参数,发现雪鸡喜欢在灌丛盖度较低、距离民居近的地方觅食,并喜欢在灌丛盖度较低、草本种类较少、草本盖度较低、岩石较多、距民房距离较近的地方休息。另外还发现,人类保护和投食对雪鸡栖息地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地区的雪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冬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置了47条样线,调查了109个狍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测定了海拔、坡度、坡向、坡位、隐蔽级、郁闭度、食物丰富度、灌丛盖度、树胸径、人为干扰距离、林型、裸岩、雪深、倒木和针叶树15类栖息地因子。Baileys法和Mann-WhiteyU检验表明: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喜欢在坡度平缓、平均海拔602m,位于阳坡或半阴半阳坡的中坡位上雪被较浅,食物丰富度、灌丛盖度和隐蔽级都较高的针阔混交林生境中活动,对倒木因子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避开选择阴坡、裸岩和针叶林生境。在主成分分析中,前5个主成分中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8.6%,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30.8%,主要反映利用样方的林型、海拔和隐蔽级的影响,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26.5%,主要反映利用样方的食物丰富度和灌丛盖度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江苏盐城黑嘴鸥的繁殖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江红星  楚国忠  侯韵秋 《生态学报》2002,22(7):999-1004
对江苏盐城黑嘴鸥繁殖期觅食地和营巢地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调查,黑嘴鸥繁殖觅食地有盐田,碱蓬滩,草滩,水产品养殖塘,农田,泥质滩涂及河口港汊7种类型,生境选择的结果表明黑嘴鸥对碱蓬滩涂和泥质滩涂都有正选择性,对农田和河口港汊具有负选择性,繁殖前期对养殖塘具有正选择性,不同繁殖时期黑嘴鸥对碱蓬滩和养殖塘的利用情况变化最明显,两年中,黑嘴鸥对河口港汊的利用情况稳定,黑嘴鸥营巢地有獐毛滩,碱蓬滩和大米草滩3种类型,其中碱蓬滩是其主要营巢栖息地,对巢址选择因子的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黑嘴鸥巢址选择的因子主要有4类,依次为:植被盖度和群集度,人为活动干扰强度,底栖生物量及距水源距离,其贡献率分别为26.23%,20.55%,14.82%,14.02%。  相似文献   

12.
夏秋季羚牛对长青自然保护区境内栖息地的选择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8年夏秋两个季节 ,在分布于保护区境内各种植被类型和不同海拔高度的 1 86个样方中分别调查了秦岭羚牛对栖息地的选择。在夏秋两个季节中 ,羚牛利用过的样方分别为 39和 60个。卡方检验表明秦岭羚牛夏季偏重选择高山草甸、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 ;秋季喜欢在针叶林、灌木林和竹林中活动。在未受破坏的天然林和经过采伐的森林中 ,羚牛喜欢选择前者 ;在择伐和皆伐迹地中 ,夏季羚牛选择择伐迹地的比例高于皆伐迹地 ;秋季出现在皆伐后人工更新的林地中的比例较高。夏季羚牛选择海拔位于 2 2 0 0m以上的栖息地的比例为 62 % ,而秋季这个比例降低到 4 1 7%。此外 ,羚牛喜欢在小于 30°的缓坡生境中活动。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马鹿冬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置了47条样带,调查了72个马鹿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结果表明,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马鹿喜欢选择针阔混交林、食物丰富度和灌丛盖度较高、中等坡度和隐蔽级、远离人为干扰源的生境,避开选择阴坡和针叶林。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揭示坡度、隐蔽级、食物丰富度、坡向、人为干扰距离和林型是影响马鹿栖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灌丛盖度为次要因子。回归模型为:Z=-53.391+0.194×坡度+0.352×隐蔽级+0.5×食物丰富度-0.071×灌丛盖度+1.064×坡向(1)+6.11×坡向(2)+0.004×人为干扰距离+17.305×林型(1)+7.147×林型(2),选择利用概率P(z)=ez/(1+ez),模型正确预测率为94.5%。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约60只)川金丝猴群采用直接跟踪观察,并结合植物样方调查对该猴群冬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猴群的活动位点,设置了75个20m×20m的植物样方,测定了12个生态因子(植被类型、乔木的胸径、郁闭度、乔木的高度、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坡形、距水源距离、乔木密度、灌木盖度)。研究发现,冬季猴群主要在海拔2000~2500m、乔木平均胸径11~30cm、乔木平均树高为10~29m、乔木密度为20~40棵/20m×20m之间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阳坡中活动,还偏好在郁闭度为25%~49%、坡度为6°~20°、坡形为凸坡和复合坡、坡位为脊中部和下部、距水源距离0~300m的生境中活动。研究表明,冬季的食物资源、气候条件是影响川金丝猴群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5.
贵州草海越冬黑颈鹤觅食栖息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凤山 《生物多样性》1999,7(4):257-262
本文报道了利用Friedman非参数统计方法,研究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在贵州草海对其觅食栖息地选择的结果。在草海的黑颈鹤越冬觅食栖息地可分为5种——莎草草甸、浅水沼泽、草地、玉米地和蔬菜地。黑颈鹤对莎草草甸的选择性最高,对玉米地的选择性最差,对其余类型栖息地的选择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草海的人为活动很多,是影响黑颈鹤利用和选择栖息地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也对改善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的管理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羚牛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吴鹏举  张恩迪 《兽类学报》2006,26(2):152-158
2001 年12 月至2002 年8 月,笔者在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对羚牛栖息地选择性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中,沿慈巴沟河谷随机选择起始点,系统地设置了187个10 m×10 m 的固定样方,记录了样方所在位置的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坡向、距水源距离、乔木密度、灌木密度、箭竹密度、郁闭度和隐蔽度等,并分别在冬、春、夏三季检查样方是否被羚牛利用。本文通过计算Vanderloeg 选择系数和Scavia 选择指数来研究羚牛对植被的选择性,结果发现羚牛冬季对杜鹃针叶林、箭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具有正选择性,春季则对箭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夏季对高山灌丛草甸和杜鹃针叶林具有正选择性。对9 个数量化因子进行分组处理,利用Vanderloeg 选择系数和Scavia 选择指数,计算了这些因子在各个季节不同的选择性,进一步分析了羚牛对栖息地的选择性。对9 个数量化因子的判别分析表明,冬、夏及春、夏之间有极显著差异,海拔对判别函数的贡献最大,其它因子如箭竹密度、隐蔽度、郁闭度和乔木密度等贡献也较大,说明这些因子的季节分离明显。而羚牛的冬、春之间判别分析不显著,季节分离的程度较小。在结合其它分布区羚牛栖息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食物和盐源在羚牛栖息地选择季节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江苏盐城保护区獐的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1999年3月至2000年9月期间在江苏盐城保护区对獐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123个栖息地利用样方和300个任意样方,在样方中测定了5种生态因子(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覆盖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不同季节獐对植被类型、植被高度和距水源距离的利用有显著差异,对植被覆盖度和人为干扰距离的利用有极显著差异。春季獐偏好选择白茅草滩、大穗结缕草滩、芦苇地和獐毛草滩;夏季主要选择碱蓬地、芦苇地和盐蒿草甸;秋季倾向于选择獐毛草滩、盐蒿草甸、藨草滩和大米草滩。在春、夏、秋季,獐都倾向于选择高度在90-110cm的植被。在不同季节獐都偏好选择植被覆盖度>90%的栖息地,主要选择距离水源200-599m之间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8.
厦门水域中华白海豚栖息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在中国水域主要包括3个种群,分别分布在珠江口(包括香港)、九龙江口(厦门水域)和北部湾广西沿岸水域,近年来在台湾西海岸和广东的雷州又陆续发现了新的种群(Wang et al.,2004;周开亚等,待发表资料)。该物种主要以中小种群分布于近岸浅水水域,易受各种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渔业捕捞、船舶航运、港口建设和水体污染等,其保护状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已将该物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19.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秋季对栖息地利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20 0 3年 9~ 1 1月 ,作者在浙江省清凉峰自然保护区 ,对梅花鹿栖息地的利用进行了研究 ,选择 9类生态因子 ,并设置 3 89个 1 0m× 1 0m样方。选择指数的结果表明 ,梅花鹿喜欢选择草甸 沼泽和灌丛、郁闭度较低、食物丰富度高、上坡位、海拔≥ 1 2 0 0m、人为干扰距离 >1 0 0 0m、向阳、坡度平缓的生境。分析表明 ,梅花鹿对灌木盖度的选择以适合为准。主成份分析表明 ,影响梅花鹿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 4种 ,依次为 :干扰因子 (包括海拔、坡位和人为干扰距离 )、食物因子 (包括郁闭度、食物丰富度和植被型 )、灌木盖度因子和地形因子 (包括坡度和坡向 )。  相似文献   

20.
河南董寨白冠长尾雉繁殖期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至2003年春季,采用样线调查和媒鸟招引,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调查,结合RS和GIS分析了在景观水平上对栖息地的选择性,并借助逐步逻辑斯谛回归分析了影响繁殖期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的关键尺度和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白云保护站,占区雄性白冠长尾雉在不同栖息地类型中的出现频率不同,出现最多的是混交林,其次是杉木林,随后是松林、灌丛、阔叶林;在董寨自然保护区内,在115 m尺度和250 m尺度上,针叶林的面积比例均是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而到农田的距离是距离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根据回归分析和AICC及ΔAICC值,115 m尺度上栖息地变量对白冠长尾雉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影响最大。综合分析表明,影响白冠长尾雉繁殖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为115 m尺度上针叶林的面积比例和到农田的距离。建议在制定白冠长尾雉栖息地保护策略时,应加强现有适宜栖息地的管理,改善栖息地布局,并从景观尺度上开展针叶林对白冠长尾雉种群影响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