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胚龄和激素对小麦幼胚组织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扬麦158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取样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胚龄和激素对小麦幼胚组织培养的作用。结果表明,幼胚组织培养最适宜的胚龄为14—16d;适宜的2,4-D浓度为1.5-2.5mg/L;适宜的IAA浓度为2.0-3.0mg/L;适宜的6-BA浓度为0.1-0.8mg/L;适宜的KT浓度为0.5—1.5mg/L。因此,胚龄和激素对于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在组织培养实践中,充分认识和综合协调这些因素对小麦幼胚组织培养的作用,可以提高组织培养效率,使其更加有利于生物学研究、遗传转化和快速育种等工作。  相似文献   

2.
多胚水稻胚位与苗位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胚水稻是进行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重要材料,通过对4个多胚水稻品系种子胚位及萌发后的苗位观察发现这些品系中存在着多种胚位及苗位类型,其中以双-13的类型最为丰富。认为不定胚在与合子胚共存的情况下难以萌发表达,而只有当合子胚败育时才有可能得以萌发,并且认为反向单苗,侧向单苗及倒序单苗可能起源于不定胚,因而可能成为进行水稻无融合生殖筛选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果树胚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20年来果树胚培养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应用领域,离体胚的发育途径,影响胚培养的因素,胚培苗移栽技术等,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对临猗梨枣、壶瓶枣、晋矮1号等13个品种的枣胚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并诱导晋矮1号成熟胚的愈伤组织通过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形成再生植株。结果表明:体细胞胚产生于愈伤组织的表层细胞或内部细胞。在鱼雷胚期已有导管的分化,子叶期的维管组织呈“Y”形。枣合子胚及体细胞胚的发育均经历了原胚、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和子叶胚五个时期。大多数品种的枣胚从球形胚期或心形胚期即开始败育,只有极少数品种可发育到成熟胚,而且合子胚形成的能力、胚败育时发育的程度等均存在着大的品种间差异,同一品种甚至同一子房内胚的发育进程也不同步。  相似文献   

5.
6.
水稻离体体细胞胚与合子胚的某些生化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7.
人胚与鼠胚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人胚与鼠胚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差异。实验采用具有丝裂原作用的细胞生长因子。结合无血清细胞培养技术从人胚和鼠胚皮层分离神经干细胞。在连续传代过程中观察其体外培养特性,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estin抗原和分化后特异性成熟神经细胞抗原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干细胞分化情况。结果表明:(1)使用单一生长因子即可从鼠胚皮层分离神经干细胞,但在人胚却需同时使用多种生长因子,协同使用bFGF,EGF和LIF是人胚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的较佳条件;(2)鼠胚皮层神经干细胞在连续传代过程中增殖速度快于人胚,其Nestin阳性率和BrdU标记的阳性率亦高于人胚,表明其增殖能力明显高于人胚,(3)人胚神经干细胞较鼠胚更易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8.
小鼠分离胚的培养和移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小鼠2—4细胞胚分离成为1/2半胚或2/4半胚后,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选择发育为桑椹胚、囊胚期的胚胎移植给假孕雌鼠。结果是,分离胚的囊胚发育率在Whitten和BMOC-Ⅲ中分别为88.1%和81.6%,1/2半胚和2/4半胚的发育率分别为89.0%和94.6%(p<0.05),F_1代和ICR1/2半胚的发育率分别为91.7%和49.2%(p<0.01)。在移植1/2半胚和2/4半胚的雌鼠中分别有3只和1只妊娠并产仔鼠2只和1只;在以1/2半胚,去透明带的整胚和保留透明带的整胚为对照移植的三个处理组中其雌鼠的妊娠率和产仔率分别为8.3%和2.8%,30.0%和10.8%,60.0%和36.7%,各处理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9.
被子植物的胚和胚乳都是双受精的产物,但它们最后的命运却不同。胚乳表现为有限生长,而胚则从胚乳中吸取营养分化成一个具有各器官的幼小孢子体。众所周知,成熟的种子可根据胚乳的有无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只有胚而无胚乳的种子,如豆科、葫芦科等;另一类则是胚与胚乳俱全的种子,如禾本科中的小麦及茄科植物。在后一类植物种子的胚乳中贮藏着丰富的营养物质。种子萌发时,营养物质被胚陆续生长所利用。胚依赖胚乳提供养料而生长的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油菜小孢子胚发生的超微结构和胚状体形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分别研究油菜游离小了包子培养后细胞的超微结构和胚状体的形态。单核晚期小孢子经培养后,具有胚状体发生能力的细胞中央液泡消失,积累淀粉,含丰富细胞器。  相似文献   

11.
麻栎成熟合子胚外植体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麻栎快速繁殖技术新途径,以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体胚发生,进一步培养形成幼苗。结果表明:体胚诱导以MS+1.0mg.L-1 6-BA+1.0mg.L-1 IBA+1.0g.L-1谷氨酰胺+0.5g.L-1脯氨酸为最优,培养30d诱导率达70.0%;体胚成熟以1/2MS+2.0mg.L-1 6-BA+0.5mg.L-1 IBA+2.0mg.L-1 ABA+4.0g.L-1谷氨酰胺+2.0g.L-1脯氨酸为佳,培养60d,体胚完全成熟;体胚萌发最适培养基为1/2MS+0.2mg.L-1 6-BA+10g.L-1山梨醇,且冷处理有利于体胚的萌发,萌发率高达100%,萌发培养80d,形成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2.
以水稻双胚苗中提高不定胚的发生频率是研究利用无融合生殖固定F_1代杂种优势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特殊的选育方法,已将原有双胚苗品系的双苗率由30%提高到60%左右。由子不定胚每双苗的发生率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随着双苗率的提高,内含不定胚的频率也有相应提高的趋势。又据细胞学观察,认为不定胚发生在远离珠孔端的部位,故在种子中部的萌发苗可能是不定胚产生的种子形态学特征。今年,我们采用特定苗位作标记的筛选方法,选取种子正中部萌发苗并结合对其它非正中苗的人工切除,使水稻的不定胚频率由原来的2.6-5.1%提高到21.2%。水稻不定胚频率的大幅度提高,为无融合生殖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研究应用开拓了诱人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对石刁柏(Asparagusofficinalis)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非胚性细胞内液泡大,大量的自体吞噬泡出现,胚性细胞内细胞核大,核移中,核仁结构明显,线粒体、质体、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增多,淀粉、脂滴积累,有较活跃的自体吞噬现象,梨形细胞内质体向叶绿体转变。  相似文献   

14.
体细胞胚发生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台湾大学农学院畜产学系(所)科研人员对早期猪胚表达其胚源性基因及时间的特异性作了研究,发现多数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在成熟过程中,虽可合成大量讯息核糖核酸,以提供胚在早期发育所需,但随着胚发育的进展,这些卵源性的讯息核糖核酸的质与量均有逐渐降解和减少的趋势,同时胚源性基因组的基因则开  相似文献   

16.
杉木未成熟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从基因型、6-BA浓度、外植体接种方式和合子胚发育阶段等方面,分析杉木未成熟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因型、6-BA浓度、外植体接种方式和合子胚发育阶段均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频率有不同程度影响。6种基因型中,有3种基因型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其中基因型S18胚性愈伤组织诱导频率最高,为11.7%。6-BA浓度在1.0~1.5 mg·L~(-1)范围内时,基因型S18的胚性组织诱导频率较高。以在去皮种子的一端切开一个小口的接种方式为最优,将合子胚剥出的方式易造成合子胚褐化死亡,将未剥皮的种子切开一个小口后直接接入培养基的方式不利于愈伤组织生成。适合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合子胚发育阶段为受精至胚器官分化阶段,合子胚进入成熟阶段后不利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合子胚易生长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7.
海边香豌豆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体细胞胚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生长14d的海边香豌豆(Lathyrus maritimus(L.)Bigel)无菌苗下胚轴切成0.5cm左右的片段,置于含有1mg/L2,4-D,0.5mg/L BA和0.5%NaCl的MS培养基中,28d后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将其转入含有适当浓度2,4-D的MS培养基上,又28d后可得到大量球形胚和心形胚以及极少量鱼雷胚和子叶胚。诱导体细胞胚适合的2,4-D浓度为0.5mg/L。较高浓度的2  相似文献   

18.
19.
叶秀,陈泽濂,黎垣庆   水稻MIV(双-3、籼稻)传粉后可以有多个花粉管同时进入胚囊.大多数胚囊的合子发育为一个正常的胚,但是有少数合子胚发生裂生并分化形成双胚芽和一胚根.有些胚囊的助细胞和卵细胞同时受精后,分别发育为助细胞胚和合子胚;有些胚囊中的反足细胞团可直接发育为胚.可见“双-3”水稻除有正常合子胚外还存在助细胞胚和反足细胞匹的多胚现象.  相似文献   

20.
在麦类作物多胚的研究中,我们在24个二棱大麦品系中,发现品系HD-21的侧生小穗发育,且因位置偏移与中间小穗合生或粘连造成多胚的赝象。合生或粘连有6种形式,是可遗传的,遗传给后代植株的出现频率平均为15.38%,穗部出现合生或粘连的小穗一般为2%左右,最高达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