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物孵化酶(hatching enzyme HE)是早期胚胎在特定发育阶段由孵化腺细胞产生和分泌的,在动物早期胚胎孵化中具有关键性作用^[4]。孵化腺细胞(hatching gland cell,HGC)一般为单细胞腺体,是从胚胎发育到特定阶段(孵化前)出现、至胚胎孵出后的特定时期消失的一时性细胞(transient type of  相似文献   

2.
南方鲶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用芳香化酶抑制剂(Fadrozole)、雌激素受体拮抗剂(Tamoxifen)对人工孵化的南方鲶(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进行雄性化诱导处理(口服),获得雄鱼。对孵化后第5—130d的南方鲶幼鱼性腺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南方鲶性腺分化发生在孵化后7d左右,雌雄性分化过程差异明显。雌鱼卵巢腔在孵化后12d左右形成,生殖细胞在孵化后35d左右快速增殖,成熟分裂最早发生在孵化后55d左右;雄鱼生殖细胞在孵化后130d左右快速增殖,成熟分裂最早发生在孵化后130d左右。雌性性腺分化早于雄性。  相似文献   

3.
长吻(鱼危)是我国名贵经济鱼类之一。本文初步报道了1985—1987年进行长吻(鱼危)人工繁殖试验时,不同温度与鱼卵孵化的相互关系。在平均水温19.5—23.7℃时,数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孵 化水温(t)与孵化时间(H)为负相关;孵化水温与积温(Y)之间为明显的负相关;孵化时间与积温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郝琦蕾  刘红霞  计翔 《动物学报》2006,52(6):1049-1057
作者以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为模型动物研究恒定和波动孵化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表型的影响。卵在四个恒定[24 ,27 ,30 and 33 (±0·3)℃]、一个波动温度下孵化。不同温度处理下的孵化成功率相同,但孵出幼体表型不同。孵化期随孵化温度升高呈指数式缩短;在相同平均温度下,波动温度孵化卵的孵化期比恒温孵化卵长。在所有被检表型特征中,幼体的干重、剩余卵黄干重和运动表现更易受孵化温度影响。总体而言,低温(24℃、27℃)孵出幼体运动表现最佳,高温(33℃)孵出幼体最差、温和温度(30℃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居中。本文研究数据显示: (1)丽斑麻蜥卵每日短期暴露于潜在致死的极端温度下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形态特征无明显的不利效应; (2)温度波动对孵出幼体运动表现无促进作用,对孵化期的影响则不同于平均值相同的恒定温度。  相似文献   

5.
动物孵化酶(hatching enzyme,HE)是早期胚胎在特定发育阶段由孵化腺细胞产生和分泌的,在动物早期胚胎孵化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孵化腺细胞(hatching gland cell,HGC)一般为单细胞腺体,是从胚胎发育到特定阶段(孵化前)出现、至胚胎孵出后的特定时期消失的一时性细胞(transient type ofcells)。完全分化的HGC内充满了低电子密度的酶原颗粒(孵化酶原颗粒),在鱼胚中的分布因物种而异。在大多数鱼中,HGC分布在胚体的外表面和/或卵黄囊中,一般为外胚层来源。如在虹蹲鱼HGC分布在胚体的前表面、卵黄囊、咽部、鳃的内表面及外表面,属于外胚层来源。而日本鳉鱼HGC  相似文献   

6.
亲本效应(parental effect)指亲代的表现型及其所经历的环境因素而非基因型对子代表现型差异和适应性的影响,对子代适合度的维持与提高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为探究亲本效应对鱼类胚胎发育可塑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卵生鱼类斑马鱼(Danio rerio)为实验对象,采用2×2双因素设计,测定了不同亲本繁殖温度(22、28℃)和不同胚胎孵化温度(22、28℃)及其交互作用对斑马鱼孵化表现(孵化率、胚胎死亡率、初孵仔鱼畸形率、孵化历时、初始孵化时间、结束孵化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本繁殖和胚胎孵化温度交互作用对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初始孵化时间、结束孵化时间、孵化历时等均有显著影响(P<0.05),亲本繁殖与胚胎孵化温度相一致时胚胎的死亡率更低、孵化时间更短;斑马鱼孵化表现受亲本效应(代际发育可塑性)和子代发育环境(代内发育可塑性)的双重影响,亲本效应对早期生活史阶段鱼类表型特征的塑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温度对太湖短吻银鱼秋季孵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成德 《生态学报》1984,4(1):65-72
太湖短吻银鱼是太湖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本文在1975和1981年对不同温度下太湖短吻银鱼秋季人工授精孵化进行了8次试验,胚胎发育和孵化仔鱼均属正常,并得到如下统计分析结果: 1.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孵化温度与积算温度(A)的相关为A=3441.97-93.41t; 2.孵化温度与孵化时间(H)的相关为logH=4.3615-1.8946logt; 3.孵化温度与初孵仔鱼全长(L)的相关为logL=1.0917-0.5246logt。  相似文献   

8.
长吻鮠是我目名贵经济鱼类之一。本文初步报道了1985-1987年进行长吻鮠人工繁殖试验时,不同温度与鱼卵孵化的相互关系。在平均水温19.5—23.7℃时,数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孵化水温(t)与孵化时间(H)为负相关;孵化水温与积温?之间为明显的负相关;孵化时间与积温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韩瑞东  徐延熙  王勇  戈峰 《昆虫知识》2005,42(3):294-297
将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卵在不同高温下处理80min后的试验结果表明,短时(80min)高温(4 0℃)对卵的孵化没有显著影响,但40℃高温的短时(80min)处理,却能显著缩短其发育历期,降低孵化率。将卵置于3 4℃下处理不同时间(0~4h)后移至40℃下80min ,再放回到2 8℃下的试验结果表明,卵历期有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延长的趋势。在40℃下处理不同时间对卵的发育和孵化有显著影响,延长处理时间对卵孵化不利,连续处理8h后卵不能孵化。油松毛虫初产卵持续放置在≥3 4℃高温下不能孵化。  相似文献   

10.
两栖类胚胎呈卵群一起孵化在反捕食、维持胚胎间的温度平衡和促进胚胎的同步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验条件下探究孵化条件(单独隔离孵化和卵群一起孵化)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的生长发育、社交行为及其运动表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孵出2天后,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的体长和发育历期均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表明,特定体长的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的体宽和体重均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的个体。在蝌蚪的活动行为中,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在水体上层和中层出现的频次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而在水体底层的出现频次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个体的分布面积率、最近邻个体的距离、个体间的距离均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但个体间的接触频次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在运动表现方面,单独隔离孵化组胚胎的摆尾搏动频次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的运动时长和运动频次均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本研究结果将为无尾两栖类幼期的生长发育规律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中国林蛙卵孵化和孵出热耐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卵的孵化率、发育起点温度、发育有效积温、孵化后蝌蚪的成活率和蝌蚪的热耐受性,将当天产出的中国林蛙卵采集回实验室,分别置于5个不同温度(10℃、15℃、20℃、25℃和30℃)下孵化,观察和测量记录卵的孵化率、孵化3d后蝌蚪的成活率、全长及每个温度下卵的发育历期。利用温度梯度装置观察记录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光照周期设为14L∶10D,湿度设为85%。结果表明,温度对中国林蛙卵的孵化率影响显著;孵化3d后蝌蚪的成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0℃下孵化的蝌蚪在2d之内全部死亡;温度对中国林蛙卵孵化3d后蝌蚪全长的影响极显著,蝌蚪的全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应用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化法计算中国林蛙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0.51℃、65.29日度和0.38℃、65.52日度,直接最优化法优于直线回归法。经过4个不同温度(10℃、15℃、20℃和25℃)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分别为(13.2±1.6)℃、(15.7±1.9)℃、(17.3±2.1)℃和(19.5±2.3)℃;逃避温度分别为(28.8±1.4)℃、(30.2±1.6)℃、(31.6±1.3)℃和(33.1±1.8)℃;致死温度分别为(32.9±1.7)℃、(33.8±1.5)℃、(35.2±1.2)℃和(36.7±0.9)℃。经过不同温度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对低温萌动温度和高温孵化温度变化条件下家蟋蟀Acheta domesticus卵的孵化率变化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温度变化对家蟋蟀卵孵化的影响,为温度影响昆虫卵孵化提供一个新的证据。在低温萌动温度(4℃和7℃)和高温孵化温度(25℃和29.5℃)下观察记录家蟋蟀卵孵化的个体数量,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温度变化对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萌动温度显著影响家蟋蟀卵的孵化率,而高温孵化温度对家蟋蟀卵的孵化率则无显著作用,但二者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在同一孵化时间内,不同温度处理下家蟋蟀卵孵化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温度处理下,家蟋蟀卵达到最大孵化率的时间不同。说明低温萌动和高温孵化是家蟋蟀卵孵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为家蟋蟀人工饲养的较有利的温度条件设置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研究证明,海胆、鱼、两栖类胚胎孵化主要是由孵化腺细胞分泌的孵化酶(hatching enzyme, HE)作用的结果。研究HE的意义在于:1.研究孵化腺细胞的分化和溶解卵膜的机理。2.搞清HE的性质将有助于提高水生动物的孵化率。我们在研究中华大蟾蜍孵化腺细胞的形成、分化及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孵化酶进行了分离和提纯。  相似文献   

14.
用 6种温湿度条件孵化安徽宿州乾山山地麻蜥 (Eremiasbrenchleyi)卵 ,观测孵化卵质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以及孵出幼体特征。卵在产出后 1h内收集 ,共设置 3× 2种温湿度处理 (温度分别为2 7、 30和 33℃ ;湿度分别为 - 2 2 0、 0kPa)。每隔 5d称卵重 ,直至幼体孵出。幼体经测量、称重后 ,解剖、分离为躯干、剩余卵黄和脂肪体三组分 ,用于成分测试。卵从环境中吸水导致质量增加 ,孵化温、湿度及其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孵化卵的质量变化 :同一温度下 ,高湿度 (0kPa)孵化卵的终末质量大于低湿度 (- 2 2 0kPa)孵化卵 ;同一湿度下 ,低温 (2 7和 30℃ )孵化卵的终末质量大于高温 (33℃ )孵化卵。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 ,随温度的升高孵化期缩短 ;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对孵化期无显著影响。孵化温湿度对孵化成功率无显著影响。温度显著影响胚胎对卵内物质的动用、幼体大小、质量以及剩余卵黄质量 ;除剩余卵黄外 ,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不影响山地麻蜥孵出幼体几乎所有的被检测特征。 33℃孵出幼体的大小和质量均显著小于 2 7和 30℃ ,并特征性地具有较大的剩余卵黄。因此 ,33℃不适宜孵化山地麻蜥卵。 2 7℃和 30℃中孵出幼体躯干发育良好 ,各项被测定的特征指标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15.
林炽贤  杜宇  邱清波  计翔 《动物学报》2007,53(3):437-445
作者用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为模型动物,检验产卵于温暖且热稳定巢内的蜥蜴应有相对较高但较窄的孵化温度的假设。卵在三个恒定温度(27、30和33℃)、一个波动温度处理下孵化。温度的平均值而非方差影响孵化期,27、30和33℃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101.1、69.6和55.3d。幼体性别不受孵化温度影响。不同处理孵出的幼体仅有稍许形态差异,但运动表现差异显著。27℃孵出幼体在跑道上的表现比其它处理孵出幼体差。卵能在27℃和33℃下孵化,但这两个孵化温度并不适宜。蜡皮蜥适宜的孵化温度范围可能处于最频繁的巢温变化范围(28℃-32℃)内。与其它在低温生境或温暖生境但产卵于浅巢的有鳞类爬行动物相比较,蜡皮蜥有相对较高但较窄适宜的卵孵化温度。因此,作者的数据支持上述假设。  相似文献   

16.
水热环境对白条草蜥孵化卵和孵出幼体表型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义莲  许雪峰 《动物学报》2007,53(6):966-973
用4×2(温度×湿度)八种水热环境孵化安徽滁州琅琊山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卵,观测孵化卵重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以及孵出幼体的特征。卵从孵化环境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卵重量的增加与入孵卵重量、孵化温度和基质湿度有关。两种孵化基质湿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孵出幼体性比和大小都无显著影响。孵化期随恒定孵化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7℃、30℃和33℃孵化期分别为32.5、24.9和23.0d,波动温度孵化期为31.1d。33℃孵化成功率最低(42.8%)。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性别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胚胎对卵内物质的动用、幼体的大小和重量。33℃不适宜孵化白条草蜥卵,该温度下孵出的幼体躯干小,剩余卵黄多,运动能力差。27℃和波动温度中孵出幼体躯干发育良好,各项被测定的特征指标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土壤类型及其含水量对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ey-Bienko卵孵化的影响,本实验选取棕钙土、黑土和砂土等3种土壤,在恒温28℃条件下设置5%、10%、15%和20%等4个土壤含水量,研究亚洲小车蝗卵的孵化前期、孵化历期、累积孵化率以及相对孵化率。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类型与土壤含水量的交互作用对亚洲小车蝗卵孵化率影响极显著,而对卵孵化前期影响均不显著,卵孵化历期只受到土壤类型的显著影响。亚洲小车蝗卵在棕钙土中孵化率最高(42.5%~61.4%),其次为黑土,最低为砂土;孵化历期在棕钙土中(3.6±0.2 d)显著短于黑土和砂土。在棕钙土中,10%~20%含水量处理的卵孵化率(60.3%~61.4%)显著高于5%处理(42.5%);在黑土中,15%~20%处理的卵孵化率最高(49.8%~42.7%),其次为10%(28.4%),最低为5%处理(13.5%);在砂土中,5%处理的卵孵化率(38.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2.9%~19.8%)。在3种不同土壤处理下,亚洲小车蝗卵的孵化均集中在前3 d,相对孵化率达到73.1%~98.0%;砂土的相对孵化率在第1天达到高峰,但与棕钙土和黑土的差异不显著;棕钙土和黑土的相对孵化率在第2天达到高峰,且显著高于砂土。因此,10%~20%含水量的棕钙土最适合亚洲小车蝗卵的孵化,孵化率高,孵化历期短,孵化时间更为整齐;其次为黑土;最次为砂土。  相似文献   

18.
孵育温度对锯缘青蟹幼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小明  李少菁  金建锋 《生态学报》2002,22(10):1629-1634
研究了锯缘青蟹抱卵蟹培育和胚胎发育及孵化温度对刚孵化第 1期状幼体 ( Z1)干重 ( DW)和比能值 ( EC,J/mg)以及对幼体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胚胎发育随孵育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但孵育温度与刚孵化幼体的干重和能量 ( E,J/ind)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而抱卵蟹培育和胚胎发育期间孵育温度的日温差对刚孵化青蟹幼体的干重和能量有明显的影响 ,并对幼体的存活和进一步发育产生影响。当孵育温度日温差≥ 2℃时 ,胚胎发育不整齐 ,孵化不同步 ,死卵或孵出原状幼体的比例高 ;孵化出的第 1期状幼体一般都无法蜕皮进入第 2期。孵育温度日温差与刚孵化幼体的干重或能量的相关性不确定 ,但当孵育温度日温差≥ 2℃时 ,刚孵化的状幼体的个体干重和能量的乘积 ( DW× E) <0 .74 6的几率显著增加 ,幼体可养活的几率极小 ,( DW× E)可作为判断刚孵化的第 1期状幼体能否正常生长发育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参与鱼类免疫应答的主要组织和器官有肾(特别是头肾)、脾、胸腺、血液和淋巴等。近30年来,随着鱼类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在鱼类免疫相关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及免疫机理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但在鱼类免疫相关器官的发生方面所作工作很少。本文以正常鲤鱼的受精卵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幼鱼为材料,以Bouin‘s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然后利用酸性条件下的阿新兰染色和过碘酸——雪夫氏试剂反应相接合的方法(AB—PAS染色)处理切片,对鲤鱼早期发育过程中免疫相关器官的发生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肾脏是出现最早的免疫器官,孵化前第一天(受精后第五天)就已经发现肾小管(Fig.1),孵化后第二天,在两个大的心窭之上出现网状的头肾组织,两条主要的,肾小管向后延伸在接近肛门处联合。在这个时期,骨小管之间分布有许多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Fig.2)和成熟的红细胞(Fig.3)。孵化后第五天,肾小管盘绕卷曲,肾小管之间的血细胞数目也有增加,出现体积较小的淋巴细胞(Fig.4)。孵化后第九天,造血组织同发育中的淋巴细胞数量大大增加,至孵化后30天,头肾、中肾、小管已很少,大部分被造血组织所充满。脾脏于孵化当天出现,位于肝胰脏之左后侧的肠背系膜上,含有红细胞和造血干细胞(Fig.5)。孵化三天后,脾脏生长速度加快,出现网状细胞、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肝脏与胰腺几乎同时出现于孵化当天,最初,两个腺体相互独立(Fig.6),孵化两天后,胰腺开始侵入肝组织中(Fig.7)。未发现造血组织和淋巴细胞存在于早期的肝组织中。胸腺于孵化后第三天,在第二鳃弓和第三鳃弓上方出现(Fig.8)。至第五天,胸腺中的细胞开始出现分化(Fig.9)以上结果比Botham等人报道的鲤鱼免疫相关器官的发生时间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20.
扎龙保护区丹顶鹤繁殖行为观察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状态下丹顶鹤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 ,野生丹顶鹤的繁殖行为占观察时间的 38 1 4% ,是其繁殖期耗时最多的行为。在整个繁殖期 ,依次出现的繁殖行为是求偶 ( 1 0 3% )、交配 ( 0 41 % )、筑巢 ( 3 85 % )、产卵 ( 0 2 3% )、孵化 ( 72 32 % )、育雏 ( 2 2 1 5 % ) ,孵化和育雏不呈现明显的节律性。在孵化过程中有明显的换孵规律。方差分析表明 ,降水因素对丹顶鹤的筑巢 (F =1 0 84,P <0 0 1 )和孵化 (F =1 0 7 46,P <0 0 1 )有极显著影响 ;温度因素对求偶 (F =8 76,P <0 0 1 )、交配 (F =9 5 3,P <0 0 1 )、筑巢 (F =1 3 80 ,P <0 0 1 )、孵化 (F =2 2 3 70 ,P <0 0 1 )和育雏 (F =2 5 80 ,P <0 0 1 )有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