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室曾报道过用微量补体结合反应及对流免疫电泳技术检测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抗原。这两种免疫学方法的敏感性还不够理想,而且敏感性较好的补体结合反应方法又比较烦琐,因而我们继续研究应用反向间接血凝技术检测隐球菌抗原,此方法的优点是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均很好,并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出结果快。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属,特别是新生隐球菌及格特隐球菌引起的机会性感染,在免疫抑制者及正常人群均可发病。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困难,即便接受治疗,患者死亡率仍然很高。在过去几年中,快速及时的检测及早期隐球菌抗原检查取得了重大进展。对晚期HIV感染者行血隐球菌荚膜抗原筛查并进行抢先治疗,有望阻止其进展为临床感染。目前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多烯类、唑类及氟胞嘧啶,未来药物研究的重点是疗效更好、毒性更小的新型口服抗真菌药。本文总结近几年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相关诊断及治疗进展,旨在对隐脑患者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报道1例长期脑脊液墨汁涂片均为阴性的儿童隐球菌脑膜炎,并对此病的诊断方法进行探讨。脑脊液真菌培养和鉴定仍然应该是隐球菌脑膜炎诊断的“金标准”,脑脊液乳胶凝集实验结合真菌培养结果可以对此病的快速诊断做出早期提示,对脑脊液墨汁涂片阴性的检查结果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4.
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治疗后隐球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隐球菌脑膜炎治疗后菌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电镜检查在隐球菌活力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对8例经过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8周后,脑脊液中仍然可以查见隐球菌的患者,采用透射电镜对其脑脊液中的隐球菌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隐球菌菌体结构都显示了明显的变异:菌体大小差异显著,菌体形态变化明显;荚膜结构紊乱,菌体内可见空洞状或多个巨大脂滴,部分菌体胞膜破损,胞浆溢出。结论隐球菌脑膜炎治疗后虽然脑脊液中还存在菌体,但是菌体的超微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提示菌体活力降低或死亡。电镜检查可以作为隐球菌活力判定的一种有效手段,提高隐球菌脑膜炎疗效判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是艾滋病患者中常见的致命性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感染,据统计,全球每年有60多万人死于隐球菌病[1],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真菌治疗、颅内压管理和用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恢复免疫功能。这三方面的最佳结合是实现成功治疗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抗真菌治疗包括三个阶段:诱导、巩固和维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并比较血清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和侧流免疫层析法(LFA)检测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CrAg)在肺隐球菌病(P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2016年1月~2018年6月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109例疑似PC患者的血液,采用ELISA和LFA两种方法对血清CrAg进行检测,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PC的诊断效率,同时监测治疗过程中血清CrAg的浓度变化。结果 109例患者中,经肺活检或肺穿刺液隐球菌检测确诊为PC53例,非PC56例,检验结果如下:(1)应用ELISA方法,PC组血清CrAg浓度为[11.43(5.92,47.96)]μg/L,其中CrAg≤3.2μg/L的例数明显低于非PC组,而CrAg≥5.0μg/L的例数则明显高于非PC组,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用LFA方法,PC组血清CrAg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非PC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应用ROC曲线分析显示,ELISA检测血清CrAg的曲线下面积为0.939(95%可信区间为0.892~0.985)。其中截断值取3.54μg/L时约登指数最高,视为最佳截断值,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80.4%、82.0%和93.8%。(3)当血清CrAg取4.0μg/L为截断值时,ELISA和LFA的诊断敏感度(88.7%和83.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ELISA特异度(82.1%)明显低于LFA(9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截断值分别取5.0μg/L、6.0μg/L和7.0μg/L时,ELISA和LFA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相当(均P0.05)。当取8.0μg/L为截断值时,ELISA的诊断敏感度(62.3%)明显低于LFA(8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特异度(100%和98.2%)两者大致相仿(P0.05)。(4)14例患者在抗真菌治疗过程中监测血清CrAg的浓度变化,治疗前荚膜抗原浓度为[19.33(7.11,43.46)]μg/L,治疗后6个月荚膜抗原浓度为[8.09(5.39,11.90)]μg/L,较前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Ag浓度为3.54μg/L时视为ELISA的最佳截断值,但当取5.0μg/L为截断值时,ELISA同时有较好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且和LFA的诊断效率相当,两种方法均有助于对PC的快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与LFA定性检测相比,ELISA可动态监测血清CrAg的浓度变化,有助于PC的疗效判断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7.
孙惠棉 《蛇志》2014,(1):82-85
<正>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是隐球菌由呼吸道感染后经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脑膜炎症,重者合并脑炎,预后差,死亡率高。隐球菌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常继发于免疫力下降的人群,如艾滋病、淋巴瘤、糖尿病、营养不良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近年来,结核病、慢性肝炎等合并隐脑已有不少文献报道[1],同时由于艾滋病的流行日渐增多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该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儿童隐脑是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而且由于缺乏临床特异性及脑脊液检出率低,极易造成误诊及延误治疗,从而导致儿童的致残及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真菌培养、墨汁染色、侧向免疫层析法(LFA)检测艾滋病患者脑脊液和血标本中隐球菌的阳性率差异,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隐球菌感染理想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7年本院就诊的1 049例AIDS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侧向免疫层析法和脑脊液墨汁染色。数据分析应用SPSS 14.0软件。结果 1 049例AIDS患者,其血培养、隐球菌抗原检测、脑脊液培养和墨汁染色阳性率分别为2.8%(19/688)、10.96%(115/1 049)、9.18%(29/316)、17.99%(59/328),其中201例患者同时做了脑脊液和血标本的隐球菌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7.86%和3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2例AIDS患者同时做了脑脊液的墨汁染色和隐球菌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9.52%和23.97%,隐球菌抗原检测的阳性率大于墨汁染色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方法检测结果显示侧向免疫层析法阳性率最高,比较脑脊液和血标本侧向免疫层析法阳性率,血标本阳性率较高,所以血标本侧向免疫层析法检测是诊断AIDS是否合并隐球菌感染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非化脓性脑膜炎。该病在我国仍以散发为主,AIDS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发病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其治疗主要依靠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国内外文献报道其病死率仍高达25%~60%;颅内高压是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本文报道我科1997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对其中14例患者早期进行了腰池脑脊液(CSF)持续引流,能迅速改善症状,使患者安全度过颅内高压危险期。与对照组10例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并讨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在1993年3月至2008年6月间16例经病原学确诊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平均年龄7.25岁(2~15岁),男女比例2.2:1,主要症状包括头痛(87.5%)、发热(81.25%)、恶心呕吐(75%)等,10例颅内压升高。确诊依据脑脊液真菌涂片、培养或隐球菌抗原检查。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和(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滴,5一氟胞嘧啶口服,辅以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治疗。16例患儿痊愈9例,病情明显好转5例,死亡2例。结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缓慢,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对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应及早行脑脊液检查,并反复多次检查、联合检查以确定诊断,减少误诊、漏诊。早期诊断和及时、系统、足量、长程的抗真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患儿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是一种由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引起的机会性真菌感染性疾病。尽管近些年来,随着CM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的重大进展,患者整体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仍呈升高趋势,在我国尤为明显。虽然CM常发生在有免疫缺陷的人群如HIV患者,但HIV阴性的人群患病率却逐年升高,且二者的治疗方案不尽相同。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HIV阳性与HIV阴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治疗的新进展,旨在对HIV阳性和HIV阴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7例分析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116011徐裕海赵丽君大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16021礼征楠1临床资料1.1性别年龄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1.5-65岁;1.5-13岁2例,47-65岁3例,平均年龄43岁。1.2诊断标准经脑...  相似文献   

13.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临床上并不少见,但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误诊率及病死率较高。我院1991年1月至1997年12月确诊6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例,均为男性,年龄24~69岁,平均44.5岁。其中农民5例,工人1例。...  相似文献   

14.
报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隐球菌脑膜炎1例。患者女性,49岁,间歇性头痛、低热,伴视力、听力进行性下降3个月余,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行抗结核治疗1个月余。3d前患者体温骤升至39.4℃,伴剧烈头痛,呕吐。脑脊液真菌培养为隐球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滴度1∶80。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经抗真菌治疗半年后,患者一般情况好转,脑脊液病原学结果阴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新型隐球菌荚膜多糖的化学组成与分子特征,并对荚膜多糖在新型隐球菌感染免疫中的作用进行了扼要阐述。  相似文献   

16.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al neoformans menimgitis)是新型隐球菌引起的隐球菌病(cryptocaccol),约占新型隐球菌感染的77%~80%,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合理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是提高隐球菌脑膜炎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00年1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5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2岁。因“反复关节痛、口腔溃疡4年,头痛10d”于2008年1月急诊入院,患者4a前因反复关节痛、口腔溃疡,当地医院查自身抗体:ANA(+),nRNP/Sm、SSA、组蛋白均阳性。血常规中白细胞2.4×10^9/L,红细胞3.42×10^12/L,血红蛋白73g/L。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给予强的松40mg/d口服1个月后病情好转,3a内逐渐将强的松减量为10mg/d维持已1a。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隐球菌脑膜脑炎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单位近20a来收治的免疫功能正常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对应的护理策略与方法。结果收治的109例患者均有病原学依据,所有患者都存在头痛呕吐等症状,37例患者脑膜刺激征阳性,对这些危重患者需要进行特殊颅高压的护理;所有患者均有真菌学诊断指标。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和伏立康唑仍然是主要治疗药物,每种药物的副作用需要护理重视。腰穿后鞘内注射抗真菌药物,包括腰椎置管在内的各种脑脊液引流与分流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需要给予熟练的护理配合和术后观察。结论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隐球菌性脑膜炎均具有危重的中枢症状,药物治疗和各种操作治疗都具有不同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需要采取对应的护理方案,以更好地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男47例,女29例,平均年龄(6.34±3.6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78.95%)、呕吐(81.58%);首次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46例(60.53%),首次脑脊液真菌培养阳性21例(27.63%),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抗真菌治疗好转率(74.19%),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好转率(62.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结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极易误诊、漏诊,反复、多次腰穿有助于早期诊断;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是抗真菌治疗首选方案,早期诊断、积极降颅压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许少棠 《蛇志》1998,10(2):73-73
我科1990~1997年12月共收治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04例,死亡45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5例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9~58岁,起病呈急性13例(29%),亚急性14例(31%),慢性18例(40%),发病前有慢性或恶性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