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绍富  吴高荣 《昆虫知识》1990,27(5):303-304
<正> 棉大造桥虫 Ascotis selenaria diarnia Hübner原是一种为害棉花、花生、豆类等农作物的食叶害虫。1984年发现该虫转主为害部分水杉苗木,由于不太严重,当时没有引起重视。1987年9月下旬,我县国营三台林场棉大造桥虫大发生,严重为害水杉。仅几天时间,在该虫发生中心地带就有250亩14年生的水杉  相似文献   

2.
<正> 为了掌握害虫数量消长,测报办法中一般都规定了定期查虫查卵的方法。但是,由于棉虫种类多,卵(虫)在棉株上分布很不一致,有的极隐蔽,有的极活跃,因此,调查速度很慢。为了探求比较快速省力,易于掌握的田间卵(虫)数量调查方法,我们从历年累积的数据资料分析中,发现各种主要棉虫各代的有卵(虫)株率和百株卵(虫)数量之间,都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幂函数关系)。通过回归统计分析,作出了荆州棉区红铃虫Platyedra gossypiella Saunders、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小造桥虫Anomisflava(Fabricius)、苗期蓟马Thripis tabaci Linde-man、后期叶蝉Empoasca biguttula Shiraki等  相似文献   

3.
南方棉区棉虫综合防治科研协作会议于1979年3月28日至4月2日在四川省农科院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南方棉区八省一市及有关高等院校的代表共计56人。会议收到研究论文和试验报告共计64篇,大会交流13篇。 会议期间代表们交流了1977—1978年开展棉虫综合防治研究的经验;分析了南方棉区棉虫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4.
焦条丽夜蛾(Acontia graellsi Feisthamel)由于为害棉叶,故在湖北过去一般多称棉叶夜蛾。在河南黄泛区农场和武昌宝积庵附近棉田,以往都曾发现其为害,但因发生数量不多,故当时都未引起注意。近几年来,此虫在本专区的襄阳、宜城、枣阳、光化等县发生很多,特别是棉花生长中后期,雨水稍多时,为害更重,常把棉叶吃光。鉴于此虫在国内以往还未见到发生与为害的详细研究记载,故本所在1962年作了些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现将此虫的生活习性初步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县棉花在8月中旬后一般生长较旺,在大量结铃阶段是争秋桃夺高产的关键时刻。然而,常年后期棉虫较多,重叠发生,尤以四代棉铃虫和三代红铃虫对棉花的威胁最大,严重影响高产优质。而单一使用化学防治,往往由于药械不足,错过防治适期,以及害虫抗性等多方面的原因,而达不到防治目的。前两年单独应用赤眼蜂防治后期棉虫,也暴露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把生物防冶、化学防冶、人工及农业措施协调起来,已显得非常必要。 1974年8月中旬,当后期棉虫发生期间,我们在高元大队六个生产队530亩棉田上,作了综合防治的示范,取得了初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我省棉区从1956年以来全面推广药剂治虫,对棉花增产起了显著作用。但随着喷药次数和药剂浓度的增加,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表现在棉虫天敌大量被杀死,某些害虫(如棉蚜、红蜘蛛对1059、1605)产生了抗药性等,已成为害虫猖獗发生原因之一。例如1971和1972两年棉铃虫大暴发,近两年棉蚜在个别产棉县一跃而为最主要害虫。本试验为了进一步探明棉田施药对棉虫天敌的影响,以便找出既能保护天敌,又能使害  相似文献   

7.
1964年12月下旬,陕西省昆虫学会召开了全省棉虫防治技术讨论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省棉虫发生特点及生产条件等,认其讨论了1965年的防治技术措施和策略,具体写出了棉虫防治技术措施纲要,提供有关农业生产部门参考采用。 陕西省棉田以关中棉区为主,基本上具有中纬度黄河流域棉虫区系的特点。以棉蚜、盲蝽、红铃虫、红蜘蛛、地老虎、棉铃虫、小造桥虫等七种害虫经常为害棉花,尤以前四种最为重要。关中中部、东部灌溉区棉田集中,为全省主要棉区,温度湿度较高,水肥条件好,棉株生育快、生长期长,红铃虫与盲蝽为历史性的虫害,棉蚜、红蜘蛛、地老虎也易于成灾。北部早塬区一般属次要棉区,棉田分散,生长季节较短,水肥条件差,植株生育较慢,干旱年份棉蚜、红蜘蛛为害重,影响最大;多雨年份棉蚜为害期长,叶病(茎枯病)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8.
1974年我组由作物与植保专业组成,在大丰县金墩公社辉煌大队建立综合基点,三年来通过农田基本调查、开展群众性查虫工作,研究防治策略,探索农业生产中的有利因素,初步摸索了棉虫综合防治的途径,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农田基本调查 基点大队的农田是沿海改造盐土,初步宜粮宜棉。主要农作物为:秋播绿肥(蚕豆、苕子)、粮食(蚕豆、大元麦为主,少量小麦);春播玉米(1,330亩)、棉花(2,380亩)。由于玉米、棉花间作面积逐年扩大,耕作制度的变化,引起害虫种类的演变。1974年以前主要是棉铃虫、  相似文献   

9.
南阳棉区棉虫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以来,示范推广了以利用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治蚜为主的棉虫综合防治技术,全区综防面积从1975年的近万亩发展到近年来的约90万亩;植保投资一般已由每亩七八元下降到二、三元,避免或减轻了人畜中毒及环境污染。本文着重报道七星瓢虫在棉虫综防中控制棉蚜的作用,以及棉田天敌群体得到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0.
对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 Fabricius第5代、第6代室内种群饲养结果显示,该虫的有效越冬虫源为第5代滞育的老熟幼虫,滞育率24.4%~33.1%,第6代棉大卷叶螟的发生对第2年的种群基数影响不大。滞育老熟幼虫的越冬存活率为60.0%~71.9%。次年越冬代羽化的成虫雌虫少,雄虫多,单雌产卵量平均为163.4~198.8粒。  相似文献   

11.
转Bt基因棉对棉大卷叶螟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年的研究发现,棉大卷叶螟SyleptaderogataFabricius的种群数量在不同棉花品种田均呈现上升趋势,但转基因抗虫棉“国抗2 2”的为害程度及百株虫量均小于亲本对照棉“泗棉3号”,其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该虫的室内饲养结果表明,2个棉花品种均有利于棉大卷叶螟的增殖,但“国抗2 2”对棉大卷叶螟的抗性明显优于“泗棉3号”,且对棉大卷叶螟成虫存在一定的产卵排斥效应。  相似文献   

12.
黄岩桔区农民应用松脂合剂防治红腊介壳虫、吹棉介壳虫Ceroplastes rubens Mask.以及地衣、苔藓等已有很久历史,用之适当时效力很高,但大部分农民还不能掌握适当的使用时期与浓度,只凭经验使用,有在早春或6月、8月等不同时期防治红蜡介壳虫,由于浓度与温度  相似文献   

13.
西北内陆河流域棉区,正逐步地将形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棉产压。惟棉虫问题一向调查研究不足,目前一般仅参考苏联文献及部分黄河流域棉虫资料,用以指导工作。 1956年4月至9月间,在甘肃河西关内外一带进行了初步调查。茲将结果整理如下,以供生产防治上的参考。并希望引起各地技术力量的重视,将棉虫的研究工作深入进行下去。 本地区年雨量在40厘米左右,砂质壤土,部分含盐渍较重,繁生多种抗旱抗硷根(蓺木)杂草。荒地连绵千里,耕地比重极小。 农业害虫种类甚多,具明显危害性的有麦蝽象(Aelia sp.)、麦茎蛾(Gelechia sp.)、士蝗与地老虎(Euxoa segetum Schiff.)等。  相似文献   

14.
<正> 棉小卵象Calomycterus obconicus Chao属鞘翅目,象虫科,是棉花苗期害虫之一。一般年份发生为害较轻,但在重发生年,局部棉田的棉苗,常引起落叶,光秆,甚至死亡。此虫分布于浙江、山东、江苏。江苏省主要分布于苏南、苏北的沿江一带。南通棉区均有分布。主要寄主有棉与桑,偶尔也为害玉米。鉴于这方面的资料国内报道较少,特将我们的观察结果简报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河北省棉区普遍发生棉小造桥虫(Anomisflava F.),中南部发生尤重,1961年在大名县、1962年在成安县和邯郸县都曾大量发生。 据1962年邯郸农科所调查,被害重的棉株每株平均减产籽棉12.7克,有效铃数减少1.13个,用沸水泼种测定受害株的棉籽成熟度为79.5%,未受害株为87.2%。 因此,我们在1959-1962年对小造桥虫的发生规  相似文献   

16.
两种棉花新象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养昌 《昆虫学报》1974,(4):482-486
本文记述了两种棉花象虫。依据棉区昆虫工作人员的观察,棉尖象Phytoscaphusgossypii(新种)为害幼苗,能咬断嫩尖,影响棉苗正常发育。它也为害蕾铃期的叶片、苞叶、嫩尖、花蕾等部分。除棉花外,此虫还为害玉米、大豆、大麻等作物的幼苗。它发生于关中、华北、苏北、内蒙古、甘肃等地区。 棉小卵象Calomycterus obconicus(新种)就是刘国士、范秉法1934年报道过的棉小象鼻虫Calomycterus sp.。据他俩的观察,此虫主要为害幼苗,能咬断叶柄,蚕食落叶,有时竟把整块棉田的幼苗、叶片全部咬断,仅剩下顶芽。其为害程度可想而知。在幼苗生出前,它为害桑树嫩芽,所以桑园附近的棉田先受其害。此虫分布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即太湖周围。其危害早在1934年前便引起人们的注意,并由刘国士、范秉法报道了对其生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棉小造桥虫在山东临清县一年一般发生三代。7月上旬第一代开始发生,该代密度小,危害很轻。8月上旬—9月上旬为第二代至第三代发生期,这两代虫的密度大,危害较重,尤以第二代发生最重。第三代有时也暴发成灾。 根据1960年—1964年五年的调查资料分析,棉小造桥虫发生程度的轻重与气象因素有密切关系。第一代一般发生很轻,积累资料较少。第二代、第三代发生程度和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的关系是: 1.7月中、下旬两旬平均相对湿度大,气温高,第二代造桥虫发生较重(表1)。  相似文献   

18.
棉田十一星瓢虫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对棉田十一星瓢虫CoccinellaundecimpanctataL.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方面进行研究,探明捕食性天敌十一星瓢虫各虫态在南疆棉区的种群消长趋势,分析表明该虫4种虫态在棉田中均为聚集分布,成虫、幼虫和蛹的聚集原因主要是由棉蚜密度等引起,而其卵的聚集主要是由于其习性及环境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19.
三种棉盲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盲蝽是半翅目异翅亚目中最大的一科,全世界已知种在五千以上,约占半翅目(包括同翅亚目)总数的五分之一。食性相当复杂,在为害农作物种类中以棉盲蝽最为严重。中国棉虫记录中有盲蝽15种,世界棉虫记录中有棉盲蝽28种。根据我们几年来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省棉区的调查,共得盲蝽17种,共中为害比较重的有7种。从1953年到1956年,我们选择了分布广和为害严重的 3种做了研究。这三种是:1)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ur;2)三点盲蝽Adelphocoristaeniophorus Reuter;3)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oeze)。  相似文献   

20.
2005-2006年,采用田间接虫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江苏沿海棉区棉盲蝽优势种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对Bt棉的为害与产量损失。结果表明,Bt棉田的被害株率和产量损失均随着接虫量的加大而增加,其对数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直线相关也达显著至极显著水平;Bt棉田棉盲蝽的防治可以若虫数量与被害株率两项指标来把握,2种盲蝽混合种群第2、3、4代虫量推广防治指标分别为百株有2、3龄若虫5头、10头和20头上下;或被害株率依次为3%、8%和15%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