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黎文本 《古生物学报》2001,40(2):153-176
松辽盆地发育我国最好的白垩纪地层,岩石地层系统早已确立,但年代地层系统仍存不少争议。泉头组时代的确定是解决盆地内上,下白垩统界线的关键。泉头组上部孢粉化石丰富,孢粉组合以频繁出现Quanto nenpollenites crassatus,及Schizaeoisporites,Asterisporites,Foraminisporis,Cibotiidites等属孢子,Quantonenpollenites tarimensis及被子植物花粉Cranwellia,Scollardia,Lythraties,Xinjiangpollis等少量出现为主要特征,与塔里木盆地库克拜组上段的孢粉组合可以比较,时代应为土仑期,泉头组为一套连续沉积,与其下的登楼库组(阿尔必期)为平行不整合关系,泉头组下部的孢粉组合中被子植物花粉的分异度尚低,但已有相当含量(最高达30.3%),可与塔里木盆地库克拜组中,下段的孢粉组合比较,时代为赛诺曼期,孢粉化石的研究表明,松辽盆地上,下白垩统的界线应在泉头组的底界,即泉头组与登楼库组之间,而不是在泉头组的顶界,文内描述1新种:Interulobites radialimbosus sp.nov.,5新组合:Neoraistrickia rareuverrucosa(Chlonova)comb.nov.,Asterisporites montanensis(Tschudy)comb.nov.,Cranwellia striatella(Mtschedllishvili)comb.nov.,Quantonenpollenites causea(Stover)comb.nov.,Quantonenpollenistes tarimensis(Zhoang et Zhan)comb.nov,并修订了Yichangsporites和Quantonpollenites属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建立并描述新属葛村粉(Gecunpollis gen.nov)及其3新种和1比较种,新属以球形,远极具大口,口上益有薄膜为特征,产于苏南句容地句11井葛村组下部上段至中上部,其可能属于一种已灭的裸子植物花粉,分布时代为晚Barremian晚期至Aptian期,葛村组以往被归属为Aptian期至Albian期,句11井下部出现棒纹粉带表明,完整的葛村组应为晚Barremian期至Albian期。  相似文献   

3.
苏皖南部孤峰组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南京天宝山、安徽巢湖平顶山、泾县晏公堂和南陵丫山孤峰组中含有较丰富的放射虫化石,包括7属16种(未定种),分属于6个科,可以分成三个化石组合带,即下部的Pseudoalbaillellafusiformis-Ps.longtanensis带,中部的Follicucullusmonacanthus带和上部的Ruzhencevispongusuralicus-Fo.scholasticus带。这三个带分别可以同广西钦州地区的Ps.globosa带,Fo.monacanthus带和Fo.scholasticus-Fo.ventricosus带对比。根据孤峰组下伏地层栖霞组灰岩中所含类Parafusulinamultiseptata带和上覆地层堰桥组或武穴组灰岩中所含类Metadoliolina动物群证实,孤峰组与华南地区茅口组下部类Neoschwagerina带大体相当。最近的古地磁和古生物资料证明,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二叠纪时存在一个宽阔的海洋,孤峰组硅质岩中的这些放射虫动物群就是由这个洋中发育的上升洋流带入扬子板块断陷盆地中沉积的。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孔雀坪剖面金沟组孢粉组合中Protohaploxypinus,Striatoabieites等具肋双气囊花粉非常发育,类型丰富,达7属32种之多;Cordaitina,Zonalasporites等单气囊花粉分异度较高,但含量较低;少量出现单沟花粉、具肋纹花粉、无肋双气囊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等。所见孢粉类型中约1/2的已知种在新疆北部只见于二叠纪地层中,1/3已知种在晚石炭世至二叠纪地层中均可见到。孢粉组合特征与盆地南缘下二叠统塔什库拉组上部组合相似,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空谷期。  相似文献   

5.
山西保德扒楼沟剖面本溪组—太原组156块样品(本溪组47块、太原组75块和山西组34块)中,有113块产有保存良好的孢粉化石。结合现有原位孢粉的资料,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作者在这段地层中识别出了植物群演替的四个阶段,从这四阶段开始地层层位的沉积构造判断,大致可以推断出这四次发展过程的主要诱发因素是在这段时间内频繁发生的海进,并且从孢粉丰度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同孢植物的真蕨类,以及楔叶类,由于在事件发生之后表现出较强的复苏能力,使得这段地层中的真蕨类以及楔叶类的孢子在整段沉积物中的含量相对较高,而石松纲的鳞木类以及松柏纲的科达类的复苏能力则相对较弱,因此产自这两类母体植物的孢粉在地层中始终不占主要位置。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多年来积累的江苏下扬子区寒武系-三叠系牙形刺CAI材料进行了系统收集和整理,并采用Anita Harris建立的统一标准,编制了本区寒武系-三叠系的5幅牙形刺CAI图;进而结合牙形刺CAI与镜质组反射率(Ro)的对应关系,对上述各系的有机质成熟度进行了评价,对本区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