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齿围沙蚕群浮现象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于2000年1月-2000年12月,对浙江慈溪市龙山滩涂的双齿围沙蚕的群浮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对宁海湖陈洪育苗厂培育的双齿围沙蚕进行了室内观察。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群浮出现在4月下旬-10月中旬,海水表层温度在19.0-26.2℃,在新月或满月之前出现群浮,大潮汐来临前2-4d数量最多。群浮还受日照的制约,表现出半月相型群浮周期。  相似文献   

2.
沙蚕移植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及生态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刺沙蚕属广盐性种 ,在我国 3~ 4月生殖 ,生殖时亲体群浮 ;其幼虫在 6刚节之前营浮游生活 ,以后随海流漂至河口低盐区开始下沉营底栖生活。对虾养殖可利用这一生活习性选择有利的海区和潮汐时间纳苗或移植亲体 ,使沙蚕在虾池中大量栖居 ,既为对虾提供动物性活饵 ,带动对虾生产过程 ;又可以净化底质 ,保持虾池良好的物质循环和水质  相似文献   

3.
苯丙氨酸羟化酶(PAH)是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家族(AAAHs)的一员,催化苯丙氨酸(Phe)转化为酪氨酸(Tyr)。运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沙蚕PAH免疫原性。制作沙蚕头部石蜡切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AH蛋白表达定位情况。解剖剥离沙蚕脑组织,提取总RNA,运用RT-PCR技术克隆pah基因片段,构建质粒并转化入大肠杆菌中扩增,挑单一均匀菌落培养,双酶切鉴定后测序并比对同源性。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pah表达的蛋白存在于沙蚕脑内,免疫组化标记技术结果表明苯丙氨酸羟化酶主要分布在日本刺沙蚕前脑中腹侧、中脑背侧和两侧。RT-PCR结果表明沙蚕脑内存在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且与多种动物pah具有同源性。在蛋白质和核酸水平鉴定了低等环节动物日本刺沙蚕脑组织内苯丙氨酸羟化酶的存在,为进一步研究无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的基因分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围塘清洁养殖模式的构建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陆基围隔方法,构建了单养鱼(F)、鱼+藻(FG)、鱼+藻+沙蚕(FGP)以及鱼+沙蚕(FP)4种养殖模式,试验生物包括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noides)、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和黑鲷(Sparus macrocephlus),分别对不同养殖模式系统中水体及沉积物的氮、磷等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在4个模式中,放养菊花江蓠1.5kg·m-2、双齿围沙蚕22.5 kg·hm-2的密度下,能够对养殖水体及沉积物起到较好的净化效果,并且能够有效提高黑鲷的收获规格及产量;其中菊花江蓠主要体现在对于水体中DIN和DIP的净化,具藻处理中氮、磷含量均较不具藻处理低(P<0.05),而具藻处理(FG、FGP)和不具藻处理(F、FP)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双齿围沙蚕主要体现在对于沉积物POM的修复,具沙蚕处理的氮、磷含量均低于不具沙蚕处理,这在1~2 cm和2~4 cm 2个层段中特别明显,具沙蚕处理沉积物中总氮、总磷要较不具沙蚕处理分别低7%和9%,两者差异显著(P<0.05).搭配藻类或沙蚕处理的黑鲷养殖产量都显著高于单养黑鲷处理(P<0.05),其中FGP处理黑鲷产量比F处理高57%.综合考虑,FGP模式具有最佳的环境效益、产量效益及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5.
大黄鱼池塘不同混养模式生态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GM  Xu YJ  Lu HX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5):1325-1331
利用菊花江蓠、双齿围沙蚕和大黄鱼在陆基围隔中构建鱼+藻(FG)、鱼+藻+沙蚕(FGP)以及鱼+沙蚕(FP)3种复合养殖模式,以单养鱼(F)模式为对照,探讨不同模式系统的沉积物、水体环境状况、养殖效益及氮、磷元素的回收效率.结果表明:菊花江蓠主要作用于系统水体中氮和磷的净化,具藻处理中氮、磷含量均显著低于无藻处理,对于水体环境中磷的利用效率达到投入量的33.8%~34.0%;沙蚕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沉积物环境的改善,具沙蚕处理中氮、磷含量低于不具沙蚕处理,且在沉积物表层(1~2 cm)和次表层(2~4 cm)差异均显著.相对于F处理,FGP及FP处理总氮(TN)、总磷(TP)和无机磷(IP)分别下降了8.9%~9.2%、6.1%~6.3%和8.0%~8.1%.沙蚕对于沉积物中磷的回收达到投入量的7.5%~7.8%,有效减缓了磷在沉积物中的积累.FGP系统具有最佳的物质利用率及资源效益.  相似文献   

6.
好氧反硝化菌强化生态浮床对水体氮与有机物净化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好氧反硝化菌强化生态浮床通过挂膜将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与填料结合,并添加曝气强化措施,提高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7天内,好氧反硝化菌强化生态浮床在COD_(Cr)/TN=1.7~2.9的进水下,对NH_4~+-N、NO_3~--N、TN和COD_(Cr)的去除率分别为54.5%、100%、59.8%和56.3%,对TN和COD_(Cr)的去除率比传统生态浮床分别提高了47.1%和36.3%;在COD_(Cr)/TN=3.3~5.0的进水下,对NH_4~+-N、NO_3~--N、TN和COD_(Cr)的去除率分别为55.4%、100%、48.9%和65.6%,对TN和COD_(Cr)的去除率比传统生态浮床分别提高了21.0%和20.0%。好氧反硝化菌强化生态浮床中,曝气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添加提高了浮床对有机物的降解,增强了其在高溶解氧水平下的反硝化作用,克服了曝气生态浮床对NO_3~--N降解效果差的缺点。利用Monod动力学方程对好氧反硝化菌强化生态浮床初期降解氮素和有机物过程进行描述,相关系数为0.9,说明Monod动力学方程适用于描述好氧反硝化菌强化生态浮床的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7.
白色霞水母生活史的实验室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董婧  刘春洋  王燕青  王彬 《动物学报》2006,52(2):389-395
本文首次描述了白色霞水母从受精卵至碟状体的生活史。(1)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以及浮浪幼虫等在内的胚胎发育各期均在开放的水体中,在20·8 -21·4℃浮浪幼虫于受精后14 h出现; (2)浮浪幼虫在定置前形成一种凸面的圆形浮浪幼体囊,除了浮浪体囊外,螅状体还可产生足囊和通过产生匍匐茎形成囊胞进而发育成新的螅状体; (3)尽管偶而产生2个碟状体但仍为典型的单碟型横裂; (4)新释放的碟状幼体绝大多数为8个缘叶, 8个感觉棍和8对钝圆的缘瓣,但畸形个体最多12个,最少6个缘叶; (5)雌雄个体间的交互作用对产卵和受精是非常重要的因子[动物学报52 (2) : 389 -395 , 2006]。  相似文献   

8.
石油烃对沙蚕镉生物富集特性及金属硫蛋白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毛类沙蚕作为海陆交错带的关键性物种,常被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我国海陆交错带沙蚕常见种——双齿围沙蚕经常遭受各种污染物\[包括重金属镉(Cd)和石油烃\]的胁迫.本研究采用慢性微宇宙试验,以暴露于单一和复合Cd和石油烃条件下的沙蚕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石油烃对沙蚕Cd生物富集特性及诱导金属硫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 单一Cd胁迫条件下,沙蚕对重金属Cd的生物累积随暴露浓度的升高而显著上升,生物富集系数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复合胁迫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石油烃的添加可以显著增加沙蚕对重金属Cd的生物累积.Cd可以诱导沙蚕金属硫蛋白(MT)的表达,但当沙蚕体内Cd含量达到180 mg·kg-1DM时,MT基本饱和;石油烃不能显著诱导沙蚕MT合成,与单一Cd处理相比,石油烃的添加能够显著影响Cd诱导的MT含量.这说明尽管石油烃本身不能直接影响MT合成,但在与Cd共存时可以调节MT的表达,因此在利用野生沙蚕MT作为监测指标时要具体区分蛋白表达的潜在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真菌的生活史中,不同个体间常形成异核体,它能使单倍体菌丝享受双倍体菌丝在功能上的优越性,如杂种优势等(Leslie,1993)。菌丝间营养亲和的过程即是形成异核体的过程。菌丝间能否进行营养亲和形成异核体,受营养非亲和性基因(VIC)控制,VIC基因代表一种识别自身的机制,这种机制在生物界的大部分生物中均有存在。若不同菌株能相互亲和,形成稳定的营养异核体,表明菌株在每一个VIC位点的等位基因都是一致的,因此亲和与否能反应菌株在遗传进化过程中亲缘关系的远近。属于同一营养亲和群(VCG)的菌株,在遗传上是同源的(鲍建荣等,1992)。Puha…  相似文献   

10.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蛋白银染色等方法研究了海蜇胚胎发育和变态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 (1)海蜇自受精卵至原肠期阶段细胞均等分裂, 细胞间存在大量连接, 细胞形态相近, 未出现显著分化; (2)海蜇自早期浮浪游虫阶段, 其外胚层细胞开始出现空泡化, 至4触手螅状体阶段外胚层细胞空泡体积逐渐增大, 而内胚层细胞仅在4触手螅状体阶段才出现空泡化。伴随着外胚层细胞空泡化比例的增大, 杯状体和4触手螅状体阶段出现疑似凋亡小体结构; (3)刺细胞分化于早期浮浪游虫期的外胚层近中胶层区域, 而后逐渐向外转移, 至4触手螅状体阶段发育成熟并转移至表面; (4)纤毛形成于早期浮浪幼虫, 在杯状体阶段逐渐退化, 并于4触手螅状体阶段完全消失; (5)在海蜇早期发育各个阶段, 其内部均发现大量着色较深的卵黄体, 且在浮浪游虫阶段首次发现了海蜇外层细胞主动吞噬细菌现象, 表明海蜇早期发育营养来自内源性和外源性两部分。研究结果可为阐明刺胞动物早期发育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巴布亚硝水母(Mastigias papua)为研究对象,观察了水螅体无性生殖产生类浮浪幼虫胞芽、类浮浪幼虫胞芽变态发育为水螅体、水螅体横裂产生碟状体以及碟状体发育为水母体的过程和形态变化。25℃时类浮浪幼虫胞芽经过93 h后变态发育为水螅体。换用带有虫黄藻的天然海水并将培养温度从25℃升至27℃后,水螅体开始横裂,萼部触手环下方产生缢痕。水螅体横裂开始47 h后,缢痕更加明显,其上方部分发育为碟状幼体,后期碟状体搏动越来越频繁,最后释放。释放后的碟状体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21 d后可发育为水母幼体。巴布亚硝水母虽然只有产生类浮浪幼虫胞芽一种无性生殖方式,但繁殖速度较快,27℃时1个水螅体平均1 d可产生1.7个类浮浪幼虫胞芽,类浮浪幼虫胞芽可在3或4 d的短时间内附着变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胚胎发育和足囊萌发进行连续观察,发现海蜇四触手螅状体存在2种形成方式:第一种方式为海蜇受精卵在水温(26±1)℃条件下经6 h发育到浮浪幼虫期,浮浪幼虫25 h后经过杯状体阶段,变态发育成四触手螅状体,进入附着生活阶段;第二种方式为足囊在适宜条件下萌发,首先形成杯状...  相似文献   

13.
小黑麦二体、单体和端体异附加系的Giemsa C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应用Giemsa C显带技术,对小黑麦异附加系材料进行了分析鉴定,从中鉴定出附加有黑麦染色体7R的二体异附加系;附加有1R、4R、6R和7R的单体异附加系;附加1R、6R和7R的单端双体异附加系;附加1R短臂(1RS)和6R短臂(6RS)的单端体异附加系。此外,还鉴定出附加4R和7R的单端体异附加系,但附加的端着丝点染色体是长臂还是短臂,尚未判明。  相似文献   

14.
陆昭岑  邹春玉  彭华 《广西植物》2019,39(10):1412-1415
该文报道了广西禾本科(Poaceae)植物二新记录属,即菵草属( Beckmannia Host)和草沙蚕属( Tripogon Roem. et Schult.)。菵草属有2种及1变种,分布较广,我国有1种1变种,广西首次记录到该属的菵草[ Beckmannia syzigachne (Steud.) Fern.]。草沙蚕属约有30种,多分布于亚洲和非洲,我国有11种,广西首次记录到该属的线形草沙蚕( Tripogon filiformis Nees ex Steud.)。同时,还提供了2个新记录属、种的形态描述与照片。  相似文献   

15.
豆蟹属(Pinnotheres)与蛤类共栖的现象,在国内外已有很多的记载,而且发现了不少新的豆蟹。1953年我们在青岛、烟台等地采集时,曾挖掘了20条完整的燐沙蚕,特别注意到燐沙蚕和三强蟹属(Tritodynamia)的关系。1956年暑假期间我们再度到青岛、烟台等地,又挖掘了几条完整的标本,每条燐沙蚕的管道中几乎都有蓝氏三强蟹的存在。除此之外,我们更发现了一种很有兴趣的现象,即在燐沙蚕的管道入口处,还有一种所谓沙海葵,这三种不同的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于生物学教学上很有意义,因此我们写了这篇报导,希望动物学工作者指正。  相似文献   

16.
南海多毛类两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在整理南海(西沙群岛迤西及西南水域)多毛类环虫时,发现了两个新种,一个是矶沙蚕科Eunicidae特矶沙蚕属Euniphysa的新种,另一个是龙介虫科Serpulidae龙介虫属Serpula仿龙介虫亚属Paraserpula的新种。自特矶沙蚕和仿龙介虫亚属建立后,迄今前者仅有一个种,后者有两个种,特矶沙蚕和仿龙介虫在多毛类中被视为罕见种。现将此二新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饵料对双齿围沙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前言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是江苏沿海潮间带大米草种植区滩涂中占优势的底栖环节动物,对江苏沿海土壤和气候有很强的适应性,产量高、个体大,成为当前出口活沙蚕的当家品种。近些年人们对它的生  相似文献   

18.
我国异扇蜱属一新种(蜱螨目:硬蜱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扇蜱属Anomalohimalaya为Hoogstraal等于1970年新建的硬蜱科中的一属。其模式种是喇嘛异扇蜱A.lama Hoogstraal, Kaiser et Mitchell,采自尼泊尔高原荒漠地区的高山(鼠平)Alticola sp.、姬鼠Apodemus sp.、鼩鼱Sorex sp.和高原兔Lepus oiostolus。以后,和(1978)在苏联塔吉克的一种高山(鼠平)Alticola argentatus体上又发现另一个种——洛氏异扇蜱A.lotozkyi Filippova et Panova。 1972年我们从新疆的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体上采到异扇蜱属一种,经详细鉴定,形态与喇嘛异扇蜱和洛氏异扇蜱都有不同,故订为新种。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矶沙蚕科一新属新种(矶沙蚕目:矶沙蚕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理台湾海峡底栖多毛类标本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隶属矶沙蚕科(Eunicidae)的一新属和一新种。共有3个标本。现报道如下。 一、新属的主要特征及其与近似属的主要区别 矶沙蚕科是环节动物多毛纲重要科之一,迄今已报道7属。其中具5条触手、具触须和具亚足刺钩状刚毛的只有矶沙蚕属:(Eunice)和特矶沙蚕属(Eunipkysa),两属的主要  相似文献   

20.
周一兵 《生物学通报》1999,34(11):12-14
日本刺沙蚕属广盐性种,在我国3~4月生殖,生死时亲体群;其幼虫在6刚节之前营浮游生活以后随海流漂至河口卤区开始下沉营底栖生活对虾养殖可利用这一生活习性选择有利的海区和潮汐时间纳苗或亲体,使沙蚕在虾池中大量栖居,既为对虾提供动物性活铒,带动对虾生产过程;又争化底质,保持虾池良好的物质特征和水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