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亮菌固体发酵工艺生产亮菌制剂。采用小型发酵罐液体深层发酵和液体静置发酵对亮菌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研究。液体深层发酵采用28℃,200 r/min,通气量1∶1 v/v·m,培养7 d,亮菌干重为16.55g/L,其中菌丝体中多糖含量为5.42%,蛋白含量为1.75%;液体静置发酵采用500 mL三角瓶,28℃,150 r/min,摇瓶3 d后静置发酵14 d,亮菌干重可达10.69 g/L,发酵液中多糖含量为1.016 g/L,蛋白含量为0.320 g/L。对液体静置发酵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发酵液中亮菌甲素含量可达3.118 mg/L。由此可见,两种发酵方式在保证生物量和活性成分的前提下,缩短了发酵周期,均优于传统的固体发酵工艺,值得工业生产借鉴。  相似文献   

3.
蜜环菌遗传测定的单孢分离和培养方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平板中直接分离担子菌萌发孢子的单孢分离方法,主要利用自制的毛细管和显徽玻璃针等简单工具操作。该法简便快速,抗污染,获得单孢率高。同时报道一种改进型的担子菌互交不育性测定用培养基MEJA,与国内外目前常用的SR和MEA培养基相比,增加一项判断标准,使互交不育性和互交可育性的反应更加清晰可靠。  相似文献   

4.
蜜环菌的化学成分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蜜环菌的化学成分及应用研究郭顺星,徐锦堂,肖培根,杨峻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4)由于中药天麻(Gastrodiaelata)及猪苓(Grifolaumbellata)必须依靠蜜环菌(Armillariamel...  相似文献   

5.
在假蜜环菌固体发酵培养基中分别添加稻草、稻糠、花生壳等农副产品进行发酵,并以无添加物的培养基发酵作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添加了农副产品的培养基,菌丝生长速率及发酵完成后培养基中的多糖、蛋白质含量均比对照样有所提高。此外,还对假蜜环菌发酵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最适提取条件为:温度85℃,时间3.0h,料液比为1:4,在此条件下,多糖的提取率为4.6%。  相似文献   

6.
蜜环菌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Vahl.exFr.)Karst是一种与传统中药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共生的药用真菌,从蜜环菌子实体中分离并鉴定了3个化合物,利用波谱(MS,NMR和IR)和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1个新C-18植物鞘氨醇型神经酰胺(2S,3S,4R)-2-(十六碳酰氨基)-十八碳烷-1,3,4-三醇(1),2个已知甾醇麦角甾醇过氧化物(ergosterol peroxide)及Ergosta-5,7-dien-3β-ol,这2个甾醇系从该属真菌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7.
王有生  王贺 《生命世界》1991,18(3):18-19
  相似文献   

8.
蜜环菌发光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蜜环菌发光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氧气是蜜环菌发光的必要条件;蜜环菌发光还需要适当的温度,37℃为发光的最适温度,45℃以上的温度会使蜜环菌丧失发光的能力;1%的乙醇浓度能够促进蜜环菌的发光,10%以上的乙醇浓度就会使密环菌的发光减弱乃至丧失;蜜环菌的发光可能是由荧光酶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天麻(Gastrodia data Blume)是一种常用中药,过去临床应用主要靠采挖的野生天麻。近数年来虽然报道人工栽培天麻已获得成功,但药源仍缺,供不应求。为改进天麻现有生产方法,解决广大群众的需要,我所根据在自然环境中天麻生长与蜜环菌的密切关系(没有蜜环菌,天麻则不能繁殖)的特点,于1971年以来,开展了用蜜环菌发酵物代替天麻的研究。试验证明,蜜环菌发酵物与天麻具有相似的生物学活性;临床试用结果证明,蜜环菌发酵物与天麻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土壤中分离到的玫瑰绿褐链穗闰新种(Streptomyccs roseoviridofuscus n. sp.)经深层发酵,用离子变换剂提取法从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一个抗真菌的成分。经对它本身及多种衍生物进行化学、光谱(红外、核磁、质谱)分析与合成,证明其结构为已知的2一氯基一(一氮基乙氧基、丙酸即L-4-氧代赖氨酸。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广东热带地区的部分假尾孢菌30种,其中有一个新种和一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寄生在咖啡(Coffea arabica L.)上的咖啡假尾孢(Pseuabcercospara coffeigena Guo &Liu, sp. Nov.)和生在假蒟(Pier sarmentosum Roxb.)上的糙叶胡椒假尾孢[Pseuabcercospora piperis-murtcati (Yen) Yen]。文种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并附图,对新记录种进行了讨论。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12.
蜜环菌菌种分离新法——天麻组织分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一蜜环菌菌种分离方法——天麻组织分离法,并对此法与常用分离法——菌索分离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发现,天麻组织分离法分离成功率高(78%),远高于常用的菌索分离法(16%),且前者操作简便、难度低,所得菌种生活活力、生长形态均优于后法。  相似文献   

13.
14.
从分离材料的采集、蜜环菌索的室内培养条件、培养基的改良和分离技术的优化4个方面对前人的蜜环菌分离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完善和改进。结果表明:采用蜜环菌生长良好的木本植物组织为分离材料,在15℃保湿的条件下培养可以得到健壮的菌索;按玉米粉:黄豆粉:蔗糖:水=6:1:1:26的质量比例制作的培养基不仅能满足蜜环菌生长的营养需求,而且对于其他杂菌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有助于菌株纯化;分离前对菌索表面进行适当干燥可显著提高分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中国假尾孢属的24个种,其中有2个新种:杨桐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adinandrae Guo&Liu),钟萼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bretschneiderae Liu&Guo),10个新组合,1个新名称:木豆假尾孢(Pseudoeercospora cajani-flavi Guo&Liu)和11个中国新记录。文中对2个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描述及图。所研究的标本全部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16.
蜜环菌的深层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代替天麻,解决临床供药,对蜜环菌[Arrraillaria mellea (Vahl ex Fr.)Quel.]的深层培养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是:该菌在深层培养条件下菌丝体羌色,丝状,有横隔,具分枝;适宜的培养基为:蔗糖2%,葡萄糖1%,豆饼粉1%,蚕蛹粉1%,MgSO4 7H2O 0.075%,KH2PO40.15%,豆油0.2%,自然pH;用15%的接种量,通气量1:0.3--1:0.5(V/V/分)。在25—27℃培养6—7天,当pH降至5.0左右,残糖量降至0.5一0.3%,菌丝体具有亮光,发酵液变为棕紫褐色时,即可终止发酵。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榛蘑人工栽培中出菇的稳定性,对蜜环菌菌索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在不同生长时间、环境温度、培养基质的条件下对蜜环菌菌索进行培养。试验发现,菌索会由具有活性的黄色菌索逐渐角质化变成黑色丝状菌索,为保持蜜环菌菌索的活性状态,最佳培养条件:培养时间应控制在1523 d,最佳培养温度为恒温25℃,最佳培养基配方为PDA+麦麸+锯末。  相似文献   

18.
陈鹏  宋佳  郭璞  冀瑞卿 《菌物学报》2023,42(1):297-311
蜜环菌属Armillaria真菌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由于蜜环菌的生长发育过程较复杂,还未完全实现商业化栽培,野生资源的供应受到季节性和地域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采自东北地区蜜环菌属的3个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培养物的形态特征及分子标记确定菌株JG19016为奥氏蜜环菌A. ostoyae,菌株JG19017为高卢蜜环菌A. gallica,菌株JG19018为中国蜜环菌生物种C。奥氏蜜环菌JG19016最适生长温度为25 ℃,高卢蜜环菌JG19017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2 ℃,中国蜜环菌生物种C JG19018则在22-25 ℃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3个菌株最适pH为5-6。奥氏蜜环菌JG19016对葡萄糖和蔗糖利用率较好,高卢蜜环菌JG19017对葡萄糖利用率较好,中国蜜环菌生物种C JG19018对葡萄糖和淀粉利用率较好;蛋白胨对3个菌株促进作用最强,为最适氮源。培养基中加入VB1,对3个菌株的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奥氏蜜环菌JG19016菌丝生长的最优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 g,蛋白胨3 g,磷酸二氢钾2 g,硫酸镁1.5 g,VB1 10 mg,琼脂20 g,水1 L。在木屑基质中培养,其配方的最优碳氮比为38:1,最佳木屑粗细比为3:1以上。出菇条件探索结果显示,菌丝及菌索长满菌袋(17 mm×33 mm×5 mm丝聚乙烯袋)需要50-60 d,之后在18 ℃、60%湿度和12 h散射光的环境中,10 d左右可观察到原基产生。增加菇房湿度到90%-95%,2-3 d可观察到1-3 cm的幼子实体,7 d左右菌柄和菌盖完全分化,10 d左右观察到菌盖展开。  相似文献   

19.
猪苓、伴生菌及蜜环菌共培养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邢晓科  郭顺星 《菌物系统》2003,22(4):653-660
本文对猪苓、伴生菌及蜜环菌两两共培养及三者共培养进行了宏观形态观察及细胞学水平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猪苓与伴生菌共培养时,在二者之间形成一致密拮抗线,猪苓菌落表面菌丝分化产生大量菌丝束;猪苓与蜜环菌共培养时,猪苓能阻止蜜环菌菌索对其自身的进一步侵袭,互作区中的双方菌丝及菌索均停止生长;蜜环菌与伴生菌共培养时,蜜环菌能穿透整个伴生菌菌落,在伴生菌菌落下方产生大量分枝;三者共培养后,猪苓对蜜环菌的防御能力有所下降,伴生菌对蜜环菌的耐受力有所提高,蜜环菌产生的新分枝均向伴生菌一侧生长,猪苓与伴生菌之间并不形成致密拮抗线,只可见双方菌丝的白色交融区。猪苓与伴生菌均能在蜜环茵菌索皮层上形成侵入位点。  相似文献   

20.
邢晓科  郭顺星 《菌物学报》2003,22(4):653-660
本文对猪苓、伴生菌及蜜环菌两两共培养及三者共培养进行了宏观形态观察及细胞学水平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猪苓与伴生菌共培养时,在二者之间形成一致密拮抗线,猪苓菌落表面菌丝分化产生大量菌丝束;猪苓与蜜环菌共培养时,猪苓能阻止蜜环菌菌索对其自身的进一步侵袭,互作区中的双方菌丝及菌索均停止生长;蜜环菌与伴生菌共培养时,蜜环菌能穿透整个伴生菌菌落,在伴生菌菌落下方产生大量分枝;三者共培养后,猪苓对蜜环菌的防御能力有所下降,伴生菌对蜜环菌的耐受力有所提高,蜜环菌产生的新分枝均向伴生菌一侧生长,猪苓与伴生菌之间并不形成致密拮抗线,只可见双方菌丝的白色交融区。 猪苓与伴生菌均能在蜜环菌菌索皮层上形成侵入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