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形类动物从奥陶纪早期开始出现,一直繁盛至今;它们广布于海洋、河流、湖泊、池塘,甚至陆上森林地区。个体微小(0.15—2mm)的介形类动物已有两百多年的研究历史(1776—),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萌芽起步阶段(1776—1960)、全面发展阶段(1961—2000)和集成创新阶段(2001—)。介形类是古生代重要的海洋生物门类之一,尤以泥盆纪最为繁盛,在生物地层、生物古地理和古生态等方面应用广泛;其古生态组合可分为三类:丽足介大型组合(Myodocopid Mega-Assemblage)、图灵根大型组合(Thuringian Mega-Assemblage)和艾菲尔大型组合(Eifelian Mega-Assemblage)。古生代介形类在几次生物灭绝事件(如泥盆纪晚期、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有明显的反应。本文系统回顾了介形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主要成就,指出在古生代介形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古生代介形类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介形类动物从奥陶纪早期开始出现,一直繁盛至今;它们广布于海洋、河流、湖泊、池塘,甚至陆上森林地区。个体微小(0.15—2mm)的介形类动物已有两百多年的研究历史(1776—),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萌芽起步阶段(1776—1960)、全面发展阶段(1961—2000)和集成创新阶段(2001—)。介形类是古生代重要的海洋生物门类之一,尤以泥盆纪最为繁盛,在生物地层、生物古地理和古生态等方面应用广泛;其古生态组合可分为三类:丽足介大型组合(Myodocopid Mega-Assemblage)、图灵根大型组合(Thuringian Mega-Assemblage)和艾菲尔大型组合(Eifelian Mega-Assemblage)。古生代介形类在几次生物灭绝事件(如泥盆纪晚期、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有明显的反应。本文系统回顾了介形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主要成就,指出在古生代介形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古生代介形类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2011年1月18日是侯韦占堂教授谢世一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卓越的古生物学家.为此,本刊编辑部编了本期纪念专辑. 侯祐堂先生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她最初从事古生代海相介形类的研究,且多有建树.上世纪50年代中期始,我国中新生代油气勘探得到蓬勃发展,她"以国家之务为己任",毅然将研究领域从古生代转向从未...  相似文献   

4.
闽西船山组上部的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伊武军 《古生物学报》1990,29(6):734-744
一、前言福建晚古生代介形类迄今尚无专门报道。近年来,笔者从沙县高地ZK302钻孔岩芯及龙岩中甲剖面的部分样品中,获得了较为丰富的介形类化石,共计12属18种,其中2新种,2未定种。所产介形类化石的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层位局限于船山组上部,即广义的Pseudoschwagerina带。与介形类共生的(竹蜓)类有Sphaeroschwagerina, Pseudoschwagerina, Eoparafusulina等;珊瑚Anfractophyllum, Pseudocarniaphyllum, Kepingophyllum等。样品的采集工作得到洪祖寅、吴富宝的帮助,扫描电镜照片承袁留平完成。  相似文献   

5.
继第四纪及古生代介形类和地层讨论会后,中生代介形类工作会议于1987年10月28日至31日在石城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举行。 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共25人,分别来自地质、石油、煤炭、科学院及高等院校等系统的十七  相似文献   

6.
对广西柳桥剖面、贵州晒瓦剖面和安徽平顶山西剖面晚二叠世末期硅泥质岩相地层中产出的介形类化石进行了系统分类学研究,共鉴定介形类化石30属86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Denticupachydomella Yuan gen.nov.和2个新种Pseudobythocypris guiqianensis Yuan sp.nov.和Denticupachydomella spinosa Yuan sp.nov..该动物群主要由薄壳和个体较小的介形类组成,呈现出以古生代分子为主,同时含有少量典型中生代先驱分子(如:Abrobairdia,Lobobairdia)的混合动物群面貌.通过这些剖面之间的对比以及与前人研究资料对比,发现各剖面产出的介形类动物群具有强烈的地方性,三个剖面之间无相同分子,亦仅有20种曾报道于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区晚石炭世-晚二叠世地层.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生物学会介形类专业委员会和甘肃省地质学会联合举办的“古生代介形类、地层讨论会”于1986年8月29日至9月2日在兰州市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地质、煤炭、科研、石油、高等院校五大系统28个单位,共60人,第十一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和地质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杨敬之应邀出席并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和论文摘要30篇,其中大部.分文章除广泛而深入地论证了石炭系上、下及其内部界线外,还结合介形类等化石的特征探讨了沉积  相似文献   

8.
介形虫秘史     
在古生代地层中,各门类大化石十分发育,因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微小的介形虫化石。然而在中、新生代地层中,特别是陆相地层和钻井取不到大化石的情况下,介形虫化石已上升成为举足轻重的一个门类了。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硫、磷、钾、天然碱等有用矿床的普查、勘探的不断深入,介形虫化石的身价亦与日俱增。什么是介形虫呢?介形虫在古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中,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介形虫目。从距今约五亿七千万年的寒武纪开始出现,有的属种一直繁衍至今。介形虫是双壳动物,动物体包隐在左、右两瓣大小相等或不相等的外壳里。一般壳长0.4—4毫米,最大者可达30毫米,属于微体古生物。它们的体形不一,侧视有圆形、半圆形、纺锤形、椭圆形、肾形及菱形等。壳面饰以各种花纹,有的光滑如镜。  相似文献   

9.
西藏现代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的介形类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我国西藏现生介形类过去研究不多,1973年蒋燮治、陈受忠发表了珠穆朗玛峰地区聂拉木县嘎罗维金玛湖和绒布寺前河边小溪浮游生物水样中的介形类,计有:Cypris pubera Mülle, C. subglobosa Sowerby, Gandona caudata Kaufmann和Eucypris sp.。 本文描述的介形类均从西藏现代湖泊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分析出来,只获得壳瓣。样  相似文献   

10.
距今200万年以前,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为富含介形类、腹足类等水生生物群的淡水-半咸水湖泊.距今约200万年以来,柴达木盆地马海-大红沟凸起的隆升,阻挡了祁连山水系进入三湖坳陷的北斜坡地区.由于该区湖水急剧咸化,多盐-高盐水介形类肥胖真星介(Eucypris inflata)从柴达木盆地西部向东南舌进200km,替代了该地区原先丰富的淡水-微咸水介形类动物群.然而,肥胖真星介未能进入达布逊湖以东和三湖以南的富含淡水-半咸水介形类高分异度种群区.距今约150万年以来,湖水进一步咸化,介形类动物群无法在高度咸化的水体中生存,肥胖真星介在北斜坡地区绝迹.此时的沉积物中频繁出现石膏晶片和石膏层.论文展示了构造活动控制生物群分布的实例.柴达木盆地生物成因天然气起源于富含淡-半咸水介形类动物群的湖相泥岩--烃源岩.地质勘探家的首要任务是圈定生物成因气源岩区.淡水-半咸水介形类动物群分布范围的圈定对生物成因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对杏104井,杏1—丁3—检323井和塔3井等3口优选井的介形类化石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对3口优选井涉及研究层位的87块介形类化石样品进行统计分析和编制介形类主要种的地层分布延限图、开展介形类生物地层学研究,建立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嫩江组一段介形类化石带7个,包括新建介形类化石带1个,修订介形类化石带1个,并详细描述这7个介形类化石带。  相似文献   

12.
化石介形类分类依据--壳体形态,包括壳体的大小、形状、装饰和诸如毛孔、叠覆、似犁状构造、喙、铰合构造等构造特征都与介形类的栖息环境,包括地理、气候(季节、纬度等)、水体的深度、化学性质和稳定程度,食物的富集程度和群落的组成及个体数量以及性别息息相关.因此,正确理解介形类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功能学,不仅能揭示介形类的生活习性,推测化石介形类的生活环境,从而为古环境和古群落生态重建提供依据,而且可以提高化石介形类个体发育、系统分类和演化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广东三水盆地晚白垩世的介形类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4口钻井及4条地表剖面372个样品的采集和分析,三水盆地晚白垩世的介形类动物群含介形类化石28属81种,本文描述其中24属62种,包括1新种.此介形类动物群在数量上以女星介科和玻璃介科最繁盛,次为背足介科、湖花介科和类女星介科,依其横向分布及纵向变化规律,划分为Talicypridea和Porpocypris两个动物群及Talicypridea amoena带、Porpocypris globra带和Porpocypris sphaeroidalis带等3个化石带.依据介形类化石三水组可与南雄群对比,时代属晚白垩世早--中期.大塱山组与上湖组坪岭段对比,时代应属晚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14.
河北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介形类生物地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河北阳原、蔚县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20余条剖面介形类生物地层的调查研究,发现非常丰富的介形类化石,计23属60余钟,自下而上可明显地划分为5个介形类化石组合带:1.Potamocypris plana-Candoniella-Ilyocypris组合带;2.Leucocythere-Ilyocypris-Candon...  相似文献   

15.
大庆油田介形类化石在油层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颇为发育,剖面完整,地层分布广泛,沉积厚度大,其中含有丰富的化石,如介形类、叶肢介、腹足类、瓣鳃类、植物、少量的爬行类、昆虫及鱼类等。尤其是介形类化石分布广泛,数量多,保存很好。通过多年的地质勘探工作,古生物工作者对白垩纪地层中的介形类化石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从纵向上建立了14个介形类化石组合(表Ⅰ),为区域地质勘探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起了一定的作用。在  相似文献   

16.
深海钻探计划(DSDP)31航次296站晚新生代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深海钻探(DSDP)31航次296站晚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的性质及其古海洋学意义.此站钻孔上部上新统至全新统以超微浮游生物软泥和粘土为主的16块岩芯中,共分析获得介形类化石8属11种,计有:Poseidonamicus major Benson, P. anteropunctatus Whatley et al., P. punctatus Whatley et al., Pennyella dorsoserrata (Brady), Henryhowella sp., Pterygocythere mucronalatum (Brady), Abyssocythere sp., Abyssocythereis sulcatoperforata (Brady), Pelecocythere sp., Krithe sp. 1和Krithe sp.2.这些介形类属种均为冷海域深海区介形类分子.由此表明,西北太平洋边缘地区在晚新生代曾为一深海区.在第四纪,其深度可能和现今296站的深度大致相当;在上新世,其深度可能更深一些.研究结果证实,深海底栖介形类属种的分布具全球性;在相当长的地质时期内,介形类属种的形态和壳饰都非常稳定,无明显变化.同时,进一步证实,介形类个体大小变化与深度相关,同一种介形类壳体随水域深度加深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海洋浮游介形类(ostracods)是一类分布较广的小型甲壳动物, 大多数是典型的有机碎屑摄食者, 本身又是中深层鱼类的饵料, 在海洋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海洋浮游介形类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 大约还有200—400 种的海洋浮游介形类未被发现, 尤其是栖息于深海的种类。今后介形类分类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是深海种类的发现。我国介形类研究起步晚, 积累少, 应加强我国不同海域深海介形类及其与环境关系的深入研究。文章综述了海洋浮游介形类的多样性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重点概述了海腺萤科分类的发展, 比较分析了不同海域介形类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征, 总结了浮游介形类的生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概括了我国海洋浮游介形类的研究现状, 以期为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深海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从坚硬且致密的含介形类化石样品中高效获得介形类化石的处理方法,本研究对三种白垩纪含介形类化石样品:产自吉林白山盆地的含凝灰钙质粉砂质泥岩、凝灰质灰岩和英国典型Purbeck-Wealden沉积区的石灰岩,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处理.处理方法包括过氧化氢法、表面活性剂法、液氮法、冰醋酸法(常温和沙浴70℃)和氢氟酸法....  相似文献   

19.
滴水湖作为人工新建湖泊,其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中的跟踪数据对重建其他湖泊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2013年7月和2014年8月对滴水湖现生介形类分布状况及水环境因子分别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滴水湖湖水盐度范围介于1.4‰—2.0‰之间,属于微咸水湖。12个采样点共鉴定出现生介形类13种,包括非海相类克氏丽星介Cypria kraepelini(G.W.Müller)和无偶斗星介Cypridopsis vidua(O.F.Müller),海相类中华洁面介Albileberis sinensis Hou、向岛薄丽星介Dolerocypria mukaishimensis Okubo、腹结细花介Leptocythere ventriclivosa Chen、东台新单角介Neomonoceratina dongtaiensis Yang et Chen、长新中华花介Neosinocythere elongata(Hu)、闪光似异口介Paradoxostoma nitida Ho、典型中华美花介Sinocytheridea impressa(Brady)、长中华海花介Sinopontocythere elongata(Gou)、古屋刺花介Spinileberis furuyaensis Ishizaki et Kato、美丽刺面介Spinileberis pulchra Chen和丰满陈氏介Tanella opima Chen。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滴水湖12个样点的8种介形类和9个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介形类和环境因子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9个环境因子中叶绿素、总磷和电导率对介形类的分布影响最大,总氮和湖水水温对介形类也有一定影响;从物种分布状况看,相对于低分布频度物种,高分布频度(Y>0.01)物种对环境的耐受性更大,其中Cypria kraepelini和Neomonoceratina dongtaiensis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物种。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发现,不仅自然环境因子(如电导率、水温等),而且人为干扰因素(如总磷、总氮)都对介形类分布的改变起到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中首次报道西藏聂拉木地区亚来水厂剖面上奥陶统甲曲组介形类16属30种,介形类以古足介目类和圆足介目类为主,少量速足介目类。根据该剖面介形类时代特征,可以推断甲曲组应属于晚奥陶世早期,大致为Sandbian期—Katian期。该介形类生态组合为艾菲尔生态型,指示甲曲组在沉积时为近岸浅水环境。晚奥陶世喜马拉雅地层区与华南扬子区及塔里木介形类面貌相似,应属于相同的生物地理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