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方鲇的营养学研究:饲料中大豆蛋白水平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以初始体重为 2 3 .78± 0 .0 9g的南方鲇幼鱼为实验对象 ,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 6周的生长实验。以大豆蛋白分别替代 0 %、1 3 %、2 6 %、3 9%、5 2 %和 6 5 %的鱼粉蛋白 ,配制成 6种等氮 (粗蛋白为 48%)、等能 (总能 2 0 KJ/ g)的饲料 ,用于探讨饲料中鱼粉蛋白与大豆蛋白的不同比例对南方鲇生长及饲料转化率的影响。实验在 2 7.5± 0 .2℃水温条件下进行 ,溶氧维持在 5 mg/ L以上 ,光照周期为 1 4L:1 0 D。实验结果表明 ,当大豆蛋白分别替代1 3 %、2 6 %和 3 9%的鱼粉蛋白时 ,3组之间的特定生长率 (SGR)的差异不显著 (P>0 .0 5 ) ,但均显著高于 5 2 %和 6 5 %替代水平 (P<0 .0 5 )。其中 1 3 %和 2 6 %的替代水平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 ) ;3 9%替代水平的特定生长率 (SGR)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0 .0 5 ) ;而 5 2 %和 6 5 %替代水平的特定生长率 (SGR)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 )。饲料转化率 (FCE)、蛋白质效率 (PER)和蛋白质累积率 (PPV)分别在各处理组之间的差异关系与特定生长率 (SGR)在各组之间的变化相类似。因此 ,本文提出南方鲇饲料中大豆蛋白替代 3 9%的鱼粉蛋白是适宜的 ,过量的添加将影响南方鲇的生长及饲料转化率。通过分析认为大豆蛋白影响南方鲇生  相似文献   

2.
以体重为(4.86±0.02)g的虹鳟稚鱼为实验对象,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90d的生长实验。用1000 U/kg植酸酶预处理大豆分离蛋白,然后以预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分别替代0、20%、40%、60%、80%和100%的鱼粉蛋白,配制成6种等氮(粗蛋白为44.97%)、等能(粗脂肪为13.42%)的饲料,以评估饲料中鱼粉替代量对虹鳟生长、体组成、消化率及氮磷排泄的影响。90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替代鱼粉对虹鳟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当大豆蛋白替代水平由0增加到40%时,虹鳟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提高,随着饲料中SPI替代水平由40%增加到100%时,虹鳟的SGR显著降低(P<0.05),在S0、S20和S60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WGR)和蛋白质效率(PER)分别在处理组之间的差异关系与特定生长率(SGR)在各组之间的变化趋势相类似;当大豆蛋白分别替代40%时,其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其他替代组(P<0.05),当替代量超过40%后,随着替代水平的增加,FCR显著增加(P<0.05)。随着替代水平由0升高到100%,磷排泄显著降低,与之相反的是,磷沉积率显著升高。随着替代水平由0升高至40%,氮排泄逐渐降低,当替代水平由40%升高至100%,氮排泄逐渐升高,随着替代水平升高至40%,氮沉积率升高。试验证明,大豆分离蛋白替代量达到40%时,虹鳟的生长及饲料转化率达到最佳,而高比例的SPI对虹鳟的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实验以异育银鲫中科3号幼鱼(3.20.5) g为实验对象, 研究螺旋藻粉蛋白替代饲料鱼粉蛋白(0、20%、40%、60%、80%和100%)对鱼摄食、生长、饲料利用和蛋白沉积的影响。实验设计了6种等氮(38%)等脂(10%)等能(16.50 kJ)的饲料, 每处理3个重复。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 表观饱食投喂。实验水温为(283)℃, 实验共持续60d。结果发现:随藻粉替代比例的增加, 鱼摄食率显著上升; 饲料效率则呈显著下降趋势; 特定生长率在20%替代组与鱼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 其他各替代组均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 蛋白沉积率在20%、60%替代时与鱼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 其他替代组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 肥满度在各替代组均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 鱼体蛋白随藻粉替代比例的增加呈现先持平后降低的趋势, 鱼体脂肪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 20%、40%和60%替代组全鱼灰分均高于全鱼粉组; 肠道消化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在替代组和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随藻粉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呈显著上升, 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则呈显著下降趋势, 总磷表观消化率在20%替代时最低, 在100%替代时最高。综合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沉积率情况, 当鲫幼鱼饲料中鱼粉含量约为50%, 且鱼粉为唯一蛋白源时, 螺旋藻粉蛋白可替代饲料中20%鱼粉蛋白。  相似文献   

4.
罗非鱼对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利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罗非鱼对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的利用效果, 设计了鱼粉含量为9%的鱼粉饲料、鱼粉含量为0%的无鱼粉饲料(以豆粕等蛋白替代鱼粉), 在无鱼粉饲料基础上分别添加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 使其蛋氨酸含量与鱼粉饲料一致, 共4种饲料, 饲喂平均体重为(1.220.07) g/尾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O. aureus) 8周。结果表明, 各组罗非鱼增重率分别为1642.7%、1250.3%、1362.0%、1451.7%, 饲料系数分别为1.08、1.45、1.30、1.21; 在无鱼粉饲料中添加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提高增重率8.9%、16.1% (P0.05), 降低饲料系数10.34%、16.55% (P0.05); 包膜蛋氨酸组较晶体蛋氨酸组具有更高增重率和更低饲料系数(P0.05)。对摄食后不同时间点肝脏和血浆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变化的测定表明, 鱼粉饲料组、无鱼粉饲料组肝脏GOT、GPT活性分别在摄食后第2、第4h出现高峰; 晶体蛋氨酸组在摄食后1h出现高峰, 较无鱼粉组提前; 包膜蛋氨酸组在摄食后第5h出现高峰, 较无鱼粉组滞后; 血浆GOT、GPT活性变化趋势与肝脏的基本一致。消化率试验表明, 鱼粉饲料组干物质、粗蛋白质消化率最高, 无鱼粉饲料组最低; 在无鱼粉饲料中添加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后, 干物质、粗蛋白质消化率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 在蛋氨酸缺乏的实用饲料中补充晶体或包膜蛋氨酸, 均可显著提高罗非鱼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 包膜蛋氨酸较晶体蛋氨酸具有更高的利用效率和更好的促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初始体重(0.500.00) g的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稚鱼为试验对象, 在室内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 研究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蛋白对乌苏里拟鲿生长、体成分及消化率的影响。以豆粕分别替代对照饲料(S0)中10%(S10)、20%(S20)、30%(S30)、40%(S40)、50%(S50)和60%(S60)的鱼粉蛋白, 另外,60%组添加0.3%蛋氨酸(SM60), 共配制8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结果表明, 随着饲料中豆粕替代比例的增大,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逐渐降低, 但10%40%替代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S50和S6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与S60组相比, SM60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所提高(P0.05),但显著低于0%40%替代组(P0.05); 饲料系数的变化规律与增重率的趋势正好相反; 当饲料中豆粕替代水平由0%增加到20%时, 乌苏里拟鲿的摄食率由3.22%提高到3.55%, 而后随着替代比例进一步增加, 摄食率逐渐降低, 但方差分析表明, 差异不显著。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对乌苏里拟鲿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肌肉水分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而逐渐升高; 全鱼和肌肉粗蛋白含量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其中, S60和SM6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 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呈现升高的趋势, S60和SM60组显著高于其他替代组(P0.05); 肥满度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当豆粕替代鱼粉蛋白比例为60%时, 肝体比、脏体比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而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50%和60%替代组的蛋白质和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040%替代组(P0.05), 而040%替代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豆粕替代比例由0升高到60%, 磷表观消化率由36.07% 升高到66.50%。在实验条件下, 豆粕替代乌苏里拟鲿饲料中40%鱼粉蛋白, 不会影响乌苏里拟鲿的生长和饲料利用, 而高比例替代对生长和鱼的健康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饲料中配制不同鱼粉和菜粕比例,探讨利用菜粕蛋白替代鱼粉对异育银鲫(Carssius auratus gibelio)的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饲料中菜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分别为 0、20%、40%、60% 和80%。实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菜粕蛋白比例高于40%时,异育银鲫的生长显著下降(P0.05),对摄食率影响不明显(P0.05)。在80%替代水平下,干物质和蛋白质的消化率最低,能量消化率在40%替代水平最低。饲料转化效率在20%蛋白替代后明显下降(P0.05)。蛋白质和能量储积率在40%蛋白替代后明显下降(P0.05)。在40%菜粕蛋白下,鱼体能量和脂肪含量最高。鱼体蛋白质在60% 和80% 菜粕蛋白时最低,脂肪在20% 菜粕蛋白时最高。因此饲料菜粕蛋白的水平不超过20%(干物质含量约17%)不会影响异育银鲫的生长和饲料转化。    相似文献   

7.
在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中性蛋白酶、中性植酸酶, 考察对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生长、营养物质消化率和沉积率、血浆生化指标及肠道组织学的影响。配制含鱼粉5%和磷酸二氢钙1.5%的正对照饲料、无鱼粉饲料、无鱼粉低磷饲料(磷酸二氢钙1.0%)和在无鱼粉饲料中添加175 mg/kg蛋白酶, 在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175 mg/kg蛋白酶+300 mg/kg植酸酶的5组等蛋白饲料, 饲喂初始体重为(52.5±2.0) g的建鲤10周。结果表明: 对照组具有最高增重率和最低饲料系数(P<0.05), 无鱼粉饲料和无鱼粉低磷饲料组的增重率、蛋白质和磷沉积率、蛋白质和钙消化率均显著下降(P<0.05); 在无鱼粉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后, 提高了建鲤增重率13.1%(P<0.05), 达到和对照组基本一致的水平; 显著提高了蛋白质、钙消化率和肠绒毛高度, 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 在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和植酸酶后, 显著提高了脂肪、蛋白质、磷沉积率和蛋白质、钙、磷消化率(P<0.05), 增加了前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P<0.05), 提高了血浆磷浓度(P<0.05)。以上结果表明, 在全植物性蛋白饲料中添加蛋白酶, 在全植物蛋白的低磷饲料中同时添加蛋白酶和植酸酶可以促进建鲤生长, 提高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沉积率, 促进肠道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发酵豆粕和豆粕替代部分鱼粉对银鲑(Oncorhynchus kisutch)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能力和免疫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试验设置4种等氮等脂等能的饲料(粗蛋白约为42%、粗脂肪约为15%):对照组为:添加41%鱼粉的饲料(FM组;鱼粉蛋白占比27%);试验组分别为在FM组中用豆粕替代部分鱼粉(SM组;鱼粉蛋白占比17%,豆粕蛋白占比10%)、在FM组中用豆粕和发酵豆粕混合替代部分鱼粉(FSM5组;鱼粉蛋白占比17%,豆粕蛋白占比5%,发酵豆粕蛋白占比5%)、在FM组中用发酵豆粕替代部分鱼粉(FSM10组;鱼粉蛋白占比17%,发酵豆粕蛋白占比10%),饲养体重为(102.25±0.24) g的银鲑幼鱼10周。生长结果表明, FSM10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日增重率、肥满度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FSM5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显著高于SM组(P<0.05);各组间肝体比、脏体比和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肌肉成分结果显示,各组水分、灰分和粗蛋白没有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9.
以初始体重(100.0±0.29)g的草鱼为研究对象,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棉粕替代鱼粉蛋白对草鱼的生长、饲料利用,血液生理指标和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实验设置7种等氮等能饲料,对照组(C)以鱼粉为唯一蛋白源,其余6组分别以棉粕替代饲料中鱼粉蛋白的20%(R20)、40%(R40)、60%(R60)、80%(R80)、90%(R90)、100%(R100)。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的升高,草鱼特定生长率呈下降的趋势,当替代比例达到6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效率、蛋白质贮积率和能量贮积率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通过折线法分析,在实验条件下,棉粕可以替代鱼粉蛋白的43.3%而不影响草鱼的生长。各组草鱼之间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总胆固醇、高密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胆固醇呈现下降趋势,当替代水平达到4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棉粕替代鱼粉蛋白显著影响鱼体的水分含量(P0.05),当替代比例达到80%,鱼体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鱼体的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R20组的鱼体脂肪和能量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100组的鱼体脂肪和能量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中华倒刺鲃幼鱼饲料蛋白质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白鱼粉为蛋白源,设计了6个不同蛋白质含量(20.49%、26.48%、34.20%、41.02%、49.94%和55.86%,分别表示为D1、D2、D3、D4、D5和D6)的等能饲料,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在水温为(27.5±0.5)℃的条件下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进行10周的养殖实验,探讨中华倒刺鲃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结果显示:干物质摄食率(FRdm)随饲料蛋白质含量升高呈先降低然后稳定的趋势;蛋白质摄食率(FRp)与饲料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982,p<0.01)。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随饲料蛋白质含量增加而降低,蛋白质消化率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随饲料蛋白质含量由D1逐渐增加至D4,体重特定生长率(SGRw)、能量特定生长率(SGRe)和饲料效率(FE)均显著增高(p<0.05),而D4、D5和D6组间无显著差异,其中D4组的三个指标值均最高,分别为(0.97±0.04)%/d、(0.87±0.04)%/d、(68.96±3.00)%。蛋白质效率(PER)、蛋白质累积率(PPV)和能量累积率(EPV)在各饲料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以SGRw、SGRe和FE为指标,采用折线模型分析表明,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最适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9.6%-42.2%。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5.
16.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