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t Genetic Systems N.V.(PGS)介绍,已将雄性不育基因用于种子玉米杂种的生产,这将解决玉米去雄时耗费劳力和资金的问题。PGS估计,一旦称为Seedlink的该系统申请到专利并投入市场,它可使美国种子玉米杂种生产者每年节省一亿八千万美元。杂种玉米是最具商业价值的杂交种子,世界年销售额为三十亿美元。常规生产过程是:利用人工方法给玉米去雄,然后用所需品系的花粉对其进行杂交。与多数农作物不同,玉米的雌、雄生殖器官在植株上相距一定距离,因此可通过去雄生产杂交种子。但因过程全部采用人力,因此每年美国耗资一千八百万美  相似文献   

2.
RNA编辑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线粒体中,是线粒体产生功能蛋白所必不可少的过程。以红莲(HL)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粤泰A、保持系粤泰B及杂种红莲优6四分体时期的花药、单核花粉和二核花粉为材料,研究了线粒体功能基因———atp6、coxⅡ及嵌合基因orfH79转录本的编辑位点。结果表明,atp6转录本的编辑能力明显受到恢复基因的影响。atp6转录本在不育系中不被编辑或部分编辑,而在引入了恢复基因的杂种一代中,其编辑能力均大幅提高。coxⅡ转录本在3个材料中编辑状态没有差别,而嵌合基因orfH79在各个材料中均不被编辑。由此推测,红莲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atp6转录本编辑能力的基本丧失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籼稻不育系及“三系”杂种的花药培养,发现花粉败育发生在单核晚期以后的雄性不育系的花粉,能正常诱导成花粉植株,并可保持雄性不育性。“三系”杂种花培时,其愈伤组织诱导率及绿苗分化串均较常规杂种及一般品种高。于较短时间内得到一些经济性状稳定而具恢复力强的“恢×恢”、“恢×保”以及杂种后代的花粉株系。在获得与原杂种较相似、产量相近  相似文献   

4.
籼稻体细胞无性系雄性不育突变的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1988年5年间所获得的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起源的雄性不育突变,按它们的性质,可分为花粉败育型,无花粉型和花药退化(或部分退化)型3类。在IR54中,于不同年份(1985和1986年)及不同世代(R_1和R_2代)发现了表型基本相似,基因型可能也相似的两例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突变。在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突变中,发现1例(54257)为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以多个品种与之测交,杂种一代中有的表现为育性恢复,有的仍然为雄性不育。能保持其雄性不育的品种有珍汕97、二九矮、新锦粘、162-5(来自IR 52的稳定的体细胞无性系),连续回交3代以上均能基本保持不育(但桂朝2号的回交后代不育性尚不稳定)。能使其育性恢复的品种有IR 24、IR 36、IR 54、双二粘、测64等。初步遗传研究表明,54257表现出十分复杂的核质关系,看来可能具有与野败细胞质完全不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雄性不育雄性不育是指植物的雌性(雌蕊)正常,雄性(雄蕊)不正常,不能产生花粉或花粉败育的现象.雄性不育现象在植物中普遍存在,玉米、高粱、小麦、水稻、洋葱等作物中都有发现.玉米中有一种雄性不育的变异,植株在开花抽穗期,雄穗上的花药不能显示出来,整个植株不能开花散粉,其雌蕊的发育正常,能接受另一植株的花粉而结实.又如我国科技工作者发现的雄性败育的野生稻等.  相似文献   

6.
RNA编辑现象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线粒体中,RNA编辑的不充分或偏离与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具有相关性。以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F1 coxⅢ基因转录本编辑位点的差异,发现coxⅢ基因转录本共有14个编辑位点,其中有12个引起了氨基酸种类的变化。通过对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F1线粒体RNA编辑频率的比较,发现引入恢复基因后,不育胞质中coxⅢ基因转录本的编辑频率明显提高,说明coxⅢ基因转录本的RNA编辑与细胞质雄性不育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植物花粉花药的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介绍了几种创造基因工程核雄性不育系和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途径,保持与恢复基因工程雄性不育系的途径和雄性不育基因工程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现象,其表现为母性遗传、花粉败育,但雌蕊正常。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杂交种子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其分子作用机制有利于更有效地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随着一些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相继被克隆,人们对一些细胞质雄性不育和恢复系统的分子作用机理已经有一定了解。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作用机理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现象, 其表现为母性遗传、花粉败育, 但雌蕊正常。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杂交种子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其分子作用机制有利于更有效地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随着一些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相继被克隆, 人们对一些细胞质雄性不育和恢复系统的分子作用机理已经有一定了解。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作用机理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起源于组织培养的籼稻雄性不育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R8及IR54的成熟种子与幼穗培养在MS培养基,蔗糖6%附加生长刺激素及其它成分的条件下,在再分化植株第一代(R_1)中各发现了1株雄性不育突变(其中来自IR54的1株为育性嵌合体)。在IR24及IR54体细胞无性系第二代(R_2)各发现1个株系分离出雄性不育与育性正常两类植株。上述雄性不育有花粉败育与无花粉型两类。IR24对无花粉型的雄性不育(来自IR54)为半恢复。F_1及R_2代的育性分离完全符合15/16∶1/16的模式,表明雄性不育为两对独立的核基因所控制。通常雄性不育是通过杂交(包括远缘与品种间)理化诱变或自发突变产生的。最近在烟草上通过原生质体融合也获得了雄性不育。但从体细胞培养的无性系及其后代中获得雄性不育的突变,本研究乃属首次。  相似文献   

11.
鉴定了小伞山羊草(Ae.umbellulata)6条染色体的中国春添加系对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影响,发现UAD能较好地恢复T型不育系的育性,表明染色体A上携带有育性恢复基因。添加染色体A在提莫菲维细胞质背景中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为15.6%。同时进一步证明中国春不含有恢复基因。 在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2的331个不育系与UAD的杂种衍生后代中选到18个可育株,并对部分植株进行了细胞学鉴定。其中040-5、061-1和061-4与中国春的杂种F_1的育性分离和染色体配对情况表明它们是含有来自小伞山羊草染色体A上的恢复基因的杂合易位系。  相似文献   

12.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从而导致不能正常受精结实的自然现象。CMS的起因源于受植物细胞质基因的影响表现出雄性不育的特征,目前研究表明为线粒体的基因引起的雄性不育。相应地,细胞核中存在某类基因能够编码一种蛋白使其育性得以恢复,这一类基因称为育性恢复基因(Rf genes)。杂交水稻的生产依赖于CMS的发掘和利用,并且这也是农作物增产的一条有效途径。迄今为止,水稻中CMS和育性恢复的相关研究较多,机理阐述相对比较深入,本文主要介绍水稻CMS及育性恢复基因的研究及CMS和育性恢复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能为揭示水稻CMS与育性恢复机制以及其他作物的CMS/Rf研究提供参考,为新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棉花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cDNA-AFLP对棉花ms5ms6双隐性核雄性不育两用系的不育株和可育株花粉发育的3个时期—造孢细胞时期、花粉母细胞时期和花粉粒时期进行对比分析,共得到17个差异表达片段,它们分别属于11种表达模式,其中14个片段可以在NCBI数据库中找到同源序列,功能分析表明这些片段所编码的基因可能参与了信号转导、转录、能量代谢、细胞壁发育等相关过程。Northern杂交结果证明检测片段的表达模式与cDNA-AFLP结果吻合。同时还在可育花药中发现了与玉米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因子RF2基因高度同源的育性恢复因子类基因。  相似文献   

14.
植物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雄性不育既是研究植物生殖生物学重要的植物学性状也是研究作物杂种优势利用重要的农艺性状,在遗传和分子生物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以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为主,对植物雄性不育的控制基因和相关分子机理已有众多进展,按照花药发育时期和雄性败育的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减数分裂异常、胼胝质代谢异常、绒毡层发育异常、花粉壁发育异常、花药开裂异常,以及其它类型的雄性不育。在不育相关基因中,导致胼胝质代谢异常、绒毡层发育异常和花粉壁发育异常的基因往往表现一因多效,一个相关基因的突变会产生复合表型。关于植物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表明,雄性器官和小孢子形成过程中的任何相关基因的改变,均可导致雄性不育的产生。本文总结了植物核基因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以期促进不同物种间雄性不育基因的比较分析,使植物雄性不育研究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5.
英国环境释放政府顾问委员会(ACRE)为抗glufosinate的遗传工程油菜开绿灯,允许在英国出售。不过,在获得其它11个欧洲国家认可之前,这种新植物还不能在欧洲销售。达种由比利时(PGS)开发的植物表达phosphinothricin酰基转移酶基因(bar),可抗除草剂glufosinate。该植物还包含Seed-Link雄性不育系,在花粉中表达一种核糖核酸酶基因。Glufosinate是由Hoechst公司生产的,商品名有Ignite、Basta和Challenge等多个。ACRE是经多数裁定批准该植物的,尽管委员会的某些成员,如  相似文献   

16.
利用普通小麦与6x小簇麦杂交转移簇毛麦有利基因的过程中,发现由小麦品系J-11为亲本的杂种F1花粉具有高可育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它可能是由小麦品系J-11核基因组上所携带的基因与簇毛麦染色体相互作用影响杂种F1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行为而形成的,导致其花粉育性及结实性的增高和外源染色体传递行为的不同。结果指出了可能存在一类影响远缘杂种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行为的新基因,这种基因与外源染色体的相互作用对控制远缘杂种结实性及其外源基因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辣椒是常异花授粉植物,杂种制种成本较高。利用雄性不育育种可以降低杂种成本,近年来成为育种单位及科研院所研究的热点。介绍了国内开展辣椒雄性不育育种的情况,阐述了有关辣椒雄性不育研究的进展,涉及已被利用的遗传类型、不育系的来源和恢复系的研究,对近年来开发的不育和保持基因标记、恢复基因标记、基因的克隆进展进行了描述,为国内辣椒育种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红莲型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2年,武汉大学科研人员以红芒野生稻为母本,与江西地方品种莲塘早父本杂交,在后代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株.再用莲塘早多代回交,于1974年获得了不育性稳定的株系,命名为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Honglian-typ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HL-CMS),莲塘早为其保持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由此问世.与单核期花粉败育的野败型水稻不同,红莲型属于二核期配子败育类型,花粉碘染为圆败,是杂交水稻新质源.40年来,武汉大学科研人员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紧密结合,促进了红莲型杂交水稻的发展.分子功能验证发现,不育系线粒体内一编码79个氨基酸的可读框OrfH79为HL-CMS不育基因,ORFH79蛋白破坏线粒体正常功能后导致花粉败育.遗传分析发现,HL-CMS为双基因恢复模式,进而克隆了恢复基因Rf5和Rf6.育性恢复机理研究表明,恢复基因RF5蛋白与GRP蛋白互作,组装成400~500kD的分子复合体作用于atp6-OrfH79 mRNA,从而恢复不育性.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创制出新的CMS和多基因恢复水稻材料,并用于育种实践,选育出高产优质红莲型杂交水稻新组合红莲优6号、珞优8号和粤优9号等,相继通过了湖北省、广西省和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等审(认)定,构建的红莲型杂交水稻亲本繁殖提纯体系突破了产业化瓶颈.当前,红莲型杂交水稻在中国长江流域、华南稻区已大面积种植,在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孟加拉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也表现优异,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与粳稻杂交F1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粳稻台中65为母本,高州普通野生稻141个编号材料为父本,成功组配72个粳野杂种F1,分别对杂种F1的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粳野杂种F1平均结实率为68.30%,变化范围为30.29%~94.05%,大部分在50%~80%之间;花粉平均育性为76.49%,最低为33.23%,最高为95.72%,大部分都高于70%,表现正常.花粉败育类型包括染败、典败、圆败和大小花粉粒;花药的平均裂药指数为3.87,接近正常.粳野杂种F1花粉发育过程与栽培稻基本一致,可分为8个时期,包括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小孢子早期、小孢子中期、小孢子晚期、二胞花粉早期、二胞花粉晚期和成熟花粉期.研究结果表明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可能具有决定杂种F1花粉育性的不同基因,包括花粉不育中性基因等.  相似文献   

20.
以谷子(Setaria italica (L.) Beauv.)雄性不育系1066A为母本,豫谷1号三体(1~7)及四体8和四体9作父本进行杂交,应用初级三体分析法,进行了谷子雄性不育基因和黄苗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通过配置大量杂交组合和反复授粉,利用豫谷1号三体的极少量花粉,获得了三体2~9的F1代杂种,各杂种三体的形态与豫谷1号三体基本相似,略有差异,苗色呈绿色且可育.杂种F2植株的苗色和育性都产生分离.结果是三体3、5、7、8、9的F2代分离出的可育株与不育株之比为3∶1,三体6的可育株与不育株之比为14∶1 (χ2=0.012,P=0.01).杂种F2分离出的绿苗与黄苗之比只有三体7为12∶1 (χ2=0.36, P=0.01),其他均为3∶1.因此,可以确定1066A的不育基因为隐性单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该品系的黄苗基因也是隐性单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