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澄江动物群及其中的三叶虫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作者等在1985年报道云南的Naraoia—属时,曾有“澄江动物群”的命名。因为这个动物群产在澄江,这个有名的县城距昆明很近并位于景色迷人的抚仙湖畔。一个词的建立代表了这个动物群的产地、时代、内容和它的意义等,有个名称,讨论起来也比较方便。最近作者在澳大利亚古生物学家协会的Nomen Nudum(46页,No.15,1986)刊物上,见到对“澄江动物群”也有引用。当然,以澄江命名的还有“澄江砂岩”、“澄江组”或“澄江运动”等。但前两个是岩石地层单位名称,后一个是构造名称,这是一看即知的问题,而且是不同专业范畴的名称。作者等在1980年还建立了一个澄江盾壳虫属(Chengjiangaspis),也是符合命名原则  相似文献   

2.
名刊封面     
《生命世界》2010,(3):54-55
澄江动物群和寒武纪大爆发研究 中国学者的文章首次登上本杂志封面,报道了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澄江动物群和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取得的成果。针对澄江动物群的埋藏机制和生态群落特征问题,该研究不仅定量论证了节肢动物是澄江动物群的优势类群,还识别了两个重要的化石埋藏相,证实了同一群落经过不同埋藏过程是导致两种埋藏相内化石群落差异的丰兽原因。  相似文献   

3.
名刊封面     
《植物杂志》2010,(3):54-55
澄江动物群和寒武纪大爆发研究 中国学者的文章首次登上本杂志封面,报道了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澄江动物群和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取得的成果。针对澄江动物群的埋藏机制和生态群落特征问题,该研究不仅定量论证了节肢动物是澄江动物群的优势类群,还识别了两个重要的化石埋藏相,证实了同一群落经过不同埋藏过程是导致两种埋藏相内化石群落差异的丰兽原因。  相似文献   

4.
芙蓉江像一条绿色的飘带环绕在黔北高原,在这条美丽的飘带上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大沙河银杉自然保护区。大沙河位于贵州省道真自治县阳溪镇境内,距县城53公里,与重庆市武隆县毗邻。林区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6公里,总面积69000多亩。19...  相似文献   

5.
张维 《化石》2011,(3):50-57
翻开中国地图,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在我国东部连绵的海岸线上,有一个像略短一些的芭蕉叶一样的大岛屿,这就是台湾岛。台湾岛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南北长394公里,东西宽144公里。全岛多高山森林,有大小河流150多条,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6.
张文堂 《古生物学报》2002,41(3):303-307
云南澄江及梅树村早寒武世黑林铺组(玉案山段及石岩头段)的帽形化石,被命名为云南太阳女神螺(新种),这是澄江生物群内软体动物化石的初次发现。根据梅树村及澄江的地层层位,该种由梅树村阶上部可延至筇竹寺阶,玉案山段软体动物稀少的原因与环境的波动,如潮汐影响近海沉积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7.
澄江生物化石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寒武纪大曝发所产生的保存软躯体的澄江生物化石群,它们是生活在5.3亿年前的海洋中,代表了地球上是为古老的动物。对澄江生物化石群的生物内容及其意义作了较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8.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些澄江生物群、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的分子诸如Ottoia,Naraoia,Palaeoscolex ,Urokodia,Microdictyon ,Leanchio lia,Isoxys及anomalocarids等化石已被发现 ,凯里生物群的组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面貌的凯里生物群成为拥有 1 2个大类 1 2 0多个属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 ,其中动物化石已超过 80多个属 ,仅次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和澄江生物群 ,居全球同类型第三位。其核心组成为非三叶虫节肢动物、水母状动物及棘皮动物。  相似文献   

9.
1998年第一期《化石》18页,载华实先生著“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一文。其中“澄江动物化石群,距今5-3亿年,为中寒武世中期……”此“中寒武世中期”的结论是不对的。澄江动物群为候先光发现于1984年7月,其标准地点为云南省澄江县城东南帽天山。张文堂、候先光、孙卫国等,分别在《古生物学报》1987年第26卷3期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1991年版等书刊著文,命名为“澄江动物群”。该动物群产于下寒武统下部筇竹寺阶的宝案山段,位于始莱氏虫-武定虫(Eoredlichia-Wutingaspis…  相似文献   

10.
徐兆良 《Acta Botanica Sinica》2004,46(11):1276-1280
主要报道了釆自云南省昆明市海口马房村鞍山早寒武世筇竹寺组玉案山段澄江生物群中的叶状红藻-似红叶藻(新属、新种)(Paradelesseria sanguinea Xu,gen.et sp.Nov.)。通过比较形态学研究,探讨了该宏观化石藻类的分类归属与亲缘关系,进一步丰富了澄江生物群生物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并为研究早寒武世生物演化及其古环境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同时,通过对现生红藻的比较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澄江生物群在云南海口地区发生于一个水深在30m以上的亚潮带和下潮间带的海水环境。  相似文献   

11.
文中详细描述昆明地区下寒武统沧浪铺组乌龙箐段古虫动物新种Vetulicola longbaoshanensis sp.nov.,并与相关属种作比较和讨论。古虫动物主要产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玉案山段的澄江动物群中,沧浪铺组乌龙箐段的地质年代较澄江动物群晚,该发现对研究古虫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古虫动物的分类位置至今难以确定,争论的焦点多集中在古虫动物前体鳃囊的构造解释上。新材料鳃囊保存得完整清晰,为研究古虫动物的分类位置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2.
《化石》2015,(3)
<正>一提到动物群,人们大多对澄江动物群、热河生物群、和政动物群、周口店动物群等比较熟知,除了它们的科学价值非常大、研究很深入、影响十分广之外,还有就是它们以代表化石产地的地名命名,加上科普宣传做得好,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其实,在古生物世界里,还有很多以代表性动物命名的动物群,比较鲜为人知。在中生代时期,恐龙是地球的霸主,它们统治地球长达1亿6千多万年,它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大陆,  相似文献   

13.
主要报道了采自云南省昆明市海口马房村鞍山早寒武世筇竹寺组玉案山段澄江生物群中的叶状红藻-似红叶藻(新属、新种)(Paradelesseria sanguinea Xu,gen.et sp.Nov.).通过比较形态学研究,探讨了该宏观化石藻类的分类归属与亲缘关系,进一步丰富了澄江生物群生物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并为研究早寒武世生物演化及其古环境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同时,通过对现生红藻的比较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澄江生物群在云南海口地区发生于一个水深在30 m以上的亚潮带和下潮间带的海水环境.  相似文献   

14.
云南海口早寒武世褐藻化石新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徐兆良 《Acta Botanica Sinica》2001,43(10):1072-1076
主要报道了产自云南海口耳材村早寒武世筇竹寺组玉案山段澄江生物群中的褐藻化石-拟点叶藻(Punctariopsis latifolia gen.et sp.nov.)简单拟点叶藻(Punctariopsis simplex gen.etsp.nov.)和古德带藻(Vendotaenia cf.antiqua Gnilovskaya)3种。这些化石丰富了澄江生物群物种的多样性,为研究该群生物爆发性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通过对现生褐藻和褐藻化石形态学的比较研究,表明化石属和现代属在系统演化上可能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并进一步证明了澄江生物群在云南海口地区发生于一个潮间带和亚潮带的海水环境。  相似文献   

15.
拟浒苔在澄江生物群中的发现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报道了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中的一种新的化石藻类-肠拟浒苔(Enteromophites intestinalis sp.nov),丰富了对该时期生物多样性的认识,通过现生浒苔属和石拟苔属藻类形态学的研究表明,这两个属在系统演化上可能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并阐述了澄江生物群可能发生了一个海水环境。  相似文献   

16.
云南澄江下寒武统细丝海绵化石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前言澄江海绵化石群的系统分类学、生态学、埋藏学和演化生物学等问题将分为不同专题进行研究。本文是关于澄江海绵化石的第一篇报道,研究内容侧重于细丝海绵科系统分类学。细丝海绵科属于普通海绵类,为澄江海绵群体中的优势类型,也是最为原始的普通海绵类之一。它们的骨骼甚薄,主要由席状外骨层所组成。外骨层由大小不相同的两套单轴骨针纵向排列而成;大骨针互相叠接成骨棒状或互相交错排列成网状,以便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大骨针之  相似文献   

17.
云南澄江早寒武世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言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是云南澄江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张文堂,侯先光,1985)的主要成员之一,无论是在个体数量,或是种类多样性方面均较丰富。本文描述和讨论的材料是笔者1984和1985年采集于澄江帽天山下寒武统筇竹寺组Eoredlichia-Wutingaspis带底部及下部。文中所描述和讨论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计5属、6种,其中2新属、4新种、1未定种。新属是Vetulicola gen.nov.和Combinivalvula gen.nov.。新种是Isoxys paradoxus sp.nov.,Vetuli-cola cuneatus gen.et sp.nov.,Combinivalvulachengjiangensis gen.et sp.nov.,和Branchioca-ris?yunnanensis sp.nov.。其中Combinivalvula  相似文献   

18.
三叶虫是寒武纪海洋中的常见动物,其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记录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竞争关系。中国华南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生物群因保存软躯体构造化石而成为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古海洋生态群落的绝佳窗口,然而,澄江生物群中三叶虫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至今未见报道。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Eoredlichia intermedia Lu,1940)是澄江生物群的常见物种,也是我国寒武系第二个三叶虫化石带的标准带化石。在2 000余枚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标本中,发现两枚成体标本的头甲侧边缘、颊刺和胸甲肋节保存了不同程度的残缺。据此推测,Eoredlichia intermedia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曾受到碎壳型捕食动物的攻击或其他伤害而形成伤口。伤口部位边缘加厚且光滑,显示了明显的愈合痕迹。这些特征表明始莱德利基虫在受到非致死的伤害后,具备自身修复损伤的能力。这是迄今所知最为古老的,也是在澄江生物群中首次发现的三叶虫受伤并且愈合的标本,反映了寒武纪第二世第三期底栖生态系统中碎壳型捕食者和三叶虫猎物之间的军备竞赛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印度尼西亚东努沙登加拉自治区西端,介于松巴哇岛与佛罗勒斯岛之间,有一个名叫科摩多的小岛。该岛南北最长40公里,东西最宽20公里,面积520平方公里。岛上山峦起伏,危岩耸立,溪涧纵横,林茂草密,气候炎热,最高温度可达45℃。200多居民聚居在岛上唯一的居民点——卡姆邦克村,他们以棕榈叶作屋顶的高脚架屋为居所,以捕鱼和采集野果为生。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又近于原始的小岛,却在世界上赫赫有名。  相似文献   

20.
下寒武统澄江生物群、中寒武统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及下寒武统牛蹄塘生物群均产有Crumillospongiabi-porosa,由于产C.biporosa的牛蹄塘生物群下部层位低于澄江生物群,贵州遵义松林可能是C.biporosa的最低层位及发源地。本文描述了贵州遵义下寒武统牛蹄塘生物群的C.biporosa,为C.biporosa的发生、演化及古地理分布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