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侧沟茧蜂应用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志良  戴开甲 《昆虫知识》1998,35(5):293-296
侧沟茧蜂Mcroplitis,属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是一类内奇生蜂,其寄主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目前世界上已定名的种类有近200种。它在害虫的生物防治方面有很大的开发应用价值,国外生防专家对其优良特性和广阔应用前景作了肯定的评价并寄予厚望;我国生防专家的研究也表明它是一种具有优良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优势种天敌资源[1]。本文将介绍侧沟茧蜂应用研究的新进展。1协同素、利它素及“学习”机制侧沟茧蜂要繁殖成功,就必须定位合适的寄主产卵。寄生蜂的寄生行为,涉及很多刺激因素。这些刺激因素可能是化学物质,也可能是物理因素,…  相似文献   

2.
陈华才  程家安 《昆虫知识》2004,41(5):414-417
螟蛉盘绒茧蜂是夜蛾科和螟蛾科多种害虫幼虫期内寄生性天敌 ,寄主范围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的多种重要害虫。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在螟蛉绒茧蜂的生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人工繁殖和引种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螟蛉盘绒茧蜂寄主范围广 ,发育历期短 ,成虫寿命长 ,田间种群数量大 ,人工繁殖简便 ,通过合理保护利用、人工繁殖释放可以有效控制一些重要害虫 ,在生物防治中的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海南发现椰子织蛾的重要天敌褐带卷蛾茧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椰子织蛾是棕榈植物的重要入侵害虫,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严重危害椰子树。2013年在海南省万宁市首次发现椰子织蛾。目前,该虫已在海南多个市县及广东和广西危害,对我国棕榈科植物的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2014年11月,作者等人在万宁兴隆和三亚海棠湾镇调查椰子织蛾危害时,发现其重要天敌昆虫——褐带卷蛾茧蜂。为了进一步了解褐带卷蛾茧蜂,本文对其形态特征、分布、寄主和生物学习性进行了报道,以便更好地用于椰子织蛾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绿眼赛茧蜂Zele chlorophthalm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其基因组结构及茧蜂科(Braconidae)部分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二代测序技术对绿眼赛茧蜂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对基因组序列进行拼装、注释,分析其结构特点和碱基组成;基于22种茧蜂科昆虫的COX1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应用最大似然法(ML)和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绿眼赛茧蜂与茧蜂科其他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绿眼赛茧蜂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 661 bp(GenBank登录号: MG822749),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共37个基因,以及1个控制区。线粒体基因组有明显的核苷酸组成的偏倚,AT偏正,GC偏负,其A+T含量为82.83%。基因排列顺序与推测的昆虫祖先的序列不完全一致,tRNA基因7处发生重排。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以ATN为起始密码子,以TAA为终止密码子。在22个tRNA基因二级结构中,除tRNAHis(H)缺失TΨC环和tRNACys(C)仅剩二氢尿嘧啶(DHU)臂和反密码子臂外,其余t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基于COX1蛋白编码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与绿眼赛茧蜂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同属于赛茧蜂属的雪跗赛茧蜂Z. niveitarsis。【结论】本研究首次获得绿眼赛茧蜂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绿眼赛茧蜂隶属于优茧蜂亚科(Euphorinae)赛茧蜂属,并支持赛茧蜂属的单系性。  相似文献   

5.
角额壁蜂的出茧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额壁蜂Osmiacornifrons(Rodoszkowski)属蜜蜂总科切叶蜂科壁蜂属。该蜂是果树、大棚蔬菜等的良好传粉昆虫[1] 。日本、美国、韩国等先后利用该蜂给果树授粉获得成功[2 ] 。我国也对角额壁蜂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利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尚未见有关该蜂的出茧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报道。为了准确掌握角额壁蜂的生物学特性 ,改进蜂茧保存与放蜂方法 ,为实际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本文对角额壁蜂出茧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将 1 999年春天在野外采集的壁蜂…  相似文献   

6.
侧沟茧蜂Microplitisspp .是鳞翅目害虫的重要天敌 ,它们在生物防治中的成功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功的搜寻行为。在影响侧沟茧蜂搜寻行为的诸多因素中 ,化学信息物质起着关键作用 ,茧蜂通过感受来自于害虫、植物、害虫 -植物复合体的化学物质而找到害虫。茧蜂还通过学习与经验调整其行为 ,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提高搜寻的效率。蜂龄、成蜂生理状况、寄主的饲养方法等也对其搜寻行为有影响。本文对上述情况进行了总结 ,并对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下列害虫和寄生天敌种类对大豆植株中提取的某些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及其不同组合混合相的触角电位反应: 1)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和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2)为害大豆植株的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和不为害大豆植株的豆蚜二者所共有的寄生天敌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 3)不为害大豆植株的麦长管蚜的寄生天敌燕麦蚜茧蜂Aphidius picipes Nees。结果表明,与大豆植株相关联的大豆蚜和不相关联的豆蚜所共有的天敌——豆柄瘤蚜茧蜂,对大豆植株的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及其混合相反应敏感,而与大豆植株不相关联的豆蚜、麦长管蚜及其寄生天敌——燕麦蚜茧蜂,对大豆植株的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及其混合相反应不敏感。再次证明,植物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在害虫及其寄生天敌搜寻寄主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记述采自我国海南的红头近柄腹茧蜂Paraspathius peroparetus Nixon(膜翅目:茧蜂科,矛茧蜂亚科),这是近柄腹茧蜂属Paraspathius Nixon及其红头近柄腹茧蜂在中国的首次记录,对新记录种做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并附10幅照片。标本保存于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寄生蜂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记述采自黑龙江小兴安岭寄生于木蠹象和小蠹虫的茧蜂科1新种——木蠹三盾茧蜂Triaspisnanchaensissp.nov.,模式标本的正模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副模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毛室茧蜂属LeiophronNees是茧蜂科优茧蜂亚科中1个较大的属,含3个亚属啮虫茧蜂亚属EuphoriellaAshmead,拟优茧蜂亚属EuphorianaGahan和毛室茧蜂亚属Leiophrons.s,寄生于半翅目和啮虫目的若虫。本文对毛室茧蜂属的中国种类进行了研究,共报道7种,其中5种为已知种程氏毛室茧蜂L.(Euphoriana)chengiChen&vanAchterberg,1997、狭翅毛室茧蜂L.(L.)bounluoicaBelokobylskij,1993、黄体毛室茧蜂L.(L.)flavicorpusChen&vanAchterberg,1997、红头毛室茧蜂L.(L.)ruficephalusChen&vanAchterberg,1997和细毛室茧蜂L.(L.)subtilisChen&vanAchterberg;2种为新种大头毛室茧蜂L.(E.)amplicaptis,sp.nov.和伊春毛室茧蜂L.(L.)yichunensis,sp.nov.。研究标本(包括模式标本)保存在浙江大学应用昆虫研究所寄生蜂标本室。 1.大头毛室茧蜂Leiophron(Euphoriana)amplicaptis,新种(图1~5)   本种与程氏毛室茧蜂L.(E.)chengiChen&vanAchterberg,1997相似,但前翅1-SR+M、m-cu、2-Cu1、2-M和2-SR脉缺,基节前沟缺,盾纵沟存在,浅,腹部第1背板具纵刻纹,触角15节,脸宽为高的1.1倍及体较小等特征可与后者相区别。   研究标本正模,♀,吉林通化,1994-Ⅷ-01,娄巨贤,no.976813。 2.伊春毛室茧蜂Leiophron(Leiophron)yichunensis,新种(图6~10)   本种与黄体毛室茧蜂L.(L.)flavicorpusChen&vanAchterberg,1997相似,但本种前翅SR1和2-SR脉出自翅痣同一地点、唇基腹缘明显突出、盾纵沟区域光滑、腹部第1节背板长为端宽的3.1倍等特征可与后者相区别。   研究标本正模,♀,黑龙江伊春,1994-Ⅶ-19~26,娄巨贤,no.952676。副模1♂,采集记录同正模,no.952608。  相似文献   

11.
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其寄主范围广,近年来为害加重。由于长期以来对大螟的防治采取兼治策略,大螟已经对多种农药产生了抗性。因此,掌握水稻大螟生物防治资源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本研究报道了江苏扬州地区水稻大螟越冬幼虫体内仅有两种寄生蜂,分别是中华茧蜂Amyosoma chinensis和螟黄足盘绒茧蜂Cotesia flavipes,其中螟黄足盘绒茧蜂是优势种群。通过近三年的系统调查发现:在自然界中螟黄足盘绒茧蜂在大螟越冬幼虫体内的寄生率呈现动态变化,最高寄生率达33.33%,并且不同年份之间有差异。螟黄足盘绒茧蜂最短出茧时间仅为5.0 d,最长不超过14.0 d。除了12月份至次年1月份采集的螟黄足盘绒茧蜂外,其它时间点采集到的螟黄足盘绒茧蜂的羽化率高达75%以上。该研究结果为利用螟黄足盘绒茧蜂防治大螟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枝跗瘿蜂科(Ibaliidae)是1个小科,仅含1个属,即枝跗瘿蜂属(Ibalia)。其生活习性与瘿蜂总科(Cyinpoidea)的其他已知科显著不同,所有种类均寄生蛀干为害的树峰科(Siricidae)幼虫。是控制这类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因子,为一类很有益的天敌昆虫。澳大利亚曾从欧洲引入本科种类防治危害当地松树非常严重的辐射松钢青树蜂(Sirex  相似文献   

13.
记述采自黑龙江小兴安岭寄生于木蠹象和小蠹早的茧蜂科1新种--木蠹三盾茧蜂Trias pis nanchaensis sp.nov.,模式标本的正模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副模保存于农业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4.
时敏  陈学新  马云  何俊华 《昆虫学报》2007,50(2):153-164
本研究选取矛茧蜂亚科Doryctinae(昆虫纲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茧蜂科Braconidae)的6族15属18种做内群,茧蜂科其它7亚科11属11种做外群,首次结合同源核糖体28S rDNA D2基因序列片段和100个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对该亚科进行了系统发育学研究。利用“非圆口类"的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e为根,以PAUP*4.0和MrBayes 3.0B4软件分别应用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法对矛茧蜂亚科的分子数据和分子数据与非分子数据的结合体进行了运算分析;并以PAUP*4.0对矛茧蜂亚科的28S rDNA D2基因序列片段的碱基组成与碱基替代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矛茧蜂亚科的28S rDNA D2基因序列片段的GC含量在39.33%~48.28%之间变动,而对于碱基替代情况来讲,矛茧蜂亚科各成员间序列变异位点上颠换(transversion)大于转换(transition)。不同的分析算法所产生的系统发育树都表明矛茧蜂亚科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单系群;在矛茧蜂亚科内,除了吉丁茧蜂族Siragrini为单系群外,其他族(矛茧蜂族Doryctini和方头茧蜂族Hecabolini)都是并系群。对于矛茧蜂亚科内各属之间的相互亲缘关系,不同算法所得的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不完全一致,表明矛茧蜂亚科内(属及族)的系统发育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蚜茧蜂对多世代棉蚜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胁迫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敌不仅直接捕食或寄生害虫,而且还能通过胁迫作用改变害虫的生长发育与繁殖,间接地影响害虫的适合度。本文以棉田重要害虫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及其寄生性天敌蚜茧蜂Lysiphlebia japonica Ashmead为对象,在相同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中研究了直接放蚜茧蜂和通过笼罩间接放蚜茧蜂所产生的胁迫作用对连续3代棉蚜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放蚜茧蜂的胁迫作用使第1代棉蚜繁殖率明显下降;第2代如果继续受到寄生蜂的直接胁迫,棉蚜生长发育与繁殖得到恢复,但受到持续间接胁迫作用却使棉蚜繁殖率明显下降;第3代如果棉蚜继续受到寄生蜂的直接或间接胁迫,与当代或与前一代后一直未受到寄生蜂胁迫作用相比,其整个若虫发育历期明显延长或缩短,但其繁殖率均明显下降。我们的结果显示:评价天敌作用时,不仅仅考虑其直接的捕食或寄生作用,还应该综合考虑其"间接"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6.
合腹茧蜂属Phanerotomella Szepligeti中国已知7种,本文报道1新种,西藏合腹茧蜂P.xizangensis,sp.nov.,并附中国已知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浙江大学应用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矿物油乳剂因其安全性好、杀虫谱广、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果蔬、农作物、园林害虫的防治,但有关其对害虫天敌烟蚜茧蜂的安全性尚不明确。因此,本文研究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安全性,为更好地协调蚜虫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浸渍法测定了不同浓度(150、250、350、450倍液)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各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成虫的影响较小,无明显胃毒作用,但有一定的触杀作用,以最高浓度150倍液(4986.960 mg·L-1)处理24 h后的存活率依然高达92%;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寄生蚜有较高的致死率,LC50为859.541 mg·L-1,该浓度远远低于此次供试的最低浓度450倍液(1662.320 mg·L-1),说明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卵和幼虫的安全性较差;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蛹期羽化率的影响较显著,处理组的僵蚜与对照组的僵蚜相比,羽化高峰期均滞后1 d,且羽化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而下降(450倍液时羽化率为81.25%,150倍液时仅为47.75%)。【结论】当蚜虫发生严重时,可考虑在烟蚜茧蜂成虫期协调使用矿物油乳剂进行联合控制,但矿物油乳剂的使用浓度和施用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8.
对长柄茧蜂属Streblocera亚长柄茧蜂亚属Asiastreblocera Belokobylskij(膜翅目:茧蜂科)的种类进行了研究。亚长柄茧蜂亚属仅分布于我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前仅知2种:具角长柄茧蜂S.(A.)cornutaChao,1964和大峪长柄茧峰S.(A.)dayuensis Wang,1983。本文记述了该亚属的一新种:扁角长柄茧蜂,新种S.(A.)Planicorni  相似文献   

19.
茧蜂滞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艳  张礼生  陈红印 《昆虫学报》2010,53(10):1167-1178
滞育现象在多种茧蜂类天敌昆虫中存在, 通过调控茧蜂滞育, 可达到延长产品货架期、延长防控作用时间、提高产品的抗逆性和繁殖力的目标, 对茧蜂的扩繁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1910年以来的2 545篇国内外滞育文献, 统计得出有明确滞育诱导或滞育解除报道的茧蜂有37种, 分属7亚科16属, 其中对滞育特征有详细描述的有23种。茧蜂大多以预蛹进入滞育, 其次为幼虫滞育, 少数为成虫滞育, 其滞育敏感阶段因种不同而异。滞育持续期相对较长, 大多可维持数月, 最长的可达14个月。光周期、温度和寄主是影响茧蜂滞育的主要因子, 湿度、亲代和寄主植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滞育进程。目前, 茧蜂滞育的研究仅限于生物学观察阶段, 对茧蜂滞育的生理学特征、激素调控和分子调控等尚未有研究报道, 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该书1997年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6开本,493页。全书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自序;第二部分:蜻蜒研究,包括蜻蜒形态、中国春蜒科分类、春蜓地理分布、蜻蜒幼虫分类、其他蜻蜒分类等;第三部分:寄生蜂研究,主要由姬蜂科分类、茧蜂科分类、潜水蜂科分类、其他寄生蜂分类组成,每个科均有新种发表;第四部分:天敌调查,主要介绍害虫天敌调查研究方法和体会及如何保护寄生性天敌昆虫;第五部分:害虫防治理论,主要讨论害虫的定义、研究寄生蜂的意义,并介绍害虫防治三个阶段与五个水平,以及害虫防治理论基础;第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