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北方旱区(包括十六省、市、自治区的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易旱地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耕地占全国的1/3,草原占全国的一半,土地资源丰富,是我国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这类地区目前正面临着水土流失、沙化、盐渍化、土壤肥力衰竭、草原退化等一系列生态危机。该区域长期处于生态失调和  相似文献   

2.
人工藻结皮技术及其在沙漠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是指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1].  相似文献   

3.
西藏羊湖地区及近1.4万年以来孢粉植物群及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藏羊湖地区ZK1和卡拉苏代牙剖面(IP16)的孢粉分析和总有机碳(TOC)、元素含量分析等,建立了羊湖地区近1.4万年以来的孢粉组合带、重建当时的植被类型及古气候演变序列。结果显示:该时期经历了5次植被类型的更替,即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与之相对应的气候经历了5次波动(2个半旋回),即11220a.B.P.左右的第一气候旋回: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8970a.B.P.左右的第二气候旋回,同样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然后进入半个气候旋回,即干旱气候期,推测今后有可能进入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西藏羊湖地区ZK1和卡拉苏代牙剖面(IP16)的孢粉分析和总有机碳(TOC)、元素含量分析等,建立了羊湖地区近1.4万年以来的孢粉组合带、重建当时的植被类型及古气候演变序列.结果显示:该时期经历了5次植被类型的更替,即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与之相对应的气候经历了5次波动(2个半旋回),即11220a.B.P.左右的第一气候旋回: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8970a.B.P.左右的第二气候旋回,同样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然后进入半个气候旋回,即干旱气候期,推测今后有可能进入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期.  相似文献   

5.
我国羊草草原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这里草质优良,产草量高,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土壤类型以黑钙土和栗钙土为主,尤以栗钙土面积最大,其中暗粟钙土,土体深厚,理化性状好,是羊草群落生育的理想场所。但由于其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分状况成为制  相似文献   

6.
针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特征(风力侵蚀、沙漠化、盐渍化严重、水力侵蚀严重),引入了大尺度景观格局指数(香农均匀性指数和蔓延度指数)和极端气候指数(极端高温日数、极端低温日数和极端降雨日数),构建了北方半干旱荒漠草原生态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进而分析和探讨了该地区近13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格局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北方半干旱荒漠草原生态区的生态脆弱性总体上属于中度脆弱状态,呈现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2000-2013年,北方半干旱荒漠草原生态区生态脆弱性呈现减小趋势。近13年北方半干旱荒漠草原生态区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格局受GDP密度、气温、降水、地形等因子影响显著。这些为北方半干旱荒漠草原生态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及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
科尔沁沙地破坏起因及恢复途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带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的发展,不仅导致了生态系统本身的破坏,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危害,而且引起了整  相似文献   

8.
封面说明     
正封面图片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肖波于2015年8月在陕西省神木市六道沟流域拍摄,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景观.该区约17.8万km~2,位于35°25'—40°38'N,103°00'—113°53'E,属半干旱草原地带,年均降水量250~450 mm.由于气候、地形以及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区内植被稀疏退化、水土流失剧烈、土地沙化严重;近年来营造了大面积人工乔灌林,但因干旱缺水大多生长不良,成为只见树干、不见树叶的"小老树".受益于人工林的防风固土作用,稀疏人工林下逐渐发育了以苔藓为主要成分的生物结皮(干旱环境下由细菌、真菌、苔藓、藻类和地  相似文献   

9.
纵观全球沙漠化的研究进展,从宏观上研究沙漠化现状和后果的报道较多,对沙漠化内在过程的综合研究较少,灌木在阻止干旱区草原沙漠化中的生态作用缺乏研究。研究假设:在干旱地区,灌木的存在提高土壤营养水平,提升土壤保水能力,促进林下植物和土壤生物群落,进而减轻风蚀和固结土壤,这些相互联系的生态过程共同阻止了草原沙漠化。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我们以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荒漠化草原为样地,研究锦鸡儿属灌木的固土能力、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改善土壤营养能力和促进生物群落能力,从生物、土壤、水分和沙物质运动等多过程来探讨锦鸡儿属灌木在阻止草原沙漠化中的作用。目的是弄清灌木阻止干旱草地沙漠化的生态过程。在阿拉善荒漠化草原区,锦鸡儿属灌木盖度大约为12.40%。在100 m2的土地上现有灌木固土2.01 m3,固土效率为167 cm3/g鲜重,每年灌木生长可以增加固土能力0.264 m3/100 m2土地。锦鸡儿属灌木提高了土壤湿度(灌丛效应SE=0.120)和土壤对雨水的保持能力(SE 0.155),改善了土...  相似文献   

10.
西藏羊湖地区近1.4万年以来孢粉植物群及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藏羊湖地区ZK1和卡拉苏代牙剖面(IP16)的孢粉分析和总有机碳(TOC)、元素含量分析等,建立了羊湖地区近1.4万年以来的孢粉组合带、重建当时的植被类型及古气候演变序列。结果显示:该时期经历了5次植被类型的更替,即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与之相对应的气候经历了5次波动(2个半旋回), 即11 220 a.B.P.左右的第一气候旋回: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8 970a.B.P.左右的第二气候旋回,同样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然后进入半个气候旋回,即干旱气候期,推测今后有可能进入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期。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其植被分布规律较复杂。东部为半干旱荒漠草原地带,地带性植被为荒漠化草原;中部为干旱荒漠地带,地带性植被为灌木和矮半灌木砾漠;西部为极端干旱裸露荒漠地带,在砾石戈壁和低山基本上无植被。本区盆地底部随着地貌、土壤和地下水的变化,出现了植被环带状分布规律。从盆地边缘向中心依次发育着洪积平原灌木、矮半灌木砾漠带,冲积平原灌木沙漠带,冲积—湖积平原灌木盐漠带,湖积平原盐生草甸带,最后为裸露盐壳和盐湖。本区山地的植被垂直带自东而西明显不同。荒漠草原地带的带谱为:山地草原—山地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高寒草甸—高山稀疏植被;荒漠地带为:矮半灌木山地石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山稀疏植被;极端荒漠地带为:裸露低山石漠—矮半灌木山地石漠,高寒草原—高山稀疏植被.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的北方防沙生态屏障带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的组成部分,涵盖了"两屏三带"的北方生态脆弱区域,是我国防风固沙及北方草地生态恢复的关键地带。该区域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含新疆兵团)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我国脆弱生态区的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点及难点区域。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影响,该区域水资源短缺,河湖和湿地面积快速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森林和草原功能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区域内的水土流失面积约为4500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约13400万公顷,其中内蒙古地区草原退化沙化面积占总面积的60%左右。  相似文献   

13.
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对荒漠草原沙漠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欣  安慧 《生态学报》2018,38(8):2846-2854
沙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是干旱半干旱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分析荒漠草原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分配比例的变异规律对于探讨沙化草地恢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草原不同沙化阶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粗颗粒有机碳、细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的分布特征、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转化为保护性有机碳的速率。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发生逆向演替后,土壤细颗粒有碳含量和分配比例表现为固定沙地荒漠草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粗颗粒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荒漠草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固定沙地,粗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表现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荒漠草地固定沙地;轻组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递减。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对草地沙漠化的敏感性不同,颗粒有机碳较轻组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敏感性强,其中细颗粒有机碳较粗颗粒有机碳敏感性强。随着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增强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表明草地沙漠化降低土壤质量。荒漠草地退化至流动沙地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转化为保护性有机碳的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东胜地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ETM影像数据和GIS技术,对鄂尔多斯东胜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分区.以水土流失通用方程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USLE) 理论为基础,并依据土壤侵蚀敏感性驱动力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了降水、土壤质地、地形和地表覆盖因子对该区域不同生态功能分区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原丘陵区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SSj为4.2,典型草原平原区为4.0,典型草原沙化区为4.6,荒漠草原区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为5.0;4个生态功能区的土地沙漠化都属于土地沙漠化高度敏感区,其由高到低的排序为荒漠草原区 > 典型草原沙化区 = 典型草原平原区 > 典型草原丘陵区;就土壤侵蚀程度而言,典型草原平原区属于土壤侵蚀轻度敏感区,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沙化区、典型草原丘陵区属于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将其土壤侵蚀化程度由高到低排序:荒漠草原区 > 典型草原沙化区 > 典型草原丘陵区 > 典型草原平原区;就土壤盐渍化而言,典型草原丘陵区属于土地盐渍化不敏感区,其它3个区属于土地盐渍化轻度敏感区.在综合评价其土壤侵蚀敏感性区域差异基础上,阐述了鄂尔多斯东胜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调整与优化取向.  相似文献   

15.
一、一个广袤而重要的地区比较一致的看法,年降水量400mm 等值线是我国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这条线东自大兴安岭起,向南偏西经坝上草原,过陕北到兰州,再到拉萨。这条线以北以西地区都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之间,也有一条分界线,大致是东起二连浩特,  相似文献   

16.
水分亏缺对作物的伤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总面积约占总陆地面积的1/3。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总国土面积的一半左右。干旱是制约我国西北和整个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自然因素,其他地区在作物生长季节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危害。研究作物水分胁迫及其伤害生理,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位于我国南部,地处赤道带与热带两个地带,陆地面积3.4万多平方公里,650多个岛屿礁滩,加上辽阔的海域面积,达200余万平方公里,因而有“海洋大省”之称。这里自然条件优越,高温多雨,温、光、热、水充沛,因而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尤其是热带植物特别丰富,仅维管植物就有4680余种,还有从世界热带各地(含南美洲、东南亚与南非等地)引入海南岛和南海诸岛栽培的各种经济作物。世界热带陆地的面积,约为地球总面积的41.5%,约55.35百万平方公里,热带森林面积约1456万平方公里,占热带土地面积的26.3%。而我国热带面积…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可是它到底对植被的影响如何?特别是在干旱缺水的年份,植物群落到底会产生那些方面的变化?1980年我们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国科学院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工作时,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在大旱之年的生长状况进行了初步观测。  相似文献   

19.
草原和荒漠植被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大多为海拔1000—1500(3000)m的广阔高原。这个地区由于距海洋较远,从北冰洋和太平洋气流带来的水分至此已成余泽,而北方寒冷、干燥的西伯利亚高压气团却长期起着控制作用,因此形成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与此相适应的是浩瀚的荒漠和广袤的草原,一望无际地伸到天边。 1.温带草原温带草原主要是由耐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各种植物群落构成的,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影响加剧,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受到剧烈影响。半干旱草原区域CO_2模拟研究主要集中于已有观测资料的地区,然而,观测资料缺乏的草原区CO_2通量模拟却鲜少有人研究。因此选择缺通量资料的呼伦贝尔草原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VPRM模型应用于缺资料地区,模拟了该区域内2016年的NEE时空分布。结果表明:(1)在特旱年的气候条件下2016年全年都表现为微弱的碳源(全年NEE值为47.27 gC/m~2),且其变化趋势与降水和气温在年内变化趋势相近。(2)空间上,根据趋势来看NEE在空间分布由草原区向草甸区、森林区逐渐降低。基于植被分布情况,不同植被类型的区域碳排放顺序为:克氏针茅草原和大针茅草原羊草草原杂草草甸草原(以线叶菊等为主)。(3)干旱胁迫是该地区表现为碳源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降水与NEE表现出极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R~2=0.938,P0.001),说明了干旱气候条件下,随着月降水量的增加,草原生态系统出现碳源向碳汇转移的趋势。(4)地上生物量(AGB)与GPP和Reco表现出了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分别为0.89和0.9,P0.01),与NEE表现出了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68,P0.01),说明了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增加能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