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双歧杆菌的耐药性与质粒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的耐药性与质粒的关系。方法 对17株5种来自微生态制剂的双歧杆菌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和质粒检测,利用溴化乙锭消除其质粒;比较质粒消除前后耐药性的改变。结果17株双歧杆菌对氨基糖式类和多肽类抗生素呈强抗性;除1株短型双歧杆菌B157存有2.7Kb和5.6Kb两种质粒外,其余菌株均未质粒,消除后持粒的B157株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并未改变。结论 此17株双歧杆菌的耐药性与质粒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1株新分离的人两歧双歧杆菌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新分离的人两歧双歧杆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采用琼脂扩散纸片法测定人两歧双歧杆菌对11种抗生索的敏感性,通过在双歧杆菌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来确定MIC值。结果该菌株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脂类和利福平非常敏感.对氨基糖苷类、黄胺类表现出较强抗性。结论该菌株对11种抗生索的药物敏感性与国内外其他文献所报道的结果一致。但该菌株带有一22kb大小的天然质粒。需进一步研究质粒与其耐药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高昂  于红 《微生物学通报》2013,40(11):2107-2114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 ESBLs)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是临床用药的一大难题, 近年研究发现其耐药性的产生与整合子密切相关, 其中临床最常见、研究最深入的是I类整合子。整合子是一种可移动基因元件, 在整合酶的作用下捕捉外源基因盒并使之表达, 是具有基因整合和切除功能的天然克隆和表达系统。研究表明I类整合子可连续捕捉和整合多种耐药基因, 以质粒或转座子为载体在细菌之间传播耐药性, 使ESBLs细菌多重耐药趋势十分严峻。本文就I类整合子的结构特征、I类整合子对耐药基因盒的整合作用及其与ESBLs细菌耐药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细菌的耐药性普遍存在,R质粒是介导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主要遗传因子。本文就R质粒介导的大肠杆菌耐药性,R质粒的消除做一综述。旨在为细菌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冯俊  张伟  宋存江 《微生物学报》2013,53(11):1142-1148
为了探究细菌内源质粒的功能,包括细菌耐药性、细菌共生、细菌荚膜形成、细菌的重金属抗性等方面,需要对细菌的内源质粒进行消除。本文综述了基于物理学、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细菌内源质粒消除方法,阐明了质粒消除的原理。结合笔者自身的研究对质粒消除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李咏梅  李凡 《微生物与感染》2004,27(3):22-23,27
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机制十分复杂,既有天然耐药又有获得性耐药。其遗传物质基础在于细菌染色体、质粒、转座子及近年来发现的基因盒.整合子系统,后者是一种可以移动的基因元件系统,被认为是革兰阴性细菌多重耐药性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对动物双歧杆菌Vg(B.animalisvg)菌株进行质粒检测及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结果表明,Baninalis V9菌株无质粒检出。该菌株对针对G+菌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红霉素)表现出高度敏感;对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广谱(G+、G-)抗生素(四环素、利福平、痢特灵)表现出中度敏感;对G-菌的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链霉素)、喹诺酮类(诺氟沙星)及内酰胺类(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表现出耐药性;而对广谱抗生素磺胺甲基异嗯唑也表现为耐药。  相似文献   

8.
黄芩与止痢灵对大肠杆菌R质粒消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研究从中药黄芩与止痢灵为质粒消除剂,用携带R质粒的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E.O10株为靶细菌,进行了体外R质粒消除作用的实验研究。同时,观察了黄芩与止痢灵联合应用对R质粒消除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黄芩和止痢灵对大肠杆菌携带的R质粒具有消除作用。其消除率为2.42%和2.14%。从R质粒的消除表型来看:单用黄芩或止痢灵,绝大多数消除了表现为单一耐药性的丢失。黄芩和止痢灵联合应用,其消除率可提高至18.14%。而且细菌不仅表现为单一耐药性的丢失,还表现对SM+TC,AP+TC多重耐药性的丢失。  相似文献   

9.
闫雷  徐海 《微生物学报》2016,56(2):169-179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从早期主要用于治疗尿道感染发展到后来治疗肠道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目前已在临床、畜牧业和水产业中广泛使用,细菌对其耐药性也逐渐呈蔓延趋势,耐药机制日趋复杂。喹诺酮类耐药机制主要分为染色体介导的耐药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后者对细菌耐药性的广泛传播起着重要作用。1998年首次报道了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机制,即质粒上qnr基因介导的细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机制,qnr基因可在不同细菌中迅速水平传播,引发的感染不易控制,使得院内感染大范围的流行。此外,qnr基因通常与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相关或存在于复杂整合子中与其它多重耐药基因共同整合,缩小了临床医生治疗相关细菌感染时选药或联合用药的空间,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就qnr基因的发现历史、耐药机理及在国内的流行状况做了详细概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预防和治疗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test法对可疑细菌进行ESBL检测,用K-B法做药物敏感试验,用WHONET4进行分析。结果:在890株革兰阴性杆菌中检出ESBL4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8株、肺炎克雷伯菌10株、阴沟肠杆菌9株、费劳地枸椽酸杆菌3株、嗜水气单胞菌2株、鼠伤寒沙门菌1株、液化沙雷菌1株,对亚胺培菌、呋喃妥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100%、68.2%、29.5%、25.0%。结论:产ESBL细菌分布广泛、阳性率高、易借助耐药质粒传播,具有较高的交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1.
张建中 《微生物学通报》2016,43(8):1872-1872
正细菌的耐药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严重威胁[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耐药性艰难梭菌等多种耐药细菌感染疾病负担巨大,中国的情况尤其严重。近期中国研究团队在动物和人源细菌中均发现了一种新型的位于细菌质粒上的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2],使细菌耐药问题受到进一步关注。本刊2015年第1期刊登了杨永刚、陈瑜等的研究文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型及流行现状"[3],  相似文献   

12.
将棒杆菌质粒pXZ10145或pNAT65的不同酶切片段装入大肠杆菌质粒pACYCl77中构建了pTSK系列重组质粒。转化棒状类细菌的实验结果确定了质粒pXZ10145上复制必需区的位置。质粒pXZ10145复制最小必需区定位在NaeI-NruI的1.2kb片段上,在这个片段上只有一个约940碱基的阅读框架。它编码一个质粒复制因子,以对位作用方式协助那些不能自我复制但复制起始区仍保持完整的pTSK质粒在棒状类细菌中复制。质粒pXZ10145复制起始区在一个NaeI-SalI的0.3kb片段上,位于已确定的复制因子编码框架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整合子在院内感染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中的分布及其与细菌耐药的相关性,探讨Ⅰ类整合子在ESBLs基因水平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与ESBLs基因型的关系。方法运用K-B法,纸片扩散法,PCR,接合传递试验、套式PCR、质粒谱分析及DNA测序研究携带耐药基因的Ⅰ类整合子与耐药播散的关系。结果产ESBLs和非产ESBLs菌株中Ⅰ类整合酶扩增阳性例数分别是70例(占66.7%)和22例(占22.4%),2组整合子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整合子阳性组中ESBLs、多重耐药菌均明显高于阴性组。产ESBLs菌株中blaSHV、blaCTX和blaTEM基因与整合子经质粒共同转移的频率分别是79.3%、58.5%和45.1%。结论整合子在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中的分布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主要为Ⅰ类整合子,并参与产ESBLs菌株多重耐药性的形成,其中blaSHV基因型与整合子经质粒共同转移的频率高于其他两类基因,提示SHV型酶在浙南地区具有更强的扩散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主要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变迁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要医院感染病原体和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治医院感染。方法 用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软件,统计2000年1月~2003年12月医院感染主要病原体及其药敏结果,χ^2检验分析。结果 该院主要医院感染病原体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类白喉棒状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耐药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但不同的细菌耐药率各具特点。革兰阳性(G^+)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对利福平的耐药率均较低(0%~13.6%),类白喉棒状杆菌对米诺四环素、妥布霉索和头孢哌酮的耐药率也较低。革兰阴性(G^-)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低(0%~36.8%),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具有多重高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氨基糖苷类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尚在较低水平(0%~36.4%),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相似,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的耐药率较低(0%~38.6%)。结论 细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细菌自身复杂的耐药特性有关,及时送检感染部位标本,根据细菌药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对降低细菌耐药率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杭州地区市售发酵乳制品中分离鉴定的乳酸菌进行耐药传播的安全性分析,旨在揭示发酵乳制品中是否存在可传递耐药基因的超级耐药菌。方法自行分离鉴定的耐药乳酸菌,提取质粒并电泳分析是否存在质粒;以耐受叠氮化钠的大肠埃希菌J53作为受体菌进行质粒接合试验;若乳酸菌存在耐药现象,发现存在耐药质粒,且耐药性可通过质粒传播,评定为3级。乳酸菌存在耐药现象,发现存在耐药质粒,但接合试验未能证明耐药性可通过质粒传播,评定为2级。乳酸菌存在耐药现象,但未检测出耐药质粒,评定为1级。结果美丽健产品中分离的双歧杆菌(MLJ-G-2)和乳杆菌(MLJ-G-1)检测出含有质粒,但不会发生耐药转移,三种菌耐药危害等级分别为2、2、1。伊利产品中分离的双歧杆菌(YL-G-3)、乳杆菌(YL-G-1)、嗜热链球菌(YL-Q)检测出含有质粒,但不会发生耐药转移,四种菌耐药危害等级分别为2、2、1、2。味全产品中分离的双歧杆菌(WQ-G-3)、乳杆菌(WQ-G-1)、乳杆菌(WQ-G-2)、嗜热链球菌(WQ-Q)均检测出含有质粒,其中乳杆菌(WQ-G-1)、乳杆菌(WQ-G-2)会发生耐药转移,四种菌耐药危害等级分别为2、3、3、2。光明产品中分离的乳杆菌(GM-G-2)、乳杆菌(GM-G-3)、嗜热链球菌(GMQ)检测出含有质粒,乳杆菌(GM-G-2)会发生耐药转移,四种菌耐药危害等级分别为2、1、3、2。蒙牛产品中只分离的嗜热链球菌(MN-Q)检测出含有质粒,不会发生耐药转移,耐药危害等级为2。结论发酵乳制品中分离所得的乳酸菌81.2%的菌能检测出质粒,耐药性可能与质粒相关,存在潜在的生物安全威胁;18.8%的菌的耐药性可通过质粒接合发生传播,存在直接的生物安全威胁。  相似文献   

16.
对安贞医院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趋势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安贞医院感染菌中,居前5位的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必要依据。方法对2000~2002年该院分离的医院感染菌株中,居前5位的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革兰阴性杆菌中前5位细菌,对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增高。大多数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敏感。阿米卡星的耐药性有所下降。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在85%以上。结论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使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高,交替使用抗生素可能是降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有效方法。医院应宏观控制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某三甲综合医院感染性病原菌的构成及细菌耐药性变迁,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临床分离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最高;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均较敏感,敏感率均为70%;克雷伯菌属对替卡西林耐药率为60%,不动杆菌属对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耐药率很高。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G、氨卞西林、苯唑西林、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很高,都在50%以上。结论细菌耐药性仍是临床面临的严重问题,应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动态     
BioTechnica International Inc.(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宣称,已发现一种广泛分布的细菌质粒可用于将遗传物质转入植物中。这个发现意味着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可替代根癌土壤杆菌作为向植物细胞插入基因的载体。该质粒称为 RSF1010,广泛地自然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包括根癌土壤杆菌。它可在上述细菌中自由转移。BioTechnica 研究人员现已发现它还能介导其它质粒向植物细胞转移。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斑头雁(Anser indicus)粪便中携带细菌多样性及其耐药情况,对青海湖斑头雁粪便细菌进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S r RNA基因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并进行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从30份斑头雁粪便中共分离到123株细菌,可分为10类细菌,分别从每类细菌中挑出一株代表性菌株进行鉴定,鉴定结果显示这10株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水生拉恩氏菌(Rahnella aquatilis)、蒙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mundti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litis)、柠檬节杆菌(Arthrobacter citreus)、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lrefaciens)、河生肠杆菌(Enterobacter amnigenus)、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和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选取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林、头孢他啶、氨曲南、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四环素、氯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药敏纸片,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发现水生拉恩菌、杀鲑气单胞菌和成团泛菌表现为多重耐药性;其他细菌对氨苄西林和四环素有一定的耐药性,对其余受试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野鸟携带耐药性的条件致病菌,可能会对野生动物健康造成威胁,本研究对斑头雁粪便中携带的条件致病菌及其耐药性进行探究,以期为野鸟携带细菌的耐药机制提供研究理论依据,同时也对野生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大量使用,耐药菌株急剧增多,加剧了耐药菌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威胁。有研究表明,益生菌自身含有的耐药基因或耐药质粒等可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传递给人体肠道中的致病菌,导致耐药菌感染。随着双歧杆菌相关微生态制剂的广泛应用,通常以活菌形式进入人体的双歧杆菌,与肠道内原籍群混合生长,致使其携带的耐药性基因片段在肠道菌群中水平转移,从而导致某些致病菌具有耐药性。因此,研究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耐药性基因转移有着十分迫切的意义。本文总结了双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了双歧杆菌的耐药机理,为进一步筛选安全的双歧杆菌菌株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