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明奎 《生态学报》1993,13(1):83-91
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是全球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定义为由生物遗传特性和4大宏观生态条件(太阳辐射、温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共同决定的生产力上限;以无机环境-第一性生产-第二性生产之间的结构适应性和能量-物质流平衡为主线,发展了对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它包括第一性生产潜力子模型和第二性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优化子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把中国农业生态系统分为603个区域单元,进行第一性生产潜力,第二性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态系统蛋白人口承载力不仅是农业生态学系统生产力研究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制定我国人口政策和食物战略的重要依据。中央曾指出:要把我国人民的膳物结构问题作为战略问题来考虑。分析我国的膳食特点可概括为“一够两缺”(即热量够,蛋白质和脂肪缺)温饱型营养水平。食物蛋白质的改善是我国膳食结  相似文献   

3.
4.
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人口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日益增长的人口及其生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亦是区域生态承载力的重要指标。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人口承 载力研究不仅可以弄清某一区域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而且能为农业生态系统的宏观调控和长远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处 地球环境变化速率最大的东亚季风区,以气候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必将影响东北地区生态承载力,进而影响该地区的人口承载力。该研究基 于10 km×10 km 分辨率的东北地区1980~2002年共23年的气象资料,结合植物生理生态特点和水热平衡关系建立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 型和农业生产力模型,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了东北地区4类生态系统类型:森林、农田、草地和湿地的生产力及其动态,指出东北地 区近23年来年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年降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23年来东北地区植被年均总生产力为3.52×1011 kg DM&;#8226;a-1,其中森林、农 田、草地和湿地的年均总生产力分别为1.53×1011、4.55×1010、1.07×1011和4.63×1010 kg DM&;#8226;a-1,森林、农田、草地和湿地的平均生产 力为5.73×103、1.84×103、5.64×103和5.55×103 kg DM&;#8226;hm-2&;#8226;a-1。在此基础上,以第一性生产-第二性生产之间的生态适应性和能量-物 质流平衡(在食物链上传递机制)为主线,通过对第一性生产力在人类直接消费与第二性生产之间以及各畜群(猪、肉牛羊、禽、奶牛和水产品( 鱼))之间的分配 ,估算了1980~2002年东北地区在宽裕型、小康型与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下,不输出商品粮和每年向国家提供350×108 kg商品 粮条件下的年均总人口承载力分别为2.61×108、2. 15×108和1.77×108;和1.70×108、1.40×108和1.15×108。因此,要确保东北地区每年 向国家提供350×108 kg的商品粮,且在未来东北地区的生活水平要达到富裕型水平,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在此基础上,根据2020、2050、2070 和2100年的气候预估资料,预测了2020、2050、2070和2100 年东北地区在宽裕型、小康型和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下的人口承载力分别为2.73× 108、2. 25×108和1.85×108;2.88×108、2.38×108和1.95×108;3.03×108、2.49×108和2.05×108;以及 3.09×108、2.55×108和2.09 ×108。该研究可为东北地区及各省的生态建设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琳瑜  杨志峰  李巍 《生态学报》2005,25(4):771-777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其承载力的意义与生态学中的种群承载力意义有了很大差别。定义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强调其对维系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能动性特征,并在比较生物免疫力与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相似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免疫学模型”作为其理论模型。在理论模型基础上设计其计量模型,分为天然承载力和获得性承载力两部分。并通过承载力与压力的相对变化趋势表达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其健康水平的能力。以广州市为例,计算了广州市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与压力,获得二者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自1992年以来,广州市基本上处于一种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系统支持力同步发展的良性状态,所采取的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7.
李秀霞  孟玫 《生态学杂志》2017,28(10):3378-3384
运用状态空间法构建区域适度人口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求取权重,对2005—2014年吉林省适度人口进行测算,并探讨其形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结果表明: 2005—2014年,吉林省适度人口一直处于赤字状态,说明吉林省人口、资源与环境处于一种不协调状态;吉林省资源承载人口显著高于经济承载人口和生态承载人口,说明吉林省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吉林省土地资源承载人口远高于水资源承载人口和能源承载人口,处于赤字状态,说明吉林省经济发展是以耗竭自身能源和水资源为基础.今后应因地制宜,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由粗放型、消耗型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型、低碳型转变;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土地资源综合体为研究对象,在生产力类型模糊区划的基础上,从土地资源物质能量投入与转化入手,采用科学方法计算了海南岛的土地生产潜力、食物结构和人口承载量.结果表明,海南岛5类土地资源的平均生物生产潜力为5.25×104kg·hm-2,折合标准粮为2.36×104km·hm-2;低中高3种食物结构方案的人口承载量分别为1.9573、1.5481和1.2957×107人口,供养人口为52.5、42.0和34.5人·hm-2.目前人口占各方案可供养人口的比例已分别达到34.2%、43.3%和51.8%,按当前人口增长速度计算到201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44.5%、57.5%和68.7%.  相似文献   

9.
高伟  陈岩  严长安  李金城 《生态学报》2020,40(14):4803-4812
针对目前水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中未突显生态系统净化作用和人为调控作用的问题,从生态系统污染净化功能和人为调控污染削减功能两个角度,提出基于生态系统净化-人为调控耦合作用的水环境承载力概念,并构建流域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以滇池流域为例,计算了2015年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滇池流域2015年水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为1.16,处于超载状态;流域环境承载力分布呈现北高南低,北部限制因子化学需氧量,南部为总磷;调水工程调入水量出境携带污染物约为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16%,对流域水环境改善十分重要;人为调控污染削减能力在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中所占比例已超过50%,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饶恩明  肖燚  欧阳志云  孔令桥 《生态学报》2022,42(16):6514-6522
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明确指出,生态系统条件和过程只有对受益者产生效用才能成为服务。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强调了生态系统及其受益者之间空间连接的重要性,但现有研究大都侧重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对受益者考虑不足。研究以洞庭湖流域为例,运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流域水文路径分析,提出了基于受益人口的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评价方法。结果表明:(1)从生态系统角度,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重要区域面积2.80万km2,主要分布于土壤保持强度较高的沅江流域(38.14%)和湘江流域(39.73%),从受益者角度,土壤保持重要区域面积1.57万km2,主要集中于受益人口较多的湘江流域(92.95%);(2)与基于生态系统角度的结果相比,考虑受益人口后有1.71万km2土壤保持重要区域因受益人口较少(12362人),土壤保持重要性降低,主要包括沅江流域的武陵山、雪峰山等地,另有0.48万km2地区因受益人口较多(53628人),被新增识别为土壤保持重要区域,主要包括湘江流域的南岭、罗霄山脉等地;(3)综合生态系...  相似文献   

11.
蛋白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营养需求,研究蛋白质生产效率可为制定食物发展战略,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提供参数与依据。食物蛋白质生产效率在国外研究较多,在国内报道还不多。作者从密云县整体系统水平对动植物蛋白生产力和蛋白质生产的能量、氮素效率进行了研究,并深入探讨了不同膳食结构的蛋白人口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13.
An ecosystem approach to community health seeks to investigate human health concern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goal is to improve the health of community members by instituting sustainable ecosystem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t will preserve the health of both the ecosystem and its inhabitants.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study in a rural community in Ghana that employed an ecosystem approach to community health planning. Adopting a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a research team comprised of representatives from various loc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collaborated with local residents to identify major community health problems, their underlying causes, and possibl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he findings illustrate the usefulness of the ecosystem approach to mobilizing community-based interventions to addressing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human health.  相似文献   

14.
郭中伟  李典谟 《生态学杂志》1995,14(1):58-61,42
生态系统的环分析方法郭中伟,李典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LoopAnalysisinEcosystemStudy.¥GuoZhongwei;LiDianmo(InstituteofZoology,,AcademiaSinica,B...  相似文献   

15.
埃三极(Exergy)理论──生态系统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埃三极(Exergy)理论生态系统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孙平跃陆健健(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ExergyTheory:ANewMethodForEcosystemResearch.SunPingyue,LuJianjian(...  相似文献   

16.
香蒲植物净化塘生态系统调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韶夫江口铅锌矿废水不仅排放量大,而且重金属含量高,成份复杂,对水体污染严重。废水总排放量达61O78t·日~(-1),其入河口铅的浓度超过地面水卫生标准约11倍。几年来,利用  相似文献   

17.
混农林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光能分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林农混作中作物相互影响,除了争夺土壤肥力以外,主要是争夺光能。光能的合理分布是取得林粮双丰收的前提。分析生态系统内部光能分布的方法很多,但主要有两种:一是分析由于树木遮荫造成的光照时间的减弱,二是  相似文献   

18.
生态系统工程与现代混农林业生产体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剧增,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危机。在第三世界人口飞速增长,耕地需求扩大,毁林种粮,弃林从牧的问题十分严重,引起土壤肥力衰退,水土流失,气候失调,环境恶化,从而阻碍了农牧业的发展。为了保护森林,维护环境,解决农林、牧林业之间的矛盾,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农、林、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因而发展农林业在国际上受到充分重视,早于1977年就成立了国际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推动农林业的研究与生产。我国对农林业的研究与推广近年来也有长足的发展。预计农林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和林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为此,我们请南京林业大学熊文愈教授和姜志林教授负责组稿、审稿和修改论文,共汇集农林业的论文16篇。这些论文部分反映了当前我国农林业的理论研究工作和实际生产经验。现经本刊编辑,计划作为农林业专题在本刊分四期刊出,以引起广大读者对农林业的重视。在此我们对熊文愈和姜志林二位教授的积极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