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赤松次生林天然更新幼树数量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常规方法对山东半岛赤松次生林天然更新状况进行了为期4年的观测研究。运用电子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了通径分析程序运算。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灌草层总盖度对赤松更新幼树数量的影响最大,二者都以直接效应为主,是影响赤松次生林天然更新最重要的因子。坡度与上层厚度代表地形和土壤条件。对赤松更新幼树的数量的影响小于郁闭度和群落总盖度,二者主要通过影响其它因子而间接作用于赤松次生林的天然更新。赤松林木密度与赤松更新幼树数量的关系不密切,对赤松次生林天然更新的作用较小。赤松林地一般无裸岩,故裸岩面积所占百分比对赤松幼树数量的作用不显著。通径分析能够表明变量之间作用的因果关系,更深刻地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关帝山区8种林分密度(128、240、320、400、480、560、640和720株·hm-2)华北落叶松纯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密度下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优劣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更新指数随林分密度增大先升高后降低,中密度(400~560株·hm-2)林分更新效果明显优于过疏和过密林分;林下光环境、草本植物及凋落物对落叶松更新有双重作用,光照过强、草本植物盖度过大或凋落物过厚不利于林下更新,土壤有机质可使土壤质地松软、水分含量充足并形成低磷高氮环境促进林分更新;各因子对更新指数的影响依次为:土壤含水量(0.798)>全氮(0.621)>凋落物厚度(-0.597)>土壤孔隙度(0.504)>土壤有机质(0.493)>全磷(-0.404)>林下总光照(-0.274)>草本植物盖度(-0.021)。在后续森林经营中,可通过抚育间伐或补植将林分密度控制在480株·hm-2左右,并适当清理林下凋落物,改善土壤条件,促进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3.
天然更新的檫木林根系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通过对样木的测定,运用幂函数、线性以及多元回归等模型进行拟合,研究了福建省建阳市天然更新的檫木[Sassafras tsumu (Hemsl.) Hemsl.]林根系部分生物量同地上部分各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檫木林根系生物量与地上部分、全树、枝条及枝干等各部分的生物量呈显著的相关关系;除细根外,粗根、根蔸和全部根系的生物量与胸径、树高之间大都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天然更新的檫木林而言,采用W=aD^αH^β模型进行拟合,结果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对深圳梧桐山毛棉杜鹃林天然更新进行调查与评价。结果显示,在毛棉杜鹃林更新能力排在前12位的树种中,更新能力良好的有浙江润楠Machilus chekiangensis、亮叶冬青Ilex viridis;天然更新等级为中等的树种有华鼠刺Itea chinensis、短序润楠Machilus breviflora、密花树Rapanea neriifolia、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天然更新为不良等级的树种有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 var. oblongifolia、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光叶山矾Symplocos lancifolia、毛棉杜鹃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吊钟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粗叶榕Ficus hirta。在6块标准地中,仅有2块标准地内发现毛棉杜鹃幼苗,所有标准地没有发现苗高<30 cm 的毛棉杜鹃幼苗,且株数密度低,属于天然更新不良的树种,不能依靠天然更新来保持其地位和观赏特性。  相似文献   

5.
天然更新的檫木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标准木的测定,建立相对生长方程,了福建省建阳书坊林场天然更新的檫木(Sassafras tzumu)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20年生檫木林分平均现存生物量为58693kghm^-2,平均年生产力为4259kghm^-2,檫木生物量与胸径间存在极显著回归关系,大部分生物量集中于树体中下部,生物量的径级分布以20cm径级积累值最大。这些结果对阔叶林的营造及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蒙古栎种群天然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相似文献   

7.
动物与红松天然更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红松球果成熟后,种子自身不能脱落到达适宜的萌发地,因而无法自身完成天然更新而要依赖动物帮助传播种子。捕食红松种子的动物包括啮齿类、鸟类和一些大型兽类。其中,松鼠、星雅和普通币鸟具有分散贮藏的行为,以前两者为重要。这些动物从球果中取出种子,吃掉一部分后,靠颊囊或舌下囊搬运至贮藏地,将种子埋藏在地被物下准备冬、春食物缺乏时再重新捕食。搬运的距离远达数百米至几公里。分散贮藏的贮点数量很大。每个贮点有一至数粒种子。贮点小生境比较适合红松种子的萌发,因此大量的未被重新发现和捕食的贮点的种子在20个月后可能萌发。虽然动物贮藏的生境适合幼苗的萌发,但是不一定适合幼苗的继续生长。由于动物的捕食和贮藏行为,阔叶红松林内红松种子运转途径在4个层次(树上、地面、地被物下和洞穴)进行,最后只有少数种子萌发为幼苗。幼苗的生长过程同样受到动物的捕食和破坏。由于红松结实的丰欠年度变化,动物种群也随之变动。  相似文献   

8.
促进兴安落叶松天然更新的出苗条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40多块标准地调查,促进更新措施后兴安落叶松1年生幼苗出现的频度及数量与种子年关系很大,幼苗更新效果最好的是种子年当年,更新频度可达60%以上,幼苗平均为1.0—2.0×103株·ha-1,其他年份促进的效果较差.同时,也与迹地类型、种源状况和整地质量关系较大.一般在山坡中、下部,土壤湿润的杜香落叶松和藓类越桔落叶松林迹地促进效果较好,其更新频度为60—70%.绝大部分更新幼苗出现在表土裸露、无杂草灌木、土壤湿润的地方.更新频度与植被盖度呈明显的衰减指数相关.促进地块距下种林墙最好不超过60m范围.  相似文献   

9.
李昆  崔凯  张春华 《生态学杂志》2009,28(2):243-248
余甘子(Phylanthus emblica)是干热河谷植被的重要特征种和建群树种。本文通过模拟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地区元谋盆地4月气候条件下,研究了余甘子种子的活力散失机制及其有关生理生化变化情况,并对余甘子天然群落的自然更新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随着高温干旱处理时间延长,种子活力不断降低,相对电导率、Pro含量和MDA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呼吸强度、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膜保护酶系统活力降低和保护性物质含量减少是造成种子活力下降的主要因素;实验处理的第18天至第24天是余甘子种子抵御逆境的临界期;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应采取人工辅助措施来提高其种子的天然更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片断化常绿阔叶林的土壤种子库及天然更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瑞生  于明坚  李铭红    陈卫新  姜云飞  闻小清 《生态学报》2008,28(6):2554-2554~2562
生境片断化扰乱了种子的生产和扩散机制,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华东地区的常绿阔叶林片断化程度较为严重,以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在周边另选取5个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片断,采用样线法采集土壤样品,通过网筛分选和温室萌发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种子库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在样地各土样采集点附近设立天然萌发小样方,对种子库的天然更新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 5个片断化样点的种子库密度为(207±38)~(1332±337)ind./m2,共有29~57种植物种子.而古田山连续常绿阔叶林样点的种子库密度为(1776±344) ind./m2,分布有46种植物种子.各样点的种子库物种组成主要以乔木和灌木树种为主,草本种类非常稀少,并且不能反映地上植物的组成.(2)片断化样地土壤上层(0~5cm)与下层(5~10 cm)的种子密度比平均为3.6:1,而连续森林样地为2.5:1,说明连续森林土壤种子垂直下移相对较深,有利于更多物种种子的储存.(3)幼苗的天然更新强度受种子物种丰富度的影响较大(P=0.005),而受种子密度的影响不明显(P=0.159).(4)同一生境条件很难同时满足较高的种子库密度和较快的幼苗天然更新速率.生境片断化降低了种子库密度和物种丰富度,但由于林隙的大量存在和较低的乔冠层盖度,却促进了幼苗的快速更新.  相似文献   

11.
油松种群自然更新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种群的空间格局系指某一种群个体在其生存空间内相对静止的散布形式。它是种群的重要属性之一,是种的生物学特性对其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在特定时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空间格局的阐明,无论在理论生态学的研究上抑或  相似文献   

12.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种群自然稀疏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原产日本。种群地理分布范围为北纬35°20′—38°10′,东经136°45′—140°30′,海拔高度为1000—2800m。1900年引入我国,以其较强的适应性“定居”下来,而且生长速度在抚顺地区远比长白落叶松(L.olgensis var.changpaiensis)、兴安落叶松(L.gmelinii)为快;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北京、河南、河北、江西、湖北、四川以及新疆等地都有人工栽培,而以吉林、辽宁东部栽培面积较大,在年平均气温2.5—12.0℃、年降水量500—1400mm 的水热条件下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3.
松林复合经营模式的试验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经营系统就是在某一特定的自然环境区域中,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组成空间的多层次结构、时间的有序配置,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以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有效地提高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3]。通过对复合经营系统的实践和研究,积累和总...  相似文献   

14.
两种湿地松群落的小气候特点及其与林分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相互适应的树种组成的混交林,是一个较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我国混交林营造、研究的历史不长,大量的工作仅在生长效果等表征调查研究居多,对其内在规律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混交林的生态效应是这种变化规律的重要内容,国内学者也曾做了一些工作。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与大叶相  相似文献   

15.
16.
森林植被的自然火干扰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邱扬 《生态学杂志》1998,17(1):54-60
森林植被的自然火干扰邱扬(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太原030006)NaturalFireDisturbanceofForestVegetation.QiuYang(InstituteofLoesPlateau,Shanxi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7.
江苏森林自然保护区植被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地少人多,历来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人为因素对自然植被的影响严重。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三个不同的生物气候带的森林植被类型,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建立相应有代表性的森林自然保护区,无论在理论上或生产实际上都有很大的意义。一、自然条件特点及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布局(一) 自然条件特点江苏位于北纬30°46′—35°02′,东经116°22′—121°55′。全省地势平坦,平原占85%,岗地占10%,低山丘陵占5%,大多  相似文献   

18.
应用资料收集法和实地调查法,调查、评估并分析了东北林蛙养殖区域自然生态变化趋势、东北林蛙养殖业从业人员行为的影响及养殖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开展林蛙半人工养殖的区域几乎全部是自然生态状况良好、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区域;林蛙半人工养殖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区域性森林生态系统中林蛙的数量,进而将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对自然生态状况的影响有利有弊,并存在不确定性;林蛙养殖从业人员的从业行为或行为倾向,既有有利于当地自然生态保护的一面,也有不利于当地自然生态保护的隐患.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建议:加强林蛙资源本底调查,坚持对林蛙半人工养殖区域自然生态变化的监测和研究,统一林蛙半人工养殖区域各经营活动的经营权,研究制定东北林蛙半人工养殖技术规范,引导从业人员规范操作等.  相似文献   

19.
在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人工林内,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种群,由于其各种群本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相互作用及环境因子对它们的影响,造成种群的数量波动是经常性的,无论这种波动是否带有明显的规律性,都会对落叶松林这一生态系统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20.
枸杞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枸杞组织培养及其植株再生条件的优化。方法:应用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以各种不同激素配比进行枸杞愈伤诱导、分化诱导及根的诱导。结果:以枸杞叶片为外植体,利用2,4-D(2,4-二氯苯氧基乙酸)与KT(细胞分裂素)不同配比诱导出了愈伤组织。利用6-BA(6-苄基腺嘌呤)与NAA(α-萘乙酸)不同浓度的配比组合,成功地进行了杞再生芽诱导及根系诱导。结论: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并采用各种激素的不同配比,可以优化枸杞植株的再生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