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59种直翅目昆虫的分布规律及其16种生境进行了数值分析,并结合环境条件和实地调查分析了聚类结果。根据直翅目昆虫在不同生境中的分布特点,聚类图将16种生境划分为5个生境型和2个生境亚型;将59种直翅目昆虫划分为10个生境选择相似的生态种组。文中指出:植被类型和水分条件是影响该区直翅目昆虫分布的主要因素。植被组成和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是决定直翅目昆虫种类丰富度的重要因子。文中还指出了一些昆虫种的生态指示意义,并就草原开垦对昆虫区系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堵河源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12 600余号,经初步鉴定有1 456种,分别隶属于23目192科.其中,鳞翅目昆虫种数最多,31科502种,鞘翅目昆虫次之,42科436种.通过对保护区昆虫资源调查的结果分析,初步了解了该自然保护区昆虫的区系和群落分布.并与七姊妹山、后湖两个自然保护区的昆虫资源分别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跳甲亚科昆虫区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青藏高原(包括横断山区)的跳甲亚科昆虫区系。该区已知47属228种。1)据属级阶元的分布类型分析,以东洋属和南型属种显占优势,是区系主体,显示该区跳甲区系的热带渊源,其中高山属种赋予该区以高山区系特征;2)该区物种分化活跃,是某些多种属中国种类的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3)联系中国跳甲亚科区系,在地理分布格局上显示西-东分布,如Hespera属的分布和西南-东北分布或西南-东北的间断分布格局,如Pentamesa和Stenoluperus属的分布。这种地理分布格局反映青藏高原的隆起给中国昆虫区系带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水生昆虫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于1983年至1992年在发源于长白山的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及牡丹江等水体上游,对水生昆虫进行了调查。共获取标本一万多个,166种,隶属于7目40科86属。本文还对长白山水生昆虫的生态习性及区系分布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江西武夷出蝶类昆虫区系概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江西武夷山区的蝶类昆虫的种类、分布、数量结构和区系组成,其112种蝶类隶属11个区系或混合系,区系成分以东洋区系为主体,但古北区系成分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一结构表明,江西武夷15处于南北种类昆虫交流汇合的重心地段。其位置接近于东洋区系的北缘。  相似文献   

6.
青甘地区哺乳动物地理区划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5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青甘考察队和动物研究所青海站在青海、甘肃两省延续多年地进行了动物调查研究。考察范围包括青海北部、东部和河西走廊。在鸟、兽区系方面均作过一些总结,本文拟在区系总结的基础上对兽类区划方法问题作一探讨。 动物地理区划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探讨动物分布及生态地理特征地域分异的性质、原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农业昆虫的分布问题,前人(包括作者)做过一些调查、整理及分析工作,发表过一些有关论著。比较一致的意见,倾向于马世骏教授的提法,将江西划为东洋区的江南亚热带稻茶区。但对江西省整个农业昆虫的组成仍然缺乏系统了解。作者根据近四十年来在江西所收集到的标本,参考国内外分布资料,分析了1,100种农虫的区系从属关系。现将所得结果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8.
章士美 《昆虫知识》1994,31(1):43-44
自从昆虫地理学作为昆虫的一项基础分支建立以来,特别是昆虫分类学者,对于昆虫的分布区系问题,就日渐引起了重视,有关各国、科的分布区系资料,亦日渐得到完善和充实,但迄今尚未见对各目、科在世界动物地理区中的分布概貌,作出比较具体分析。作者有鉴于此,近一二十年来,不断从有关文献中,收集这方面的资料,1982年SybilP.Parker主编的Sync-psisandClasslflcatlonoflivingorganlsms(生物纲要及系统分类),书中对昆虫各自、科的分布情况,记述比较全面,因特综合这些材料,将昆虫纲的区系结构概貌,作一分析介绍。1参加区系分…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共知螽亚目昆虫5科、26属、58种(表1)。其中螽斯占总种数的74.2%,蟋蟀占17.3%,其余的占7.5%。其区系组成以古北种为主体,特别是东北中国种、东西伯利亚——蒙古种和欧洲——西伯利亚种是区系组成的核心(表2)。特有种占有一定的比例(10.3%),主要分布于该区东北部的森林草原亚带和西部的荒漠带。中部地区有部分华北种的渗入。在本区东部的草原带中,螽斯亚科昆虫最为丰富;西部的荒漠带中,硕螽亚科昆虫是最突出的代表种,并有中亚种的分布(表4)。从总的种类分布来看,东北部的森林带和草原带的昆虫种类明显比西部荒漠带要丰富,中部的干草原亚带则是上述两者的过渡区域。 文中还根据螽亚目昆虫在不同植被地区的分布情况,采用Sφgrensen系数比较了各地带之间昆虫区系的相似性(表3)。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10个植被地带或亚带划分成6个大的地带区:森林区、草原区、荒漠区、暖温型森林草原区、暖温型典型草原区和暖温型荒漠草原区(图2)。作者详细地叙述了各个地带区中昆虫区系的组成特点和分布规律。并就前人对该区昆虫区划工作提出了若干修订意见。  相似文献   

10.
《岭南科学杂志》(Lingnan Science Journal)为原岭南大学创办的英文刊物,是我国现代最早、最为著名的以刊登生物科学及农业科学成果为主的期刊之一。其所刊登的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我国昆虫学事业的发展,也成为我国昆虫多样性研究,特别是华南地区昆虫多样性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本文通过查阅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资料室中该期刊珍贵的原始文献资料,对其自创刊至停刊30年间所发表的全部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论文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了相关工作所涉及的昆虫类群、作者、新属种发表情况以及物种区系分布等信息,同时提供了全部论文的题名索引。结果表明:该杂志所刊登的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论文对于我国昆虫学研究意义重大,不但大量增加了新分类单元的数量,同时加深和细化了我们对物种区系分布的认识,其中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为新物种发表最重要的模式产地。这些工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岭南地区昆虫物种多样性本底调查、农林害虫防控以及资源昆虫利用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啮齿动物地理分布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的西北部,为历史上通往我国新疆及中亚大陆的交通要道,以丝绸之路而闻名于世界。19世纪末,一些外国学者及旅行家曾对河西走廊作过动物学方面的调查。解放后,中国科学院甘青调查队于1958-1960年对河西地区的兽类进行了调查。随着自然疫源地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省、地、县的有关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对河西走廊的部分地区和县(市)做过一些动物学方面的工作,但专门对啮齿动物地理分布进行较大范围的调查还不多。我们于1982年4-8月对河西走廊的马鬃山、安西、敦煌、金塔等地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北干旱区蒸散发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邓兴耀  刘洋  刘志辉  姚俊强 《生态学报》2017,37(9):2994-3008
利用MODIS ET数据集中2000—2014年的地表实际蒸散发量产品,运用变异系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与MannKendall检验和Hurst指数法,研究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蒸散发的空间格局、不同维度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14年全区蒸散发量总体较小,蒸散发量小于200 mm的区域占总面积的38.329%。在空间上ET自山区向两侧平原减少,不同土地覆盖的ET大小为:林地农用地草地稀疏植被。受降水和土地覆盖的综合影响,ET的高值区(400 mm)主要在降水丰富的山区林地和草地,而低值区(200 mm)主要在降水较少的平原稀疏植被区和草地。(2)近15年全区蒸散发变异程度不明显,以相对较低的波动变化为主。各亚区内波动较低区域的比例为:北疆天山祁连山内蒙西部河西走廊南疆。(3)15年间全区年均蒸散发量呈波动变化,总体有微弱的减小趋势,变化率为-0.9348 mm/a。基于像元尺度的分析也表明全区ET以减小的变化趋势为主,但各亚区的减小程度各异:天山内蒙西部河西走廊北疆祁连山,仅南疆有增加趋势。(4)全区ET的Hurst指数均值为0.689,Hurst指数大于0.5的范围所占比例为80.033%,未来全区蒸散发的变化趋势以持续性减小为主。其中22.003%区域的变化趋势无法确定。未来各亚区ET的减少趋势为:内蒙西部天山河西走廊北疆祁连山南疆。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地区植物的区系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陈鹏  潘晓玲 《植物研究》2001,21(1):24-30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部, 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区, 为温带荒漠气候。对河西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特点及性质进行了分析, 并比较了它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主要结论如下:1.种类贫乏, 本区共有种子植物52 科, 166 属, 326 种。属种比值高达50.92%。区系具有明显的优势现象, 仅5 个科就包含了全区植物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属和种;2.区系中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地位, 古地中海成分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3.本区系的植物在生活型方面以多年生灌木、草本为主。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荒漠植物区系特征。4.河西植物区系成分较古老;5.河西地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阿拉善地区无论是区系组成或发生方式都非常接近, 共同组成中国西北荒漠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水生植物多样性格局、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生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水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地区水生植物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气候等环境因素,研究了河西走廊主要水生植物群落类型、数量特征、水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并对中域效应假说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地区共有水生植物29科42属84种,群落的聚类分析可将河西走廊水生植物群落划分为15个主要群落类型;(2)河西走廊水生植物群落类型主要受到水温、海拔、经纬度等环境因子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盐度以及溶解性固体总量呈显著性相关;(3)河西走廊水生植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呈现出"∩"型的单峰格局,中域效应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该地区水生植物多样性水平的纬度格局及海拔垂直分布格局,对该区域水生植物物种丰富度在纬度和海拔梯度上的变异解释率分别为57.56%、63.5%。分析表明,河西走廊水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由几何(边界)限制和随机过程及其他未知因素共同控制,且几何(边界)限制和随机过程贡献率较大;同时本研究中未考虑的环境异质性、气候、人为干扰等因素也对河西走廊水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布局及耦合效应是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重要命题。本研究利用146户牧户访谈和21次管理部门调研资料,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和文献资料,从“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视角爬梳祁连山草地畜牧业、河西走廊饲草种植业、牧户生计路径策略的历史源起和发展历程。在生态系统服务流理论指导下深入刻画了祁连山与河西走廊农牧耦合系统的空间联系,诠释了祁连山-河西走廊“共轭型”生态牧场概念框架与发展模式。研究认为:(1)2011年“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实施以来祁连山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显著(P<0.05);传统牧业户、生态移民户的生计多样化指数分别是2.22和2.69,生计能力脆弱;外购草料、舍饲养殖、人工种草、异地借牧(秸秆补饲)、流转草原等是牧户落实草畜动态平衡的基础性生计策略,实现了祁连山草地畜牧业由超载过牧到“超载不过牧”的跨越式转型;(2)祁连山山地系统将生态系统服务(淡水资源供给)外溢至河西走廊绿洲系统以支撑饲草种植业发展,河西走廊饲草种植业提供优质饲草“反哺”祁连山草地畜牧业发展,二者构成了山地-绿洲“共轭空间”;借助外界物质能量输入路径的“虚拟草场”模...  相似文献   

16.
乔标  方创琳 《生态学报》2005,25(11):3003-3009
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状况之间交互胁迫、动态演进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于系统科学理论建立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认为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各个层面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交互胁迫的耦合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系统的演化周期将经历低级协调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和螺旋式上升4个阶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耦合过程的实质,就是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由低级协调共生向高级协调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河西走廊为例,对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1985~2003年间,河西走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状况曲折下降,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响应较为明显,但相对于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的响应又有一定的滞后性。目前河西走廊处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然而协调耦合度的增长很快,整个协调发展系统即将进入极限发展阶段,生态环境危机正在进入潜伏期。基于动态耦合模型所建立的协调耦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胁迫、动态耦合的演变情况。根据河西走廊耦合度的变化可知,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往往是需要一定的生态破坏为代价的,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生态环境必将随城市化而好转。因此,正确认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动态耦合规律,采取适当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于促进河西走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阈值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方创琳  乔标 《生态学报》2005,25(9):2413-2422
城市化水平阈值是指在水资源硬约束下,在确保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速度与规模、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基本保障、并具备足以支撑城市接纳一定数量农民进城转为非农人口的经济能力时,能达到的“农转非”人口占总人口的最大比例。以干旱区河西走廊为例,分析了在水资源约束下城市经济发展总量及其对应的城市化阈值。采用阈值模型计算表明,未来30a在不跨区调水的前提下,河西走廊总需水量的上限阈值为7.81×109m3,其中生态需水、生产需水和生活需水比例调整为13.2:83.5:3.3,总需水量对应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81×1011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最快可达到6.91%,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18.99:47.20:33.81。在总需水量阈值、经济总量、需水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7%、农业需水按0.61%的速度退水9.12×108m3、生态需水比例不低于13%等多重条件约束下,求得河西走廊未来30a能够达到的总人口为5.82×106人,城镇非农业人口可达到2.05×106人,城市化水平可达到35.14%,这一水平仅相当于中国2001年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在跨区调水1.31×109m3的条件下,城市化水平可望达到47.17%。进而采用总人口人均拥有的GDP、非农业人口人均拥有的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农业人口人均拥有的第一产业增加值3项经济指标对水资源约束下经济发展总量对城市化水平的保障程度进行了验证分析。由于各城市的缺水状况、取水条件、发展性质、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实力与前景等各不相同,致使不同城市之间对应的总需水量、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和城市化水平等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生态安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河西走廊地区5个地级市为对象,建立基于PSR-EES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计量其2008-2017年期间10年生态安全值,进而采用ARIMA-ANN模型预测未来该区域生态安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区生态安全呈波动上升状态,演变特征与区域的生态保护规划与政策措施相吻合;各地级市生态安全等级与理想状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张掖、金昌、酒泉三市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采用ARIMA单项模型、ARIMA-ANN组合模型对河西走廊区域生态安全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2.01%、0.8852(ARIMA)和1.09%、0.9665(ARIMA-ANN);ARIMA-ANN组合模型预测河西走廊地区2020年的生态安全值达0.8107,处于V级。本研究证明,ARIMA-ANN组合模型在区域生态安全演变评价和发展趋势预测中获得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度,对优化区域生态空间布局和安全管理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沙漠人工植被区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种子库作为地上植被更新的重要的种源储备库,在植被自然恢复和演替过程以及生态系统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河西走廊不同区域沙漠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时空分布和数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沙漠人工林土壤种子库共出现27种植物,分属8科22属,以藜科植物最多,生活型以草本植物种子比例最高,占到90.6%—95.06%;土壤种子库密度介于19.29粒/m~2—858.57粒/m~2之间,从东到西呈水平地带性分布,土壤种子库分布主要集中在0—2cm土层中,不同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在0—10cm土层内,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种子库密度先减小后增大;土壤种子库多样性(Simpson指数)在河西走廊东段沙漠人工植被区最高,在0.671—0.812之间,河西走廊中段沙漠人工植被区为0.417—0.809之间,河西走廊西段沙漠人工植被区为0.256—0.707之间,从东到西呈下降趋势,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tt丰富度指数、Peilow均匀度指数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说明由于生境的植被的异质性程度高,使土壤种子库之间的差异性显著;河西走廊沙漠...  相似文献   

20.
近40a甘肃省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根据甘肃省69个气象站1971-2007年温度和降水资料,采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全省温度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影响气候生产潜力的气候驱动力,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温度生产潜力显著增加,降水生产潜力略有减少,平均气候生产潜力为733.86 kg · hm-2 · a-1,呈逐渐减少趋势。区域差异性明显,呈东南-西北递减,陇南山区>陇东高原>陇中高原>甘南草原>河西走廊,气候生产潜力以1997年为转型年。增湿和增温均有利于气候生产潜力的增加,但增湿增益更为显著,另气候的暖干化趋势是研究区气候生产潜力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