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枝睾吸虫尾蚴的形态学Hs(?)等(1939)、Komiya等(1941)以及Tang等(1963)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对华枝睾尾蚴的生态观察未见报道。几年来笔者在华枝睾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时,对华枝睾吸虫尾蚴的生态作了某些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已有不少人做过专门研究。徐锡藩(1939)在实验室将人工感染本虫的一种淡水螺(Bithynia,fuchsianus)和未曾感染本虫的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苗放在同一水族缸里饲养,6个半月后在鱼体肌肉内获得与自然感染相同形态的华枝睾吸虫囊蚴。徐秉锟(1964)报告本虫在纹沼螺(Parafoisarulus Striatulus)体内能完成囊蚴期发育。铃木了司等(1966)曾用本虫尾蚴感染鲤科淡水鱼鳞(zacco platylus)和麦穗鱼进  相似文献   

3.
华枝睾吸虫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在江苏省的华枝睾吸虫病流行区,经常发现鱼体寄生有后睾科吸虫的囊蚴,例如:在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与棒花鱼(Pseudogobio rivularis)中的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jentalis)及台湾次睾吸虫(Metorchis taiwanensis)的囊蚴。为分离这  相似文献   

5.
东方次睾吸虫尾蚴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福州地区检获自然感染东方次睾吸虫尾蚴的阳性纹沼螺的时间是4—10月份。尾蚴从阳性螺的肛孔逸出,具趋光性。尾蚴逸出呈明显的日周期变化,以8—14时显著高于其它时间,高峰在12时左右。经试验证实,光照、温度等因子对东方次睾吸虫尾蚴的逸出有较大影响,夜间施加光照、加温以及在低温环境中提高水温均可使尾蚴逸出数量显著增加。尾蚴存活力与水温呈曲线相关,较适宜的水温在22—27℃之间。尾蚴钻入第二中间宿主麦穗鱼体内约需5分钟。  相似文献   

6.
李秉正  李家滨 《动物学报》1991,37(4):345-351
华支睾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中,随着体长的增大,体表上的细微结构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包括体嵴增高,继而形成许多结节,并由结节上发出点状,指状或枝状突起;体棘逐渐减少和消失;腹吸盘唇上和口、腹吸盘周围的感觉乳突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7.
异盘并殖吸虫后尾蚴在扫描电镜下,体表布满单生体棘,其形状、大小、排列在各部位均有差异。口、腹吸盘上及体末端均具感觉乳突。口、腹吸盘上均可见2圈感觉乳突,前者外圈8—10个,内圈4—6个;后者外圈、内圈各6个。腹吸盘周边体壁上无感觉乳突。虫体的感觉乳突上常有1—3个小突起。  相似文献   

8.
东方杯叶吸虫囊蚴壁和后尾蚴及成虫体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杯叶吸虫囊蚴壁光滑完整,囊壁两层,外囊壁纤维状,内囊壁无细胞结构,由电子致密的颗粒和小体组成。扫描电镜显示后尾蚴和成虫的附着器表皮均特化为微毛,体表被体棘和具纤毛乳突:差别是,后尾蚴的单生棘演变为成虫的簇生棘,无纤毛圆丘形乳突由成虫的无纤毛窝状乳突取代。本文详细描述了体棘和乳突等的形态和分布,对这些结构的功能及其发育过程中演变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在华枝睾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检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有无囊蚴感染是重要的一环。华枝睾吸虫囊蚴和东方次睾吸虫囊蚴的外部形态颇为相似,初学者鉴别较难,我们进行了形态大小的测量和观察,并将两种囊蚴的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华枝睾吸虫第二中间宿主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对华枝睾吸虫病爆发流行区的鱼体囊蚴进行了现场调查。共检查15种385尾淡水鱼,用鱼肉压片法发现9种255尾鱼感染了华枝睾吸虫囊蚴,阳性鱼种的检出率为60%(9/15),阳性鱼的感染率为66.2%(255/385),其中麦穗鱼和青鳉的感染率为100%,感染度分别为233.57个/克和106.8个/克。对严重感染的麦穗鱼、黑龙江鳑皱、鲈塘鳢、青鳉等4种鱼进行了囊蚴数的测定。对感染度高的麦穗鱼、黑龙江鳑鮍、青鳉等3种鱼做了囊蚴分布的调查,发现鱼皮内和鱼肉内囊蚴最多,各部位囊蚴的数量是否与检查季节有关,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青海高原中华双腔吸虫,矛形双腔吸虫等四种双腔吸虫尾蚴经扫描电镜比较观察显示它们体表具有明显的差别。中华双腔吸虫尾蚴体部末部表皮呈具间隔的纵嵴,矛形双腔吸虫尾蚴在此部位呈如同玉米棒的玉米珠粒,未定名的“B”型和“D”型尾蚴,前者呈海棉状,后者介于矛形双腔和中华双腔的形态之间。这四种尾蚴的口吸盘、腹吸盘及体两侧表皮上,具有触毛及乳突的情况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在吉林省的鸟类和哺乳类体内获得后睾科(Opisthorchiidae)吸虫4属8种,斜睾科(Plagiorchiidae)吸虫1属2种。 1。鸭对体吸虫Amphlmerus anatia发现于怀德(采集日期(下同)1964年10月3日)、海龙县(1966,10,25)和长春市(1964,10,13)家鸭及九台(1964,5,31)和前郭县(1964,7,20)斑嘴鸭Anas poedtorhyncha zonorhyncha肝胆管中。在国内曾报告于江苏、云南、湖南、天津、福建、安徽、河北、江西、贵州、陕西、广东的家鸭、家鸡、斑嘴鸭、青头潜鸭和绿头鸭中发现过。  相似文献   

13.
日本血吸虫尾蚴的组织化学及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日本血吸虫尾蚴具有一个头腺、2对前钻腺及3对后钻腺,其解剖学位置、构造、化学成分及功能均有区别。钻腺分泌物含有多糖酶及蛋白酶。尾蚴的前端系特化的头器结构,它具有半月形嵴、钻腺开口及乳突。  相似文献   

14.
华支睾吸虫囊蚴存活时限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华支睾吸虫囊蚴在麦重申内和鱼体死亡腐烂分离出在水中存活时限作了初步观察。自鱼体死后4,7,9,12,15及16天时各镜检100个囊蚴,到12天时有42%的囊蚴存活。捕获阳性麦穗鱼在室内饲养,1年后囊蚴几何均数下降70.83%;并以各月龄囊蚴民活数为依据,作了简单略生命表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进行华枝睾吸虫动物接种以前,首先应当检查当地那一种淡水鱼类身上感染该虫的囊蚴最多。一般许多种类的淡水鱼,例如鲫鱼,青鱼、鲩鱼,川条鱼等,都有该虫的囊蚴。囊蚴在鱼身上的位置主要是在鳞下,皮下组织,鳃上和肌肉组织。根据前人检查的结果:鳞下占2%,鳃上4.7%,皮下组织5.9%,肌肉组织87.4%。购得这些角以后将  相似文献   

16.
东方次睾吸虫电镜研究(吸虫纲:后睾科)V.雌性生殖器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次睾吸虫雌性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卵黄-输卵管、卵模、梅氏腺和子宫)透射电镜 观察。卵巢内有不同成熟期的生殖细胞,成熟初级卵母细胞有几个靠近核的核仁样小聚体和许多沿 质膜的皮质颗粒。首次发现并描述卵巢和输卵管接合处(卵巢壶腹)的超微结构。输卵管上皮为纤 毛状。梅氏腺仅一种类型膜状小体细胞,经有微管支持的细小管道穿过卵模将膜状小体排入卵模腔 内。在卵黄-输卵管和卵模中有精子,卵模和子宫中有受精卵、虫卵(扫描电镜):大小 26. 05× 11.46-13.55μm,卵盖直径6.26-6. 89μp,卵壳表面布满膜状隆起。文中对卵巢和梅氏腺的超微 结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白洋淀夏季鸟类的几种后睾科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3年6—7月间调查河北省白洋淀地区夏季鸟类的吸虫类区系中,获得后睾科Opisthorchiidae吸虫共4种,经鉴定,其中 1种为新种,1种为地区新纪录,2种为宿主新纪录。 黑水鸡对体吸虫,新种Amphimerus gallinulae sp.nov.(图1)  相似文献   

18.
樊培方  陆雅君 《动物学报》1994,40(4):337-343
东方次睾吸虫雌性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卵黄-输卵管、卵模、梅氏腺和子宫)透射电镜观察。卵巢内有不同成熟期的生殖细胞,成熟初级卵母细胞有几个靠近核的核仁样小聚体和许多沿质膜的皮质颗粒。首次发现并描述卵巢和输卵管接合处(卵巢壶腹)的超微结构,输卵管上皮为纤毛状,梅氏腺仅一种类型膜状小体细胞,经有微管支持的细小管道穿过卵模将膜状小体排入卵模腔内,在卵黄-输卵管和卵模中有精子,卵模和子宫中有受精卵。虫卵  相似文献   

19.
三平正并殖吸虫成虫、童虫和后尾蚴扫描电镜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在原光学镜观察的基础上,用扫描电镜对三平正并殖吸虫模式标本产地广东产的本种并殖吸虫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幼虫及成虫期的腹吸盘体壁及成虫排泄孔体壁上均有单个或两个以上的群(簇)生棘排列。并证实在不同宿主体内(犬和猫),不同虫龄期(172和90天)的形态基本相符。讨论申提示不同地域的虫体形态有差异,可能存在地域株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青海高原二种双腔吸虫尾蚴腺体组织化学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应用组织化学反应方法观察了青海高原中华双腔吸虫尾蚴及暂称为“B”型双腔尾蚴(可能是枝双腔尾蚴)二种单细胞腺体的组化成分及其生理功能。大单细胞腺体12—13对,内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复合物象粘蛋白之类物质,及酸性粘多糖。小单细胞腺3对,含结合氨基的蛋白质及甲性糖蛋白。二种双腔吸虫在贝类宿主体内子胞蚴及尾蚴组化威分很相似但从尾蚴粘液腺的结构可以区分二虫种。中华双腔吸虫粘球内包绕在尾蚴体外的粘液含丰富的粘蛋白。双腔吸虫幼虫期组化成分与阔盘吸虫相应的幼虫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