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常瑾  赵敬钊 《蛛形学报》2000,9(2):116-121
应用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稻田生态系统中3种捕食性天敌(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a(Tabricius)、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ra(Sundevall)、真水狼蛛Pirata piraticus(Clerk)和1种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的共存系统进行研究,获得了天敌对害虫控制作用的数  相似文献   

2.
稻田蜘蛛与飞虱制药关系及其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王瑞翟保平  孙晓洋 《生态学报》2007,27(11):4536-4546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近年来严重危害水稻并传播病毒病,麦田是其越冬并虫量扩增后向稻田迁移的重要场所,麦田一代灰飞虱也是防治的重点对象之一。利用半方差函数模型分析了麦田一代灰飞虱若虫在时间序列上的空间结构,得出了空间自相关的各项属性与虫口密度或环境因素的关系:长、短变程与密度无关,保持相对稳定;块金常数与密度成正相关(比例效应的存在),随机性强度与密度成三次多项式曲线相关;各向异性主要由于麦田行株距的差别所决定。并用一般克立金方法作出预测表面图,按时间顺序排列,将灰飞虱若虫在田间的时空分布情况直观地显示出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灰飞虱若虫具有比较稳定的时空分布,认为食料充足、生境孤立、自身行动力较弱是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此外包括天敌在内的一些次要因素也对其种群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稻田蜘蛛与飞虱制约关系及其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2—1991年间,我们对稻田蜘蛛及其相关害虫—褐稻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论述稻田蜘蛛种类多,发生量大,繁殖力强.与稻飞虱的季节消长、生态分布、变态类型相一致,彼此制约关系明显,有良好的保护利用价值。创造有利于蜘蛛发生发展的环境,合理施用化学农药,既是保护利用蜘蛛的有效途径,又可保护飞虱的其它天敌,发挥多种天敌联合控制飞虱的作用,在经济、生态与社会三方面都可收到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5.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n)近年来严重危害水稻并传播病毒病,麦田是其越冬并虫量扩增后向稻田迁移的重要场所,麦田一代灰飞虱也是防治的重点对象之一。利用半方差函数模型分析了麦田一代灰飞虱若虫在时间序列上的空间结构,得出了空间自相关的各项属性与虫口密度或环境因素的关系:长、短变程与密度无关,保持相对稳定;块金常数与密度成正相关(比例效应的存在),随机性强度与密度成三次多项式曲线相关;各向异性主要由于麦田行株距的差别所决定。并用一般克立金方法作出预测表面图,按时间顺序排列,将灰飞虱若虫在田间的时空分布情况直观地显示出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灰飞虱若虫具有比较稳定的时空分布,认为食料充足、生境孤立、自身行动力较弱是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此外包括天敌在内的一些次要因素也对其种群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瑞  翟保平  孙晓洋 《生态学报》2007,27(11):4536-4546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近年来严重危害水稻并传播病毒病,麦田是其越冬并虫量扩增后向稻田迁移的重要场所,麦田一代灰飞虱也是防治的重点对象之一。利用半方差函数模型分析了麦田一代灰飞虱若虫在时间序列上的空间结构,得出了空间自相关的各项属性与虫口密度或环境因素的关系:长、短变程与密度无关,保持相对稳定;块金常数与密度成正相关(比例效应的存在),随机性强度与密度成三次多项式曲线相关;各向异性主要由于麦田行株距的差别所决定。并用一般克立金方法作出预测表面图,按时间顺序排列,将灰飞虱若虫在田间的时空分布情况直观地显示出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灰飞虱若虫具有比较稳定的时空分布,认为食料充足、生境孤立、自身行动力较弱是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此外包括天敌在内的一些次要因素也对其种群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媒介昆虫的核心共生菌能被用作基因工程菌发挥抗病毒功能.灰飞虱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其传播的水稻条纹病毒造成水稻的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目的]本研究对不同稻区及温室饲养的灰飞虱进行菌群组成分析并初步鉴定灰飞虱的核心共生菌.[方法]通过16SrDNA介导的二代测序技术,分析了 2018-2020年间采集自云南昆明、河南开封...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农药对稻田蜘蛛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施用混灭威药剂后3-23天的稻田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药后稻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性降低,优势度、优势集中性、蛛、虱比升高,并且不同用药量下,蛛虱比的升降情况不同,选择性药剂对蜘蛛亚群落的垂直生态2位有影响,但对水平生态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稻田飞虱灾变与环境调控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鉴于近年我国稻飞虱危害加剧的现状,本文依据浙江嘉兴病虫测报站历年观测圃调查资料,以长三角稻区为重点,回顾了我国灰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等三种稻飞虱灾变历史,探讨了稻飞虱灾变与环境因素,特别是农业技术变化的关系,提出了通过改善栽培制度、调整种植时间、选育抗性品种和管理化学投入等农业技术为基础的环境调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多物种共存系统中3种蜘蛛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稻田生态系统中天敌蜘蛛优势种食虫沟瘤蛛(Oedothorox insecticeps)、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和水稻主要害虫飞虱(Nilaparvata lugenis)组成多物种共存系统,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统计方法探讨多种蜘蛛对1种稻虫的控制作用,分析天敌之间以及天敌与害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出了天敌对害虫的捕食量模型2个。对模型进行主次分析表明,害虫自身密度的大小对天敌的捕食量影响较大。天敌中对捕食量作用最大的是粽管巢蛛,其次是拟水狼蛛,食虫沟瘤蛛的作用稍小。分析天敌间的交互作用表明,天敌个体大、活动能力强、生态位窄及其重叠值高、捕食量大,它们的种内种间干扰程度也大,特别是粽管巢蛛的种内干扰、拟水狼蛛和粽管巢蛛的种间干扰作用十分明显。最后讨论了天敌蜘蛛能有效控制害虫的最大密度,以及在该害虫密度下各种天敌密度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1.
不同寄主植物上灰飞虱种群生命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不同寄主植物上灰飞虱种群发展趋势,通过室内实验,组建了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èn在武育粳3号、盐稻8号、徐稻3号、Ⅱ优084、Ⅱ优42、扬麦12、稗草和千金子这8种寄主植物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通过田间调查,比较了粳稻武运粳7号和籼稻Ⅱ优084上灰飞虱自然种群发生动态。不同寄主植物上灰飞虱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比较结果表明,灰飞虱的若虫发育历期在稗草上最短,其次为扬麦12和粳稻上,而在杂交籼稻Ⅱ优084、Ⅱ优42和杂草千金子上的发育历期长达近30 d;灰飞虱在稗草上的种群趋势指数亦最高,为45.57,其次为粳稻品种盐稻8号(39.36)、徐稻3号(34.54)和武育粳3号(31.70)上,其中盐稻8号与稗草上无显著差异;杂交稻Ⅱ优084和Ⅱ优42上灰飞虱的种群趋势指数显著低于粳稻上的;而灰飞虱在千金子上的种群趋势指数最低,仅为11.04。大田调查则表明,一定时期粳稻武运粳7号上灰飞虱种群个体数量显著高于籼稻Ⅱ优084上。研究表明灰飞虱的适宜寄主植物依次为稗草、粳稻品种和小麦。  相似文献   

12.
灰飞虱海藻糖酶基因的克隆及RNA干扰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倩  鲁鼎浩  蒲建  吴敏  韩召军 《昆虫学报》2012,55(8):911-920
RNA干扰(RNAi)不但可以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 还可以通过沉默靶标基因干扰特定的生命过程。因此, 通过深入研究, 发掘高效专一性靶基因和RNAi技术, 有可能开辟针对性的害虫RNAi防控新途径。本研究通过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转录组数据分析并结合RACE技术, 克隆了灰飞虱两种海藻糖酶的全长基因, 分别命名为LSTre-1和LSTre-2, 其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Q027050和JQ027051。它们均具有海藻糖酶基因的典型特征, 与已报道的其他昆虫的海藻糖酶基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并表现出一定的虫种亲缘关系。其中LSTre-1为水溶性海藻糖酶基因, 全长2 042 bp, 开放阅读框编码602个氨基酸, 前端有25个氨基酸的信号肽, 但无跨膜结构域; LSTre-2为膜结合型海藻糖酶基因, 全长2 619 bp, 开放阅读框编码618个氨基酸, 前端有2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 有2个疏水性跨膜结构域。利用喂食法研究2种海藻糖酶基因dsRNA对灰飞虱的致死效应, 发现靶向水溶性酶基因的干扰效应略高于靶向膜结合型的, 但两种海藻糖酶基因的dsRNA都可以显著抑制灰飞虱海藻糖酶基因的表达, 降低其活力, 还能显著抑制试虫的生长, 大幅增加试虫死亡率。 结果提示, 通过适宜途径干扰海藻糖酶基因可以开发防治灰飞虱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对药剂敏感性和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在室内采用稻苗浸渍法分别测定了4种杀虫剂对取食水稻、小麦和稗草后的灰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同时比较了灰飞虱体内酯酶(ESTs)、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性.结果表明,用...  相似文献   

14.
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对灰飞虱致害性和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科学用药防治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麦秆浸渍法测定毒死蜱对灰飞虱成虫的室内活性, 并用Parafilm小袋法和滤纸漏斗法测定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对灰飞虱蜜露排泄量、 虫体增重、 产卵量等指标的影响。Parafilm小袋法的测定结果表明, 经毒死蜱亚致死剂量(0.21 mg/L有效成分)处理的灰飞虱单雌蜜露分泌量和虫体增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0.99%和22.22%, 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单雌产卵量为79.6±26.4个, 比对照增加12.27%, 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滤纸漏斗法的测定结果表明, 处理过的灰飞虱雌成虫蜜露分泌面积为119.74±5.90 mm2, 比对照增加13.06%,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处理后对灰飞虱蜜露分泌量、 虫体增重和单雌产卵量均表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说明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可能会导致灰飞虱致害性加剧。本研究结果对深入研究杀虫剂对灰飞虱种群的亚致死效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灰飞虱体内一种酵母类共生菌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稻飞虱体内酵母类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nt,YLS)的种类,采用超速离心的方法分离纯化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体内YLS,用真菌的通用引物对其18S rDNA、5.8S-ITS rDNA全长序列进行扩增。结果得到一条分子量约为2 340 bp的序列。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该菌与Noda等所报道的类酵母菌的18S rDNA序列差异较大(同源性只有89.6%),而与季也蒙毕赤酵母Pichia guilliermondii有99.8%的同源性。原位杂交(ISH)和巢氏PCR均证明该菌存在于灰飞虱脂肪体和卵内,但数量较少。因此,灰飞虱体内YLS除了Noda等报道的类酵母菌外,尚存在另外一种季也蒙毕赤酵母菌。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单层细胞株,以Grace培养基为基础,MM培养基、水解乳清蛋白、酵母抽提物和胎牛血清(FBS)为营养添加因子,共配成7种全培养基,用以培养灰飞虱胚胎组织细胞。7种培养基均可维持灰飞虱胚胎切块组织细胞的贴壁培养1~4周,而培养基5(1Grace+1MM+20%FBS)则可维持贴壁培养达2个月以上;pH 8.0的0.25%胰蛋白酶在37℃下酶解组织块5~10 min的分离效果较好。实验获得较适合灰飞虱胚胎组织细胞生长的配方和组织酶解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17.
根据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侵染玉米(Zea mays L.)的症状发展过程先后取叶脉做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病毒在细胞内的侵染状态,并在取样前用灰飞虱无毒若虫进行饲毒和传毒试验.结果显示RBSDV侵入玉米叶细胞后先出现在细胞壁附近,个别粒子似与胞间连丝相连;细胞质内产生病毒基质,病毒粒子先增殖并分布其周边,后向病毒基质内扩展;当病毒粒子布满病毒基质后在细胞质中出现直径约90nm的管状结构,病毒成串排列在该管状结构中;随后管状结构逐渐消失,最终形成晶格状聚集排列.用灰飞虱无毒若虫在细胞内病毒基质出现和病毒增殖期饲毒的,到成虫时分别有2.93%和7.83%个体传毒率;在细胞内病毒成串分布于管状结构和晶格状聚集排列期饲毒的,到成虫时均不能传毒.  相似文献   

18.
根据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侵染玉米(Zea mays L.)的症状发展过程先后取叶脉做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病毒在细胞内的侵染状态,并存取样前用灰飞虱无毒若虫进行饲毒和传毒试验。结果显示RBSDV侵入玉米叶细胞后先出现在细咆壁附近,个别粒子似与胞间连丝相连;细胞质内产生病毒基质,病毒粒子先增殖并分布其周边,后向病毒基质内扩展;当病毒粒子布满病毒基质后在细胞质中出现直径约90nm的管状结构,病毒成串排列在该管状结构中;随后管状结构逐渐消失,最终形成晶格状聚集排列。用灰飞虱无毒若虫在细胞内病毒基质出现和病毒增殖期饲毒的,到成虫时分别有2.93%和7.83%个体传毒率;在细胞内病毒成串分布于管状结构和品格状聚集排列期饲毒的,到成虫时均不能传毒。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我国东北地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种群遗传变异及种群遗传结构,阐明种群间遗传分化与基因流。【方法】利用9对微卫星引物对采自我国东北地区15个地理种群的375头灰飞虱样品进行测序与分析;利用GeneAlex6.51, GENEPOP4.0.9和STRUCTURE 2.3.4等软件分析灰飞虱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基因流及种群遗传结构。【结果】在所分析的375头灰飞虱个体中,各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a=6.898;总体上,灰飞虱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平均观测杂合度Ho=0.548;平均期望杂合度He=0.582),各种群间基因流较低(Nm=0.660)。UPGMA聚类树、PCoA及STRCTURE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灰飞虱种群分为两分支:吉林(JL)和沈阳(SY2012,SY2013和SY2014)种群聚为一支;其余种群聚为一支。AMOVA分析结果表明,灰飞虱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87%),种群间变异水平较低(13%)。【结论】中国东北地区灰飞虱遗传多样性较高,不同地理种群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且基因交流较低,存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