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山西榆社晚新生代鹿科化石两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山西榆社盆地晚新生代鹿科化石中的两个新种:Eucladoceros proboulei sp.nov.和Procapreolus jinensis sp.nov.,并列出了已鉴定完毕的所有产于榆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鹿类动物化石单.  相似文献   

2.
山西榆社云簇盆地双角犀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室內,保存着一个采自山西榆社的,相当完好的双角犀的头骨。美中不足的是,在这一标本土只标明了“山西云簇”的字样,而关于标本的詳細地点及层位則不明。根据标本的石化程度很深以及附着有浅黃色的細砂填充在标本凹陷孔道內等情况看来,这一头骨很有可能出自山西榆社,云簇盆地的夹有泥灰层的砂层,即桑志华等(1935)所謂的“榆社盆地的第Ⅲ带”(含真馬化石层)。时代相当于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了山西榆社盆地上新世鼩鼱科的两个新种:Peisorexpliocaenicussp.nov.,Soriculuspraecursussp.nov.,并列出了该盆地晚新生代地层中采集到的其它食虫类名单。  相似文献   

4.
山西东南部榆社盆地乳齿象类化石的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本文是关于山西东南部榆社盆地的两种乳齿象类化石新材料的研究。榆社盆地上新统全部地层从下到上均甚发育,并合有极为丰富的象类化石。化石保存情况比较完美。该地所产的象类化石曾经杨锺健(1935)、德日进、汤道平(1937)作了详细的研究,种类很多。胡步伍(1935)所著的中国象类化石一书中,仅有 Anancus sinensis(Hopwood)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采自山西榆社盆地上第三系竹鼠类化石的一新种。新种与Rhizomys(Brachyrhizomyr)rhanriur相似,但个体较小,臼齿相对狭长,M,保留有连接下次尖和下次脊的齿襞(mure)及短的下中脊。这两种化石竹鼠在榆社的出现,超越了现生竹鼠类分布的北界,说明该科的情况要比以前知道的更为复杂,也表明榆社地区在晚第三纪时比近代湿润。  相似文献   

6.
本记述了山西榆社盆地上新世quJing科的两种新种:peisorex pliocaenicus sp.nov.,Soriculus praecursus sp.nov.,并列出了该盆地晚新生代地层中采集到的其它食虫类名单。  相似文献   

7.
山西榆社上新世的貉(食肉目,犬科)化石兼论中国的貉化石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正> 中国貉化石的记录始于舒罗塞1903年定为 Vulpes sinensis 的那批材料.1924年师丹斯基把采自河南渑池的一件带有次角叶的下颌也归入了这个种.1930年德日进和皮韦陀根据泥河湾的丰富材料才把这个种改归貉属.到1941年归入这个种的还有周口店第一和第十三地点的材料.德日进和斐文中(1941, p. 13-14)也提到榆社有这个种的化石.本文所记述的貉化石都是从榆社盆地的云簇次盆地内采集的.它们的层位都  相似文献   

8.
记山西榆社晚新生代鼠科化石新属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描述了山西榆社盆地晚新生代鼠科化石中的新属种:Huaxiamys primitivus gen. et sp. nov., Huaxiamys downsi gen. et sp. nov., Micromys tedfordi sp. nov., Apodemus qiui sp. nov., Apodemus zhangwagouensis sp. nov.,  相似文献   

9.
山西榆社盆地中的麂类化石已見記載的有3属10种(P.Teihard de Chardin;M. Trassaert,1937;Zdansky 1925),过去描写的材料比較零碎,多牛仅限于头骨上“角”的部分。 195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陶瓷冶金研究所所长周仁先生贈送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批产自山西榆社的化石,其中有一个麂化石的头骨是过去麂化石材料中最完整的。它代表古麂属中一个新种,对于我們了解古麂属的系統关系和头骨上的特性有一定  相似文献   

10.
山西榆社上新世山羊类一新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山羊族(Caprini)—新属种:小型中国山羊(Sinocapra minor gen. et sp. nov.).化石产于山西榆社地区云簇盆地晚上新世麻则沟组中.它的主要特征是:角心短小,较直立于眼眶之上,不旋转,明显内外侧扁,无稜脊,角内中空或有窦;角基部之间的额面高于眼眶面,有一浅的角后窝存在.  相似文献   

11.
德日进和罗学宾于1945年报道了山西榆社盆地发现的4件大后猫(Metailurus major)化石,但没有注明具体产地和层位。本文通过查询这些标本的原始资料,最终确定其产自榆社盆地晚上新世麻则沟组中部地层。其与前人报道的大多数晚中新世的Metailurus化石在时间上存在较大的间隔,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时代最晚的Metailurus化石之一。对这些标本的再研究表明,这些材料与M.major的正模及其他归入标本有较大的差别,应为一新种,将之命名为Metailurus ultimus。该种以体型大而粗壮,头骨在颧弓处特别宽、前半部形成一短宽的等边三角形,下颌水平支厚实、与颊齿列一起呈弧形向外明显凸出,上、下犬齿前后嵴上有明显的横向沟纹,P3相对较长、前附尖明显,P4前附尖和原尖都较大,p3前附尖小但明显,m1跟座非常退化至接近于无等特征区别于其他已知各种。  相似文献   

12.
继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队在内蒙古化德地区发掘采集到大量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后,笔者的课题组于2013~2016年间在化德的土城子地点发掘采集到不少哺乳动物化石。经过修理和研究,鉴定出鹿科化石的5个种类:布氏始柱角鹿(Eostyloceros blainvillei)、三角始柱角鹿(E.triangularis)、真角鹿未定种(Euprox sp.)、化德祖鹿(Cervavitus huadeensis)和山西祖鹿(C.shanxius)。其中前3个种类是在化德地区首次发现,而后两个种的牙齿材料也是在土城子地点首次记述。布氏始柱角鹿是一种较大的麂类,以其鹿角具一个粗长而内弯的主枝及一个直接从角环上伸出的较长的眉枝为特征,以前主要发现于山西的榆社盆地,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也找到过,而化德是出现这个种类的第三个地区。三角始柱角鹿以其主枝横切面呈三角形而与布氏始柱角鹿相区别,以前仅见于榆社盆地,因此新发现的三角始柱角鹿将其地理分布范围扩大到内蒙古。真角鹿是从非脱换型鹿角向季节性脱换型鹿角过渡的代表,在欧亚大陆都有分布,化德是继通古尔和四子王旗之后在内蒙古发现这个属的第三个地区。化德祖鹿的鹿角具有4个枝,远端两个枝剑形,在土城子地点是第二次发现,但目前尚未在其他地区发现过,似乎是化德一带的地方种类。山西祖鹿以其下臼齿不具古鹿褶而与新罗斯祖鹿(Cervavitus novorossiae)相区别。山西祖鹿在中国北方的分布较广,主要见于山西、陕西、甘肃和内蒙古,而且在每个地点的化石标本较多,指示其种群密度较大。布氏始柱角鹿、三角始柱角鹿和山西祖鹿是榆社盆地中榆社I带的主要鹿科成员,出现在岩石地层的马会组或生物年代学的保德期。真角鹿的时代分布主要在晚中新世。因此根据土城子地点的鹿科化石判断其地质时代应为晚中新世,而较多的山西祖鹿标本指示化德一带在晚中新世有较广的森林。  相似文献   

13.
榆社盆地新第三纪晚期的Gazella羚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新研究山西榆社盆地新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的Gazella羚羊。依据综合的分类标志,在种的水平上对它进行修正;三个新种被建立,它们是G.gaozhuangensissp.n,G.yushensissp.n.和G.nihensissp.n。根据头骨、角心和牙齿的形态特征,推测在该地马会组至海眼组中存在着Gazella的两条演化线。G.gaudFyi可能是它们的祖先类型。  相似文献   

14.
榆社盆地第三纪晚期的Gazella羚羊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重新研究山西榆社盆地新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的Gazella羚羊。依据综合的分类标志,在种的水平上对它进行修正;三个新种被建立,它们是G.gaozhuangensis sp.n,G.要和G.nihensis sp.n.。根据头骨、角头和牙齿的形态特征,推测在该地马会组至海眼组中存在着Gazella的两条演化线。G.gaudryi可能是它们的祖先类型。  相似文献   

15.
古地磁测年表明,甘肃董湾晚新近纪剖面代表了7.3~3.5 Ma间的连续风成古土壤堆积。在74.8 m厚的剖面上,发现了小哺乳动物化石层位40个,共产出小哺乳动物39种。根据小哺乳动物组合特点,董湾剖面可以划分出4个生物地层带,Ⅰ+Ⅱ带为晚中新世晚期,相当于保德期;Ⅲ+Ⅳ带为上新世早期,相当于榆社期早期。中新统/上新统界线(5.33 Ma)位于剖面距顶部35.5 m处,比以鼢鼠Mesosiphneus最早出现为标志的生物地层Ⅲ带的底界低2 m。由于榆社阶底界直接对应于中新统/上新统界线,该剖面因其良好的地层和生物条件可被推荐为榆社阶界线层型的候选剖面。  相似文献   

16.
榆社鲴     
榆社鲴 (Xenocypris Yushensis)属于硬骨鱼类里的鲤形目的鱼类。化石标本长达 182 mm。鱼的外形较侧扁 ,胸鳍长位置低 ,腹鳍小 ,它与背鳍在鱼的背、腹两侧的起点几乎相对。臀鳍中等大小 ,尾鳍分叉深。鳞片为圆鳞。侧线在胸鳍和腹鳍之间明显向下弯曲。化石发现于山西武乡榆社一带 ,时代为上新世 (大约 5 5 0万年~ 2 5 0万年前 )。此类鱼延续至今 ,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水域中 ,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部平原区 ,西部和西北部很少。鱼的食物多以藻类和水草为主 ,也吃一些小形甲壳类和浮游生物。榆社鲴@崔贵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山西榆社—有角大唇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了产自山西榆社大唇犀属的一个新种——有角大唇犀Ch.(Acerorhinus)cornutum sp.nov. 过去,对大唇犀是否有角虽然也有过种种推测,但缺乏可靠依据,榆社的材料鼻部前端的构造,显示了角的存在。因此,Acerorhinus是大唇犀属三个亚属(Heissig,1975)中,唯一有角的一个亚属。文中还就大唇犀头骨吻部主要肌肉进行了复原,对其功能和生态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记山西榆社后垴的晚中新世鹿科化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记述了产于山西榆社后垴的四种鹿科化石:Metacervuluslepidus,Paracervulusattenuatus,Cervavitusnovorossiaeshanxiussubsp.nov.和Cervavitusnovorossiaeminorsubsp.nov.。它们的产出层位相当于马会组的中部,时代为晚中新世。  相似文献   

19.
榆社鲴(Xemocypris Yushensis)属于硬骨鱼类里的鲤形目的鱼类.化石标本长达182mm.鱼的外形较侧扁,胸鳍长位置低,腹鳍小,它与背鳍在鱼的背、腹两侧的起点几乎相对.  相似文献   

20.
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期是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拐点之一,此期气候经历了由"暖室"向"冰室"的转变。研究该气候转型期的特征可为科学界和国家层面应对现在和未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华北山西榆社盆地张村组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期地层中保存的植物大化石、孢粉以及硅藻组合,为重建该时段陆地生态系统中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提供坚实的生物学证据。在综合回顾张村组化石植物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侧重介绍最近5年在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以及古大气CO2浓度重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这些新成果定性及定量地刻画了第三纪-第四纪之交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东南缘气候变干、变凉的转型过程及其陆地生态系统中大气CO2浓度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