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胚胎肠道肽能神经发育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 PAP 技术,对不同胚胎龄(8~40周)的53例人胚胎小肠的亮氨酸—脑啡肽(L-ENK)、降钙素基因相关系肽(CGRP)、神经肽 Y(NPY)、P 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等五种肽能神经的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并应用形态计量方法和显微分光光度计对阳性神经元及神经纤维进行了定量测定,发现肽能神经元属“小神经元”,肽能神经发育的峰值在胚胎期四~六月。  相似文献   

2.
旋光异构体棉酸对精子脱氢酶的影响刘 平等 (l)…………………………………铝对肝、肾、心、脑所致损害的实验研究熊希凯等 (9)…………………………………Leu7(HNK- l)在人胃肠内分泌细胞中的表达张远强等 (1 7)…………………………………去传入神经引起大鼠延髓后角 P物质、胆囊收缩素、神经降压肽、亮一脑啡肽变化机制的探讨芦子跃等 (2 1 )……………………下丘脑室旁核内 NPY神经元与 CCK神经元相互关系的免疫电镜双标研究刘汉涛等 (3 0 )……Gn RH相关肽在大鼠垂体前叶的细胞学定位宋天保等 (3 6 )……………………………………  相似文献   

3.
猫延髓吻侧腹外侧区NPY、SOM和NT免疫反应物质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理学研究表明,延髓吻侧腹外侧区(RVL)在维持血压稳定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用免疫组化ABC技术,观察了猫RVL神经肽Y(NPY)、生长抑素(SOM)和神经降压肽(NT)免疫反应(IR)细胞和纤维的分布,以便为研究此区血压调节功能的机制提供形态学资料。结果表明:NPY—、SOM—IR细胞和少量NT—IR细胞主要分布于旁巨细胞外侧核、外侧网状核吻侧部以及外侧网状核背侧紧邻的网状结构。这些细胞从RVL尾侧向吻侧逐渐减少。NPY—IR纤维分布于旁巨细胞外侧核以及外侧网状核吻侧部的腹内侧区。NT—IR纤维较多,可见两丛中等密度的NT—IR纤维:一丛位于旁巨细胞外侧核;另一丛位于面后核、疑核以及二核紧邻的区域。此外还可见少量SOM—IR纤维。  相似文献   

4.
用免疫组化 ABC 技术,观察了八肽缩胆囊素(CCK—8),甲硫氨酸脑啡肽(M—ENK)免疫反应(IR)结构在猫延髓吻侧腹侧区的分布。结果表明:CCK—8—IR 细胞分内、外两群:内侧群细胞分布于巨细胞网状核(NGc)、旁巨细胞外侧核(PGL)以及下橄榄核背外侧的网状结构,从吻侧向尾侧逐渐减少;外侧群细胞分布于外侧网状核(LRN)及其背内侧网状结构,从吻侧向尾侧逐渐增多。在中缝苍白核(Rpa)、中缝大核(Rm)仅见少量 CCK—8—IR 细胞。察见 CCK—8—IR纤维主要有3种:粗、细和终末前纤维。CCK—8—IR 纤维在面后核、疑核以及二核紧邻的网状结构最为密集;在 PGL 密度中等;在 NGc、LRN、Rpa 和 Rm 稀疏分布。M—ENK—IR 细胞和纤维分布于 Rpa、Rm、NGc、PGL 和 LRN,此外在面后核、疑核以及二核紧邻的网状结构可见较密集的纤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右侧迷走神经切断及NK3受体拮抗剂对辣椒素诱导小鼠咳嗽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右侧迷走神经切断术组、右侧假手术组、SR 142801腹腔注射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辣椒素雾化制作小鼠咳嗽模型后,分别进行迷走神经切断术、假手术、SR142801腹腔注射及生理盐水腹腔注射,SR142801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7天。第8天计数各组所有小鼠咳嗽次数,检测所有小鼠肺组织中SP(substance P,P物质)、NKA(neurokinin A,神经肽A)、NKB(neurokinin B,神经肽B)表达水平。结果:右侧迷走神经切断组术后咳嗽次数[(6.92±1.78)次]较术前[(7.83±2.48)次]显著降低(P0.01),较假手术组[(7.58±2.43)次]降低(P0.05)。右侧迷走神经切断组术后SP、NKA、NKB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SR 142810组干预后咳嗽次数[(8.67±1.37)次]较干预前[(8.33±2.15)次]无明显降低(P0.05)。SR 142801组腹腔注射后NKB[(8.32±0.86)pg/m L]较生理盐水对照组[(8.83±0.80)pg/m L]无明显降低(P0.05)。结论:迷走神经切断可以抑制辣椒素诱导的咳嗽,其机制主要与减少迷走神经相关神经肽SP、NKA、NKB的表达有关,而NK3受体拮抗剂SR142801对辣椒素诱导的咳嗽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预测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献血者作为对照组(Ⅰ),同时选择82例在我院进行骨科手术的下肢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Ⅱ)。分别在骨折后第2天、手术当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和术后第10天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实验组(Ⅱ)与对照组(Ⅰ)TEG各参数差异,并对所有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Ⅱ)82例研究对象中有63例(76.83%)于术后一周内出现高凝状态。与对照组(Ⅰ)比较,实验组(Ⅱ)骨折第2天、手术当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和术后第10天R、K缩短,Angle角、MA、CI值均延长。与手术当日比较,实验组(Ⅱ)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R和K明显缩短,Angle角、MA、CI值均明显延长(P0.05),与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比较,术后第10天R、K延长,Angle角、MA、CI值有缩短趋势。结论:血栓弹力图能及时准确监测下肢骨折患者凝血状态变化情况,及时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发生风险,为抗凝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探讨切断背根 (L1)后脊髓Ⅱ板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 3 (NT 3)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成年雄猫 5只行单侧L1背根切断术 (对侧为非手术侧 )。术后 5天取L1脊髓制作2 0 μm厚冰冻切片 ,用BDNF及NT 3抗体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DNF、NT 3免疫阳性反应物在脊髓的分布 ,计数单位面积内Ⅱ板层BDNF阳性膨体密度及NT 3阳性细胞数。结果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DNF样免疫反应物在Ⅱ板层主要分布于神经膨体 ,NT 3样免疫反应物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均有分布。背根切断后 ,手术侧Ⅱ板层BDNF阳性膨体数量明显较非手术侧者减少 (P <0 0 1)。而手术侧Ⅱ板层NT 3阳性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数量则较非手术侧者明显增加(P <0 0 1)。结论 背根切断后脊髓Ⅱ板层BDNF ,NT 3的表达发生不同变化。BDNF减少 ,而NT 3表达增多。提示BD NF和NT 3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光镜电镜技术探测猫腰骶背根全切后脊髓Ⅱ板层内新出现的一类终末—非典型复合终末(ACT)神经活性物质的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光镜下Ⅱ板层内SP与CCK阳性反应强度早期(7~24天)减弱、范围减小;晚期(2—4.5月)有所回升。m-ENK与5-HT阳性反应强度和范围早期无变化,晚期增加。电镜下分别找到SP、CCK、m-ENK,5-HT阳性的ACT,表明至少存在这四种神经活性物质类型的ACT。本文讨论了四种ACT的机能意义和可能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家兔脑室注射P物质的心血管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深入探讨脑内注射SP的心血管效应及其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关系.方法:家兔乌拉坦静脉麻醉,侧脑室注射SP或预先注射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哌唑嗪、育亨宾.记录给药前后平均动脉血压(MAP)、左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收缩末期压(LVEDP)、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 dp/dtmax)和下降速率(-dp/dtmax)、心肌收缩成分实测最大缩短速度(Vpm)、心率(HR).观察脑室注射SP后小脑延髓池脑脊液中NA含量的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icv SP可引起HR、LVSP、LVEDP、 dp/dtmax、-dp/dtmax和Vpm值明显增加(P<0.05),同时,小脑延髓池脑脊液中NA含量显著升高(P<0.05).②酚妥拉明或哌唑嗪预处理可显著减弱脑室注射SP引起心血管增强效应(P<0.05),但育亨宾预处理对注射SP引起的心血管效应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①脑内注射SP可增强心脏的收缩功能、升高动脉血压.②脑内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可能参与侧脑室注射SP的心血管增强效应.③中枢应用SP可促进NA能神经元释放NA或抑制突触前膜重摄取NA.这可能是脑内SP心血管效应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15,(4)
目的分析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对第五掌骨颈骨折的治疗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45例,采取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5例患者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无感染、断钉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侧颈干角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与健侧颈干角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掌指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与健侧掌指关节活动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效果显著,可快速恢复手部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云南大理洱海之东的砂子箐组产有牙形刺Scaliognathus anchoralis,Gnathodus typicus,Gnathodus cf.girtyi等化石,清楚地表明砂子箐组的地质时代为杜内期.在双廊镇大建旁村环海公路边灰岩中发现牙形刺Lochriea ziegleri,Gnathodus cantabricus,Gnathodus bilineatus remus,Gnathodus bilineatus romulus,充分证明海东地区谢尔普霍夫阶地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