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日本血吸虫尾蚴钻穿宿主皮肤的全过程和早期童虫在8种动物皮肤中动态分布的结果。阐明了血吸虫尾蚴钻穿宿主皮肤是依靠其体内头腺及/或钻腺分泌物的酶促作用、头器伸缩的探查作用及全身肌肉运动的机械作用而协同完成的。指出了尾蚴入侵皮肤界面和童虫在皮肤内移行常以倾斜角度前进,并非完全呈垂直方向或沿毛囊皮脂腺的通道。观察到童虫钻破皮肤血管壁进入血管腔的情景,这有力地提供了血吸虫童虫从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日本血吸虫尾蚴经注射器推压和血清孵育两种人工方法转变的童虫与载体皮肤型童虫的透射及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描述了三种童虫在转变后3小时至12小时其糖膜、外质膜、体被内包含体及腺体的超微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4.
日本血吸虫尾蚴经人工方法转变的童虫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日本血吸虫体外培养系统。建立了较适于童虫生长发育的B41培养基。尾蚴经人工方法转变的童虫在体外可发育至雌雄合抱,雌雄生殖器官形成。雌虫可达产卵阶段,但未具备正常的产卵机能。培养的血吸虫在体外至少可存活110天。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并比较0.5、3和12小时龄的日本血吸虫皮肤型童虫的超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除了外质膜外,其他的超微结构,如体被、肌层、体被下细胞、胞质桥、头腺、钻腺和食道等结构在尾蚴感染后3小时均未见再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本文报告日本血吸虫皮肤型、肺型、肝门型童虫的体被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其目的在于寻求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被在实验动物体内变化的规律,提供血吸虫病在免疫学上和预防化学药物上的研究参考。其图版Ⅰ—Ⅲ的1—4为日本血吸虫尾蚴,5—7为0.5小时龄皮肤型童虫,8—13为10日龄肺型童虫,14—22为15日龄肝门型雄性童虫。 相似文献
11.
免疫血清及补体对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抗体、补体、补体加抗体对机械转变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作用,并比较其杀伤效率。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形态变化。结果显示杀伤率为补体加抗体>单纯补体>单纯抗体。除去补体血清中的B因子,杀伤率明显下降,说明补体C_3旁路途径参与杀伤童虫的作用。童虫孵育于含有补体及抗体的培养基中72h后,虫体头背部体棘零乱或消失,有些体被破损及脱皮。 相似文献
12.
日本血吸虫尾蚴头腺及钻腺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电镜观察发现: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头腺为多导管的单细胞腺,由腺体部和若干突起状的短导管构成,其分泌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平均大小为 0. 29 × 0. 23μm,具有同心的环层膜状结构。前钻腺含有 A、B两型分泌小体。 A型分泌小体近似圆形,平均大小为 0. 46× 0. 32μm,基质为电子致密的均 匀结构;B型分泌小体数量众多,略呈不规则的圆形,平均大小为1.02×0.82μm,基质为中等电子致 密并含十余个小圆形的电子透亮区。后钻腺含有椭圆形或长条状的分泌小体,平均大小为0.97×0.62μm,基质呈同质性,或伴有电子密度较深的圆形聚集物,或基质呈泡沫状。每根钻腺导管 的胞质外周具有许多沿导管长轴纵行的微管结构,在导管周围有纤维性网状构造包绕,起着对细长导管的支架作用。在导管束外周又有大量肌纤维包统而形成的鞘状结构,它对管内分泌小体的排出可能具有选择性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22条我国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的雌雄同体两性畸形虫体,其中雌虫两性畸形15条,雄虫两性畸形7条,并对每条两性畸形的标本作了描述。作者对两性畸形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认为哺乳类血吸虫两性畸形的发生可能是遗传的返祖现象。 相似文献
14.
日本血吸虫尾蚴头器、腺体及体被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报告用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尾蚴的头器、膆体及体被的超微结构。 从不同角度扫描电镜观察日本血吸虫的尾蚴头器前端,见有5对钻腺的开口,开口的周围有围褶,围褶的外侧分布有7对无鞘单纤毛的感觉乳突,这些结构靠近头器的腹侧围成马蹄形,顶端为无棘区。作者综合有关图像重建日本血吸虫尾蚴头器表面结构的示意图,供参考。 日本血吸虫尾蚴的体被、头腺及钻腺与曼氏血吸虫尾蚴基本相似,但在前钻腺分泌小体我们另见有连续性条索状透明物,对它的形成及其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我国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子胞蚴前端、收缩区和扩张区的超微结构。发现子胞蚴前端存在体被凹陷区及括约肌的构造,同时可见神经细胞。这个子胞蚴精细分化区可能具有产孔的生理功能,尾蚴从产孔中逸出是非创伤性逸出功能的一种生理适应。并与曼氏血吸虫子胞蚴产孔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