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毅勋  郁平 《动物学报》1989,35(1):66-72
本文报道了日本血吸虫尾蚴钻穿宿主皮肤的全过程和早期童虫在8种动物皮肤中动态分布的结果。阐明了血吸虫尾蚴钻穿宿主皮肤是依靠其体内头腺及/或钻腺分泌物的酶促作用、头器伸缩的探查作用及全身肌肉运动的机械作用而协同完成的。指出了尾蚴入侵皮肤界面和童虫在皮肤内移行常以倾斜角度前进,并非完全呈垂直方向或沿毛囊皮脂腺的通道。观察到童虫钻破皮肤血管壁进入血管腔的情景,这有力地提供了血吸虫童虫从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2.
王薇  周述龙 《水生生物学报》1987,11(1):i005-i006
本文报道日本血吸虫尾蚴经注射器推压和血清孵育两种人工方法转变的童虫与载体皮肤型童虫的透射及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描述了三种童虫在转变后3小时至12小时其糖膜、外质膜、体被内包含体及腺体的超微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日本血吸虫尾蚴及童虫的生理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经0.05%中性红-氢氧化钾染色确定为活的血吸虫尾蚴和童虫的生理学比较结果。与尾蚴相比,童虫体表对PAS及Alcian蓝阳性反应消失,与抗血清接触不再产生套膜反应;对水不能耐受,在淡水中6小时内已全部死亡,而在生理盐水中仍有92.7%存活;钻腺内含物排空,童虫不能再经皮肤感染,但越过皮肤屏障若被注入皮下或腹腔则分别有45.4—46.5%及56.9—64.9%发育为成虫。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尾蚴经人工方法转变的童虫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日本血吸虫体外培养系统。建立了较适于童虫生长发育的B41培养基。尾蚴经人工方法转变的童虫在体外可发育至雌雄合抱,雌雄生殖器官形成。雌虫可达产卵阶段,但未具备正常的产卵机能。培养的血吸虫在体外至少可存活110天。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并比较0.5、3和12小时龄的日本血吸虫皮肤型童虫的超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除了外质膜外,其他的超微结构,如体被、肌层、体被下细胞、胞质桥、头腺、钻腺和食道等结构在尾蚴感染后3小时均未见再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日本血吸虫童虫从终宿主的皮肤至肝门脉系移行过程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皮肤、肺、秆门三型童虫的体形、体长、体积、面积,发育率及生长速度均呈动态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因而为童虫体外培养、血吸虫病的免疫和药物预防研究提供材料来源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日本血吸虫童虫在终末宿主体内迁移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血吸虫尾蚴侵入终末宿主体内后,童虫期的迁移途径曾经若干学者的考察,如宫川米次(1912,1913,1916),楢林兵三郎(1914,1916),Miyagawa and Takemoto(1921)Faust and Meleney(924),Sadun,Lin and Williams(1958)等。研究曼氏血吸虫的迁移途径的有 Faust,Jones and Hoffman(1934)。在经肤感染发现后,在本世纪十至二十年代  相似文献   

8.
日本血吸虫寄生的位置,通常在门静脉系统的根支血管中。在这里寄生的成虫产生的卵沉积在肠壁和肝组织内。由于血管分布的状况,日本血吸虫寄生的部位有一局限的范围。在此范围以外的病变,医学者称之为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异位血吸虫病常由临床症状作出诊断,也由尸体解剖,或活组织检查,找到虫卵的沉积或成虫虫体而更加证实。以往国外的报导记录了人体各器官都有卵子的沉积。Faust(1948)曾统计自1889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日本血吸虫皮肤型、肺型、肝门型童虫的体被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其目的在于寻求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被在实验动物体内变化的规律,提供血吸虫病在免疫学上和预防化学药物上的研究参考。其图版Ⅰ—Ⅲ的1—4为日本血吸虫尾蚴,5—7为0.5小时龄皮肤型童虫,8—13为10日龄肺型童虫,14—22为15日龄肝门型雄性童虫。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日本血吸虫皮肤型、肺型、肝门型童虫的体被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其目的在于寻求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被在实验动物体内变化的规律,提供血吸虫病在免疫学上和预防化学药物上的研究参考。其图版Ⅰ—Ⅲ的1—4为日本血吸虫尾蚴,5—7为0.5小时龄皮肤型童虫,8—13为10日龄肺型童虫,14—22为15日龄肝门型雄性童虫。  相似文献   

11.
免疫血清及补体对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抗体、补体、补体加抗体对机械转变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作用,并比较其杀伤效率。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形态变化。结果显示杀伤率为补体加抗体>单纯补体>单纯抗体。除去补体血清中的B因子,杀伤率明显下降,说明补体C_3旁路途径参与杀伤童虫的作用。童虫孵育于含有补体及抗体的培养基中72h后,虫体头背部体棘零乱或消失,有些体被破损及脱皮。  相似文献   

12.
日本血吸虫尾蚴头腺及钻腺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毅勋  谢觅 《动物学报》1994,40(2):113-118
通过电镜观察发现: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头腺为多导管的单细胞腺,由腺体部和若干突起状的短导管构成,其分泌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平均大小为 0. 29 × 0. 23μm,具有同心的环层膜状结构。前钻腺含有 A、B两型分泌小体。 A型分泌小体近似圆形,平均大小为 0. 46× 0. 32μm,基质为电子致密的均 匀结构;B型分泌小体数量众多,略呈不规则的圆形,平均大小为1.02×0.82μm,基质为中等电子致 密并含十余个小圆形的电子透亮区。后钻腺含有椭圆形或长条状的分泌小体,平均大小为0.97×0.62μm,基质呈同质性,或伴有电子密度较深的圆形聚集物,或基质呈泡沫状。每根钻腺导管 的胞质外周具有许多沿导管长轴纵行的微管结构,在导管周围有纤维性网状构造包绕,起着对细长导管的支架作用。在导管束外周又有大量肌纤维包统而形成的鞘状结构,它对管内分泌小体的排出可能具有选择性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22条我国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的雌雄同体两性畸形虫体,其中雌虫两性畸形15条,雄虫两性畸形7条,并对每条两性畸形的标本作了描述。作者对两性畸形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认为哺乳类血吸虫两性畸形的发生可能是遗传的返祖现象。  相似文献   

14.
日本血吸虫尾蚴头器、腺体及体被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报告用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尾蚴的头器、膆体及体被的超微结构。 从不同角度扫描电镜观察日本血吸虫的尾蚴头器前端,见有5对钻腺的开口,开口的周围有围褶,围褶的外侧分布有7对无鞘单纤毛的感觉乳突,这些结构靠近头器的腹侧围成马蹄形,顶端为无棘区。作者综合有关图像重建日本血吸虫尾蚴头器表面结构的示意图,供参考。 日本血吸虫尾蚴的体被、头腺及钻腺与曼氏血吸虫尾蚴基本相似,但在前钻腺分泌小体我们另见有连续性条索状透明物,对它的形成及其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日本血吸虫尾蚴的组织化学及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日本血吸虫尾蚴具有一个头腺、2对前钻腺及3对后钻腺,其解剖学位置、构造、化学成分及功能均有区别。钻腺分泌物含有多糖酶及蛋白酶。尾蚴的前端系特化的头器结构,它具有半月形嵴、钻腺开口及乳突。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我国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子胞蚴前端、收缩区和扩张区的超微结构。发现子胞蚴前端存在体被凹陷区及括约肌的构造,同时可见神经细胞。这个子胞蚴精细分化区可能具有产孔的生理功能,尾蚴从产孔中逸出是非创伤性逸出功能的一种生理适应。并与曼氏血吸虫子胞蚴产孔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