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经肌间沟定位臂丛神经分支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ASAI或II级,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患者。两组均给予1%的利多卡因+0.375%耐乐品20mL。记录完成操作所需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评价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差、失败);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A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5.01±1.40)min,明显长于B组(2.83+O.87)min(P〈0.01)。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4.48±1.36)min,明显短于B组(7.0±2.06)min(P〈0.01);A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4.88+±1.18)min,明显短于B组(7.0±1.67)min(P〈0.01)。A组感觉阻滞完善时间(11.73±3.62)短于B组(13.33±3.02)min(P=0.033)。A组运动阻滞完善时间(11.18±2.73)短于B组(12.41±2.48)min(P=0.038);麻醉效果优等率A组为87.5%,B组为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8,P=0.032;优良率A组为97.5%,B组为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20,P=0.166;A组、B组均未出现严重麻醉并发症。结论:A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B组阻滞操作时间长,但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好,神经阻滞完善率高。  相似文献   

2.
版纳小型猪近交系目前已进入 1 8世代[1] ,近交系数达 97 8% ,是目前最理想的人类异种器官移植供体之一[2 ] ,也是最理想的实验用小型猪之一[3 ,4 ] 。本文旨在提供其臂丛神经的解剖学资料。选取中国版纳小型猪近交系 4头 ,育龄 1 2个月 ,体重 4 5kg左右。经颈总动脉放血后灌注 1 0 %福尔马林固定 1个月 ,然后对其臂丛神经行解剖观察 (插图见封 4 )。1 臂丛神经的组成 第 5颈神经腹侧支的一部分和第 6颈神经腹侧支共同形成臂丛的前干 ,第 7颈神经腹侧支形成臂丛的中干 ,第 8颈神经腹侧支和第 1胸神经的大部分形成臂丛的后干。在斜角肌深…  相似文献   

3.
4.
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是一种临床上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然而,对于其潜在的中枢机制还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探讨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的相关脑区活动,利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断层扫描(PET)技术观察臂丛神经撕脱后慢性疼痛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选择左侧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行脊髓后根入髓区(DREZ)切开术后疼痛减轻>75%的患者,共5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4天行PET扫描采集数据,同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密尔顿(Hamilton)抑郁和焦虑评分.用统计参数图(SPM2)软件分析数据.与术前疼痛状态下相比,术后葡萄糖代谢明显减低的脑区有双侧尾状核,眶额回(OFC)(BA11),对侧扣带下回(BA25)和同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域(DLPFC)(BA46/47).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的脑区有对侧丘脑,枕核和同侧项叶(BA7).研究结果提示,涉及情绪、注意和疼痛内在调节的脑区在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的调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对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优势。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儿5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在解剖定位下进行麻醉,实验组在超声定位下进行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完成时间、用药剂量、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实验组麻醉完成时间及麻醉起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用药剂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Honer综合征、局麻药毒性反应以及气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定位下行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明显改善麻醉效果,减少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及麻醉起效时间,降低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科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12月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骨科手术患者120例,根据锁骨上臂丛定位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对照组选择和传统手法解剖学定位,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麻醉显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观察组操作时间、麻醉显效时间分别为(192.5±23.86)s,(10.45±2.39)min,较对照组的(227.75±26.18)s,(15.36±4.85)min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34,P1=0.015;t2=6.28,P2=0.022);2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2,P=0.041);3观察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2例并发皮下血肿,1例药物毒性反应,1例交感神经阻滞,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两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4,P=0.049)。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显效快、持续时间长,麻醉优良率高,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邓继红  丰亮  黄杰锋  周志军  杨艳 《生物磁学》2011,(19):3760-3761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罗派卡因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行择期上肢手术老年患者。男38例,女21例,年龄65—78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定时记录感觉、运动神经完全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观察并记录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和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两组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生命体征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畀。结论:0.37%相较0.2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更快,维持时间更长,副作用风险来见增加,可常规用于老年患者的上肢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罗派卡因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行择期上肢手术老年患者。男38例,女21例,年龄65-78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定时记录感觉、运动神经完全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观察并记录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和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两组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生命体征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0.37%相较0.2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更快,维持时间更长,副作用风险未见增加,可常规用于老年患者的上肢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对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的镇静效果差异。方法将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我院80例择期上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D组)与丙泊酚(P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T0)、切皮前即用药后15min(T1)、手术开始后30min(T2)及术毕(T3)MAP、HR、Ramsay镇静评分等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1~T3时D组MAP明显低于To时和P组,Ramsay镇静评分低于P组,HR慢于To时和P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镇静是安全和可行的,镇静效果好于丙泊酚,且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研究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6月我院的80例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两组均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其中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解剖定位法,观察组使用B超引导法。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麻醉用药剂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镇痛维持时间;不同时间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且记录两组的脊髓麻痹、气胸、呼吸困难、局麻药物中毒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病人的麻醉效果优良率(95.00 %)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 %,P<0.05);观察组的麻醉用药剂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T2和T3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高于T1(P<0.05),且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的脊髓麻痹、气胸、呼吸困难、局麻药物中毒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B超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提高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1.
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Sun Y  Shi J  Lu PH 《生理科学进展》2002,33(4):313-316
生长因子在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神经营养因子是其中的一类,它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家族,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家族和其它神经营养因子。NGF家族包括NGF,BDNF,NT-3,NT-4/5和NT-6。这一家族可促进epidermic growth facter(EGF)反应 海马及前脑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GDNF家族包括GDNF,NTN,PSP和ART。GDNF家族促神经发育的作用主要在外周,它促进肠神经嵴前体细胞的存活和增殖,且对外周感觉神经的发育至关重要。其它生长因子如bFGF和EGF,它们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存活;CNTF和LIF等在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中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桂萍  孙春龄 《生物学通报》1994,29(3):14-14,21
神经调制与神经激素通讯刘桂萍,孙春龄(吉林省白城师专生物学系137000)大约50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神经元之间以突触相互联系,发生在突触处的信息传递是由一组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完成的化学传递过程。后来,人们不仅认识到化学传递过程伴有生物电效应,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与喙突两种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Barton骨折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Barton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肋锁间隙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n=30)和喙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n=30)。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同时留置神经阻滞导管,麻醉后2小时经神经阻滞导管连接无线电子镇痛泵。记录手术过程中神经深度、麻醉操作时间,并评估麻醉效果;记录术后第一次追加药物时间;记录麻醉后6 h、12 h、18 h、24 h、36 h、48 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评分;记录术后第一天和第二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相比,A组神经深度明显减浅(P<0.05),麻醉操作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第一次追加药物时间延长(P<0.05),麻醉后12 h、18 h、24 h、36 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评分较低(P<0.05),术后第一天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患者满意度评分高(P<0.05),误穿血管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入路与喙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均可安全有效用于Barton骨折手术术后镇痛;但肋锁间隙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具有神经阻滞深度浅、操作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患者满意度更高及并发症更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进行锁骨骨折手术对患者疼痛阈值和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4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进行手术,对照组单独采用静脉全麻进行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唤醒时间;不同时间生命体征;麻醉效果和术后疼痛阈值;术后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以及每天睡眠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长以及唤醒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到T4时间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无明显波动,对照组T1到T4时间上述指标波动明显,且两组患者T2、T3时间SPO2、SBP、DBP、MAP、HR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COR、NE在T2、T3明显下降,而对照组的COR在T2、T3呈上升趋势(P<0.05)。观察组运动神经阻滞时间以及感觉神经阻滞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12 h、24 h疼痛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谵妄发生率和谵妄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有效降低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唤醒时间,同时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提升麻醉效果,降低术后疼痛阈,并且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以及每天睡眠时间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神经减压手术治疗痛性糖尿病对患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神经疼痛和神经电生理学的影响,本研究进行回顾性研究,测量疼痛水平数字评级量表。治疗效果通过实质性分类缓解(数值评分量表评分降低至少50%)与术前数字评估量表评分相比或非实质性缓解(在数字评分量表评分中减少了50%或更少)在12个月基于既定的标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的持续时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疼痛的持续时间,使用单变量和逻辑回归分析评估术前数字评分量表和两点辨别感觉,并研究神经减压手术治疗对患者神经电生理学的影响。术前平均数值评分量表(8.65±1.29)术后的6 d明显减少(3.56±2.22)(p0.01),6个月(3.03±2.11)(p0.01),术后12个月(3.44±2.36)(p0.01) 64.7%的患者在12个月后有明显的疼痛缓解。据单变量和逻辑回归分析,两点辨别觉和疼痛的缓解息息相关(OR,3.700;p=0.046,逻辑回归分析)。神经减压手术明显减少了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疼痛数值评分;在患者神经电生理学方面,神经减压术显著加快了手术患者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在神经减压手术后,两点辨别觉可以用来诊断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前兆因素。  相似文献   

16.
神经免疫学     
近十多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对哺乳动物体内最复杂的两大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研究导致一门新的学科——神经免疫学——即免疫学和神经生物学的交叉学科的出现。这也是一门现代生物医学中的新学科。本文试作一概括地介绍,分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神经分泌     
张席锦 《生物学通报》1993,28(8):4-6,40
神经元具有分泌功能是沙勒(Scharrer)于1928年首次提出的,当时他在研究鱼下丘脑的形态学时,观察到有些神经元内存在典型的分泌颗粒;50年代他与同事们在哺乳动物的下丘脑也发现有相同的结构,并且观察到颗粒的数量随机体水负荷的状况而改变,同时下丘脑提取液经生物鉴定具有抗利尿活性,于是提出了垂体后叶激素来源于下丘脑的设想。后来,轴浆流(axoplasmic flow)现象的发现,为该设想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即如将垂体柄切断,则可见分泌颗粒堆积在截面的近端。加压素(亦称抗利尿激  相似文献   

18.
神经威武     
Rodolfo Llinas采用大胆的方法研究神经生理学,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神经元个体的理解,以及对神经元产生运动和意识的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BPB)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的患儿140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70例与试验组70例。麻醉后两组均于超声引导下实施BPB,其中对照组予以0.25%罗哌卡因药液,试验组予以0.25%罗哌卡因、0.1 mg/kg地塞米松所组成的混合药液。记录两组患儿痛觉阻滞时间;于患儿苏醒后10 min、术后2 h、术后6 h、术后12 h及术后24 h,采用FLACC评分对患儿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两组患儿术后24 h内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记录两组患儿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痛觉阻滞时间显著延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2~24 h的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术后24 h布洛芬混悬液使用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曲马多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下床活动时间提前(P<0.05),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行BPB能够为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提供良好术后镇痛效果,利于患儿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清除脑室血肿,探讨一种微创清除自发性脑室血肿的方法。方法:37例脑室血肿患者在神经导航定位下应用神经内镜清除脑室血肿。结果:术后3个月据GOS量表和Barther评分表评定,优18例;良11例;中4例;差3例;死亡1例。良好率达78.37%。结论: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清除脑室血肿具有定位精确,视野广阔,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