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通过剂量学研究明确非小细胞肺癌各照射方法中食管放射损伤.方法:分为常规放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计划组.3D-CRT分为全纵隔预防照射(TNI)、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SNI)、不做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N-SNI)三组.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肿瘤控制率(TCP)评价各治疗计划.结果:常规放疗、TNI、SNI和N.SNI组PTV-2的TCP分别为:0.92、0.95、0.95、0.96;食管修稿≥45Gy照射的百分比(V45)分别为37.45%、48.04%、38.4%、29.67%;NTCP分别为0.0762、0.1142、0.0612、0.0551.结论:3D-CRT在靶区剂量分布上明显优于常规放疗,选择性和不做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可以更好的减少食管放射性损伤.  相似文献   

2.
TAB182是一个端锚聚合酶1(tankyrase 1)结合蛋白,它在体外能够被tankyrase 1发生二磷酸腺苷核糖基化(PAR)修饰,其生物学功能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发现,TAB182蛋白水平受电离辐射诱导表达,HeLa细胞经过4 Gy照射处理时,TAB182在2 h表达含量最高; 经过不同剂量照射处理,2 h后2 Gy、4 Gy照射剂量组HeLa细胞中TAB182的表达有明显增加. 通过shRNA沉默HeLa细胞中TAB182基因表达,导致其对4 Gy及以下剂量 辐射的敏感性增加,但对8 Gy大剂量照射的敏感性没有明显变化. 与对照组相比,4 Gy照射诱发TAB182基因沉默细胞的G2/M期阻滞时间显著延长.抑制TAB182表达导致细胞中DNA损伤反应蛋白DNA PKcs、ATM、Chk2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实验结果提示,TAB182蛋白参与放射DNA损伤信号反应和调控细胞周期G2/M进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应用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在提高靶区剂量与减少正常组织受量方面的价值.方法:4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均给予全程IMRT 1.8~2.2 Gy/次,每周4次外照射和1次内照射,外照射的处方剂量为50~55 Gy,中位剂量为53.5 Gy,内照射共给6次,每次5 Gy.同时拟设计该40例患者2野和4野的放疗计划,拟给予相同的处方剂量,比较危险器官(OAR)直肠、小肠、膀胱和骨髓的受照射剂量和体积.结果:40例患者均完成全程的IMRT,放射治疗计划靶区(PTV)的平均剂量为54.5 Gy,90%的等剂量曲线(中位剂量53.5 Gy)可以覆盖99%以上的肉眼靶区(GTV)体积.IMRT与普通2野和4野放疗组比较,小肠、直肠、膀胱和骨髓的受照射剂量和体积均明显减少(P<0.05).急慢性放射反应明显减轻.1,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MRT放疗技术可以使患者的放疗靶区获得较为理想的剂量分布,邻近危险器官得到很好的保护,从而减小了急慢性放疗反应,毒副反应可以耐受,但未能提高近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联合多西他赛、奈达铂方案化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6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其中常规放疗组(A组)共30例,采用常规照射方法,6/8 MV高能X线,2.0 Gy/次,5次/周;40 Gy/20次后再次定位剂量达60~66 Gy,强调放疗组(B组)共36例,采用强调适应性放疗,6/8MV-X射线照射,以95%等剂量线包绕PTV(计划靶区),处方剂量GTV(肿瘤区)66 Gy/30次,CTV(临床靶区)60 Gy/30次,PTV 60 Gy/30次,每天1次,每周5次。强调放疗组同期接受IMRT和多西他赛、柰达伯化疗,21天1个周期,连续2个周期。治疗结束后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定临床疗效;参照WHO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评价毒副反应。结果:常规放疗组和强调放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6.66%和91.67%(x2=17.26,P0.05);常规放疗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强调放疗组,包括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和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强适形放疗联合多西他赛、奈达铂化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可耐受,具有潜在的推广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利用日本千叶重离子医用加速器 HIMAC 提供的碳离子束,对人类唾液腺细胞 (HSG) 在剂量率为 0.5 Gy/h 的低剂量率条件下进行了辐照,运用标准的克隆形成法得到了 3 种不同剂量平均线性能量转移 (LET) 碳离子束辐照 HSG 细胞的剂量存活效应 . 与先前 HSG 细胞在治癌剂量率 (1~5 Gy/min) 下对相近剂量平均 LET 碳离子束辐照的剂量存活效应数据相比, HSG 细胞对高 LET 碳离子束辐射表现出明显的剂量率效应 . 为在相同条件下得到碳离子束对 HSG 细胞的相对生物学效应 (RBE) ,利用 60Co-γ射线在剂量率为 0.5 Gy/h 的条件下辐照了 HSG 细胞,得到该细胞系对低 LET 射线响应的剂量存活效应 . 与先前在治癌剂量率下得到的 RBE 值相比,低剂量率条件下得到的 RBE 值总体减小 . 由实验发现的剂量率效应及低剂量率条件下 RBE 值的减小,表明由高 LET 碳离子束造成的辐射损伤在低剂量率条件下也存在着显著的修复效应 . 据此,对辐射造成细胞致死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  相似文献   

6.
观察p18INK4C(p18)基因缺失对造血干细胞(HSC)在亚致死剂量照射小鼠体内长期植入的影响. 供体为p18基因缺失型(p18(/()纯系C57BL/6小鼠(CD45.2表型), 竞争性细胞来源于C57BL/6-Ly5.1(CD45.1/2)双表型小鼠, 受体为野生型(p18+/+)C57BL/6-Ly5.1(CD45.1)小鼠. 竞争性骨髓移植(cBMT)实验根据受体小鼠照射剂量的不同分为3个剂量组(10 Gy, 5 Gy和1 Gy). 供体细胞和竞争性细胞1:1混合后移植, 移植后采集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细胞比例. 造血恢复移植实验: 移植后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评价移植后造血恢复速度. 10和5 Gy照射剂量组, 供体细胞和竞争性细胞成功植入, 而1 Gy照射剂量组无供体细胞植入. 无论在10 Gy或是5 Gy照射剂量情况下, 供体细胞在受体内的比例均高于竞争性细胞. 移植后6周, 10和5 Gy照射剂量时外周血中供体细胞比例分别为竞争性细胞的1.46±0.21倍和1.64±0.43倍, 14周时分别为竞争性细胞的1.84±0.25倍和2.00±0.49倍, 26周时分别为竞争性细胞的3.13±0.79倍和3.24±1.33倍. 移植后6个月, 10 Gy照射剂量时骨髓细胞中供体细胞比例为竞争性细胞的7.68±4.42倍, 5 Gy照射剂量时为竞争性细胞的10.83±2.98倍. 移植后6个月, 在10和5 Gy照射剂量组之间骨髓中造血细胞植入率相当, 分别为(85.53±8.71)%和(80.87±2.87)% (P = 0.457). p18(/(细胞与p18+/+细胞相比, 移植后造血恢复的速度相当. p18基因缺失可以显著增强HSC在亚致死剂量照射小鼠体内的长期植入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放射性肺损伤不同时间点病理和肺泡灌洗液与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表达的变化。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照射组(R组)。行6MV-X线全胸野照射,剂量率2Gy/min,单次剂量15Gy,源皮距1m,照射面积4.5cm×4.5cm。于照射后第1,2,4,8周取肺组织作HE、Masson染色,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胞计数,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检测肺组织中SP-A蛋白表达。结果HE和Masson染色提示照射后的第1周始肺泡腔有炎性细胞渗出,继之间质水肿,第4及8周出现肺泡腔变小甚至结构破坏,局部实变,肺间质出现胶原纤维;肺泡灌洗液的细胞总数照射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段都明显增高(P<0.01);照射组各时间点SP-A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01),以第1、8周下降最为明显,第2、4周出现回升。结论SP-A蛋白参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进一步探讨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安全的SD大鼠急性放射性皮炎模型。方法:将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电子线照射组(60 Gy,45 Gy,30 Gy),X线照射组(45 Gy,30 Gy,15 Gy),每组4只。选择臀背部皮肤,去毛后照射。放疗后第一天起开始观察动物皮肤表现,采用Douglas and Fowler评分方法记录每只动物皮炎情况,并定期测量动物体重,观察动物一般情况并记录死亡情况。于放疗后第28天处死动物,取照射区域皮肤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CD3,CD11c,CD68,IV型胶原),以通过光镜分析射线照射后皮肤组织变化情况、真皮层内炎症细胞浸润类型及胶原形成情况。结果:至放疗后第28天X线照射组动物出现大量死亡,电子线照射组动物均存活,电子线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炎反应,镜下可见局部组织不同程度的表皮层坏死、炎症细胞浸润、毛囊及附属器减少等表现,以电子线照射60 Gy及45 Gy组表现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放射线照射可使真皮层内以CD68为表面标志的巨噬细胞浸润增加,并促进以IV型胶原为标志胶原细胞形成。结论:电子线60 Gy及45 Gy照射SD大鼠臀背部皮肤可建立一种安全有效的急性放射性皮炎动物模型,其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可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应用EB荧光分析法测定了人宫颈癌上皮细胞系(HeLa line)经单次 60Co照射后顺铂(CDDP)诱导的DNA链内交联反应(ct%).经研究发现,1~6 Gy照射后,细胞相对生长分数(fraction of control growth,FCG) 减小,单位细胞DNA含量增高,HeLa细胞与CDDP的交联反应明显降低,且与照射剂量呈依赖关系.结果提示,γ射线照射后存活的肿瘤细胞可能对CDDP或烷化剂的化学治疗作用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不同剂量X射线对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epG2进行照射,研究人宫颈癌基因(HCCR)及其相关基因对于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0、1.0、2.0、4.0 Gy的吸收剂量X射线照射细胞,用克隆形成法观察细胞的存活情况;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同时在辐照24 h后用RT-PCR法检测细胞中HCCR、p53、Bax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0、2.0、4.0 Gy吸收剂量时克隆形成率分别为(76.13±3.52)%、(62.22±2.17)%、(25.35±3.10)%,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HCCR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5±0.04、0.8±0.07、0.45±0.03;p5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7±0.22、2.02±0.34、2.90±0.52;Bax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2±0.11、1.63±0.36、2.48±0.27。较空白对照组,2Gy、4Gy剂量照射组HCCR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p53、Bax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X射线照射可下调肝癌细胞HepG2的HCCR-1表达,抑制细胞增殖,作用机制可能与其相关基因p53、Bax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