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忠玉  莫夏娜  孟香  陈敏 《昆虫学报》2020,(9):1081-1090
【目的】明确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绿原酸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幼虫生长发育和解毒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含不同浓度绿原酸(0,0.125%,0.250%,0.500%,1.000%和2.000%)的人工饲料饲养美国白蛾幼虫,测定各组中5龄幼虫6 d内的死亡率,各组中5龄幼虫在取食48 h时的营养效应指标,0.500%绿原酸处理组中幼虫(3龄幼虫开始)的生长发育,以及在取食36 h时各组中5龄幼虫肠道中的解毒相关蛋白活性。【结果】绿原酸处理组中美国白蛾5龄幼虫6 d内的死亡率随着人工饲料中绿原酸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取食含10%DMSO人工饲料的)。绿原酸对美国白蛾5龄幼虫的营养效应指标有显著影响,各处理组幼虫的相对取食量和近似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食物转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除0.125%绿原酸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幼虫的食物利用率和相对生长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0.500%绿原酸处理使美国白蛾3-5龄幼虫发育历期比对照组显著延长28.24%(3.7 d),老熟幼虫(6-7龄幼虫)的发育历期缩短8.97%(0.7 d),且幼虫总成活率、化蛹率、羽化率、...  相似文献   

2.
潘忠玉  莫夏娜  孟香  陈敏 《昆虫学报》1950,63(9):1081-1090
【目的】明确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绿原酸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幼虫生长发育和解毒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含不同浓度绿原酸(0, 0.125%, 0.250%, 0.500%, 1.000%和2.000%)的人工饲料饲养美国白蛾幼虫,测定各组中5龄幼虫6 d内的死亡率, 各组中5龄幼虫在取食48 h时的营养效应指标,0.500%绿原酸处理组中幼虫(3龄幼虫开始)的生长发育,以及在取食36 h时各组中5龄幼虫肠道中的解毒相关蛋白活性。【结果】绿原酸处理组中美国白蛾5龄幼虫6 d内的死亡率随着人工饲料中绿原酸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取食含10% DMSO人工饲料的)。绿原酸对美国白蛾5龄幼虫的营养效应指标有显著影响,各处理组幼虫的相对取食量和近似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食物转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除0.125%绿原酸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幼虫的食物利用率和相对生长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0.500%绿原酸处理使美国白蛾3-5龄幼虫发育历期比对照组显著延长28.24%(3.7 d),老熟幼虫(6-7龄幼虫)的发育历期缩短8.97%(0.7 d),且幼虫总成活率、化蛹率、羽化率、雌雄性比及产卵量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不同浓度绿原酸处理对美国白蛾幼虫肠道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和ABC转运蛋白(ABC transporters)的活性具有显著影响,但对羧酸酯酶(CarE)活性未见显著影响。【结论】绿原酸可影响美国白蛾幼虫的存活率、食物利用效率、生长发育和繁殖,而美国白蛾幼虫可能通过调节食物利用率和诱导其解毒相关蛋白活性从而对食物中绿原酸产生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白蛾是我国重大外来入侵害虫,寄主范围十分广泛。酚类物质是最广泛的植物次生代谢物之一,在植物抵御昆虫取食的化学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人工饲料添加没食子酸的方法,探究不同浓度的没食子酸对美国白蛾幼虫的营养效应及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浓度(1.0%、1.5%、2.0%、2.5%、3.0%)没食子酸对美国白蛾4龄幼虫的近似消化率、食物利用率、相对取食量和相对生长率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近似消化率和相对取食量不同程度下降,食物利用率和相对生长率则不同程度上升。不同浓度的没食子酸处理对美国白蛾幼虫的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1.0%没食子酸作用时间不同,美国白蛾4龄幼虫的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差异显著(P<0.05)。没食子酸能够始终诱导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而羧酸酯酶的活性却受到抑制。不同浓度的没食子酸对乙酰胆碱酯酶作用总体上不明显,但较低浓度时(1.0%)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却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抑制作用加强。较低浓度(1.0%~1.5%)的没食子酸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有一定诱导作用,但随着没食子酸浓度提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却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没食子酸能抑制美国白蛾幼虫的取食,并且对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表现出一定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表明美国白蛾幼虫可能通过调节食物利用和解毒代谢等多种途径降低没食子酸的毒害作用,从而对含没食子酸的寄主植物产生适应。  相似文献   

4.
不同食料植物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至7月,在室内研究了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第1代幼虫对洋白蜡、欧美107号杨、法桐和白榆的取食量及不同的食料种类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对受试的各树种的取食量以洋白蜡为最多,完成一代平均每头可以取食2.21 g,其次为欧美107号杨1.95 g,再次为法桐和白榆,分别为1.85 g/头和1.68 g/头。3龄后幼虫对不同的寄主呈现出一定的偏好性,特别是5龄和6龄幼虫对不同的寄主的取食量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的食料植物对美国白蛾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重、成虫寿命、产卵量等有显著影响。取食法桐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表现出明显的不利性,主要表现为幼虫期延长、蛹重减轻、单雌产卵量降低。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条件下,分别用马尾松针叶(Pinus massoniana Lamb.)、湿地松针叶(Pinus elliottii Engelm)、以及在不同的幼虫龄期从用马尾松针叶转移到用湿地松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观察转换寄主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用马尾松针叶饲养转换到用湿地松针叶饲养,可显著影响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而且当在马尾松毛虫幼虫老龄期进行转换寄主饲养比低龄期转换寄主饲养,可显著缩短马尾松毛虫幼虫的发育历期,降低死亡率,同时,可显著增加幼虫体重、蛹重和化蛹率;对食物的营养效应也越强。(2)取食马尾松的松毛虫较取食湿地松的马尾松毛虫发育历期短,死亡率低,幼虫及蛹重增加,产卵量高。结果说明,马尾松毛虫从马尾松转换移到湿地松上取食对其生长发育与繁殖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6.
不同龄期幼虫饥饿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白蛾低龄(2龄)幼虫短时间的饥饿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不明显;美国白蛾中龄(4龄)幼虫饥饿2,4,6d使美国白蛾的历期相应增长,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产卵量都相应降低,交配率与对照之间没有差异;老熟(6龄)幼虫短时间饥饿(4d)的存活率、羽化率、交配率、产卵量都稍有下降;长时间饥饿(12d)的老熟幼虫有70%左右因饥饿而提前化蛹,提前化蛹的蛹体外没有薄茧的包裹。提前化蛹的美国白蛾的羽化率、交配率均非常低,产卵量很少。  相似文献   

7.
寄主转换对B型烟粉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对B型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寄主转换后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B型烟粉虱从番茄转移到国抗22棉花上后,第1代转寄主烟粉虱的发育历期比第2代长19.2%,存活率低16.4%,第2代和第3代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受体寄主对B型烟粉虱发育速率的恢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原产于北美地区,1979年首次在我国辽宁省丹东地区发现,目前已扩散至江苏省南京市等地区,并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由于其寄主范围广,适应能力强,危害严重,因此给我国林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美国白蛾1~4龄幼虫常聚集危害,4龄后开始破网分散危害。本文旨在探明幼虫密度变化对其生活史参数的影响,为解析美国白蛾种群动态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于温度25℃±1℃和光周期16 L∶8 D条件下,设置5头、10头、20头、40头和80头幼虫/容器5个密度处理组,待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后,分别检测幼虫龄期与成活率、蛹的体型(体长和体宽)与体重及成活率、成虫体型(成虫头幅宽度、前翅长度和后足腿节长度)与寿命及繁殖力等生活史参数。结果表明,幼虫密度增加缩短了幼虫发育历期,同时降低了幼虫成活率。幼虫密度增加对蛹重、蛹长、雌蛹宽度及蛹成活率有明显的负效应,但对雄蛹宽度无显著影响。幼虫密度增加对雌虫头幅宽度、雌虫繁殖力、成虫寿命与卵直径具明显负面影响,对雄虫头幅宽度与雌虫前翅长度无显著影响,对成虫后足腿节长度、雄虫前翅长度则具正面影响。因此,本研究表明幼虫密度对美国白蛾不同阶段的生活史参数具调控作用,其中幼虫密度增加对幼虫成活率、蛹的体型与体重及成活率、雌虫繁殖力与卵直径及成虫寿命的负面影响对其种群适合度可能是不利的;然而,成虫对幼虫密度增加会采取一定的适应策略,高密度条件下羽化的成虫具较长的后足腿节与前翅长度以提高其迁移扩散半径,有助于减轻子代种内竞争压力,进而提高种群适合度。  相似文献   

9.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是我国重要的林业检疫性害虫之一,世界范围内寄主多达600余种,对我国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明确美国白蛾幼虫消化道各部分的形态结构,可为进一步研究其幼虫的食性及消化机能奠定基础。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美国白蛾6龄幼虫消化道形态及超微结构。美国白蛾幼虫的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后肠组成。前肠是消化道最长的部分,占整个消化道的54.27%,包括咽、食道、嗉囊、前胃四部分;中肠较短,占整个消化道的21.28%,内部具围食膜;后肠由幽门、回肠、结肠和直肠组成,幽门由幽门锥和幽门瓣组成。马氏管共6条,丝腺2条。美国白蛾幼虫消化道总体结构大部分鳞翅目消化道结构相似,但是其前肠在长度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异,本文进一步讨论了美国白蛾幼虫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及耐饥饿能力等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是我国唯一一种被农业、林业共同列为检疫对象的害虫。本论文通过2010与2011年室内测定和室外调查的一系列研究表明,美国白蛾蛹在不同低温处理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存活率逐渐降低。其中,-10℃下处理30 h后几乎没有越冬蛹存活,-15℃下处理3 h后越冬蛹的存活率低于5%,-20℃处理25 min后越冬蛹几乎没有羽化为成虫的个体。0℃低温处理对越冬蛹的低温存活率有重要影响,且随着0℃下处理的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在0℃下处理时间越长则在-10℃下存活率越高。在0℃下处理150 min以后,存活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小线角木蠹蛾Streltzoviella insularis是一种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分布,其寄主范围广,尤其对城市园林树种威胁严重。本研究测定了小线角木蠹蛾幼虫分别取食3种喜食寄主(洋白蜡、银杏和国槐)和4种普通寄主(旱柳、栾树、香椿、毛桃)后的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和消化酶(内切-β-1,4-葡聚糖酶、外切-β-1,4-纤维二糖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和木聚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寄主对小线角木蠹蛾幼虫的消化酶和解毒酶都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取食普通寄主的幼虫3种解毒酶的平均活性(P450、GST和CarE酶活性分别为21.12、4876.86、0.035μmoL/min/mg protein)均高于取食喜食寄主的幼虫(P450、GST和CarE酶活性分别为15.87、3760.55、0.027μmoL/min/mg protein),且普通寄主的平均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更高(普通寄主总酚、类黄酮和单宁含量分别为173.10、110.07、88.77 mg/g,喜食寄主为105.22、14.05、55.74 mg/g);而取食普通寄主与喜食寄主的幼虫EG和CBH酶活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仅取食普通寄主的幼虫β-葡糖苷酶活性和木聚糖酶活性略高于取食喜食寄主的幼虫,幼虫的消化酶活性(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和寄主营养物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并未在普通寄主和喜食寄主中表现出明显趋势。因此本研究认为小线角木蠹蛾的寄主适应性与寄主次生代谢物质(总酚、类黄酮和单宁)含量的关联性更强,而与营养物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的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12.
寄主转换对烟蚜种群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试验结果表明:除从油菜上转到桃树上不成功外,烟蚜可在昌,油菜和桃树之间的成功转换,且同寄主之间的转换比异寄主之间的转换生殖前期短,产仔量大。烟蚜寄主转换以rm值的大小依次为桃树转油菜-烟草转油菜-油菜转烟草-桃树转烟草-烟草转桃树。  相似文献   

13.
B型烟粉虱对寄主转换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福才  李传明  顾爱祥  王萍  任佳 《生态学报》2011,31(21):6505-6512
将B型烟粉虱分别从嗜性较强的番茄上转移到嗜性相对较弱的国抗22棉花、泗棉3号棉花和辣椒上, 以及从嗜性较弱的辣椒上转移到嗜性相对较强的番茄、国抗22棉花和泗棉3号棉花上, 观察寄主转移后的F1代、F2代、F3代烟粉虱产卵效应和寄主适应度的变化;将F4代烟粉虱再转移到原寄主, 观察烟粉虱产卵效应和寄主适应度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 烟粉虱在不同嗜性寄主上的产卵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不同嗜性的寄主之间转移, 烟粉虱的寄主适应度变化趋势不同, 从嗜性较强的寄主转移到嗜好性相对较弱的寄主上, 烟粉虱的寄主适应度迅速下降;从嗜性较弱的寄主向嗜性较强的寄主转移后, 烟粉虱的适应度则会迅速提高。烟粉虱对新寄主的适应速度与其对原寄主和新寄主之间的嗜性差异程度有关, 但一般经过1-2个世代后, 产卵效应会逐渐恢复到烟粉虱在该寄主上的正常水平。从过渡寄主转移到原寄主, 烟粉虱的寄主适应度变化符合一般的寄主转移规律, 但嗜性相对较强的过渡寄主可以刺激烟粉虱提高寄主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外来入侵种——美国白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美国白蛾原产北美 ,4 0年代末传播到了欧洲和亚洲 ,1 979年首次在我国辽宁省发现 ,目前其分布范围已扩大到河北、天津、山东、陕西、上海、大连等省市 ,在疫区造成严重危害 ,并有进一步扩张的趋势。该文对外来入侵种美国白蛾在近 2 0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着重在其适应性、性信息素、对寄主的选择、天敌、预测预报、防治方法等方面作了广泛描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不同强化饵料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实验采用蛋黄或鱼油强化卤虫无节幼体或桡足幼体为饵料的共6个实验组,即未强化卤虫组、蛋黄强化卤虫组、鱼油强化卤虫组和未强化桡足幼体组、蛋黄强化桡足幼体组、鱼油强化桡足幼体组,对匙吻鲟仔鱼开口驯化14 d,动态监测和统计不同饵料组匙吻鲟仔鱼的生长和存活情况,并对消化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体重、体长、日增重和存活率4个指标,均为桡足幼体组显著高于卤虫组(P0.05),尤其在存活率方面,鱼油强化卤虫组不足50%,而未强化桡足幼体组最高可达86.59%;不同饵料组生长模式方程都获得较好的拟合,从体重和体长生长曲线看,桡足幼体组从饲喂8天起体长和体重进入快速生长期,而卤虫组生长一直相对缓慢;胃蛋白酶活性在未强化桡足幼体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不同饵料组对仔鱼的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结果表明,在匙吻鲟仔鱼开口期以桡足幼体开口饵料驯化效果较好,特别是未强化桡足幼体组仔鱼的存活率高,鱼油强化桡足幼体组仔鱼生长速度较快,而以卤虫饲喂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生命表评价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魏建荣  杨忠岐  苏智 《昆虫学报》2003,46(3):318-324
为了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对侵入性害虫-美国白蛾的控制作用,在山东省烟台市美国白蛾发生区,选择美国白蛾发生程度中等的两块样地,一块样地作为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的防治区,另一块样地作为对照区。应用生命表技术,连续2年共4代对美国白蛾种群数量进行定点观察。防治区每代美国白蛾在化蛹初期和化蛹盛期各放蜂1次,即每代美国白蛾共放蜂2次。将2年的第1代和第2代观测数据分别综合平均,制成4个生命表。结果表明,在放蜂防治区,第1代和第2代美国白蛾的种群趋势指数(I)分别为0.29和0.14,说明下代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将急剧下降;放蜂区的I值显著小于对照区的8.74和4.48。生命表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通过人工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能够达到良好的控制美国白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寄主作物对B型烟粉虱生长发育和种群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在恒温28℃、湿度80%的条件下研究了5种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Bemisia tubaci)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棉花、烟草、花生、大豆和玉米的烟粉虱。其形态、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繁殖力和寿命等生命参数均有明显差异。棉花、大豆和玉米不利于烟粉虱卵和若虫的生长发育。表现为虫体较小、卵期和生命周期延长、存活率降低。烟粉虱在棉花、大豆、花生、烟草和玉米上的生命周期分别为32.03d、32.11d、25.69d、24.43d和20.68d。其存活率分别为49.86%、54.41%、86.86%、69.93%和29.38%。与烟草和玉米相比。棉花、大豆和花生明显有利于烟粉虱的种群繁殖.在棉花、大豆、花生、烟草和玉米上生长发育的成虫寿命和单雌产卵量分别是27.8d和235.O粒、23.2d和191.1粒、22.Od和131.1粒、6.25d和28.O粒、2.42d和5.1粒。在花生、大豆、棉花、烟草和玉米上的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O.1590、O.1364、O.1236、O.0841和-O.0285.其种群趋势指数(I)分别为113.85、117.38、103.98、19.58和O.427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毒液对其寄主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采用Na_2-EDTA分离美国白蛾蛹颗粒细胞,尼龙毛法分离浆血细胞,再利用细胞离体培养法,测评了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对寄主美国白蛾两种血细胞包囊作用和吞噬作用的影响。【结果】美国白蛾颗粒细胞的包囊指数强于浆血细胞。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对颗粒细胞和浆血细胞的包囊指数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毒液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两种血细胞的包囊作用均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在所有浓度毒液处理下,颗粒细胞的包囊指数在12 h时最强。未经小蜂毒液处理的浆血细胞包囊指数在15 h时达到最强,但经浓度为0.01~0.03 VRE/μL的毒液处理后浆血细胞的包囊指数在12 h时达到最强,而经浓度为0.04~0.10 VRE/μL的毒液处理后包囊指数在9 h时最强。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对美国白蛾蛹颗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强于浆血细胞。毒液对两种血细胞的吞噬能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毒液处理对浆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影响较小。【结论】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可以抑制美国白蛾蛹颗粒细胞和浆血细胞的包囊作用和吞噬作用,且随着毒液浓度的增加,两种血细胞的免疫作用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9.
寄主钾营养对烟粉虱发育、存活和寄主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寄主钾营养对烟粉虱发育、存活和寄主选择的影响,设置了K0(0 mg/L)、K30(30 mg/L)、K60(60 mg/L)、K120(120 mg/L)和K240(240 mg/L)5种不同钾浓度,研究了烟粉虱在不同处理黄瓜上的发育历期、存活率、体形以及成虫的寄主选择。结果表明:在温度(26±1)℃,相对湿度80%±5%的条件下,取食不同钾营养水平黄瓜的烟粉虱在发育历期、存活率、体形上均有差异,其中在K240处理黄瓜上烟粉虱若虫发育最慢,从卵到成虫的时间最长,为21.4天,而在K60处理黄瓜上最快,为18.3天。在不同钾浓度处理寄主上从卵到成虫存活率以K30处理黄瓜上最高(84.7%),其次依次为K60(83.8%)、K120(76.2%)、K0(71.4%)和K240(64.8%)。在体形上以K30处理黄瓜上最大,K240处理黄瓜上最小。寄主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室条件下,烟粉虱成虫喜欢在K60处理黄瓜上取食和产卵。这些结果提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调节寄主钾营养状况来调控烟粉虱种群。  相似文献   

20.
为了阐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大发生种群幼虫取食行为特征, 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2±1℃, 相对湿度70%)对不同幼虫密度[1, 10, 30头/瓶(650 mL)]饲养草地螟幼虫的食物利用率及消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幼虫中等(或高)密度对草地螟幼虫相对中肠重量、 相对取食量、 粪便干重、 食物利用率和近似消化率及总蛋白酶和亮氨酸氨肽酶活性影响显著。幼虫相对中肠重量以10头/瓶的幼虫密度最大, 1头/瓶的幼虫密度最小。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 幼虫相对取食量和粪便干重增加, 而虫体干重减轻, 幼虫食物利用率降低。幼虫密度30头/瓶的幼虫相对取食量和粪便干重显著高于1和10头/瓶的, 而30头/瓶的幼虫食物利用率显著低于1头/瓶的。幼虫近似消化率随幼虫密度的逐渐增加而显著降低。幼虫密度10头/瓶的幼虫总蛋白酶和亮氨酸氨肽酶的活性显著高于1和30头/瓶的, 而淀粉酶的活性受幼虫密度影响不显著。随幼虫密度的增加, 幼虫相对中肠重量与总蛋白酶和亮氨酸氨肽酶活性变化趋势较为一致, 消化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与相对中肠重量大小有关。因此, 幼虫密度是影响草地螟幼虫取食行为的重要因子, 这些结果为阐明草地螟大发生种群与一般种群的为害特征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