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柑橘大实蝇成虫在中国板栗雄花花序上的取食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证实并探明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成虫在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雄花花序上的取食行为,从而为柑橘大实蝇的非化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录像技术对柑橘大实蝇成虫在中国板栗雄花花序上的行为活动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和分析。【结果】柑橘大实蝇成虫在中国板栗雄花花序上的取食行为分为爬行、取食、梳理和静息4个阶段,成虫的取食行为没有固定次序,除无法从静息阶段直接到取食阶段外,成虫可从爬行、取食、梳理和静息4个阶段中的任一阶段随意转入另一阶段。成虫取食行为各个阶段的频次占比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爬行取食梳理静息。静息阶段平均耗时显著超过取食、梳理和爬行阶段;取食、梳理和爬行阶段之间的平均耗时无显著差异。柑橘大实蝇雌成虫与雄成虫之间,各个阶段频次占比和平均耗时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结果证实柑橘大实蝇雌雄成虫在中国板栗雄花花序上存在取食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cellarum成虫行为活动的昼夜节律,为其室内饲养、行为学研究和研发精准、高效的监测与防控新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室内系统观察记录了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羽化盛期求偶、交配、产卵、移动与静息等行为的昼夜节律,分析了其特定行为的时间分配特征。【结果】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运动行为和静息行为白天和黑夜均有发生,夜间的繁殖行为(求偶、交配和产卵)频次高于白天的,各时间点的移动、静息和繁殖行为频次占比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韭菜迟眼蕈蚊雌雄成虫的求偶节律相同,一天中求偶有两次高峰,分别出现在3:00和7:00。韭菜迟眼蕈蚊雌雄成虫的交配节律与雌成虫的产卵节律相似,雄成虫移动行为频次占比的峰值时刻均出现在3:00时,雌成虫移动行为频次占比的峰值时刻则出现在19:00时。雌雄成虫静息行为的频次占比均无明显昼夜节律高峰。在日时间分配上,雌、雄成虫以静息行为的时间占比最多,分别为89.53%和89.90%;求偶行为的时间占比最少,分别为0.56%和0.89%。雌雄成虫各行为的日时间占比差异不显著。【结论】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求偶、交配、产卵、移动和静息行为具有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究饥饿和饥渴条件对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成虫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本文对1日龄和10日龄柑橘大实蝇在饥饿饥渴下的成虫活跃度和驱上爬行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无水无蜜条件下柑橘大实蝇1日龄和10日龄雌雄成虫爬行虫比例均最高,显著高于供水供蜜。其中1日龄雌成虫遭受饥饿饥渴胁迫后,其活动能力受影响更大,成虫爬行虫比例和单虫上行高度增幅均较10日龄雌成虫大。雌雄成虫之间爬行虫比例、单虫上行高度无差异。【结论】饥饿和饥渴下柑橘大实蝇成虫的活动力更强,尤其是新羽化的成虫。这使得成虫潜在的扩散概率提高,促进其出园觅食。  相似文献   

4.
秦岭玉皇庙川金丝猴2-3岁内个体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在秦岭北坡的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地区,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观察动物,利用瞬时记录法(Instantaneous recording)等记录数据,对2003年出生的7只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个体(3♀、4♂)的社会理毛、社会玩耍、被驱赶、攻击、爬跨等行为进行了研究,以了解该物种社会行为的发育在2-3岁阶段是否存在性别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雌、雄二性社会理毛行为的平均频次存在显著性差异(♀11.86%、♂6.55%),并且这种显著性差异也体现在理毛婴猴行为(♀3.64%、♂1.26%)和理毛母亲行为(♀4.61%、♂2.70%)方面;雄性社会玩耍行为的平均频次与雌性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4.44%、♂7.39%),这与被驱赶行为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相同(♀0.42、♂1.98);爬跨行为的平均频次也表现出显著性的性别差异(♀0.034、♂1.83),如同攻击行为(♀0.043、♂0.088)。另外,我们在将2-3岁阶段分为4个小发育阶段的基础上,还发现除雌性理毛婴猴行为的发生频次和雄性被驱赶行为的发生频次与年龄(阶段)呈极显著正相关外,雌性和雄性其它行为的发生频次与年龄均不相关。因此,川金丝猴2-3岁内个体社会行为的发育具有显著性的性别差异,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雌雄二性不同的生活史,而这种行为上的策略正是该物种在长期进化中在群体水平上对自然选择压力的回应,以增加个体的适合度,使种群得以繁衍.  相似文献   

5.
柑橘大实蝇是柑橘上的重要害虫。本文分别利用Y型嗅觉仪和饲喂法测定了柑橘大实蝇成虫对12种杀虫剂的选择行为和击倒作用,以期筛选出田间防治柑橘大实蝇的高效农药,并为研发其诱杀剂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2种杀虫剂中,吡虫啉、阿维菌素对雌成虫具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多杀霉素、丁硫克百威、阿维菌素、氟铃脲对雄成虫具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多杀霉素、毒死蜱、噻嗪酮对雌成虫具有显著的驱避作用;啶虫脒、噻虫嗪、乙酰甲胺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对柑橘大实蝇雌雄成虫既无驱避作用也无引诱作用。同种药剂对柑橘大实蝇雌雄成虫的击倒时间无显著差异,不同药剂间对柑橘大实蝇成虫的击倒时间有显著差异,其中啶虫脒的击倒时间(KD50<1 min)最短。综合考虑杀虫剂对柑橘大实蝇选择行为的影响及击倒作用,认为啶虫脒更适宜作为柑橘大实蝇诱杀剂中的杀虫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的特殊巡回扩散模式,通过研究不同日龄成虫(特定扩散阶段成虫)对蔗糖和蛋白的营养需求以及其精巢、卵巢发育进度和特定扩散阶段的交配产卵动态,明确柑橘大实蝇不同扩散阶段演替的营养基础与生殖发育节点,初步明晰其巡回扩散机制,为柑橘大实蝇成虫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测定各扩散阶段柑橘大实蝇雌雄成虫对蔗糖和蔗糖+酵母混合食物(蔗糖∶酵母=3∶1, m/m)(酵母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取食量,测定不同扩散阶段成虫对糖和蛋白的需求;解剖成虫卵巢和精巢;观察成虫交配产卵动态;分析其启动扩散的发育基础和节点。【结果】柑橘大实蝇外迁期(1日龄)和返迁前期(15日龄)雌成虫较其他扩散阶段雌成虫对蔗糖有显著高的取食量,外滞期(10日龄)雌成虫则对糖的取食量最小;迁动状态下,雄成虫对蔗糖的取食量显著低于雌成虫。柑橘大实蝇10日龄雌成虫的酵母摄入量最高,雄成虫则在1, 10和30日龄对酵母摄入量高于15和20日龄雄成虫。10日龄雌成虫、10日龄雄成虫、20日龄雄成虫和30日龄雄成虫对蔗糖+酵母混合食物的取食量显著高于对单一蔗糖的取食量;1, 15和20...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诱杀球诱杀成虫是有效防控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Tetradacus)minax(Enderlein)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明确了不同类型粘虫胶、是否添加食物诱芯、不同悬挂位置对诱杀球诱杀柑橘大实蝇成虫数量的影响,为高效利用诱杀球诱杀柑橘大实蝇提供了科学依据。【方法】诱杀球选用直径7cm的绿色诱杀球、黄色诱杀球和直径14 cm的黄绿色诱杀球,共3种规格,首先比较诱杀球涂抹热熔压敏胶和液态粘虫胶的诱杀效果,然后比较诱杀球上方有无食物诱芯的诱杀效果,最后比较5个悬挂方位和2个不同悬挂高度的诱杀效果。【结果】第一,3种规格诱杀球涂抹热熔压敏胶均比涂抹液态粘虫胶诱杀柑橘大实蝇的数量多,其中黄色诱杀球和绿色诱杀球达到显著差异(P<0.05);第二,诱杀球上方添加食物诱芯降低了绿色诱杀球诱杀柑橘大实蝇的数量及其所占诱虫总数的比例,但增加了绿色诱杀球上非靶标昆虫的数量;第三,诱杀球悬挂橘树北面诱杀柑橘大实蝇的数量略高于其他方位(P>0.05),且悬挂于树冠3/4处比1/4处诱杀柑橘大实蝇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制作柑橘大实蝇诱杀球要选用热熔压敏胶,绿色诱杀球不宜与食物诱芯联合使用,诱杀球悬挂于橘树北面和树冠3/4处诱杀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番石榴果实气味对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correcta行为的影响,为番石榴实蝇的化学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风洞观察箱观察性未成熟、性成熟未交配和交配3种不同生理状态的番石榴实蝇雌、雄成虫对单个番石榴果实气味的定向反应,对不同生理状态的雌、雄虫的飞行速度进行了分析。【结果】番石榴果实气味对不同生理状态的番石榴实蝇雌雄成虫均能产生显著的引诱效果,交配雌虫降落到气味源的数量最多,其次是性成熟未交配的雄虫,性未成熟的雄虫降落数最少。不同生理状态下的番石榴实蝇雌雄成虫逆风飞行的速度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性成熟的番石榴实蝇雌成虫的逆风飞行速度均高于雄成虫。【结论】不同生理状态的番石榴实蝇雌雄虫对寄主番石榴气味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和选择性,已交配雌虫反应最强,其次是性成熟未交配的雄虫,性未成熟的雄虫的反应最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成虫复眼的感光作用,为灯光诱杀柑橘大实蝇的绿色防控措施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利用室内视觉行为实验方法测定遮蔽单眼、遮蔽复眼和同时遮蔽单复眼处理后不同日龄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在不同光强刺激下的趋光行为反应。【结果】与CK(未作任何遮蔽处理)相比,遮蔽复眼处理的成虫的趋光率显著降低,而遮蔽单眼处理的成虫的趋光率则基本不变。遮蔽复眼处理后的1日龄、5日龄和同时遮蔽单复眼处理后的3日龄的雌、雄成虫之间对于1 000 lx光照度的趋光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日龄(1、3和5日龄)的成虫之间对于1 000 lx和2 000 lx光照度的趋光率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光强(500、1 000和2 000 lx)刺激对成虫的趋光率均有一定影响。【结论】成虫的趋光率与复眼、日龄、性别和光照强度均有关系,其中复眼的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昆虫的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与嗅觉识别密切相关,在触角感受器淋巴液内运输外界的脂溶性气味分子顺利到达嗅觉受体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研究对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的气味结合蛋白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旨在更好地了解气味结合蛋白在柑橘大实蝇嗅觉识别中的作用及为进一步研究柑橘大实蝇嗅觉传递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柑橘大实蝇的气味结合蛋白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 ET28a(+)-Bmin OBP25,转化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表达蛋白;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柑橘大实蝇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克隆获得柑橘大实蝇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命名为Bmin OBP25(Gen Bank登录号:MH181875)。测序结果表明,Bmin OBP25开放阅读框全长447 bp,编码14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7.5 k D,编码序列具有OBPs典型的6个保守半胱氨酸和6个α螺旋区域特征。在IPTG诱导下目标蛋白以6×His标签融合蛋白的形式在宿主菌中得到稳定表达。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Bmin OBP25 mRNA在成虫触角、头(去除触角)、胸、腹、足、翅和产卵器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触角、头(去除触角)、足和产卵器中表达量较高。【结论】Bmin OBP25在柑橘大实蝇成虫触角、头、足和产卵器中具有高转录活性,提示该基因在非嗅觉组织中可能也具有生理功能,特别是可能在昆虫的取食与产卵地选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功能还需深入研究。本研究实现了Bmin OBP25基因的原核表达,为深入研究Bmin OBP25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袁轲  朱慧  曲业宽  任炳忠  尤杨 《昆虫学报》2020,63(4):439-449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访花昆虫红腹毛蚊Bibio rufiventris触角感器的类型和分布。【方法】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红腹毛蚊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形态,比较雌雄个体间的差异。【结果】红腹毛蚊雌、雄成虫触角均包含3部分,分别为柄节、梗节和鞭节,其中鞭节由8个亚节组成。雌成虫触角平均总长度为862.556±78.662μm,雄成虫触角平均总长度为880.361±83.253μm,雌、雄成虫触角各亚节的长度几乎相似,只有鞭节第8亚节长度有显著差异。红腹毛蚊的触角感器共有4大类,即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雌性红腹毛蚊触角感器共有6种亚型,即刺形感器、毛形感器2型、锥形感器(1, 2和4型)和B?hm氏鬃毛;雄性红腹毛蚊触角感器共有5种亚型,即刺形感器、毛形感器1型、锥形感器(2和3型)和B?hm氏鬃毛。【结论】红腹毛蚊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在种类、数量以及形态特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红腹毛蚊触角感器的生理功能及其行为活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柑橘大实蝇内参基因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佳  赵静  刘映红 《昆虫学报》2014,57(12):1375-1380
【目的】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 (Enderlein)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柑橘害虫。本研究旨在筛选柑橘大实蝇在特定条件下体内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 以确保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目标基因表达的可靠性。【方法】选择10种候选内参基因用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利用5种软件对柑橘大实蝇在不同虫态下(低龄幼虫、3龄幼虫、1日龄蛹、80日龄蛹、160日龄蛹、雄成虫、雌成虫)以及成虫不同部位(成虫头、胸、腹、整体)中候选内参基因的Ct值进行分析, 明确其表达的稳定性。【结果】在柑橘大实蝇不同虫态和成虫不同部位, 10种候选内参基因的Ct值都处于15~30之间, 各基因Ct值的不同表明各基因的表达量存在差异。 综合分析各种软件对内参基因稳定性的排名, 结合geNorm软件对最佳内参基因数量的分析结果, 推荐在不同虫态下采用UBQ, GAPDH和GST作为内参基因, 在不同成虫部位中采用TUB, GAPDH和GST作为内参基因。【结论】为了获取可信的目标基因表达分析结果, 建议根据不同条件选择使用不同的内参基因组合。本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柑橘大实蝇在特定条件下的目标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金纹细蛾Lithocolletis ringoniella自身生理状态下的飞行能力,了解其飞行生物学的基础参数。【方法】利用昆虫飞行磨系统,室内测定了金纹细蛾雌雄成虫不同日龄和性别以及5日龄雌雄成虫补充营养(5%蜂蜜水)与交配状态下的飞行距离、飞行时间、飞行速度等参数。【结果】连续吊飞12 h的结果显示,金纹细蛾3-6日龄成虫飞行能力较强,5日龄成虫飞行能力最强; 5日龄雌成虫的平均 飞行距离、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分别为2.293±0.254 km, 5.341±0.617 h和0.711±0.126 km/h, 5日龄雄成虫的平均飞行距离、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分别为2.142±0.276 km, 5.132±0.628 h和0.620±0.132 km/h, 说明雌雄成虫间飞行能力差异不显著。金纹细蛾5日龄雌雄成虫取食5%蜂蜜水后其飞行能力较对照显著提高,取食5%蜂蜜水后5日龄雌成虫的飞行距离、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较对照(取食清水)的分别提高46.945%, 15.430%和15.978%;5日龄雄成虫的飞行距离、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较对照分别提高42.610%, 13.590%和6.529%。交配后5日龄雌成虫的飞行距离、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较未交配雌成虫的分别提高41.628%, 7.152%和39.925%,而5日龄雄成虫交配后飞行能力则较未交配雄成虫的分别降低35.823%, 17.888%和46.129%。【结论】金纹细蛾成虫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补充营养和雌雄交配状态对飞行能力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测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飞行能力,为该虫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使用飞行磨装置测定了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海棠、苹果和杏)的桃小食心虫雌雄成虫的飞行能力,比较了取食同一寄主植物的雌雄成虫间和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同一性别个体间平均飞行距离、平均飞行时间、平均飞行速度和最大飞行速度4个飞行参数。【结果】在12 h的飞行测试中,桃食心虫成虫最长飞行距离为24.54 km,最长飞行时间接近12 h,最大飞行速度为5.88 km/h,飞行11~12h的个体占比最高(36.98%)。取食同一寄主的雌成虫各飞行参数值均大于雄成虫。取食苹果和海棠的成虫的平均飞行距离在雌雄间存在显著差异,取食苹果的雌成虫的平均飞行距离显著大于取食杏的个体,取食苹果的雌成虫平均飞行速度和最大飞行速度显著大于取食另外两种寄主的个体;但是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雄成虫间各飞行参数值差异不显著。【结论】桃小食心虫成虫飞行能力较强,取食同一寄主植物的雌雄成虫间以及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雌成虫间飞行能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明危害我国柑橘的实蝇种类以及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不同地理种群和不同寄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mtDNA COI基因对危害柑橘的果实蝇进行种类鉴定,采用MEGA软件对其中28个地理种群的535头果实蝇COI基因片段(约505 bp)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种间及种内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使用DnaSP软件分析柑橘大实蝇不同地理种群和不同寄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从柑橘虫果内共鉴定出4种实蝇,分别为柑橘大实蝇B.minax、桔小实蝇B.dorsalis、蜜柑大实蝇B.tsuneonis和瑞丽果实蝇B.ruiliensis。这4种实蝇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264~0.2410,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0~0.0140,种间与种内遗传距离没有重叠区域。单个柑橘虫果内一般仅有1种实蝇,极个别柑橘果实可同时被两种实蝇危害(4/43);在这些为害柑橘的实蝇种类中,以柑橘大实蝇的个体数量比例最大,占90.70%。柑橘大实蝇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高,28个种群共有17个单倍型。【结论】柑橘大实蝇是所调查地区柑橘实蝇的绝对优势种,其种群遗传分化程度较高,扩散危害风险大。本研究结果对柑橘果实蝇类的监测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云杉花墨天牛Monochamus saltuarius为我国中温带地区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的主要媒介昆虫,近年来在辽宁省危害十分严重。本研究对云杉花墨天牛在红松Pinus koraiensis上补充营养特性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期为明确该天牛的生物学特性,评估其在林间的虫口密度和危害程度以及确定其携带松材线虫的传播规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初羽化的云杉花墨天牛雌、雄成虫成对放入装有红松木段和松枝的透明玻璃缸内,在温度23±3℃、相对湿度55%±5%、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连续观察云杉花墨天牛在红松上的主要取食部位,在不同部位的取食量,取食红松时的成虫寿命、平均取食频率和单次取食的平均时间,在红松侧枝上的取食量随发育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取食频率占比的昼夜节律,直至其自然死亡。【结果】云杉花墨天牛成虫主要取食红松针叶,其次是嫩枝和嫩芽,取食量占总取食量的比例分别为77.11%,21.46%和143%。云杉花墨天牛成虫取食红松侧枝后的平均寿命为16.63±6.63 d,其中雌成虫的平均寿命为17.11±5.91 d,雄成虫的平均寿命为16.14±6.77 d。云杉花墨天牛自羽化后第4天起开始取食红松,且随发育时间的变化取食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第16天取食量最大,为526.48 mm2。在一天24 h内,云杉花墨天牛成虫每个小时均有取食行为,且雌、雄成虫的取食频率占比均呈现反复升降的状态。【结论】云杉花墨天牛成虫在室内利用红松饲养,其补充营养的起始时间为羽化后第4天,取食量和取食日节律无明显的规律,该天牛成虫在林间补充营养的特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明确枣实蝇Carpomya vesuviana Costa成虫飞行扩散能力及相关因子对其飞行能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SUN-FL型智能昆虫飞行信息系统(飞行磨)吊飞方法, 测定了不同日龄、性别的枣实蝇成虫的飞行能力, 并探究了温度对枣实蝇飞行能力的影响。【结果】羽化后12 d左右的枣实蝇飞行能力最强, 雌虫平均飞行距离和最远飞行距离分别为1.037和3.192 km, 雄虫分别为0.943和3.085 km; 枣实蝇飞行能力随着日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 相同日龄的雌成虫平均飞行距离、平均飞行时间略高于雄虫, 雌、雄虫的平均飞行距离、平均最快飞行速度、平均飞行时间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环境温度28~34℃为枣实蝇最佳飞行温度区间, 且31℃条件下飞行能力最强。【结论】由此可见, 枣实蝇成虫具有较强的迁飞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GMF)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和空间时刻变化的。目前,动物对磁场变化的响应研究主要集中于迁徙性动物地磁定向导航中的磁感受方面,而迁徙性动物迁出地和迁入地之间地磁场强度差异对动物生理和行为潜在的磁场效应尚不明确。【方法】迁飞性昆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试虫采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田。本文采用亥姆霍兹线圈室内模拟近零磁场(near-zero magnetic field,NZMF)和GMF,调查了褐飞虱成虫在NZMF和GMF下的翅型分化、趋光性和飞行能力。【结果】结果表明,与GMF相比,NZMF显著提高了褐飞虱雄成虫短翅型比例(6. 4%)(P <0. 05),但对雌成虫长翅型比例影响不显著(P> 0. 05);对于长翅雌成虫,NZMF显著提高了其2日龄成虫的上灯比例(55%)(P <0. 05),但显著降低了其4日龄成虫的上灯比例(22%)(P <0. 05),对趋光性的影响总体呈现出随着龄期先增强后减弱的效应。NZMF对长翅雄成虫趋光性的影响也呈现出相同的效应,但对各日龄成虫的影响不显著(P> 0. 05); NZMF显著缩短了2日龄长翅雄成虫的飞行时间(46%)(P <0. 05),并显著提高了长翅雌成虫(65%)和长翅雄成虫(101%)的飞行速度(P <0. 05)。此外,GMF对照组的褐飞虱长翅雄成虫飞行速度显著低于长翅雌成虫(96%),而NZMF处理组中二者无显著差异。【结论】结果说明,近零磁场可提高褐飞虱成虫短翅比例,对长翅成虫趋光性的影响呈现出基于龄期增长先增强后减弱的效应,并在未影响长翅成虫飞行距离的情况下,改变了其飞行策略,即提高飞行速度,同时缩短飞行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前期研究发现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D隐种2个钙离子结合蛋白(BtCaBP1和BtCaBP2)参与烟粉虱对溴氰虫酰胺的应激反应。本研究旨在通过RNAi干扰钙离子结合蛋白基因,系统揭示钙离子结合蛋白对烟粉虱的生物学影响。【方法】通过dsRNA饲喂法分别干扰烟粉虱MED隐种成虫钙离子结合蛋白基因BtCaBP 1和BtCaBP 2后,qPCR检测BtCaBP 1和BtCaBP 2的表达量;观测并比较了RNAi 3 d后处理组(分别饲喂ds BtCaBP 1和ds BtCaBP 2)和对照组(饲喂ds EGFP)间烟粉虱MED隐种亲代成虫(雌雄)寿命、单雌产卵量以及子一代的卵孵化率和成虫前期发育历期等生物学参数。【结果】分别饲喂ds BtCaBP 1和ds BtCaBP 23 d后,处理组烟粉虱MED隐种靶标基因BtCaBP 1和BtCaBP 2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处理组中干扰BtCaBP 2后的亲代烟粉虱MED隐种成虫寿命(雌:15.46±1.24 d;雄:13.84±0.38 d)较对照组的(雌:13.25±0.58 d;雄:12.67±0.65 d)显著延长;处理组的单雌产卵量(39.53±3.04)比对照组的(76.06±4.76)显著降低;处理组子一代卵孵化率(81.58%±4.42%)比对照组的(87.22%±3.21%)显著降低;子一代成虫前期发育历期处理组(24.42±1.09 d)比对照组的(27.52±1.73 d)显著缩短。而干扰BtCaBP 1基因后,亲代及子一代上述生物学参数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干扰BtCaBP 1和BtCaBP 2对烟粉虱MED隐种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效应,该结果为后续进一步研究钙离子结合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