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对比观察法,研究黑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殖特点、死亡原因,发现黑蜗牛的螺旋贝壳短,只有壳顶和两个螺层,体螺层不能完全容纳软体,螺旋贝壳中碳酸钙含量约为60.3%,易软化。体背上生长着外套膜和外壳膜,外套膜在螺旋贝壳内包裹着内脏囊,外壳膜覆盖在螺旋贝壳的表面,能向不同方向伸展。壳口处的外壳膜上有排泄孔,排泄孔与外套膜上的呼吸孔连通,具有呼吸、排泄粪便和排泄尿液的多种功能。证明黑蜗牛是一种新的软体动物——最原始的蜗牛,也是陆生软体动物贝壳退化成内壳的过渡物种。隶属于琥珀蜗牛科(Zonitidae),夏威夷琥珀蜗牛属(Hawaiia),沂水琥珀蜗牛种(Hawaiia yishuiusculeLi)。  相似文献   

2.
蜗牛是一种陆地上有害的软体动物。正因为它对农业上有害处,所以我们要研究它、注意它,以消灭它。同时在软体动物肺螺目中它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讲授蜗牛一节时,最好能捕捉一些活蜗牛来作为教具,可以观察它的运动方式及能伸缩的触角及小眼。但春季气候有时是比较冷的,在讲蜗牛一节时要找活的蜗牛作为教具是很困难的。为了补救这一缺点,我  相似文献   

3.
蜗牛是一种高等无脊椎软体动物,属腹足纲。它大约在三亿多年前的前泥盆纪,由水域发展到陆地上生活。蜗牛行动迟缓,它的碳酸钙质螺壳,在缺乏石灰岩的沿海地区,常用做烧制贝壳灰的原料。蜗牛化石,对区域性的地层有一定指示意义。1978年,南通市地震地质调查工作者,在该市五山地区的狼山东麓、剑山西麓,海拔约35米的泥盆纪石英砂岩残坡上发现一层棕黄、灰黄色粉砂质黄土层,原以为是侵蚀阶地或塌方后留下的崖坎。后采集到中国蜗牛、窝蜗牛等近十种有关化石,从而加深了对该地  相似文献   

4.
知识果味派     
正是真是假蜗牛一出生就带着壳吗?大多数蜗牛一出生都是带壳的。事实上,刚出生的小蜗牛模样和成年蜗牛差不多,虽然体形相当迷你,但的确长着非常完整的壳。不过假如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小蜗牛的壳是薄而透明的,并且非常柔软。它们需要补充大量的钙才能使壳硬化。所以,许多小蜗牛孵化后,干的第一件事便是把自己的蛋壳吃掉。有的小蜗牛还会把没来得及孵化的兄弟姐妹也吃掉。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蜗牛的壳会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硬。怎样估算蜗牛的年龄?  相似文献   

5.
我在讲“蜗牛”一课时,事前就找到几只蜗牛,在前一天装在盛满清水的玻璃瓶中,用水闷的方法迫使它们的头和腹足伸到壳外,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可是玻璃瓶太少,不能使学生人手一只,这样想叫每一学生当堂都能够观察,就没有充足的时间。于是我改用针刺的方法:用大头针从蜗牛螺旋壳中央的小孔上刺向壳顶,然后将大头针摇动几下,蜗牛的头和腹足就很快地伸出壳外。试验成功后,在上这一课的前一天,叫学生每人找一只蜗牛(我们这里蜗牛很多,儿童常玩它,容易找到)。课堂上每个学生发给他一块玻璃(学校安装玻璃窗剩下的碎玻璃),一个大头针,让学生把蜗牛放置在玻璃片上,用针刺之,很快蜗牛的头和腹足出现在玻璃片上。随后将大头针拔去,蜗牛就在玻璃片上缓缓行动。这样让学生进行观察,不但能看到它的两对触角和呼吸孔,并且拿起玻璃片  相似文献   

6.
具有双嗜性(嗜水和嗜油)的有机分子可以在水面展成悬浮的单分子层。用一块经适当处理的固体衬底连续地插入和取出水面,可以将这种单分子层顺序转移到衬底表面,形成分子规则排列的单层膜和多层膜,这就是朗缪尔——布洛奇特薄膜(简称LB薄膜)。LB薄膜致密、均匀、膜厚精确可控在数埃水平。同时,作为一种分子层可控的准晶态薄膜.它有可能实现人们梦寐以求的控制分子排列的愿望。长期以来,人们靠化学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一些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和小学课外生物小组广泛搜集生物标本中,陆生贝类是最常见的一类。陆生贝类是生活在陆地上的软体动物,大致可以分为带壳的一类和不带壳的一类,带壳的一类统称蜗牛(俗名叫水牛、天螺、蜒蚰螺等),不带壳的一类统称蛞蝓(俗名叫鼻涕虫,无壳蜒蚰螺、赤膊蜒蚰螺等);目前已知全世界陆生贝类有3万多种,我国陆生贝类资源也很丰富,最大的有成年人拳头大,最小的比小米粒还要小,形态千奇百怪,五颜六色,陆生贝类与人的关系极  相似文献   

8.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大多数种类具有厣。它象一个盖子,当动物缩入壳内后,即用厣把壳口盖住(图1) 海产螺类的厣一般小于壳口,或和壳口一致,为角质或石灰质,有的种类厣的外面为石灰质,内面为角质。厣的颜色因种而异、花纹各有特色。本文描述大连沿海26种习见螺类的厣。  相似文献   

9.
观察蜗牛实验的改进采集来的蜗牛往往将身体缩进壳内长时间不活动,给观察蜗牛实验带来困难,为此持作如下改进:实验观察时,先把玻璃板用鲜瓜(果)块涂擦上瓜(果)汁,然后用镊子夹住蜗牛贝壳,将贝壳口的后端浸入约70℃左右的热水(水位最多浸没到蜗牛螺旋贝壳的中...  相似文献   

10.
蜗牛是生活在陆地上的一种软体动物。春、夏季节的雨后在墙角、树下、草上、菜叶上常常能找到蜗牛。但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常在秋、冬季进行无脊椎动物教学。对活体蜗牛的采集和观察带来了困难。但蜗牛具有膜厣抗干燥的特性,我们根据这个特性,经过几年的试验,就是在秋末冬初,也能采集和观察活体蜗牛。  相似文献   

11.
法尔根氏核酸反应法(Feulgen reaction)是—种试验细胞核中含有胸腺核酸(Thymo-nucleic acid)的方法。这个方法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到生物科学的领域里;不少种类动植物的细胞核,可以经过这个反应显出鲜艳的紫红色,在原生动物中,有人采用这个方法来研究草履虫和(?)体虫(Trypanosoma)的核分裂。原生动物在休眠状态的包壳时期和孢子时期,在细胞质的表面,形成了一层很坚固的包壳,有了这层包壳,在制作标本时,能阻挡染料的透入,所以一般的染色法,不能把包壳里面的结构染上颜色。如果应用法尔根氏核酸反应,就能透过包壳,把壳内的细胞核,照样起着反应,现出它的结构。像草履虫一类的包壳,疟原虫一类的胶孢子虫(寄生在鱼类肌肉内的原生动物,致鱼类在体外的患处形成肿瘤)的孢子,就能应用这种方法。但变形虫一类的原生动物,则不起反应,就不能显出核的结构了.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双壳类这个名词也许比较生疏,其实它是一类很普通的软体动物。大家所熟悉的蛤蜊、蚶子、扇贝、蛏子、牡蛎、河蚌、淡菜等,都属于双壳类。双壳类是软体动物门的一个纲,和螺蛳是同胞兄弟。双壳动物在古生代初期就出现了,已有将近6亿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年代里,它们在海边、湖底或河岸无声无息地繁衍着,一些种类绝灭了,更多的种类产生。到现在,双壳类已演化成为一个极其庞大的家族。绝灭了的和仍然生存着的双壳动物,共有三千多属,两万多种。  相似文献   

13.
蜗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蜗牛是一种陆生软体动物 ,常见的品种有同型巴蜗牛、非洲大蜗牛和灰蜗牛 ,以及中华白玉蜗牛、野生玛瑙蜗牛、散大蜗牛、亮大蜗牛、褐云玛瑙蜗牛、盖罩大蜗牛、苹果蜗牛等。其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相似。蜗牛并非全是有害生物。1 蜗牛的生活习性光照是蜗牛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之一 ,光照是提高产卵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但蜗牛怕强光照射和刺激。在自然界中太阳出来 ,蜗牛就会躲藏在阴暗潮湿处 ,光照迫使它们在夜间活动 ,白天休息 ,故称蜗牛为昼栖夜行动物。但不是说蜗牛不需要光 ,而应有较弱的散射光。蜗牛一般栖息在光照度 10 0 lx左右…  相似文献   

14.
这里,我们继续介绍主要无脊椎动物类群。体被外壳的软体动物无脊椎动物中,软体动物是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个大门类,我们熟知的螺、蚌、蜗牛、牡蛎等都属这一类。它们的体形,基本上是两侧对称的,在长期适应过程中,演变出了锥形、塔形、流线形等多种形态。软体动物有了较完整的体腔,内脏器官初具,心脏包括了左右两个薄壁的心房和一个心室,已有了高等动物的循环系统。它的呼吸器官也有较大改进,出现了肺、鳃,使它不仅能适应水体,而且是最早登上陆地的动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近来,研究牙齿表面的细微特征,一般都采用金属—火棉胶影迹法(metal-shadowedcollodion raplica method),这种方法,原来是物理学家用来研究金属表面结构的方法之一;它主要是用2%的火棉胶(collodion u.s.P.)均匀地涂在干净的被研究的金属表面上,晾干后,就成为一层薄膜。把它剥下,置于载玻片上。然后在高真空室中用金属蒸气(Ag或 Al)在火棉胶膜上涂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薄膜。封固后,就可以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或电  相似文献   

16.
地球上有许多具有建筑才能的动物.蜜蜂、喜鹊、纺织鸟、?蝴等等,都是名闻遐迩的动物建筑师.在提及动物建筑师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螺类动物,它们盖房的本事可不小呢.螺类动物有海螺、田螺和蜗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无脊椎软体动物.它们的肉很鲜美,是我们餐桌上  相似文献   

17.
藏马鸡卵壳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  胡灏 《四川动物》1997,16(3):127-129
利用扫描电镜对我国特有珍禽──藏马鸡的卵壳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电镜下显示:藏马鸡卵壳从内向外由壳膜层、锥体层、海绵层和表层等组成。壳膜层内层致密、含少量纤维,外层为纵横交错成网状的纤维结构,锥体层由许多乳头状突起密集排列组成,海绵层为似沉积岩层的层状结构,表层在卵壳最外面,上由具保护性的透明蛋白质薄膜覆盖。与同属的褐马鸡的卵壳进行比较,其超微结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种子扩散是植物更新和扩大分布区的一种重要途径。鼠类采取不同的种子扩散和贮藏策略,以应对食物短缺,同时也促进了植物种子扩散。为应对鼠类对植物种子的过度取食,种子进化出了一系列物理、化学等防御特征。其中种壳厚度作为一种物理防御策略,是影响鼠类贮藏行为和种子命运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拟通过去除天然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种子的外壳,再在种仁外包被1、2、4、6不同层数的聚乙烯薄膜,模拟种壳厚度,准确控制种壳厚度。2020年10月—2021年1月,在四川都江堰森林生境中释放人工种壳包被的种子,研究人工种壳厚度对鼠类介导的种子扩散和命运的影响。结果表明:(1)鼠类优先扩散种壳较薄(1层薄膜包被)的人工种子;随着种壳厚度的增加,扩散速率逐渐降低,种壳最厚(6层薄膜包被)的种子扩散最慢(P < 0.001);(2)鼠类喜好分散贮藏1层、2层薄膜包被的种子;当种壳厚度增加至包被4层、6层薄膜时,分散贮藏比例显著降低(P < 0.05);(3)鼠类偏好集中贮藏4层薄膜包被的种子(P < 0.05);(4)不同种壳厚度的种子扩散距离无显著差异(P > 0.05);(5)种壳较薄(1层薄膜包被)的种子分散贮藏率在3 m范围内比例较高。采用聚乙烯薄膜包被是模拟种子外壳的可行方法,并可用于评估种壳厚度对鼠类种子贮藏行为和种子命运的影响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草履虫是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材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代表动物。本文就草履虫的表膜结构谈一些认识。 1.表膜(pellicle)原生动物的细胞质总是由一层(或几层)膜结构与其外部环境相隔开,这就是表膜。不同类群的原生动物的表膜结构不同。在大多数变形虫中,表膜是由一层封闭的膜系统也即单位膜组成。这种表膜就是一层质膜,在原生动物中是最简单的。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的表膜有三层单位膜,最  相似文献   

20.
做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实验时,在电泳结束后,要将薄膜进行染色和漂洗,然后再将薄膜透明。薄膜放在透明液中适当时间后,取出平贴于玻璃板上,待膜干燥后,发现此膜不易从玻璃板上取下。因为在揭取的过程中.很容易使膜皱缩或把膜撕破。自来水的冲力容易使膜变形,而且往往使已经透明的薄膜变得模糊。经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发现只要将贴有膜的玻璃板置于电冰箱的冷藏室中2分钟左右,取出,用单面刀片将膜的一端挑起,即可很容易地将膜从玻璃板上揭下,揭下的膜不皱,不裂,非常平整光亮,适于长期保存或作定量扫描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