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宫颈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疾病,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利用疫苗预防,而疫苗的开发成功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宫颈癌发生因素的重要发现,楚尔·豪森也由于这个奠基性贡献而分享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对此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分子生物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基因的表达,无论是低等的细菌,还是高等的哺乳动物甚至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只有部分基因表达,同时另外的部分则不表达,甚至在一个细胞内部的基因表达也存在这种状况,很自然基因开关的研究就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上世纪60年代,对该问题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水平,其中1967年哈佛大学的马克·史蒂文·普塔什尼(Mark Steven Ptashne)阻遏蛋白的发现掀开了该领域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吴双 《生命世界》2005,(10):106-107
2004年10月6日早晨我打开电子邮箱,就看到了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博林杰(Lee Bollinger)给所有校友写的一封信,祝贺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和琳达·巴克(Linda Buck)教授被授予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信中说到这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骄傲,因为阿克塞尔教授是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的学士学位,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他的全部科研教学生涯都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度过。  相似文献   

4.
正如20世纪20年代是量子力学大发展的时代一样,20世纪50年代是分子生物学开创的时代。也如同爱因斯坦、波尔、海森堡、泡利、薛定谔这些在物理学中群星璀璨的名字一样,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莫里斯·威尔金斯、罗莎琳德·富兰克林、莱纳斯·鲍林等人也在分子生物学中熠熠生辉。其中詹姆斯·沃森又是格外引人瞩  相似文献   

5.
方舟子 《生命世界》2005,(9):102-105
现代生物学之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于1809年2月12日出生于英国什鲁斯伯里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祖父伊拉兹马斯·达尔文(Erasmus Darwin,1731—1802)和父亲罗伯特·达尔文(Robert Darwin,1766—1848)都是很成功的医生,积累了大笔财产。很巧的是,伊拉兹马斯·达尔文是进化论先驱,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学杂志》2007,27(3):76-76
《陆地一海洋微生物研究理论·应用·新方法》,由我国知名土壤微生物学家王书锦研究员主编(副主编:付海安、张立新、胡江春、焦鹏)。该书共分四个部分:一、陆地一海洋微生物研究基础理论;二、陆地一海洋微生物应用及资源开发利用;三、陆地一海洋微生物研究新方法、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四、附录微生物常用培养基。  相似文献   

7.
付宁 《生命世界》2008,(12):68-70
2008年10月6日,诺贝尔奖评选活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拉开帷幕,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当日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以表彰他们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生命世界》2007,(3):108-108
古代神话里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如今,科技的进步赋予人们将植物根茎变成“黄金”的才能。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米盖尔·亚卡曼博士和乔治·加尔迪·托里斯德博士,经过潜心研究,找到了从紫花苜蓿植物体中提取黄金的方法。这种淘金方法的产生,是基于植物具有吸收金属的能力这一原理。那么,为何学者倾心于紫花苜蓉而非其他植物?  相似文献   

9.
藜叶中黄酮类化合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藜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和色谱柱法对藜叶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与分离;以Vc作对照,对分离纯化的芦丁、乙酸乙酯浸膏和正丁醇浸膏进行DPPH·、O2^-·和·OH的清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三者对DPPH·、O2^-·、·OH均具有清除作用,且与浓度呈量效关系,芦丁对·OH清除效果优于Vc,芦丁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能力,其IC50为0.05μg/mL。  相似文献   

10.
利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苦苣菜水提液对亚硝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以及影响清除亚硝基的因素。结果表明:浸提液对NO2-和由Fenton反应产生的·OH均有很强的清除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在一定条件下,提取液对亚硝基和·OH的最大清除率分别可达75.68%和100%。  相似文献   

11.
利用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番红花红漂白法分别检测离体条件下黄体素和β-胡萝卜素(从紫苜蓿叶片中提取的)对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清除作用的结果表明:黄体素清除O2^-·能力为β-胡萝卜素的2.78倍,清除·OH的能力是β-胡萝卜素的3.46倍。  相似文献   

12.
杨孝文 《生命世界》2008,(11):16-19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和人一样,动物也有意识的并且具备表达基本情感的能力,例如高兴、悲伤、厌倦或者沮丧。少数科学家甚至相信,动物可能拥有更为高级的人类情感,例如喜欢、妒忌以及怨恨。翻开查尔斯·达尔文时代以来的科学文献,我们会发现里面列举了大量与动物“爱情生活”有关的案例。  相似文献   

13.
1939年12月18日,哈罗德·埃利奥特·瓦姆斯(Harold Eliot Varmus)出生于美国纽约东南部的欧申赛德社区,是犹太人的后裔。瓦姆斯的父亲弗兰克是纽约的一位家庭医生,母亲是当地一位精神病学方面的社会工作者,因此瓦姆斯的童年就在纽约度过。1957年,瓦姆斯进入到阿姆赫斯特学院进行医学预科班的学习,1961年,凭借一篇关于狄更斯的文学而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瓦姆斯甚至考虑将来可以将文学作为自己的职业,并于1962年又获得哈佛大学英语文学的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4.
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的时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东北地区玉米生态系统土壤呼吸连续2个生长季的观测,阐明了土壤呼吸日、季节变化特征,综合分析了水热因子、土壤性质、生物量及叶面积指数(LAI)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地土壤呼吸日变化为不对称的单峰型曲线,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6:00-7:00和13:00左右。2005年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均值为3.16μmol CO2·m^-2·s^-1,最大值为4.77μmol CO2·m^-2·s^-1,出现在7月28日;最小值为1.31μmol CO2·m^-2·s^-1,出现在5月4日。统计分析表明:土壤温度是玉米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日变化的驱动因素;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关键因素,二者可以解释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时间变异的87%;LAI和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正相关,说明生物因子对土壤呼吸季节变化也有影响;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碳氮比等土壤理化特性与土壤呼吸速率的关系较弱;玉米生长季追施氮肥明显促进土壤呼吸速率。  相似文献   

15.
耿栋 《生命世界》2007,(3):82-87
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在距今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屈家岭文化中,曾出土过长尾雉的图案;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也已有了雉,鸡等字。距今2500年前的《尚书·禹贡篇》,提到的野生鸡类达到14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测定刺参养殖池表层沉积物的理化、生物指标含量,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对刺参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养殖环境沉积物检测规范。结果:沉积物中总氮含量范围291~360μg·g^-1,平均含量为300μg·g^-1,均未超过生态毒性值(550μg·g^-1);总磷含量较高,达到408~631μg·g^-1,平均含量为543μg·g^-1,有3个养殖池总磷含量超标;硫化物含量范围174~456μg·g^-1,平均含量298μg·g^-1;有机质含量达到2.10%~4.60%;底栖硅藻含量为5.50~44.5×10^6cells·m^-2,平均含量18.6×10^6cells·m^-2;总异养菌含量平均范围在1.33×10^6~100×10^6cfu·g^-1;其中总氮含量与含水率、有机质的相关性达到0.946、0.956,硫化物含量与底栖硅藻相关性为0.827,总磷含量与其它物质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总氮含量与含水率、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硫化物含量分别与底气硅藻含量和总异养菌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他本底值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刺参生长受环境影响明显,如果底栖硅藻含量丰富,其他营养盐含量较低,则刺参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7.
使她与众不同的,是她自己的决定。在孩提时代,蕾切尔·卡逊就决心要做一名作家。文学的天赋,也许是天才,以及充满进取心的头脑使她产生了这种意愿。但这一切的基础,是极度热切的渴望。  相似文献   

18.
大旗瓣凤仙花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植物名称 大旗瓣风仙花(Impatiens macrovexilla Y.L.Chen)。 2材料类别 茎上侧芽。 3培养条件 增殖培养基:(1)MS+6-BA1.5mg·L^-1(单位下同);继代和生根培养基:(2)MS+6-BA1.0。以上培养基中均加入30g·L^-1蔗糖和5.5g·L^-1琼脂,pH5.8。培养温度(25±3)℃,光照时间12h·d^-1,光照强度40~50gmol·m^-2·s^-1。  相似文献   

19.
乐凤凤  宁修仁  刘诚刚  郝锵  蔡昱明 《生态学报》2008,28(11):5775-5784
通过2006年2月在南海北部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研究了海域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冬季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与东北季风引起的环流场的变化关系密切。调查海域水柱平均Chla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3~1.21mg·m-3(平均(0.33±0.33)mg·m^-3),高值区出现在广东沿岸及海南岛东部附近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范围为41.3~1040.0mgC·m^-2d^-1。由于东北季风引起近岸水体混合剧烈,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因此虽然沿岸带Chla浓度((0.53±0.50)mg·m^-3)较高,但初级生产力却是最低的,只有41.3mgC·m^-2d^-1,同时冬季反气旋涡强度下降和底层富营养水的涌升,营养盐充足,因此开阔海的Chla浓度((0.31±0.30)mg·m^-3)和初级生产力((631.3±578.0)mgC·m^-·2d^-1)均高。浮游植物粒度级份测定表明,Pico级份对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的贡献很大,特别是在开阔海区,分别占47%和66%。  相似文献   

20.
大会名称:中文名称:中国生物产业大会·2007 英文名称:Bioindustry Convention of China.2007 中文简称:规范简称“生物产业大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