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小麦种子的寿命,很多教科书上都说2—3年。1989年春天我们得知一位教师家中在瓷缸里贮有1968年收获的小麦500多公斤,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同年4月下旬,取样测定了发芽率,结果为16%。说明在常温、干燥条件下,小麦种子贮存超过20年尚未完全丧失发  相似文献   

2.
自1970年以来,我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遵照毛主席关于“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的教导,开展了试用“702”的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四年多来,先后搞了180多块水稻、三麦(大麦,元麦,小麦)棉花和油菜等作物  相似文献   

3.
张玉兰 《遗传》1979,1(1):16-18
普通小麦单体与缺体的研究是探索小麦遗 传规律,加速小麦育种的方法之一,同时它也是 染色体工程研究的一部分。这项工作早在三十 年代即已开始,目前许多国家以普通小麦中国 春品种为材料,用其单体、缺体、三体、四体开展 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足迹,或者叫脚印,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种痕迹。一个人一生会走很多的路,踩下了数不胜数的足迹。但是,您能够很轻易地找到昨天留下的足迹吗?那么,一年以前的呢?这里向大家介绍的是一亿多年前恐龙留下来的足迹。恐龙是陆生动物,常在坚硬、干燥的地表行走,只有到河边、湖边等泥泞、潮湿的地面才能留下清晰的足迹。所以留下足迹本身就难能可贵,而且还保存了上亿年的时间。在现代生活中,足迹是侦破案  相似文献   

5.
提莫菲维核质体系杂交小麦杂种优势问题的初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提莫菲维核质互作体系配制杂交小麦是目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进展较快的一个部分。但是由于在杂种育性恢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杂交小麦仍未能在生产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自1973年起作了一系列杂交试验对杂交小麦的产量和杂种优势进行比较分析,目的是探索目前提型杂交小麦优势不够大的原因并提出讨论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是探讨小麦高产的又一新途径。选育恢复力高农艺性状优良的恢复系是配制强优势杂种组合的关键。丰富的恢复源又是选育优良恢复系的基础。因此,我们把恢复源的发现列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内容的一个方面。 1971年,我们利用国内外搜集的大量小麦品种资源,采用测交筛选法,鉴定出L-344/5等几个普通小麦  相似文献   

7.
胡世宽  李难英 《遗传》1983,5(5):11-13
应用花药单倍体培养技术选育新品种,在 小麦常规育种上正被逐步认识[1]。然而把这一 技术应用到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目前国 内仅在水稻上有报道[2,3],而在杂种小麦的花培 研究上还未见报道。我们从1980 年开始连续 两年进行试验,将杂种小麦一代花药、改造恢复 系杂交一代材料花药和普通小麦杂交一代的花 药分别接种在N6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其出愈 率和分化率分别是: 杂种一代花药为2.2%、 38.4%;改造恢复系杂交一代材料花药为 2.4沁、24.9并;普通小麦杂交一代花药为1.8多、 28,6并。我们的试验结果表明,提型杂种小麦 花药出愈和分化率略高于普通小麦。  相似文献   

8.
敬爱的编辑叔叔:您好! 我们在1981年6月14日在我家附近山上采集到一块完整的鱼化石标本。我们在6月和8月两次写信给《少年报》社。回信说:您是收集、研究化石的专家,所以我们给您写信。同时,我向您提几个问题,这块化石是什么年代产生的?是因为什么?又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研究价值?请叔叔或阿姨做答复,我们等待您的回  相似文献   

9.
1994年圣诞前夕,我收到一封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糖尿病、消化及肾脏疾病研究所(NIDDK)科研所长 Allen Spiegel 博士的信,信中说: NIDDK 非常高兴地聘用您为终身轨制研究员,将您纳入终身轨制也意味着我们期望您能在今后的6年中发展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并在您的  相似文献   

10.
一、1951年陕西与平县农场进行不同小麦品种移植,在1952年发现经过移植的6028小麦出现有分枝穗。为了进一步探求移植对小麦分枝形成的作用及原因,我们于1952—1953和1953—1954年继续用6028小麦进行了移植试验。二、根据1952—1953年,1953—1954年两年结果证明采用移植方法,肯定能促成分枝穗的形成,同时看出分枝穗形成数目与移植时期有关,如下表所列:  相似文献   

11.
根据“齐民要术”中的记载,在1500年以前,中国的劳动人民已经应用曝晒后趁热入窖的方法保藏小麦,这一个宝贵的经验在现代的保糧方法中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为了改进推广,植物生理研究所自1954年起即进行研究。热进仓处理一般在初夏麦收之後。但因意外的气候情况,本项工作的初次实验是在1954年8月末开始,地址为无锡市粮食局仓库、实验粮为苏南地区1954年夏收小麦,所用仓房为1952年建筑,仓内用蘆蓆做围囤,囤底分别为垫谷糠、糠灰、黄沙或木架四种,其上均有蘆蓆,囤内装小麦三万余斤,囤顶也分别为覆盖谷糠、糠灰、黄沙及不蓋。小麦入仓方式分别为晒後趁热进仓、晒後阴凉再进仓(冷进仓)与不处理的对照(原糧)。入仓时小麦水分为12.7%左右。入仓後定期检查温度,水份等以瞭解各种垫盖物料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1974年的青藏考察中发现一种半野生小麦,采集了大量的种子和标本。随后对它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和遗传学研究。西藏半野生小麦是青稞和小麦田间的杂草,它在成熟时小穗自然脱落,天然播种。它在昌都专区察雅县吉塘区被首先发现,然后在山南专区加查县和贡(口戈)县采集到标本,有人在隆子县和仁布县采集过它。对于半野生小麦的  相似文献   

13.
摘要:对江苏省沿海地区12个县市(滨海县、大丰市、东台市、赣榆县、灌云县、海安县、海门市、启东市、如东县、射阳县、通州市、响水县)8个时间节点(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小麦种植面积、总产量、品种种类和数量及重要农艺性状的变化等进行了全面普查,对普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如下:(1)江苏沿海地区小麦植面积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2)小麦总产量和平均单产均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在总产提高的过程中,单产的平均贡献率均远大于面积的平均贡献率,优异小麦品种的推广是平均单产提高的决定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产提高的难度越来越大,其对总产的贡献率逐渐下降。(3)对江苏沿海地区小麦品种的演变分析发现:①淮北淮南麦区的小麦品种均大致经历了四次品种更新,地方品种已经全部被改良品种取代,主推品种始终以江苏省自主选育的品种为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占主推品种的比重越来越高;在淮北麦区,对其影响较大的外省市主要是山东省和河南省的小麦品种。②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广的品种维持时间长,推广面积大。③株高的降低,千粒重、穗粒数及穗长的增加均对小麦品种的单产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培育兼抗多种病害的小麦品种可能是今后小麦育种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小麦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根据考古发现它在我国至少有四、五千年的种植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国劳动人民一刻也没有放弃提高小麦产最的探索。但是,直到解放初我国小麦的亩产量也只有40公斤左右,吃上一顿面条还是很奢侈的事情。然而,50多年后的今天,小麦的亩产已经达到400公斤的水平,北方麦区的一些高产记录早已超过了亩产700公斤,实现了革命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李瑄 《生命世界》2007,(9):38-39
沉浸在琳琅满目的小麦食品之中,感觉到麦香的诱惑,您可知道,它们的原材料面粉又有哪些不同?  相似文献   

16.
<正> 灰飞虱是禾谷类作物的重要害虫,也是小麦丛矮病的传毒介体。现将观察和试验结果,整理成文,供参考。 一、灰飞虱年发生世代 1977—1979年,对京郊“小麦—玉米—玉米”种植类型田块的调查,灰飞虱一年发生五代。室内饲养也是五代。发生历期为越冬代、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的成虫发生盛  相似文献   

17.
姜老师信箱     
<正>蛋白质研讨班学员问:姜老师,您好!我想针对双水相分离细胞碎片和蛋白质这方面请教您几个问题。我看您的讲义中写道:用双水相从细胞碎片中抽提蛋白由于经济原因一般要选用盐-PEG系统。我的问题是:1、您讲过细胞碎片会分配到下相中是因为PEG排斥细胞碎片,那么其中的原理是什么?2、我们的蛋白是大肠杆菌表达的,先用低浓度的Tris缓冲液进行破菌,之后向破菌液中加入固体盐和PEG使之达到相应的浓度,搅拌溶解后室温静置成相。发现成相速度较慢,盐-PEG系统成相后,上相是富含PEG的相,这使得上相的粘度  相似文献   

18.
籽粒满为近几年来国内研制和开发的植物生长物质,主要成分为细胞分裂素。如众所周知,细胞分裂素能有效地阻滞叶片的衰老。为此,我们在冬小麦扬花期喷施籽粒满,观察对小麦的影响。结果如下: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 1994年5月9日在小麦扬花期,我们用10×10~(-6)籽粒满水溶液对小麦植株进行喷施,在喷施处理后的第3天、7天、21天和28天时,分别对小麦旗叶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  相似文献   

19.
继2011、2012年分别出版两期《灵长类动物与人类疾病模型》专刊后,我们拟在2013年第1期第3次出版该专题特刊。为了使该专题覆盖的作者面更广,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或您的学科组撰写、提交研究论文、综述、评述类稿件。其具体事项如下:一、稿件所属学科范围  相似文献   

20.
李昌甫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的生化学家。2006年1月28日是李教授逝世5周年的日子。我们这些当年曾受过他教诲的学生,并又成为他数十年的同事,如今也都退休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回想起我们和他共同度过的那些激荡岁月,不免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我们要向九泉下的李教授说的一句话就是,“李先生,您安息吧,我们从您手上接过来的火炬,又已经传交下去了,没有辜负您的期望,它将燃烧得更火红。”李教授1917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是遗腹子,由他的伯父(李淑一的父亲)抚养成人。在伯父的培养下,他有良好的国学基础,擅长诗词歌赋,成文敏捷,其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